目的通过研究匹罗卡品致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2X2受体(嘌呤受体)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并予以P2X2受体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腹腔注射,应用We...目的通过研究匹罗卡品致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2X2受体(嘌呤受体)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并予以P2X2受体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腹腔注射,应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2X2受体的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glutamate,GLU)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慢性自发性癫痫发作组中P2X2表达明显增高(P<0.05),BBG干预组表达减低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LU在BBG干预组较慢性自发性发作组中释放减少(P<0.05),且与BBG剂量呈负相关性。结论 P2X2受体通路可能参与颞叶癫痫的发病过程,并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颞叶癫痫的药物靶点。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合并颅内出血后应用抗凝药物的疗效及风险。方法:连续收集CVT合并颅内出血的住院患者16例,确诊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通过每周1次头颅CT观察血肿体积动态变化,动态MRV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并记录出血...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合并颅内出血后应用抗凝药物的疗效及风险。方法:连续收集CVT合并颅内出血的住院患者16例,确诊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通过每周1次头颅CT观察血肿体积动态变化,动态MRV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并记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抗凝治疗前基线血肿体积为(13.9±3.7)mL,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CT测血肿体积为(10.1±2.7)mL,均无血肿扩大,8例明显吸收,2周复查头颅CT血肿体积(5.2±3.3)mL,血肿均吸收≥75%。无严重出血性并发症,14 d MRV复查15例血管再通。结论:抗凝治疗是CVT合并颅内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尽早抗凝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研究P2X2受体(嘌呤受体)蛋白在颞叶癫痫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水平,以及应用P2X2受体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后对颞叶癫痫的影响,探讨P2X2受体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目的通过研究P2X2受体(嘌呤受体)蛋白在颞叶癫痫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水平,以及应用P2X2受体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后对颞叶癫痫的影响,探讨P2X2受体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建立SD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盐水对照组、急性发作组、慢性自发性发作组;其中慢性自发性发作组又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和亮蓝G干预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P2X2受体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GFAP反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发现,P2X2受体主要表达于大鼠海马组织的CA1、CA3、齿状回、门区,并且在丘脑也有一定的表达;P2X2受体及GFAP在慢性自发性发作空白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盐水对照组和急性发作组(P<0.05);而亮蓝G干预组与慢性自发性发作空白对照组相比,P2X2受体及GFA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P2X2受体可能在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阻滞P2X2受体可能是治疗颞叶癫痫的潜在靶点。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研究匹罗卡品致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2X2受体(嘌呤受体)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并予以P2X2受体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腹腔注射,应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2X2受体的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glutamate,GLU)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慢性自发性癫痫发作组中P2X2表达明显增高(P<0.05),BBG干预组表达减低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LU在BBG干预组较慢性自发性发作组中释放减少(P<0.05),且与BBG剂量呈负相关性。结论 P2X2受体通路可能参与颞叶癫痫的发病过程,并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颞叶癫痫的药物靶点。
文摘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合并颅内出血后应用抗凝药物的疗效及风险。方法:连续收集CVT合并颅内出血的住院患者16例,确诊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通过每周1次头颅CT观察血肿体积动态变化,动态MRV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并记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抗凝治疗前基线血肿体积为(13.9±3.7)mL,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CT测血肿体积为(10.1±2.7)mL,均无血肿扩大,8例明显吸收,2周复查头颅CT血肿体积(5.2±3.3)mL,血肿均吸收≥75%。无严重出血性并发症,14 d MRV复查15例血管再通。结论:抗凝治疗是CVT合并颅内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尽早抗凝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文摘目的通过研究P2X2受体(嘌呤受体)蛋白在颞叶癫痫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水平,以及应用P2X2受体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后对颞叶癫痫的影响,探讨P2X2受体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建立SD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盐水对照组、急性发作组、慢性自发性发作组;其中慢性自发性发作组又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和亮蓝G干预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P2X2受体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GFAP反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发现,P2X2受体主要表达于大鼠海马组织的CA1、CA3、齿状回、门区,并且在丘脑也有一定的表达;P2X2受体及GFAP在慢性自发性发作空白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盐水对照组和急性发作组(P<0.05);而亮蓝G干预组与慢性自发性发作空白对照组相比,P2X2受体及GFA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P2X2受体可能在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阻滞P2X2受体可能是治疗颞叶癫痫的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