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强啡肽及P物质在尿毒症皮肤瘙痒中的相互作用。方法5/6肾大部切除模型(STNx),24周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分为A:STNx+P,B:STNx+强,C:sTNx模型对照及D:假手术组。分别皮内注射P物质(SP)、强啡肽及生理盐...目的研究强啡肽及P物质在尿毒症皮肤瘙痒中的相互作用。方法5/6肾大部切除模型(STNx),24周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分为A:STNx+P,B:STNx+强,C:sTNx模型对照及D:假手术组。分别皮内注射P物质(SP)、强啡肽及生理盐水。注射后30min内观察搔抓反应。ELISA法检测血中s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组织SP表达。结果5/6肾切除大鼠血中SP升高,皮内注射SP的大鼠进一步升高,而皮内注射强啡肽后可明显降低血中SP浓度(A-D:2530.0±236.3 vs 612.4±72.2 vs 1010.2±103.5 vs 240.2±36.5)。免疫组化皮肤组织SP的表达可见到相似的趋势。STNx+P组大鼠搔抓次数最多,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大鼠皮肤瘙痒与其血中及皮肤组织中SP表达增高有关。皮内注射强啡肽不能诱发尿毒症大鼠皮肤瘙痒反应,并能降低其血中及皮肤组织中SP的水平。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15例的相关资料,其中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23例...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15例的相关资料,其中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23例,应用UK溶栓的患者92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7 d的NIHSS、溶栓后14 d的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及死亡率,进而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0±4.9)分,UK组NIHSS评分下降(3.7±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9例,UK组下降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溶栓后7 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3.9±7.7)分,UK组下降(5.2±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溶栓后7 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14例,UK组有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溶栓后14 d rt-PA组mRS评分为(2.4±1.6)分,UK组为(2.4±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溶栓后14 d rt-PA组mRS≤2分者13例,UK组有5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rt-PA组发生SICH者2例,UK组有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溶栓后1周内死亡者rt-PA组有4例,UK组有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相似,UK较rt-PA廉价,可优先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强啡肽及P物质在尿毒症皮肤瘙痒中的相互作用。方法5/6肾大部切除模型(STNx),24周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分为A:STNx+P,B:STNx+强,C:sTNx模型对照及D:假手术组。分别皮内注射P物质(SP)、强啡肽及生理盐水。注射后30min内观察搔抓反应。ELISA法检测血中s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组织SP表达。结果5/6肾切除大鼠血中SP升高,皮内注射SP的大鼠进一步升高,而皮内注射强啡肽后可明显降低血中SP浓度(A-D:2530.0±236.3 vs 612.4±72.2 vs 1010.2±103.5 vs 240.2±36.5)。免疫组化皮肤组织SP的表达可见到相似的趋势。STNx+P组大鼠搔抓次数最多,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大鼠皮肤瘙痒与其血中及皮肤组织中SP表达增高有关。皮内注射强啡肽不能诱发尿毒症大鼠皮肤瘙痒反应,并能降低其血中及皮肤组织中SP的水平。
文摘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15例的相关资料,其中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23例,应用UK溶栓的患者92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7 d的NIHSS、溶栓后14 d的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及死亡率,进而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0±4.9)分,UK组NIHSS评分下降(3.7±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9例,UK组下降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溶栓后7 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3.9±7.7)分,UK组下降(5.2±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溶栓后7 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14例,UK组有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溶栓后14 d rt-PA组mRS评分为(2.4±1.6)分,UK组为(2.4±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溶栓后14 d rt-PA组mRS≤2分者13例,UK组有5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rt-PA组发生SICH者2例,UK组有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溶栓后1周内死亡者rt-PA组有4例,UK组有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相似,UK较rt-PA廉价,可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