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时间序列的支持向量机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 1
-
-
作者
张林
刘先珊
阴和俊
-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电子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38-41,共4页
-
文摘
由于负荷预测是不确定、非线性、动态开放性的复杂大系统,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地描述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因而无法准确进行负荷预测。作者提出了基于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支持向量机(SVM)的负荷预测方法。SVM 方法采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SRM),能够在对小样本学习的基础上,对其它样本进行快速、准确的拟合预测,具有更好的泛化性能和精度,减少了对经验的依赖。时间序列考虑了趋势分量和周期分量,使负荷预测模型更加符合电力负荷特性。将该方法用于实际负荷预测中。和真实值的比较说明所提出的负荷预测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
关键词
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
趋势分量
SRM
非线性特征
快速
SVM
基于时间
支持向量机
泛化性能
-
Keywords
Algorithms
Electric loads
Mathematical models
-
分类号
TM715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TP393.0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
-
题名长江下游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研究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张为
李义天
袁晶
-
机构
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
武汉大学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出处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7,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009018)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7C016)
-
文摘
在长江下游这种冲淤较大的河床上修建过江隧道,最大冲深是工程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以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拟建纬三路过江隧道为例,对最大冲深的确定方法开展探讨。首先针对研究河段来水沙特点,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影响,从工程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水沙条件的确定方法,并确定了不利水沙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工程位置的河床最大冲深进行模拟计算,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结果较为一致;最后,考虑三峡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对以上结果进行了修正,并与地质勘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上方法确定的最大冲深是合理的,对工程而言是偏安全的,可为过江隧道的合理埋设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水力学
隧道
最大冲深
水沙条件
数学模型
三峡工程
-
Keywords
hydraulics
tunnel
maximum erosion depth
flow and sediment series
numerical model
Three Gorges Project
-
分类号
TV147.3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可变网格下江河截流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张为
张小峰
袁晶
-
机构
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
武汉大学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出处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83,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009018)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7C016)
+1 种基金
863项目(2007AA122161)
国家973计划项目(2010CB429002)
-
文摘
在江河截流过程中,随着戗堤的移动,龙口处河床及河岸边界条件不断变化,给截流设计中的水力计算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将可变网格的计算方法应用到江河截流数值模拟中,克服了传统采用固定网格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时,难以随截流戗堤的移动动态调整计算边界的困难,使得在计算过程中,计算网格随龙口戗堤的移动而移动,为研究龙口附近的水力参数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途径。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为模型计算实例,对截流过程中水力参数变化进行了模拟,并与物理模型结果及天然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的模拟不同龙口宽度时水力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截流施工设计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
关键词
水力学
截流
数学模型
可变网格
三峡工程
-
Keywords
hydraulics
river closure
numerical model
variable grid
Three Gorges Project
-
分类号
TV135.5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微纳成型力学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吴伯朝
鲁才
刘泽
-
机构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
武汉大学水资源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79,共2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12172260和11632009)
武汉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19010701011390)
-
文摘
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制造各种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消费电子和医疗设备等领域.随着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开发新的微纳成型(或微纳尺度塑性变形)工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微纳成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开发微纳成型工艺、深入理解尺寸效应和变形行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聚焦不同材料体系如聚合物、非晶合金与晶体金属在微纳成型过程中的变形机理及其尺寸效应,综述微纳成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金属微纳成型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其关键力学问题进行展望.
-
关键词
微纳成型
聚合物
非晶合金/金属玻璃
晶体金属
纳米压印/纳米模铸
超塑性
-
Keywords
microforming/nanoforming
polymer
amorphous alloys/bulk metallic glass
crystalline metals
nanoimprinting/nanomolding
superplasticity
-
分类号
TG14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