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等高线提取地形特征线的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郭庆胜 杨族桥 冯科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256,301,共5页
借助约束Delaunay三角网,研究了两种从等高线数据提取地形特征线的方法。给出了两种方法的实现过程,讨论了实验结果的异同,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等高线 DELAUNAY三角网 曲率 形状指数 地形特征线
下载PDF
相邻比例尺地形图之间居民地要素匹配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章莉萍 郭庆胜 孙艳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4-607,共4页
在研究相邻比例尺的居民地要素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居民地要素匹配的新方法;以国家基本比例尺矢量地形图为实验数据,建立了街区等居民地空间目标的匹配关系。
关键词 地图数据库 多尺度 目标匹配 关联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樊敏 刘耀林 +1 位作者 吴艳娟 杨啸灏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86-989,共4页
结合云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的步骤,构建了庙滩镇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规则及其前后件云模型,采用云的不确定性推理算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合理转换,计算了庙滩镇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因子分值和综合分值,并将其结果与... 结合云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的步骤,构建了庙滩镇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规则及其前后件云模型,采用云的不确定性推理算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合理转换,计算了庙滩镇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因子分值和综合分值,并将其结果与综合指数计算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模型 土地整理 生态影响评价 单因子分值 综合分值
下载PDF
多因子影响的地图居民地自动聚群与综合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闫浩文 应申 李霖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4,共4页
提出了地图综合目的的居民地聚群需要遵循Gestalt的邻近性、相似性和方向性原则,描述居民地结构、形态及其关系需要6个因子,即居民地间的距离、可视区域面积、大小相似度、形状相似度、方向关系、居民地内部方向;进而运用这些原则和因子... 提出了地图综合目的的居民地聚群需要遵循Gestalt的邻近性、相似性和方向性原则,描述居民地结构、形态及其关系需要6个因子,即居民地间的距离、可视区域面积、大小相似度、形状相似度、方向关系、居民地内部方向;进而运用这些原则和因子,给出了居民地的自动聚群和综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stalt原则 多因子 自动地图综合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线状特征数据无级表达 被引量:18
5
作者 吴凡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8-491,共4页
利用小波分析提出了线状特征空间数据的多尺度一致性无级表达模型 ,研究了基于该模型获取整数尺度上的地理信息 ,以及通过增量、连续地增补细节来获取分数尺度上的过渡地理信息 ,从而获取任意尺度上不同详细程度的地理信息的方法 ,动态... 利用小波分析提出了线状特征空间数据的多尺度一致性无级表达模型 ,研究了基于该模型获取整数尺度上的地理信息 ,以及通过增量、连续地增补细节来获取分数尺度上的过渡地理信息 ,从而获取任意尺度上不同详细程度的地理信息的方法 ,动态地实现了线状特征空间数据的无级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 线状特征 多尺度表达 小波分析 在线式自动综合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农用地分等方法 被引量:22
6
作者 潘润秋 刘珺 宋丹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57-265,共9页
针对农用地评价因素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而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农用地分等时易对评价因素以及等别进行"硬性划分"的不足。该文以湖北省安陆市为例,首次提出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与模糊聚类分析法结合(简称模糊综合分析法),以... 针对农用地评价因素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而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农用地分等时易对评价因素以及等别进行"硬性划分"的不足。该文以湖北省安陆市为例,首次提出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与模糊聚类分析法结合(简称模糊综合分析法),以模糊综合评判的矩阵成果作为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的数据源来对划分农用地等别方法进行探讨,并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分等结果与传统方法分等结果进行比较,得出2种方法分等结果中约有80%相同。采用安陆市各村的粮食平均播面单产对2种方法分等结果存在差异的地区进行独立检验,得到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传统方法的分等成果同播面单产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82。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农用地分等具有可行性;将模糊综合分析法运用到农用地分等中比传统方法更能客观准确地说明土地质量的优劣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等 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 模糊C-均值聚类 农用地
下载PDF
通用地图投影选择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虎 李霖 龚健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47,共4页
在分析现有的地图投影选择、评价标准和地图投影形变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引入形状比、长度比和面积比的概念,作为通用地图投影的选择、评价的基本度量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为通用地图投影的选择提供了思路,并通过实验... 在分析现有的地图投影选择、评价标准和地图投影形变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引入形状比、长度比和面积比的概念,作为通用地图投影的选择、评价的基本度量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为通用地图投影的选择提供了思路,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投影选择 投影评价 层次分析法 形状比
原文传递
电子航道图与航标遥测监控系统 被引量:10
8
作者 艾廷华 王洪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7-352,共6页
"数字航道"建设的主要目标在于应用信息技术平台保障航道安全、提高航务管理水平。作为航道管理中的重要导航设施航标灯(船),对其工作状态、空间位置进行远距离全天候监测与遥控是"数字航道"建设的主要内容。航标... "数字航道"建设的主要目标在于应用信息技术平台保障航道安全、提高航务管理水平。作为航道管理中的重要导航设施航标灯(船),对其工作状态、空间位置进行远距离全天候监测与遥控是"数字航道"建设的主要内容。航标遥测监控系统集成无线通讯、传感器、空间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航标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异常状况的报警及统计等功能。电子航道图运用事件驱动型地图表达、时空变化特征地图表达、多尺度地图表达及国际电子海图S57/S52标准表达等关键技术,为监控航标提供地理定位背景,并支持遥控监测中的空间信息查询、分析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地图 多尺度可视化 遥测遥控 S57/S52
下载PDF
1995-2020年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泽瑾 焦利民 连喜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73,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 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1)耕地单位面积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态势,高值区(>2000 t/km^(2))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华南地区,低值区(≤500 t/km^(2))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西北部;(2)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自1995年的24.95亿t波动增长至2020年的25.97亿t,增长了约4.09%,北部农业区上升最为明显;(3)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9.26%和30.11%;(4)在气候生产潜力视角下耕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占优补劣”,潜力较低的北部农业区耕地“占少补多”和水热条件改善促使了该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提升,而潜力较高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则由于耕地“占多补少”抵消了水热条件改善的影响导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持平或显著下降。研究结论: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热条件改善提升了耕地气候生产潜力,但确保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优化补充耕地布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仍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空间分异 农业区
下载PDF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2006—2016年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杜春萌 焦利民 许刚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1-798,共8页
土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建成区总体人口密度下降,研究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6—2016年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分析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 土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建成区总体人口密度下降,研究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6—2016年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分析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差异,并探讨人口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由2006年的10 845人/km^2降低至2016年的8 279人/km^2,平均每年降低2.66%。2)超过5/6的研究城市的人口密度降低,但不同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率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密度快速降低、中速降低、缓慢降低和密度增加的地级以上城市分别占比为13.3%、30.5%、41.1%和15.1%。3)人口密度快速降低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中速降低和缓慢降低城市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呈现两极分化,主要包括北上深等人口快速流入城市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小城市。4)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区位因素、城市发展政策是影响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城市建成区 人口密度 中国
下载PDF
树状河系主流的自动推理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庆胜 黄远林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78-981,共4页
分析了不同类型河系的空间特征,对非网状河系以180°假设和锐角假设为基础,改进了自动确定河段流向的定量化决策表,当出现流向冲突时,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参考河段的流向、节点处分支河段的累计河段数和累计长度,能自动推理出... 分析了不同类型河系的空间特征,对非网状河系以180°假设和锐角假设为基础,改进了自动确定河段流向的定量化决策表,当出现流向冲突时,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参考河段的流向、节点处分支河段的累计河段数和累计长度,能自动推理出树状河系的主支流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树状河系的编码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系 空间特征 空间推理 流向 主流
下载PDF
一种新的基于云模型的宗地地价评估方法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石元 邝李德仁 刘耀林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82-985,共4页
利用云模型发生器和云不确定性推理实现地价影响因素语言值的定性定量转换,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地价影响因素量化值和地价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宗地地价评估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 宗地地价评估 云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基于数据场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耀林 矗唐 何建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09-1013,共5页
研究了空间数据场的特征,构建了土地定级数据场,提出了基于数据场的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定级地价数据场叠加分析的城镇土地定级分析模型。以武汉市为实验区,研究了基于地价数据场分析技术的城镇商业土地定级方法,实验结果显示了此... 研究了空间数据场的特征,构建了土地定级数据场,提出了基于数据场的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定级地价数据场叠加分析的城镇土地定级分析模型。以武汉市为实验区,研究了基于地价数据场分析技术的城镇商业土地定级方法,实验结果显示了此定级方法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场 空间分析 土地定级
原文传递
基于约束Delaunay三角网建立等高线层次结构的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春燕 郭庆胜 +1 位作者 胡华科 夏慧琼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4-527,共4页
分析了以等高线、高程点和地形突变线为基础建立的约束Delaunay三角网(Delaunay triangulation,DT)的特征,为了识别这些约束目标之间的邻近关系,对约束DT的边进行了详细分类,并按照相关的规则提出了构建等高线层次结构的方法。在此层次... 分析了以等高线、高程点和地形突变线为基础建立的约束Delaunay三角网(Delaunay triangulation,DT)的特征,为了识别这些约束目标之间的邻近关系,对约束DT的边进行了详细分类,并按照相关的规则提出了构建等高线层次结构的方法。在此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调整等高线走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DT 等高线的方向 层次结构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空间点群聚类及其应用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焦利民 刘耀林 任周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1,共4页
探讨了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进行离散空间点群聚类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分析,提出了一种兼顾几何距离和属性特征的广义Euclid距离,并将其作为聚类统计量。并以实例验证了采用自组织空间聚类进行空间点群的数据分类、异常数据检验、均质区域... 探讨了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进行离散空间点群聚类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分析,提出了一种兼顾几何距离和属性特征的广义Euclid距离,并将其作为聚类统计量。并以实例验证了采用自组织空间聚类进行空间点群的数据分类、异常数据检验、均质区域划分等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特征映射 空间聚类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图形简化过程中空间拓扑关系抽象的规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庆胜 吕秀琴 蔡永香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0-523,共4页
以局域基本拓扑关系的抽象为基础,着重阐述了线与线之间局域拓扑关系抽象的规则,并研究了相邻两类局域基本空间拓扑关系合并的规律,提出了在空间抽象过程中渐进式删除局域拓扑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 图形简化 拓扑关系 空间抽象 渐进式综合
下载PDF
3S村镇退化土地监测与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殿锋 刘耀林 洪晓峰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5,共3页
我国村镇众多却缺乏科学的空间规划设计从而导致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迫切需要退化土地监测与评估技术平台的支撑。本文首先基于3S技术构建了退化地监测与评价技术路线,并系统实现了PDA野外采样、空间采样网络设计、退化地监测和评价等功能... 我国村镇众多却缺乏科学的空间规划设计从而导致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迫切需要退化土地监测与评估技术平台的支撑。本文首先基于3S技术构建了退化地监测与评价技术路线,并系统实现了PDA野外采样、空间采样网络设计、退化地监测和评价等功能,然后选取示范区对系统进行了应用测试,结果显示系统运行稳定,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 空间采样 监测与评价 S 村镇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耀林 任周桥 +1 位作者 吕晓男 焦利民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针对选址决策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结构,重点分析了系统知识获取、知识库设计和分层次推理策略;在知识获取中,引入知识挖掘手段,实现系统部分知识的自动获取。从决策目标和规则生成、适宜性推理、决策推理等方面... 针对选址决策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结构,重点分析了系统知识获取、知识库设计和分层次推理策略;在知识获取中,引入知识挖掘手段,实现系统部分知识的自动获取。从决策目标和规则生成、适宜性推理、决策推理等方面,探索智能化选址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方法,实现了与GIS、应用分析模型的紧密耦合集成,并用实例分析说明了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知识库 模型库
下载PDF
赋权共原点灰色聚类的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爱文 牛继强 胡立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67,共4页
提出了基于赋权共原点灰色聚类方法,该方法使用分段、共原点来计算聚类函数,对其进行合理的赋权后,以此来区别各聚类元素在其聚类指标下的所属类别,从而对区域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并选取湖北省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 灰色聚类 自然资源 评价
下载PDF
基于数字地形分析的火星地貌自动化分类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琤 胡鹏 +1 位作者 刘晓航 李云翔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3-487,共5页
提出了基于纵坡面统计特征的火星地貌类型单元划分体系,详细阐述了地形特征因子及分类所需特征空间的选取建立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以此为基础的火星表面地貌自动分类方法基本能与高程、影像信息反映事实相符,与目前公布的分类成果具有... 提出了基于纵坡面统计特征的火星地貌类型单元划分体系,详细阐述了地形特征因子及分类所需特征空间的选取建立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以此为基础的火星表面地貌自动分类方法基本能与高程、影像信息反映事实相符,与目前公布的分类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地貌 地貌类型单元 地形特征因子 特征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