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Ⅲ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60
1
作者 朱以诚 崔丽英 +42 位作者 高山 樊东升 李继梅 牛俊英 詹青 秦新月 郑荣远 陈康宁 周华东 曾进胜 彭凯润 张兆辉 卢祖能 章军建 刘煜敏 张朝东 曲方 曹秉振 徐运 吴江 王宝军 杨期明 冯连元 胡兴越 潘小平 迟兆富 毕建忠 丁新生 柯开富 王为珍 董万利 孙红斌 李玲 王伟 董强 何俐 贾建平 陈应柱 刘俊艳 彭斌 倪俊 贺佳 马修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 6~2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丁苯酞注射液组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组分别为370例和182例.结果 丁苯酞组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和第15天的NIHSS总评分分别为8.64±3.03、6.45±3.88和4.71±3.90,Barthel指数分别为45.42±20.82、55.60±25.64和65.39±26.85,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评分的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z=2.21,经P=0.027; z=2.50,P=0.012),在调整治疗前的NIHSS评分和既往有症状的卒中发生次数后,该差异仍存在,丁苯酞组优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第15天丁苯酞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奥扎格雷钠组(OR=1.67,95%CI科1.15~2.42).丁苯酞组和奥扎格雷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2.74%与4.44%,P=0.34).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和安全的,在第15天静脉给药结束时,其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09000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苯呋喃类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崔丽英 李舜伟 +11 位作者 张微微 彭国光 何俐 樊东升 沈扬 王拥军 高旭光 贾建平 曾进胜 徐恩 李承晏 贺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27-730,共4页
目的观察国家一类新药正丁基苯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使用复方丹参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197例首次发作72h以内,NIHSS评分在5~25分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阿司匹林对照... 目的观察国家一类新药正丁基苯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使用复方丹参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197例首次发作72h以内,NIHSS评分在5~25分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阿司匹林对照研究,分为NBP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治疗组。结果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NBP组为74.7%,阿司匹林组为60.9%(CMH检验值为4.0,P=0.047);NIHSS总评分、总评分差值、Barthel指数在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NBP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氨基转移酶升高,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为主,两组的异常率分别为4.34%和0。结论NBP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有效,临床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苯呋喃类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与超声定量检测 被引量:36
3
作者 纪芳 卢祖能 +4 位作者 刘小明 初红 陈文卫 董红娟 郭瑞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正中神经超声定量测定在诊断腕管综合征(CTS)中的意义,探索其诊断标准。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24例(共46只腕)为病例组,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名为对照组,行电生理和腕部正中神经超声检测。结果(1)病例... 目的前瞻性研究正中神经超声定量测定在诊断腕管综合征(CTS)中的意义,探索其诊断标准。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24例(共46只腕)为病例组,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名为对照组,行电生理和腕部正中神经超声检测。结果(1)病例组电生理结果符合CTS,阳性率91·3%(42/46)。(2)超声测定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增大,神经内径(D)增粗;当豌豆骨水平CSA临界值取0·105cm2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5%和96·0%;D取0·195cm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5%和82·0%。(3)CSA、D均与感觉传导速度呈负相关,CSA与末端运动潜伏期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测量正中神经是诊断CTS的一种新的可靠方法,豌豆骨水平CSA临床诊断价值较大;超声与电生理检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超声检查 电生理学 正中神经
原文传递
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与病灶部位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毛善平 陈卓铭 +1 位作者 李承晏 段申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27-930,共4页
目的 :研究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单侧皮层下病变患者 1 0 5例 ,在发病 2周、1月及 2月分别进行失语症检查。同时 ,进行脑电地形图 (BEAM)及CT图象标准化处理。结果 :皮层下失语患者病... 目的 :研究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单侧皮层下病变患者 1 0 5例 ,在发病 2周、1月及 2月分别进行失语症检查。同时 ,进行脑电地形图 (BEAM)及CT图象标准化处理。结果 :皮层下失语患者病灶多在基底节区外侧部、前部、上部及丘脑。基底节区外侧部及丘脑性失语者BEAM皮层慢波功率增高 ,且此类患者多有较重的听理解障碍 ,而尾状核受损者失语中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及音韵障碍。结论 :皮层下失语有其语言特点 ,导致失语的原因多与皮层下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皮层语言区有关 ,但丘脑可作为皮层下语言中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失语 语言特点 病灶部位 脑电描记术 丘脑
下载PDF
实验性脑梗死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亚低温开始时间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承晏 李涛 +2 位作者 梅志忠 喻文莉 余绍祖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 :确定脑梗死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方法 :12 0只 SD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 60只 ;每组再分为大脑中动脉阻塞 ( MCAO)后 2、4、6、8、10和 12小时亚组 ,每亚组 10只。所有大鼠 MCAO后 2小时开始再灌注。监测心率 ( HR)、呼... 目的 :确定脑梗死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方法 :12 0只 SD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 60只 ;每组再分为大脑中动脉阻塞 ( MCAO)后 2、4、6、8、10和 12小时亚组 ,每亚组 10只。所有大鼠 MCAO后 2小时开始再灌注。监测心率 ( HR)、呼吸 ( R)、血氧饱和度 ( SO2 )、肛温 ( T)和血压 ( BP) ,实验组在 MCAO后不同时间将肛温控制在 ( 3 4 .0± 1.0 )℃。 2 4小时后处死动物 ,每亚组各取 5只测定脑组织含水量 ,另 5只测定梗死灶体积并作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 SD鼠 MCAO后 BP均较阻塞前明显升高 ( P<0 .0 1) ,但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实验组 MCAO后 2、4、6小时的 SD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 ( P<0 .0 5 ) ,但 MCAO后 8、10小时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MCAO后 2、4、6、8、10小时开始亚低温组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 P均 <0 .0 1) ;但 MCAO后 12小时开始亚低温不能减少梗死体积 ( P>0 .0 5 )。结论 :MCAO后 2小时开始再灌注 ,10小时后开始亚低温仍能减少梗死体积 ,8小时后开始亚低温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 ;但 12小时后开始亚低温并不能减少梗死体积 ,10小时后开始亚低温不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实验性 亚低温 治疗时间窗
下载PDF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英文) 被引量:19
6
作者 卢祖能 李竟 +3 位作者 董红娟 周桂兰 胡胜 王真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202-204,共3页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对象:糖尿病组为1999-01/2000-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平均(55±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0.2±4.8)年。正常对照组为75例健康志愿者,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4±12)岁。两组间年龄、腿长匹配(P>0.05)。干预:以Nicolet-VikingIV肌电图仪,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胫神经进行F波测定;同时记录M波。主要观察指标:①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Fdur)、波幅(Famp)和面积(Farea);M波负峰波幅(Mamp)和面积(Marea)的差异。②有无神经病变及不同病变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异常胫神经F波分布情况。结果:①对照组Fmin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②无神经病变患者组(n=30)Fdur增宽8例(异常率27%)、Fmin延长4例(13%)、F/Marea增大2例。③与对照组比较,有神经病变患者组(n=76)Fmin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电生理学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艾志兵 何国厚 +4 位作者 刘勇 王云甫 张晓东 李承晏 魏国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小檗碱干预组,正常组8只,普通饲料喂养5周;对照组8只,高脂喂养一周后行颈总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喂养4周;小檗碱干预组...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小檗碱干预组,正常组8只,普通饲料喂养5周;对照组8只,高脂喂养一周后行颈总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喂养4周;小檗碱干预组8只,高脂喂养一周后行颈总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并每日肌肉注射小檗碱,剂量为5 mg/ kg,时间为4周。实验满5周后,行右侧脑血管造影(DSA)术并观察正常组、对照组和小檗碱干预组的颈动脉的病理变化和计算内膜中膜比(I/ M)。结果 正常组的颈动脉的内膜围一层单皮细胞,中膜为规则的平滑肌肌层;对照组内膜明显增厚,中膜变薄,HE染色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和坏死的物质;小檗碱干预组内膜也有增厚的现象,增厚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HE染色见有泡沫细胞形成,堆积程度小于对照组。DSA发现对照组的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而小檗碱预防组的家兔没有发现明显的颈动脉狭窄。结论 小檗碱可以干预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延缓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小檗碱 实验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颈总动脉内膜 高脂喂养 泡沫细胞形成 空气干燥 对照组 大耳白家兔 脑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正常组 干预作用 肌肉注射 病理变化 HE染色 不同程度 形成过程 中膜 平滑肌
下载PDF
脑梗死大鼠运动训练后星形胶质细胞与突触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谭来勋 孙圣刚 +2 位作者 张双国 吴旭 管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1-584,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运动训练后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将120只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组、抑制组、盐水组和对照组,以横木行走试验评定运动功能,在7,21,42d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运动训练后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将120只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组、抑制组、盐水组和对照组,以横木行走试验评定运动功能,在7,21,42d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等的变化。结果康复组大鼠3周末的运动功能评分为(3.2±0.3)分,6周末为(5.8±0.9)分,对照组3周末为(1.8±0.5)分,6周末为(2.6±0.8)分;抑制组3周末为(1.6±0.9)分,6周末为(2.1±0.7)分。康复组比对照组和抑制组高,P<0.01。在8000倍电镜视野下,康复组3周末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为(5.8±0.3)个,6周末为(8.5±0.8)个;3周末突触数目为(12.3±1.3)个,6周末为(16.3±1.4)个。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数目呈同步增多,两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显示,康复组脑梗死周边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阳性信号密度值也在3,6周末高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结论脑梗死大鼠运动训练可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加强突触重建和功能修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可能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突触可塑性 康复 脑梗死 运动功能评分 模型大鼠 突触素 训练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原文传递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成敬 阳胜秋 +7 位作者 陈耀银 李承晏 王高华 王晓萍 陈振华 白雪光 刘忠纯 杨越秀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9-152,共4页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年龄≥75岁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奎硫平[(150±45)mg/a;32例]或利培酮[(1.8±0.8)mg/d;31例]...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年龄≥75岁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奎硫平[(150±45)mg/a;32例]或利培酮[(1.8±0.8)mg/d;31例],疗程均为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1)奎硫平组的有效率为72%,利培酮组为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2)2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或〈0.01);(3)奎硫平组PANSS总分减分率在治疗第1周末高于利培酮组(t=2.46,P〈0.05),治疗第2,4,6周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w=0.43,t4w=-0.73,t6w=-0.24,P均〉0.05);(4)2组间CG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w=0.57,Z2w=0.74,z4w=0.68,Z6w=-0.61,P〉0.05);(5)TESS评定,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格表精确检验法,P〉0.05)。治疗期间利培酮组合用苯二氮革类药者多于奎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4,P〈0.05)。结论奎硫平和利培酮均对高龄老年人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效,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血障碍 精神障碍 利哌立酮 奎硫平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程度对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彭玉 李承晏 张其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程度对其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无抑郁组(15例)、轻度抑郁组(16例)、中度抑郁组(16例)和重度抑郁组(13例)。4组患者均接...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程度对其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无抑郁组(15例)、轻度抑郁组(16例)、中度抑郁组(16例)和重度抑郁组(13例)。4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1个月的冰刺激法、针刺疗法、电刺激疗法、吞咽训练和摄食训练,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藤岛-郎吞咽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抑郁组、轻度抑郁组和中度抑郁组的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抑郁组和轻度抑郁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9.24±0.35)分和(7.21±0.36)分,分别与中、重度抑郁组的(3.66±0.40)分和(3.05±0.3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程度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有明显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预见性护理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华凤 雷幼蓉 张琦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1002-1003,共2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接受癫痫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SAS评分、SD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定向、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13%、30.7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并可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癫痫持续状态 认知功能 焦虑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关景霞 白润涛 +1 位作者 余绍祖 曾庆杏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2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 5 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血清NSE浓度。病例组包括脑出血2 0例、脑梗死 2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10例。...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 5 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血清NSE浓度。病例组包括脑出血2 0例、脑梗死 2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10例。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NSE浓度与病灶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的NSE浓度为 6 .14± 4 .39μg/L。脑出血组NSE浓度为36 .30± 2 4 .5 9μg/L ;脑梗死组NSE浓度为34.95± 2 2 .88μg/L ;蛛网膜下腔出血组NSE浓度为33.4 8± 10 .79μg/L。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 ,患者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NSE浓度与病变的大小、病情严重程度 (GCS评分 )和预后 (GOS评分 )之间存在相关性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增高 ,NSE浓度的高低不仅为神经元损伤程度提供定量信息 ,而且也是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脑血管病 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杨 文芳 +4 位作者 姚汉云 郭焱 肖玲 程自立 万均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2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性瘫痪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1名脑瘫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及37名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脑瘫患...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性瘫痪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1名脑瘫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及37名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脑瘫患儿和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和正常新生儿(P<0.05);脑瘫患儿血清TNF-α水平高于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P<0.05),IL-6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的免疫炎性因子可能是脑瘫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免疫炎性因子 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丹红 李宗兰 +1 位作者 沈向英 李承晏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 调查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 12 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 ,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调查评分 ,应用CT扫描显示病灶部位 ,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 目的 调查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 12 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 ,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调查评分 ,应用CT扫描显示病灶部位 ,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 41%。女性 ,文化程度低 ,左侧大脑半球病灶 ,存在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者发生率更高。结论 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 ,性别 ,文化程度 ,病灶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神经功能缺损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黏附分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叶心国 毛善平 谭来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黏附分子 1(s 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测定 40例急性脑梗死和 30例健康人的血清 s ICAM 1和TGFβ1 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后...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黏附分子 1(s 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测定 40例急性脑梗死和 30例健康人的血清 s ICAM 1和TGFβ1 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后第 1、3和 7日血清 s ICAM 1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0 1) ,而发病后第 1日和第 3日血清 TGFβ1 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0 1)。结论 :血清 s ICAM 1和 TGFβ1 浓度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且 s ICAM 1具有损伤作用 ,TGF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细胞黏附分子-1 转化生长因子-Β1 病理
下载PDF
甘露醇对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谭来勋 张镇涛 刘美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8期5459-546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20%甘露醇治疗对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受损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血压突然升高的10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均分为甘露醇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常规应用降压药;若血压≥180/120mmHg,甘... 目的探讨应用20%甘露醇治疗对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受损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血压突然升高的10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均分为甘露醇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常规应用降压药;若血压≥180/120mmHg,甘露醇组即时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对照组静脉滴注乌拉地尔至血压低于此值;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病程第1、3、7和12天时的平均血压,第28天时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和ADL。结果治疗后,血压呈逐渐下降趋势;甘露醇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大,在第7、12天时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治疗前,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甘露醇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BI)则高于治疗前,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能迅速降低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且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ADL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甘露醇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原文传递
补阳还五汤提取物对家兔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毛小平 谢忠明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4期19-20,共2页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提取物对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法复制高胆固醇血症模型 ,观察补阳还五汤提取物 (BDE)对TCh、TG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BDE处理的兔TCh、TG显著降低 (P <0 .0 1) ...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提取物对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法复制高胆固醇血症模型 ,观察补阳还五汤提取物 (BDE)对TCh、TG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BDE处理的兔TCh、TG显著降低 (P <0 .0 1) ,全血表观粘度(低切 10s- 1 )、红细胞聚集指数 (EAI)均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补阳还五汤提取物能有效降低TCh、TG和改善血液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提取物 高胆固醇血症 血液流变性 家兔 血脂
下载PDF
运动训练诱发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域神经突触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谭来勋 孙圣刚 张双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域突触变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150只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生理盐水组、阿糖胞苷抑制组、美伐他丁组及对照组。各组大鼠分别于脑梗死7、21及42d时应用免疫...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域突触变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150只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生理盐水组、阿糖胞苷抑制组、美伐他丁组及对照组。各组大鼠分别于脑梗死7、21及42d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观察其脑梗死周边区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突触素表达值和胆固醇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运动训练组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域GFAP、突触素阳性信号密度值(%)和胆固醇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阿糖胞苷抑制组(均P<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又显著高于阿糖胞苷抑制组(均P<0.01);美伐他丁组突触素表达值及胆固醇含量均低于运动训练组(均P<0.01)。结论运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加强神经突触重建及功能恢复,运动训练致使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增强及刺激胆固醇分泌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 胆固醇 星形胶质细胞 运动训练 脑梗死
原文传递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bFGF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钟建新 范华燕 +3 位作者 黄静 何国厚 钟森 余绍祖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2年第5期277-280,共4页
目的 了解局灶性脑缺血病灶周围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mRNA表达水平 ,探讨bFGF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运用NorthernBlot杂交技术并结合图像处理对杂... 目的 了解局灶性脑缺血病灶周围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mRNA表达水平 ,探讨bFGF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运用NorthernBlot杂交技术并结合图像处理对杂交信号密度扫描以反映bFGFmRNA相对水平。结果 缺血 6小时病灶周期组织即出现bFGFmRNA表达增强 ,1天后达到高峰 (P <0 .0 1)。 1周左右降至对照组水平 ,2周后再次呈现表达增高趋势 ,第 3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增加约 5 0 % (P <0 .0 5 )。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可诱发脑内bFGF基因表达 ,它在保护病灶周围神经元、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脑缺血 大鼠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
原文传递
血尿酸与脑血管病关系初探 被引量:8
20
作者 谭来勋 刘志超 龙庆红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64-165,175,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分析 12 0例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尿酸含量。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肥胖、有心肌梗塞史、脑卒中史、高血压病史者较多 (P <0 .0 0 1) ,血肌酐、总胆固醇、总甘油三脂水平较高 (P <0 ....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分析 12 0例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尿酸含量。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肥胖、有心肌梗塞史、脑卒中史、高血压病史者较多 (P <0 .0 0 1) ,血肌酐、总胆固醇、总甘油三脂水平较高 (P <0 .0 0 1) ;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糖水平较低 (P <0 .0 0 1) ;尿酸水平与病情、预后有关 (P <0 .0 1,0 .0 0 5 )。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脑血管危险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血液 尿酸 ACVD 血尿酸 高尿酸血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