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2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网络语言” 被引量:163
1
作者 郑远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本文主要讨论网民之间上网聊天时用来彼此传递信息的一些特别的信息符号和用法 ,且称之为“网络语言”。对于这类网络语言 ,人们的褒贬不一。我们认为 ,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 ,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 本文主要讨论网民之间上网聊天时用来彼此传递信息的一些特别的信息符号和用法 ,且称之为“网络语言”。对于这类网络语言 ,人们的褒贬不一。我们认为 ,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 ,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当重视它 ,研究它 ,不能视而不见 ,或者简单地予以排斥。本文从网络语言的构成、形成网络语言的原因和条件、网络语言的性质和前途三个方面作讨论 ,力求对这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一个比较全面、切实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言语现象 社会现象
下载PDF
当代商业店名的构成类析及文化透视 被引量:55
2
作者 赵世举 《云梦学刊》 1999年第1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店名 社会心理 类析 商业 业务类型 大世界 娱乐服务场所 现代时尚 音乐茶座 床上用品店
下载PDF
汉语歧义研究综述 被引量:41
3
作者 尤庆学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50,共10页
本文对四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进行全面综述。在分类综述研究概况、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格式、歧义指数、歧义分化、歧义成因、消歧手段。
关键词 汉语歧义 研究 综述 地位 前瞻
下载PDF
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 被引量:35
4
作者 昌切 叶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6-101,共6页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 90年代 ,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 90年代 ,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 ,人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难 救赎 主题话语
下载PDF
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尤庆学 《汉语学习》 2000年第5期15-19,共5页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分析了歧义结构的相对歧义度和绝对歧义度。歧义度的调查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但也有一定的偏差 ,这种偏差为歧义分析手段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考察歧义度是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 。
关键词 歧义结构 相对歧义度 绝对歧义度 调查 分析
下载PDF
殷代量词初探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若晖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9-84,共6页
具有丰富多彩的量词是汉语的特色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语言学与古文字学,对殷代量词进行共时与历时的综合考察。
关键词 殷代 量词 古代汉语 语法
下载PDF
省略句的性质及其规范问题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远汉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19,3,共9页
本文讨论省略句的性质以及使用省略的语体规范或要求问题。省略是使用语言的结果,应该放在表达平面联系句法特别是语义关系作研究。省略的成分是话语句子的话语成分或语义成分。分析省略、讨论使用省略的规范问题,应从表达的实际需要... 本文讨论省略句的性质以及使用省略的语体规范或要求问题。省略是使用语言的结果,应该放在表达平面联系句法特别是语义关系作研究。省略的成分是话语句子的话语成分或语义成分。分析省略、讨论使用省略的规范问题,应从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宏观上说,不同语体和风格对省略的需要和要求不尽相同;不能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定是非。从微观上说,省略的语义成分都可以从话语环境里“召回”;能“召回”的成分必须具有适配性和单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略句 省略成分 非正式体 《中国语文》 话语句 空语类 语义成分 话语环境 《新著国语文法》 主语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兆鹏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6,共3页
从作家一作品的二维研究转向作家-作品-传播-接受的四维研究,是文学研究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对文学传播的研究,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考察。... 从作家一作品的二维研究转向作家-作品-传播-接受的四维研究,是文学研究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对文学传播的研究,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考察。我在这里只想就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研究谈一点初步的看法。可以考虑从四个角度切入,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传播方式 文学传播 文学研究 拓展空间 后发展 作品 作家
原文传递
转折副词“可”探源 被引量:16
9
作者 席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0-83,共4页
转折副词“可”产生于唐代。汉代产生的“可”作反诘副词的用法,在唐代引申出否定、疑问和强调语气等多种功能,其中“可”表示强调语气的用法在语义转折这种特定语境影响下,发展出转折功能。
关键词 副词“可” 来源 演变
下载PDF
无力而必须承受的生存之重──刘恒的启蒙叙述 被引量:15
10
作者 昌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刘恒在90年代创作的小说与他作于80年代后半期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仍然以对人的探索为中心。他的创作所侧重的是人性一生存的启蒙,并且不为具体的时空所囿,而落实在具体时空的日常生活故事中的人类性和普遍性意蕴。刘恒... 刘恒在90年代创作的小说与他作于80年代后半期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仍然以对人的探索为中心。他的创作所侧重的是人性一生存的启蒙,并且不为具体的时空所囿,而落实在具体时空的日常生活故事中的人类性和普遍性意蕴。刘恒的作品风格是沉郁的,在认同与超越宿命之间徘徊,给人以矛盾却又真实可信的阅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恒 社会背景 启蒙者 生命本能 白日梦 张大民 日常生活 文化冲突 伏羲 特定时代
原文传递
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兆鹏 刘学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9,共6页
本文主要统计分析宋词作者的地域分布和时代分布等状况 ,从数量的角度考察宋词的发展状况和演变历程。统计结果显示 ,宋词作者 80 %以上是南方人 ,78%的作品是南方人写出来的。宋词作者分布的密集区与宋代人口的密集区是同一的 ,宋词的... 本文主要统计分析宋词作者的地域分布和时代分布等状况 ,从数量的角度考察宋词的发展状况和演变历程。统计结果显示 ,宋词作者 80 %以上是南方人 ,78%的作品是南方人写出来的。宋词作者分布的密集区与宋代人口的密集区是同一的 ,宋词的发展与宋代人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精英词人群出现的周期是五十年。宋词的兴盛与宋诗的繁荣总是处在同一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作者 统计分析 地域分布 时代分布 及第年龄 年寿结构
下载PDF
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论柳宗元游记诗文的直接象征性和间接表现性 被引量:23
12
作者 尚永亮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33,共9页
直接象征性和间接表现性是柳宗元游记诗文的两大突出特征。前者 缘于贬谪诗人与自然山水某一层面存在的同感共应关系,后者则与其美学追求 相关,并导致诗人有目的地选择与其心境情怀相一致的客观对应物,将主观情 感不着痕迹地寄寓其... 直接象征性和间接表现性是柳宗元游记诗文的两大突出特征。前者 缘于贬谪诗人与自然山水某一层面存在的同感共应关系,后者则与其美学追求 相关,并导致诗人有目的地选择与其心境情怀相一致的客观对应物,将主观情 感不着痕迹地寄寓其中。而作者个体忧怨的持久凝聚和暂时发散,既造成其忧 乐交替的心理流程,亦构成其诗文中两种方法的交相为用,甚或摆脱一切羁 绊,长歌当哭,直抒胸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游记诗文 直接象征性 间接表现性
原文传递
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被引量:21
13
作者 陈国恩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5-24,共10页
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陈国恩文学与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自古有缘。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又“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里的苦难即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①宗教的复... 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陈国恩文学与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自古有缘。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又“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里的苦难即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①宗教的复杂性在于,它一方面劝人顺从,起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宗教感情 草原小说 伊斯兰 宗教信仰 凡·高 《黑骏马》 《金牧场》 《错开的花》
原文传递
七夕五考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5-85,共11页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七七丧葬 牛郎织女 西王母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学历史发展论 被引量:15
15
作者 龙泉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61,共11页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在五四时期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中国现代诗学的历史发展既受外部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中国诗学的内在力量的驱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呈现;中国现代诗学从20年代的多元并存,到30年代的二元对立,再...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在五四时期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中国现代诗学的历史发展既受外部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中国诗学的内在力量的驱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呈现;中国现代诗学从20年代的多元并存,到30年代的二元对立,再到40年代的高度综合,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针对实际问题发言,与诗坛现实对话,从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中国现代 诗坛 二元对立 古典 呈现 五四时期 历史发展 现实 理论价值
原文传递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4-161,共8页
经典是后天的 ,它先于其被确认的标准而存在 ;经典是累积的 ,文化变迁对新经典的确认建立在与已有经典并存的基础上 ;经典是统一的 ,尽管文化的不断变迁会产生风貌各异的经典 ,但文化精神的一脉相传却使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统一性。以此为... 经典是后天的 ,它先于其被确认的标准而存在 ;经典是累积的 ,文化变迁对新经典的确认建立在与已有经典并存的基础上 ;经典是统一的 ,尽管文化的不断变迁会产生风貌各异的经典 ,但文化精神的一脉相传却使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统一性。以此为基础来讨论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问题 ,可以见出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对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危及到经典艺术的生存 ;但是 ,人们对经典艺术的追求仍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适应文化变迁需要的新的经典确认原则正在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技术 经典艺术 后现代主义 大众文化 信息革命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修改本 被引量:20
17
作者 金宏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1-127,共7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 2 0世纪 5 0年代至 80年代初的历史语境中 ,出了众多修改本。这些修改本有着复杂的修改动因 ,普遍存在着“性”、“革命”、“政治”等方面的修改内容。反复修改带来的异文及不同的“副文本”内容经过阐释的循环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 2 0世纪 5 0年代至 80年代初的历史语境中 ,出了众多修改本。这些修改本有着复杂的修改动因 ,普遍存在着“性”、“革命”、“政治”等方面的修改内容。反复修改带来的异文及不同的“副文本”内容经过阐释的循环 ,使作品的不同版本变成了不同的文本。为避免评述的尴尬 ,文学批评应确立版 (文 )本精确所指原则 ,不可版 (文 )本笼统所指和版 (文 )本互串 ,文学史写作既要注意作品的原初版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 长篇小说 修改本 版本 文本 文学批评 文学史写作
原文传递
语序与修辞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郑远汉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2-27,共6页
语序不仅是汉语的语法手段 ,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所用实词相同 ,基本意义相同 ,因语序不同构成的不同结构形式 ,需要根据不同的题旨情境做选择 ,以更有效地表达所要表示的思想或情感 ,这是修辞的任务。合理地调整语序便是重要的修辞行... 语序不仅是汉语的语法手段 ,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所用实词相同 ,基本意义相同 ,因语序不同构成的不同结构形式 ,需要根据不同的题旨情境做选择 ,以更有效地表达所要表示的思想或情感 ,这是修辞的任务。合理地调整语序便是重要的修辞行为。本文从信息结构的处理、话语的衔接连贯、语言形式美的需求三个方面 ,通过实例做具体分析 ,说明语序和修辞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序修辞 信息结构 话语连贯 形式美
下载PDF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美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古典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 被引量:14
20
作者 熊海英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5-140,共6页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中秋月的“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节日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到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宴饮 团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