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例儿童唐氏综合征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1
作者 王雨娴 熊昊 +7 位作者 陈智 杨李 孙鸣 卢文婕 祁闪闪 杜宇 陶芳 罗琳琳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378-380,共3页
1病例资料病例1,女,9岁,2017年1月因“双下肢不能行走1月余,加重1周,发热3天”入院。血常规示WBC 1.54×10^(9)/L,NEU 0.32×10^(9)/L,Hb 71g/L,PLT 70×10^(9)/L,外周血涂片偶见幼稚细胞。查体:眼距较宽,面部平坦,皮肤较苍... 1病例资料病例1,女,9岁,2017年1月因“双下肢不能行走1月余,加重1周,发热3天”入院。血常规示WBC 1.54×10^(9)/L,NEU 0.32×10^(9)/L,Hb 71g/L,PLT 70×10^(9)/L,外周血涂片偶见幼稚细胞。查体:眼距较宽,面部平坦,皮肤较苍黄,颈部可触及数枚蚕豆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可,腹部稍膨隆,脐周有压痛,肝肋下可触及,脾可触及边缘,左手贯通掌。骨髓形态学见90%幼稚淋巴细胞,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表型提示B细胞型,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47,XX,+21,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提示AML1位于21q22位点拷贝数增加90%,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阴性,EVI1基因定量13.64%,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发现存在JAK2 Exon21内含子变异。患儿按ALL高危组方案[1]化疗,CAM治疗后MRD转阴。VDLD、HR强化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脓毒血症、真菌感染等化疗相关反应(表1),经积极治疗后好转,于2019年5月结束化疗,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稚细胞 外周血涂片 脓毒血症 幼稚淋巴细胞 骨髓形态学 唐氏综合征 眼距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李佐峰 熊昊 +7 位作者 陈智 杨李 孙鸣 卢文婕 祁闪闪 陶芳 罗琳琳 焦余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0-1565,共6页
目的:总结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2年12月在武汉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后发生PRES的6例患... 目的:总结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2年12月在武汉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后发生PRES的6例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性、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总结。结果:共有281例患儿接受allo-HSCT,其中6例(2.14%)发生PRES,中位年龄5.1(1.5-9.7)岁。4例接受亲缘单倍体供者移植2例分别接受同胞全相合及无关供者全相合供者移植。6例患儿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癫痫发作、精神障碍、视力障碍为主,5例均伴血压升高。所有PRES患儿发作期间均接受口服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3例次合并不同程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经调整/停用可疑药物(环孢素等)及对症支持处理(口服降压药、地西泮静推止痉、甘露醇降颅压)后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均有效改善,其中1例于首次发作8月余后复发。结论: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PRES少见,其发病可能与高血压、细胞毒性药物、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因素相关,经积极治疗大部分可恢复,但不完全可逆,合并TMA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血栓性微血管病
下载PDF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47
3
作者 花芸 刘小文 +1 位作者 刘新文 殷艳华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3期30-32,共3页
目的了解引起小儿输液渗漏的相关因素,尝试建立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选取年龄≤6岁的2546例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输液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观察,渗漏病例详细记录渗漏发生时间、药物、输液工具、血管状况、渗漏范... 目的了解引起小儿输液渗漏的相关因素,尝试建立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选取年龄≤6岁的2546例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输液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观察,渗漏病例详细记录渗漏发生时间、药物、输液工具、血管状况、渗漏范围及症状。结果127例患儿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或拔针后出现渗漏,其中75例(59.06%)因患儿异常哭闹或家长无意碰撞、牵拉引起;18例(14.17%)因药物因素引起;15例(11.81%)因血管选择不当引起;13例(10.24%)因穿刺部位固定不稳固或方法不正确引起;6例(4.72%)因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引起。渗漏多发生在输液开始120min后。结论需改良常规穿刺、固定方法,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加强家长输液知识教育及输液过程巡视,以减少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输液渗漏 原因分析 数据收集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央珍 郭琳 +6 位作者 熊昊 刚珠 李建新 邓玉萍 达瓦曲珍 普布扎西 李晖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以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HSP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HSP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以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HSP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HSP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西藏山南地区HSP患儿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季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病诱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消化道症状更明显(P<0.05)。观察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出院124例(99.2%),治愈及好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随访发现复发3例(2.4%),低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西藏高原地区儿童HSP患儿在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与平原地区相比存在部分差异;总体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高原地区 临床特点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程衍杨 熊昊 +6 位作者 徐之良 李建新 李晖 蔡玮 韩杰 李姣姣 郭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首次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495例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首次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495例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23例作为对照组。依据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1岁组(n=219)、1岁-组(n=161)、3岁~组(n=76)和7-14岁组(n=39)。回顾性分析各年龄段患儿H.pylori感染率,以及H.pylori感染阳性及阴性ITP患儿经过相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结果病例组中H.pylori感染率随着ITP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对照组各年龄段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ylori感染阳性ITP患儿均未接受针对H.pylori的相关治疗,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经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后缓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与各年龄段H.pylori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不是ITP患儿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是否治疗H.pylori并不影响儿童急性ITP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幽门螺杆菌 儿童
原文传递
SLCO1B1c.521T>C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代动力学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华年 何学连 +5 位作者 李建新 汪洋 王诚 陈渝军 牛长河 高萍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70-776,共7页
目的 探讨SLCO1B1c.521 T>C基因变异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82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儿分为... 目的 探讨SLCO1B1c.521 T>C基因变异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82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儿分为SLCO1B1c.521T>C基因变异组和未变异组.参考ALL-BFM 2000化疗方案,甲氨蝶呤化疗剂量为3~5 g/m2静脉滴注给药;四氢叶酸于甲氨蝶呤用药36 h后开始解救,并根据第48小时甲氨蝶呤血药浓度进行调整.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分析24、48、72 h血清中甲氨蝶呤及其代谢产物7-OH甲氨蝶呤浓度.NLME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患儿药代动力学、毒性反应、四氢叶酸解救剂量,随访5年ALL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率.结果 82例ALL患儿中SLCO1B1c.521T>C变异组21例[突变杂合子型(TC) 20例,突变纯合子型(CC)1例],未变异组[野生纯合子型(TT)]61例.SLCO1B1c.521T>C变异组患儿48、72 h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明显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 h:(1.00±1.41)比(0.34±0.17) μmol/L,t=2.131,P=0.046;72 h:(0.31 ±0.26)比(0.08±0.04)μmol/L;t=3.995,P=0.001].变异组48 h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48-∞)为(23.18±19.91)h·μmol/L,明显高于未变异组(t=4.025,P=0.001).变异组患儿超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安全阈值(0.1 μmol/L)时间(TC>01μmol/L)显著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3±22.0)比(67.1±7.5)h,t=5.880,P<0.001];变异组患儿所需四氢叶酸解救平均剂量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7 ±287.8)比(140.6±27.5) mg/m2;=2.614,P=0.017].变异组患儿胃肠道和肝脏严重毒性反应(Ⅲ~Ⅳ级)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变异组[胃肠道33%(7/21)比5% (3/61);肝脏:24%(5/21)比2%(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 2=9.275、8.289,P均<0.05).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突变 药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贫血、铁缺乏症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海峰 杨杏鲜 +1 位作者 丁艳 秦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161-1162,1213,共3页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2~6岁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贫血、铁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Hp感染与儿童贫血、铁缺乏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95例在本院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方法对所有儿童进行Hp感染检测。应用ELISA方法测定...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2~6岁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贫血、铁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Hp感染与儿童贫血、铁缺乏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95例在本院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方法对所有儿童进行Hp感染检测。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IgG水平,以评估Hp既往感染;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所有儿童进行检测,以评估Hp目前活动型感染。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mL,分离血清检测Hp-IgG、血清铁蛋白,采用血红蛋白计检测其Hb水平,通过测定血清CRP水平评估近期炎性反应及感染情况。记录每名儿童年龄、性别、近几个月内抗生素使用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p感染对儿童贫血、铁缺乏症的影响效应,并对Hp感染的2种检验方法行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95名儿童中,18.9%有贫血,36.8%存在铁缺乏症,40.0%Hp-IgG阳性,74.7%UBT阳性。在对人口统计学因素、近期感染、近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后分析显示:Hp-IgG阳性是儿童贫血、铁缺乏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使用不同方法检测Hp可反映感染的不同阶段。UBT阳性反映Hp感染的早期阶段;血清Hp抗体阳性则提示Hp感染处于后期阶段,并与儿童贫血、铁缺乏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铁缺乏症 血清学检测 尿素呼吸试验 儿童
原文传递
婴儿急性白血病30例 被引量:5
8
作者 熊昊 孙燕 +9 位作者 胡群 文玲俐 张耀东 张柳清 刘双又 李晖 韩杰 刘爱国 舒美蓉 胡会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急性白血病(IAL)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武汉市儿童医院初诊的30例IAL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 目的探讨婴儿急性白血病(IAL)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武汉市儿童医院初诊的30例IAL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检查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14例,皮下出血5例,面色苍白、面色苍黄各4例。全身浅表淋巴结大5例,骨质破坏5例,肝和(或)脾超过肋下4 cm 17例,中枢神经系统浸润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75 d。WBC计数为114.78(1.06~681.37)×109L-1,Hb 67(38~101)g.L-1,PLT 61(1~355)×109L-1。IAL 30例外周血涂片均可见幼稚细胞。30例中ALL 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4例,分类不明1例。12例行免疫分型检查,5例ALL均为B系,其中CD10表达4例,CD7与CD15共同表达1例;7例ANLL中CD19表达2例。12例染色体检查结果异常者3例。13例IAL行融合基因检测,结果E2A/PBX1、BCR/ABL阳性各1例。30例中仅4例ALL接受化疗,但最终均放弃治疗。而对未治疗的26例1个月后电话随访均死亡。结论 IA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ALL及ANLL均可发生,且比率相当;ALL中以B系多见;IAL常伴染色体异常。但由于绝大多数未得到有效化疗而放弃治疗,故IAL的预后较年长儿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 婴儿
原文传递
新诊断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程衍杨 熊昊 徐之良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目的 明确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416例首次住院并确诊为新诊断ITP患儿为疾病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 目的 明确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416例首次住院并确诊为新诊断ITP患儿为疾病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30例作为对照组. ITP患儿及对照组儿童按年龄段分为〈1岁组(n=187)、1~3岁组(n=127)、3~7岁组(n=71)、7~14岁组(n=31). 观察各年龄段患儿B19感染率,疾病组中B19感染阳性及阴性ITP患儿经过相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 结果 疾病组中B19感染率较对照组各年龄段B19感染率为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ITP患儿均未接受针对B19的相关抗病毒治疗,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经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后,疾病组与对照组患儿PLT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各年龄段B19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B19感染可能不是新诊断ITP患儿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是否治疗B19并不影响儿童急性ITP的治疗效果,因此B19感染的新诊断ITP患儿无需同时接受B19抗病毒的相关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细小病毒B19 儿童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3、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海峰 秦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血清IL-3、6、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对58例初诊AML患儿(男34例,女24例;年龄3~16岁,平均10.19岁)化疗前后血清IL-3、6、8水平进行检测。3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血清IL-3、6、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对58例初诊AML患儿(男34例,女24例;年龄3~16岁,平均10.19岁)化疗前后血清IL-3、6、8水平进行检测。3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4岁,平均9.92岁)。二组均于清晨7:30-8:00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常温下2500r/min离心20min,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待测。除治疗M3型AML采用全反式维A酸外,余病例均采用DA(柔红霉素加阿糖胞苷),HA(高三尖杉酯碱加阿糖胞苷)或IAE(依达比星加阿糖胞苷加依托泊甙)方案化疗,30~45d复检骨髓像。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8例AML中44例获完全缓解(CR),14例未缓解(NR)。AML初诊患儿血清IL-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血清IL-6、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AMLCR组患儿血清IL-3水平较初诊时显著升高(P<0.01),但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L-6、IL-8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AMLNR组与初诊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AML各亚型之间血清IL-3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M1及M5患儿血清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a<0.01);M4及M5患儿血清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a<0.01)。结论AML患儿血清IL-3、6、8水平变化与AML亚型有关,观察血清IL-3、6、8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断AML患儿病情及疗效的辅助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白细胞介素-3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儿童
原文传递
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海峰 秦原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AML)患儿的治疗毒性和治疗结果,并与原发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AML)相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至2005年收治的21例tAML患儿的治疗毒性反应、治疗结果资料;从同一数据库中的255名pAML患儿中,按... 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AML)患儿的治疗毒性和治疗结果,并与原发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AML)相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至2005年收治的21例tAML患儿的治疗毒性反应、治疗结果资料;从同一数据库中的255名pAML患儿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一时段被诊断为pAML的42名患儿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卡方检验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毒性进行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混合系白血病基因(MLL)、第5或7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进行比较:使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病例组生存率的影响;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总生存率(OS)分析,用log-rank检验组间生存率。结果tAML的治疗毒性和pAM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病例组MLL异常、5号7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tAML的OS和pAML相比更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5);21名tAML的3年总生存率(OS)为19.0%,所有的存活者均在第一次缓解时接受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结论和pAML患儿相比,tAML患儿治疗效果更差,这可能归因于细胞遗传学改变,而不是因为tAML患儿具有更大的治疗毒性。在第一次缓解时行HSCT对于改善tAML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药物毒性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卓 熊昊 +5 位作者 范璟 李建新 蔡玮 陈开澜 韩杰 李晖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17-619,共3页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活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增生但免疫无效、导致多器官高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活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增生但免疫无效、导致多器官高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受累,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儿童 吗替麦考酚酯
原文传递
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李姣姣 熊昊 +3 位作者 金润铭 李晖 李建新 聂应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总结并探讨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γδHSTCL)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M)、脾活检免疫组织化学(I)、细胞遗传学(C)及TCR基因重排分子生物学(M)特征及其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分析1例确诊为γδHSTCL患儿的临床及MIC... 目的总结并探讨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γδHSTCL)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M)、脾活检免疫组织化学(I)、细胞遗传学(C)及TCR基因重排分子生物学(M)特征及其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分析1例确诊为γδHSTCL患儿的临床及MICM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约0.365异常细胞浸润;免疫表型分析:异常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的0.245,主要表达分化群(CD)2/CD3/CD7/CD19/CD38/cCD3/T细胞受体(TCR)γ/δ。脾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CD3(+),CD45RO(+),CD8(+),CD4(-),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TIA-1)(+),CD20(-),TCRβ(-),CD79α(-),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30(-),末端转移酶(TdT)(-),CD10(-),髓过氧化物酶(MPO)(-),颗粒酶B(Granzyme B)(+);且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肿瘤细胞数约为80.00%。脾脏组织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淋巴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的72.26%,T淋巴细胞[CD3(+)]约占88.90%,其中约有92.09%的T淋巴细胞Ki-67(+),CD7^dim(+),TCRγ/δ(+),CD2(+),CD8(+),CD34(+),TCRαβ(-),CD5(-),CD4(-),CD56(-),约59.16%细胞为异常成熟T淋巴细胞。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46,XY。骨髓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因重排:TCRβ(+)、TCRγ(+)和TCRδ(+)。患儿入院后先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确诊后予泼尼松60mg/m^2口服治疗,疗效不佳,死亡。结论MICM分型对于早期准确诊断和甄别儿童γδSHSTCL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儿童 文献复习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合并外阴肛周感染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志芳 申军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5期464-466,共3页
血液肿瘤患儿日益增多,化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而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极易导致外阴及肛周感染的发生,将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我科对2007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1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合并外阴肛周部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护理... 血液肿瘤患儿日益增多,化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而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极易导致外阴及肛周感染的发生,将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我科对2007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1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合并外阴肛周部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护理中加强健康教育,实行个体化治疗及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患儿 化疗 外阴及肛周感染 护理
下载PDF
STAT3基因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培伟 乐鑫 +3 位作者 熊昊 李建新 李晖 何学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探讨STAT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53005和rs744166的多态性以及该基因的表达量与我国湖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选取184例ALL及377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 目的探讨STAT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53005和rs744166的多态性以及该基因的表达量与我国湖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选取184例ALL及377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SNP的多态性分布,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STAT3基因的表达量;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TAT3基因rs1053005位点的3种基因型GG、AG和AA频率在ALL组及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37,P=0.034);且等位基因A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853,P=0.016),A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而rs744166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2组之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66,P=0.393)。2.ALL患儿分为高危、中危和标危3组,分析发现rs1053005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不同的危险度分层之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5,P=0.987)。3.rs1053005位点AA基因型患儿STAT3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GG基因型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8,P=0.009);并且ALL中,高危患儿该基因的表达量低于标危的ALL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4,P=0.007)。结论STAT3基因SNPrs1053005位点基因的多态性与儿童ALL相关,并且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与ALL患儿的危险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STAT3基因 多态性 儿童
原文传递
甘露醇加温泵推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红荣 唐汇群 +1 位作者 冯丽 王丽娟 《临床护理杂志》 2009年第5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20%甘露醇加温至35~37℃后微量泵推注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微量泵推注20%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加温组79例和常温组77例。加温组采用微量泵推注加热至35-37℃的甘露醇,常温组采用微量泵推注常温15~20℃... 目的探讨20%甘露醇加温至35~37℃后微量泵推注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微量泵推注20%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加温组79例和常温组77例。加温组采用微量泵推注加热至35-37℃的甘露醇,常温组采用微量泵推注常温15~20℃的甘露醇,每日2~4次,3-5m1·k^-1·次^-1,15-30min内推注完毕。观察两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甘露醇加温微量泵推注可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输注 静脉内/护理 留置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