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部超声指导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机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韩霞 田青 +2 位作者 陈峰 汪洋 陈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1期3347-3350,共4页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使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2014年6至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将100例6个月~3岁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患儿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使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2014年6至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将100例6个月~3岁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患儿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术后均给予积极的心功能维护.超声组采用肺部超声对患儿肺间质性水肿进行监测并指导患儿拔除气管插管、启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对照组根据床边胸部X线检查提示的肺部情况而决定.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包括有创及无创呼吸机辅助)、无创呼吸机使用率及其正确率、启动无创呼吸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二次气管插管病例数及住ICU时间等.结果 超声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15.0±11.0)h比(20.0±13.5)h,P=0.043]、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38.5±11.8)h比(48.6 ±21.9)h,P=0.032],无创呼吸机使用例数(10例比22例,P=0.041)、正确使用例数(10例比14例,P=0.034)、VAP发生例数(3例比8例,P=0.044)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组患儿的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66.0 ±38.9)h比(82.0±42.4)h,P=0.038];对照组有2例患儿二次气管插管,超声组有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用肺部超声评价肺间质性水肿、指导呼吸机的使用,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有创和无创)时间及ICU住院时间,肺部超声具有即时、无创、0辐射、可重复的优越性,有助于危重患儿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超声检查 通气机 机械
原文传递
基于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的早期运动康复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伟 滕薇 严莉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259-1264,共6页
目的探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下的早期运动康复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转出ICU后进... 目的探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下的早期运动康复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转出ICU后进行康复运动。观察组则在患者术后苏醒6 h后由康复治疗师协助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关节被动活动及体位转移,在监测心率、血压及患者主观感受的基础上,根据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参数调节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出院前1 d的康复指标(Barthel指数评分、肌力评分和心肺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谵妄、低氧血症、肺部并发症和运动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出院前观察组康复指标均高于术前,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低氧血症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谵妄和运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实施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下的早期运动康复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 运动康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左心房压和肺动脉楔压监测在心脏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危宇 任海波 +1 位作者 刘彬 许卫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770-773,共4页
目的评价心脏直视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颈内静脉安置左心房测压管和肺动脉漂浮导管对于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监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0~2012年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 目的评价心脏直视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颈内静脉安置左心房测压管和肺动脉漂浮导管对于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监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0~2012年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男43例、女57例,年龄46~65(47±16)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合并淤血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50例(A组),合并淤血性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50例(B组)。两组患者均经颈内静脉入路置入ARROW5Fr三腔导管,尖端经房间隔穿刺行持续左心房压(LAP)监测;同时经同侧颈内静脉安置ARROW 8Fr高流量鞘管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入室即监测LAP和肺动脉楔压(PAWP)。观察两组患者中LAP和PAWP的相关性及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持续LAP及PAWP监测,无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A组和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患者平均肺动脉压(PAPMean)、平均左心房压(LAPmean)、平均肺动脉楔压(PAWPmean)、PAWP与LAP差值平均值(PAWP-LAPmean)均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患者中PAWP与LAP均具有良好相关性,A组患者相关性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内静脉入路行LAP监测及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是安全、可行的。PAWP不能准确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在合并淤血性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使用LAP监测对于判断左心室前负荷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压 肺动脉楔压 心脏手术
原文传递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脏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洪艳 刘彬 +2 位作者 周翔 黄园琴 段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0-296,共7页
目的评价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2日,采... 目的评价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2日,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的方法,搜集关于RIPC应用于心脏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23项,患者5045例,按照缺血预处理方式分为RIPC组(2524例)和对照组(2521例)。实验组采用麻醉诱导后远程缺血预处理,上、下肢均可;对照组采用相同部位假缺血处理,比较两组指标差异。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和肌钙蛋白I值,次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二分类结局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连续性数值变量采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的95%CI表示。因文献术后72 h肌钙蛋白I曲线下面积的研究间存在不可接受的异质性,放弃meta分析,仅作定性分析。结果两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RR=0.92,95%CI:0.79~1.07,P=0.27)、急性肾损伤(AKI)(RR=1.01,95%CI:0.90~1.14,P=0.83)、术后新发房颤(RR=0.98,95%CI:0.83~1.15,P=0.77)、卒中(RR=0.96,95%CI:0.61~1.50,P=0.84)及病死率(RR=1.27,95%CI:0.84~1.91,P=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RIPC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局证据,其心肌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龚黎慧 王仲众 +1 位作者 苑俊 贺宝臣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1212-1213,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体外循环心脏术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病患者4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432例)和死亡组(38例)。收集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年龄、...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体外循环心脏术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病患者4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432例)和死亡组(38例)。收集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流动力学指标等资料。结果生存组年龄、合并冠心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体外循环时间、心排血指数及左心室收缩指数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体外循环时间、心排血指数、左心室收缩指数。心排血指数以0.483为截断值时诊断预后死亡的灵敏度为79.16%、特异度为75.67%、曲线下面积为0.805;左心室收缩指数以0.478为截断值时诊断预后死亡的灵敏度为80.32%、特异度为77.53%、曲线下面积为0.835;两指标联合诊断预后死亡的灵敏度为85.21%、特异度为86.35%、曲线下面积为0.904。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尤其是心排血指数及左心室收缩指数进行监测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 预后
原文传递
ECMO治疗单心室分隔术后严重心功能不全1例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璐铭 雷静 +1 位作者 王敏 许铭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5468-5472,共5页
单心室(single ventricle,SV)是一组罕见的复杂心脏畸形,指心房(左、右心房或共同心房)仅与1个主要心室腔相连接的畸形^([1])。临床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3.0%^([2])。一旦诊断均应手术治疗,手术包括... 单心室(single ventricle,SV)是一组罕见的复杂心脏畸形,指心房(左、右心房或共同心房)仅与1个主要心室腔相连接的畸形^([1])。临床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3.0%^([2])。一旦诊断均应手术治疗,手术包括姑息手术和根治手术(单心室分隔术),后者疗效优于前者^([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心室 体外膜肺氧合 单心室分隔术 心脏重症监护
原文传递
PiCCO指导左心功能低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璐铭 雷静 +3 位作者 程端 王敏 朱文明 哈斯也提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在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50%)的重症冠心病(CAHD)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在体外循环下行择期CAB...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在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50%)的重症冠心病(CAHD)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在体外循环下行择期CABG治疗的CAHD患者80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PiCCO组根据置入PiCCO导管监测的相关数据进行容量管理及血管活性药物管理,对照组根据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中心静脉压(CVP)对患者进行经验性处理。结果PiCCO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2、P=0.04)。PiCCO组在治疗6 h后GEDI、SVRI、CI及EVLWI均出现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中脑钠肽水平治疗后24 h、72 h及出ICU时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在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4)。术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50%)的CAHD在CABG术后应用PiCCO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指导治疗,可起到稳定循环,减轻肺水肿,提高组织灌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