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金丝猴血清雌二醇(E_2)测定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巫芳来 陶必严 +1 位作者 杨眸宇 孙敦渊 《贵州科学》 199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采用捕自贵州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饲养3年的5只黔金丝猴(Rhincpithecusbrelichi),2只雌性、3只雄性的血液标本,测定了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其中2只雌性E2值分别为15ng/L,10ng/L,2只雌性E2值为20ng/L1只... 采用捕自贵州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饲养3年的5只黔金丝猴(Rhincpithecusbrelichi),2只雌性、3只雄性的血液标本,测定了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其中2只雌性E2值分别为15ng/L,10ng/L,2只雌性E2值为20ng/L1只未成年雄性E2值<10ng/L.以上结果与成人女性血液中E2值相比较,提示2只雌猴正处于卵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猴 雌二醇 放射免疫 生殖生理 测定
下载PDF
黔金丝猴凝血机制的测定分析
2
作者 杨眸宇 廖若兰 +1 位作者 陈汉彬 孙敦渊 《贵州科学》 1996年第4期29-32,共4页
试验材料采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饲养三年的五只黔金丝猴,取下肢静脉血,瑞氏染色后用目视法进行血小板计数.通过病理彩色图象分析和统计分析,比较黔金丝猴的凝血机制同人类、猕猴、藏酋猴和滇金丝猴的凝血机制... 试验材料采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饲养三年的五只黔金丝猴,取下肢静脉血,瑞氏染色后用目视法进行血小板计数.通过病理彩色图象分析和统计分析,比较黔金丝猴的凝血机制同人类、猕猴、藏酋猴和滇金丝猴的凝血机制有无显著性差异及黔金丝猴性别和龄阶凝血机制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猴 黔金丝猴 血小板 凝血机制 测定
全文增补中
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野生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54
3
作者 李晓笑 王清春 +1 位作者 崔国发 杨传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79-1486,共8页
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中国贵州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通过实地踏查在梵净山冷杉主要分布地选取2个斑块,调查分析其种群年龄结构特征,量化确定种群结构类型,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对比... 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中国贵州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通过实地踏查在梵净山冷杉主要分布地选取2个斑块,调查分析其种群年龄结构特征,量化确定种群结构类型,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对比不同生境下的异同点,以揭示梵净山冷杉的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梵净山冷杉种群属于增长型,Vpt′=0.005 9,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种群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种群生长前期个体数多于生长后期;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幼苗不足和幼树、小树的死亡率高是种群濒危的重要原因.(2)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梵净山冷杉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能力,未来2、4和6个龄级时间后种群个体数均呈现小幅度的增加趋势.(3)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结构差异不大,生境一的种群结构增长性略大于生境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冷杉 生境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预测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度下梵净山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相楹 张维勇 +3 位作者 刘峰 张珍明 何腾兵 林昌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4,共6页
为探明梵净山地区海拔高度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不同深度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样深度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以及碳... 为探明梵净山地区海拔高度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不同深度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样深度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以及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均逐渐下降。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受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0—20cm层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有机质含量随海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海拔1 450m达到最大值,碱解氮含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0—40cm层土壤各项指标与海拔高度相关度不紧密;40—60cm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碳磷比、氮磷比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均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度 梵净山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天然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 被引量:46
5
作者 吴明开 沈志君 +5 位作者 刘海 吴沿友 何汝态 邱阳 杨妮 杨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9-1424,共6页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天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结构存在波动...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天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趋于DeeveyⅢ型,其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珙桐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这一发育过程中有两个死亡高峰,一个出现在幼苗向幼树的过渡期(Ⅰ龄级→Ⅱ龄级),另一个出现在从中龄向老龄过渡的阶段(Ⅷ龄级→Ⅸ龄级);种群生存分析表明,珙桐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Ⅷ龄级后,种群生存率小于8%,累计死亡率大于92%,危险率超过生存率;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梵净山珙桐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幼苗和中龄级个体的不足是导致珙桐濒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珙桐
原文传递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红外相机监测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明明 杨朝辉 +6 位作者 王丞 王娇娇 胡灿实 雷孝平 石磊 粟海军 李佳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3-818,共6页
红外相机监测是了解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动态变化和面临威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网格抽样调查法,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个监测样区共40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进行监测调查。2017年4月至2018年1... 红外相机监测是了解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动态变化和面临威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网格抽样调查法,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个监测样区共40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进行监测调查。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间,红外相机累积监测14,808个相机工作日,共收集有效照片14,119张,独立有效物种照片3,199张。共鉴定野生动物9目22科61种,其中兽类26种,隶属于4目12科;鸟类35种,隶属于5目10科。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brelich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5种、近危(NT)的8种。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结果显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RAI=28.23)、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RAI=15.46)、野猪(Sus scrofa, RAI=11.82)、小麂(Muntiacus reevesi, RAI=9.05)、黔金丝猴(RAI=7.70)为相对多度最高的5种兽类;紫啸鸫(Myophonus insularis, RAI=10.3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RAI=9.59)、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RAI=6.96)、白颈长尾雉(RAI=3.71)、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RAI=1.55)为相对多度最高的5种鸟类。另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家畜活动(RAI=11.14)和人为活动(RAI=12.90),保护区管理部门仍需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红外相机监测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毕兴 张林 +1 位作者 粟海军 张明明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4-472,共9页
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模型和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以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产业还有较大的优化和发展空间;1... 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模型和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以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产业还有较大的优化和发展空间;1986—2016年,生态旅游发展对缓解梵净山保护区农户传统生计和生态保护矛盾发挥了积极影响;梵净山保护区与地区政府的政策措施对提升农户生计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提出应充分考虑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发展的差异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农户生计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梵净山不同海拔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18
8
作者 尚昆 石磊 +3 位作者 李海波 姚莉梅 周光荣 江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0,共5页
采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500~600、900~1000、1300~1400、1700~1800、2100~2200 m)植被根际土壤,利用湿筛倾析法分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通过孢子形态进行物种鉴定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丛枝菌根(AM)真菌物种... 采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500~600、900~1000、1300~1400、1700~1800、2100~2200 m)植被根际土壤,利用湿筛倾析法分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通过孢子形态进行物种鉴定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丛枝菌根(AM)真菌物种资源丰富,现确定6属23种;海拔显著影响AM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随海拔降低,AM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AM真菌优势群落,依次为无梗囊霉属、球囊霉属、硬囊霉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真菌多样性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黔金丝猴的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被引量:14
9
作者 崔多英 牛克锋 +4 位作者 Tan Chia Luen Yang Mouyu 张媛媛 张金国 杨业勤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5-828,共14页
2009年10月~2014年4月,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北京动物园,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意取样法,观察记录了野外和圈养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行为发生的过程及环境特征。按照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 2009年10月~2014年4月,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北京动物园,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意取样法,观察记录了野外和圈养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行为发生的过程及环境特征。按照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的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编码系统,对黔金丝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行为谱。分辨并记录了黔金丝猴的16种姿势,107种动作及163种行为,将记录到的行为分别划归于摄食、排遗、调温、交配、分娩、育幼、亲密、作威、冲突、通讯、聚群、休息、运动和杂类等14个类别中;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亚成体、幼猴和婴猴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与川金丝猴R.roxellana和滇金丝猴R.bieti相比,黔金丝猴在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有所不同,这可能与三者生活环境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行为谱 PAE编码系统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梵净山同域分布毛冠鹿和小麂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谢波 王丞 +6 位作者 樊涵 蒙秉顺 胡灿实 李海波 李佳琦 粟海军 张明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83,共9页
为了掌握同域分布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情况及二者的共存模式。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同域分布的毛冠鹿和小麂进行监测,并... 为了掌握同域分布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情况及二者的共存模式。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同域分布的毛冠鹿和小麂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毛冠鹿旱季、雨季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活动峰值出现在06∶00—08∶00、18∶00—20∶00,但早上活动强度较低;与雨季相比,旱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推迟2 h,雨、旱季傍晚活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2)小麂雨季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在06∶00—08∶00、18∶00—20∶00出现活动高峰,旱季则在06∶00—08∶00、18∶00—20∶00、22∶00—24∶00出现3个活动高峰。与雨季相比,旱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推迟2 h,雨、旱季傍晚活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旱季夜间活动强度高于雨季。(3)毛冠鹿和小麂旱季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雨季较低。本研究以毛冠鹿和小麂的日活动节律模式为基础,聚焦于二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和共存机制,可为深入研究和保护管理这2个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冠鹿 小麂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梵净山东北部同域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丞 李海波 +5 位作者 杨朝辉 毕兴 樊涵 粟海军 胡灿实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结果】藏酋猴在研究区域内普遍分布,黔金丝猴则主要分布于远离旅游索道的高海拔区域,且完全重叠于藏酋猴分布范围内。在栖息地选择方面,藏酋猴呈现普遍选择,黔金丝猴呈现专一选择。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600~1900 m海拔范围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共现位点中,发现黔金丝猴与藏酋猴15天内相遇的位点有45个,占总监测位点数的68.18%,占黔金丝猴分布总位点数的91.84%,栖息地空间重叠度极高。它们在同一位点的的相遇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8),平均5~6天一次,且不存在季节性变化(P=0.35)。黔金丝猴与藏酋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黔金丝猴日间为晨昏型活动,藏酋猴日间为单峰型活动,二者日活动节律呈极显著差异(P<0.01),重叠度为0.76。二者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季节性重叠程度各有不同(冬=0.64<春=0.68<夏=0.75<秋=0.82),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春夏秋冬<0.01)。【结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揭示了梵净山东北部的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特点,表明在时空关系上二者生态位划分明显。同时,对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有效保护和监管工作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藏酋猴 空间分布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林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第8期6-6,8,共2页
森林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护好森林资源不仅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区域经济按照科学的方向持续稳定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又能作用于森林资源保护,对其提供优良的社会经济支持和保障。本文... 森林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护好森林资源不仅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区域经济按照科学的方向持续稳定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又能作用于森林资源保护,对其提供优良的社会经济支持和保障。本文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和对策进行分析,旨在解决和处理好矛盾冲突,实现森林资源与社区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森林资源 经济协调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对照样本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以梵净山冷杉群落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志学 刘方正 +3 位作者 李海波 杜金鸿 李维东 王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9-529,共11页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是“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关键要求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对照样本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梵净山冷...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是“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关键要求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对照样本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群落样地为示范,以梵净山冷杉近熟群落样地为评估试验样本,以相似生境因子背景下的梵净山冷杉成熟群落样地为目标对照样本,通过比较两个样本下梵净山冷杉的平均胸径与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的年际变化及其差异,以评估梵净山保护区对梵净山冷杉近熟群落样地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①2006—2011年,评估试验样本中梵净山冷杉的平均胸径与重要值随年际变化均表现为极显著增加(P<0.01),而目标对照样本内梵净山冷杉的平均胸径与重要值表现为显著增加(P<0.05);其中评估试验样本中重要值增加了29.18%,高于目标对照样本中的增加程度(10.27%).②评估试验样本中梵净山冷杉的生态位宽度值显著高于目标对照样本(P<0.05).③评估试验样本中梵净山冷杉所在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值、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及Patrick丰富度指数值均显著高于目标对照样本(P<0.05).研究显示:保护区对梵净山冷杉近熟群落样地的保护效果较好,多数指标值及其变化值均显著高于目标对照样本;通过设定目标对照样本以反映评估对象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加准确地评判自然保护地对保护对象的保护成效,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管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对照样本 保护成效 梵净山冷杉 重要值 生态位宽度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梵净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的差异 被引量:10
14
作者 路岑 张维勇 +2 位作者 石磊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77-181,共5页
为给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植被可持续性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梵净山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竹林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梵... 为给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植被可持续性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梵净山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竹林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梵净山土壤pH为4.33-5.36,为较强酸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pH逐渐增大;植被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不同植被覆盖下表层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灌木林各层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含量较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由于灌木林地种群丰富,潮湿的地表环境条件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高郁闭度下土壤径流、淋溶损失减少,所以土壤养分元素更易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土壤养分 植被类型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分布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空间分布初探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丞 粟海军 +2 位作者 胡灿实 石磊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200,共8页
物种共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资源的竞争分化,使其都有足够的资源保障生存和繁殖(Macarthur and Levins,1967;Schoener,1974)。根据竞争排斥原则,生态相似的物种在资源竞争中必然存在生态位的分化(Hardin,1960)。在众多的生态维度中,... 物种共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资源的竞争分化,使其都有足够的资源保障生存和繁殖(Macarthur and Levins,1967;Schoener,1974)。根据竞争排斥原则,生态相似的物种在资源竞争中必然存在生态位的分化(Hardin,1960)。在众多的生态维度中,栖息地分化所形成的空间分布差异是同域野生动物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生态位分化形式(Schoener,1974)。同时,了解栖息地选择如何影响同域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是研究资源分配和竞争模式的必要前提(Rosenzweig,1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藏酋猴 梵净山保护区 物种共存 红外相机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林下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颜秋晓 张维勇 +2 位作者 石磊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146-150,共5页
为探索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梵净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为4.02~6.41,土壤为弱酸性到强酸性反应... 为探索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梵净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为4.02~6.41,土壤为弱酸性到强酸性反应;随着海拔的升高,养分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差异分布,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养分在海拔500~520m综合含量较低,其余海拔高度养分含量均较为丰富,在海拔1 500~2 000m达最大值。不同海拔的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且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上升;速效钾在海拔500~520m、1 500~2 000m表现出深层土壤大于表层土壤外,其余海拔区域表土大于深层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海拔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养分特征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食蟹獴(Herpestes urva)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丞 王亚强 +4 位作者 李海波 冉伟 杨朝辉 樊涵 张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3-1612,共10页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是其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组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和...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是其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组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和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栖息地选择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食蟹獴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出现频率最高,在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出现频率最低,并集中出现于中低海拔区域;(2)在8种栖息地选择影响因素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针阔混交林、海拔、水源地和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4种。其中,食蟹獴明显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β=1.79±1.19 SE),明显排斥针阔混交林(β=-1.93±1.30 SE),海拔高度、离水源地的距离与占用率呈明显负相关;(3)年活动节律显示,食蟹獴在雨季活动明显增多,4—9月的活动频次在全年活动中占比达83.50%;(4)食蟹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日活动时间分配较为平均,在9:00—10:00和13:00—14:00活跃度低,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1:00—13:00。梵净山地区作为食蟹獴分布区的北端,其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与其他分布区存在显著差异,并面临不同的捕食风险和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食蟹獴对栖息地的选择方式和活动节律也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獴 栖息地选择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主要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丞 冉伟 +6 位作者 杨朝辉 毕兴 粟海军 胡灿实 石磊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4-142,共9页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设20台,并基于占域模型研究了4种主要雉类的栖息地选择模式。【结果】1)红外相机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82张,记录到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7种雉类。2)占域模型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4种主要雉类的占用率的主要因素,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3种雉类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负相关,而红腹角雉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正相关,呈现不同的海拔分布格局。其中,灰胸竹鸡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 m以下,白颈长尾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下,红腹锦鸡适应不同的海拔,红腹角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上。3)4种主要雉类表现出2种相异的植被类型选择模式,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明显倾向于选择针阔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倾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针阔混交林。在坡度的选择上,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选择相似,与坡度表现明显的正相关;而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表现较弱的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在梵净山保护区利用占域模型探讨了4种主要雉类在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差异,初步揭示了在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共存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保护区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栖息地选择 雉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叶飞 李江风 +8 位作者 舒多友 石磊 葛风建 潘文 吴桂武 石春光 李海波 李核良 谢兴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其中达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共计4处。区内自白垩纪末期开始了间歇性的隆升,由于受梵净山穹窿构造及多个滑脱层影响,造成了剥蚀速率的差异,奠定了如今的地貌雏形;通过构造解析及物质组成分析,认为梵净山特有的层状浅变质岩侵蚀地貌是在以构造为主导的应力塑造之下,经由风化、剥蚀以及冰川作用共同雕琢而成。并就研究区内主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进行了论述。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内不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而且多处代表性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价性,有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 地质遗迹 地质成因
下载PDF
梵净山药用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6
20
作者 石磊 杨传东 +4 位作者 熊源新 杨妮 张弘 杨华江 杨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39-44,共6页
2010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进行第二次本底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梵净山的药用植物2 086种(含变种),其中药用苔藓植物17科23属32种。同时对这些药用苔藓植物的生境、药用功效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结合梵净山药用... 2010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进行第二次本底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梵净山的药用植物2 086种(含变种),其中药用苔藓植物17科23属32种。同时对这些药用苔藓植物的生境、药用功效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结合梵净山药用苔藓植物的可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药用苔藓植物 多样性 分布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