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柳江下游江段伍氏华吸鳅早期发育及其资源补充量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海博 高明慧 +5 位作者 吴志强 黄亮亮 谭细畅 刘昊 陈建林 黄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90-2598,共9页
【目的】观察伍氏华吸鳅早期发育并评估柳江下游江段其资源补充量,为柳江下游江段伍氏华吸鳅的渔业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2017年5月16日—8月31日于柳江下游石龙镇进行伍氏华吸鳅的鱼卵及鱼苗采集,对采集到的伍氏... 【目的】观察伍氏华吸鳅早期发育并评估柳江下游江段其资源补充量,为柳江下游江段伍氏华吸鳅的渔业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2017年5月16日—8月31日于柳江下游石龙镇进行伍氏华吸鳅的鱼卵及鱼苗采集,对采集到的伍氏华吸鳅鱼卵进行人工培育,重点观察并详细描述其仔鱼时期的形态变化特征;并通过设置断面方法估算伍氏华吸鳅在柳江下游江段的资源补充量。【结果】伍氏华吸鳅卵呈球形,单层卵膜,淡黄色,卵径为4.50±0.10 mm;初孵仔鱼全长5.00±0.21 mm,肌节35对(3+20+12),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出现,身体呈淡黄色,卵黄囊前部已有半球形点状色素分布,心跳约165次/min;出膜25 d,全长18.50±0.35 mm,身体呈淡红色,臀鳍、胸鳍和腹鳍均基本形成,完成仔鱼期发育,进入稚鱼阶段。调查期间柳江下游江段采样断面鱼卵和鱼苗的分布系数为0.416,柳江下游江段伍氏华吸鳅鱼卵的群体补充量为2.48×108粒。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伍氏华吸鳅鱼卵密度与流量和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8,P<0.01;r=-0.663,P<0.01),与透明度和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7,P<0.01;r=0.297,P<0.01)。【结论】伍氏华吸鳅体长相对其他平鳍鳅科鱼类偏小,其卵为无黏性漂流鱼卵,产卵量与流量和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透明度和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柳江下游江段伍氏华吸鳅群体资源补充量可能在大藤峡水库蓄水完成后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氏华吸鳅 早期发育 资源补充量 环境因子 柳江下游
下载PDF
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橘园土壤入渗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余佳峻 付智勇 +2 位作者 方荣杰 司琴 徐勤学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广西(桂)是我国柑橘果园面积和喀斯特峰丛洼地分布最广的省份。目前,对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橘园土壤的入渗特征还缺乏了解。为了更好的支撑喀斯特峰丛洼地柑橘产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桂林地区典型白云岩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 广西(桂)是我国柑橘果园面积和喀斯特峰丛洼地分布最广的省份。目前,对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橘园土壤的入渗特征还缺乏了解。为了更好的支撑喀斯特峰丛洼地柑橘产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桂林地区典型白云岩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表置式环式入渗仪结合染色(亮蓝)示踪方法开展土壤入渗试验,定量刻画了洼地和梯田橘园土壤基质入渗与优先流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基质入渗是该地区橘园水分入渗的主要方式;(2)基质稳定入渗速率差异显著且表现为洼地橘园(91.60~145.75 mm/h)大于梯田橘园(35.02~44.78 mm/h),优先流稳定入渗速率差异同样显著且表现为洼地橘园(79.78~118.30 mm/h)大于梯田橘园(12.63~23.18 mm/h);(3)优先流入渗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土壤染色面积并不是随土层的深入而递减;(4)梯田染色深度(17.4 cm)显著小于洼地(25.5 cm),梯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5 cm范围内的染色面积占总染色面积的61.23%,洼地相同范围内染色面积仅占38.95%;(5)梯田与洼地相比,优先流路径更少,优先流发育程度更低,潜在的增加了橘树对土壤水分的可利用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峰丛洼地橘园的水文过程,并为峰丛洼地橘园的土壤水分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橘园 基质入渗 优先流入渗 定量测算
原文传递
K-Zn-MOF-74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子龙 吴成晨 +4 位作者 陈钊 肖瑜 郑潇 沈铭琳 谢名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06-5210,共5页
研究了新型改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K-Zn-MOF-74的制备及其吸附水中Cd(Ⅱ)的性能和机理。通过拟合吸附等温模型以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探究其吸附性能,结合IR、XRD、SEM和XPS等表征分析研究其吸附机理。K-Zn-MOF-74对水中Cd(Ⅱ)的吸附过程符合... 研究了新型改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K-Zn-MOF-74的制备及其吸附水中Cd(Ⅱ)的性能和机理。通过拟合吸附等温模型以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探究其吸附性能,结合IR、XRD、SEM和XPS等表征分析研究其吸附机理。K-Zn-MOF-74对水中Cd(Ⅱ)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D-R模型以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为297.0 mg/g,是改性之前Zn-MOF-74的17.71倍。通过IR、XRD、SEM和XPS等表征分析,Cd(Ⅱ)主要以沉淀物的形式被附着在K-Zn-MOF-74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Zn-MOF-74 吸附材料 Cd(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