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被引量:29
1
作者 孙晓杰 王春莲 +2 位作者 李倩 张红霞 叶宇航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5-70,共6页
系统考察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演化过程、阶段特征和取得成效,是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垃圾分类政策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新时代垃圾分类体系和垃圾分类制度的加快建立和实施。以垃圾分类政策制度的历史演变为主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 系统考察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演化过程、阶段特征和取得成效,是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垃圾分类政策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新时代垃圾分类体系和垃圾分类制度的加快建立和实施。以垃圾分类政策制度的历史演变为主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垃圾分类政策历史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基于垃圾回收利用的分类收集启蒙阶段(1957—1991年);2)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定的初期阶段(1992—1999年);3)基于垃圾分类实践的分类标准制定阶段(2000—2015年);4)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筹建阶段(2015—2016年);5)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阶段(2017年至今)。分析表明,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且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政策制度体系,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可显著改善生活环境,节约资源,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 政策 制度
原文传递
磁性水葫芦生物炭对废水中六价铬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康 吴小清 +3 位作者 张华 曾鸿鹄 陆燕勤 石清亮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200,共8页
以水葫芦、铁盐和碳酸钾为原料,采用热解法制备磁性水葫芦生物炭(MBC)吸附废水中的六价铬。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pH、吸附时间和MBC投加量对水溶液中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2时Cr(Ⅵ)有最大的吸附量;吸附平衡时间大约360... 以水葫芦、铁盐和碳酸钾为原料,采用热解法制备磁性水葫芦生物炭(MBC)吸附废水中的六价铬。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pH、吸附时间和MBC投加量对水溶液中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2时Cr(Ⅵ)有最大的吸附量;吸附平衡时间大约360 min、2 g/L的投加量有着较高的Cr(Ⅵ)去除率和MBC利用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研究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Langmuir模型拟合给出MBC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18.50 mg/g。吸附过程完成后,MBC析出的铁极少,并且能够通过外加磁铁而快速分离。MBC对Cr(Ⅵ)的吸附机理可能为:MBC表面-CH官能团和Cr(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γFe2O3可能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和络合作用参与了Cr(Ⅵ)的吸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葫芦 生物炭 磁性 六价铬 废水 吸附
下载PDF
基于CT技术的甘蔗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甘磊 张静举 +4 位作者 黄太庆 陈晓冰 马蕊 张金莲 陈廷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3-1848,共6页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土壤弯曲度、孔隙连通性和水力半径等孔隙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作区;耕作区的孔隙度均值(1.069%)和孔隙数均值(1194个)都小于免耕区的孔隙度均值(1.195%)和孔隙数均值(1519个);由弯曲度和连通性的均值数据可知,耕作区(1.374、0.512)大于免耕作区(1.333、0.299)。翻耕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导致土壤中的大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减少,但增加中小孔隙的数量。使得在二维分布中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区,而在土壤表层三维形态特征中免耕区土壤孔隙较耕作区分布更密集;翻耕破除了土壤孔隙之间的孤立性,增加了土壤的连通性,使得耕作区的弯曲度、连通性大于免耕区。【结论】适当耕作比免耕有助于土壤内部的连通和导水,促进作物吸水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土壤孔隙结构 三维重建 甘蔗地 免耕 广西
下载PDF
广西典型铝矿区复垦地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浩 叶丽丽 +1 位作者 陈永山 蒋金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55-2661,共7页
【目的】探究铝土矿复垦区蔬菜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为铝土矿复垦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广西百色市典型铝土矿复垦区种植蔬菜的铅(Pb)、镉(Cd)、铬(Cr)、砷(As)和汞(Hg)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 【目的】探究铝土矿复垦区蔬菜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为铝土矿复垦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广西百色市典型铝土矿复垦区种植蔬菜的铅(Pb)、镉(Cd)、铬(Cr)、砷(As)和汞(Hg)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其重金属污染状况,并通过目标危害系数(THQ)法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复垦地土壤中Cd含量(2.36 mg/kg)和As含量(119.27 mg/kg)超过GB 15618-20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风险筛选值;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范围在0.45~7.87,排序为Cd>As>Cr>Pb>Hg,综合污染指数为5.89,属于重污染水平土壤。所调查主要种植的14种蔬菜中,茄子的Pb含量(0.1490 mg/kg)、Cd含量(0.0860 mg/kg)和生姜的Pb含量(0.2500 mg/kg)分别为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标准值的1.49、1.73和2.46倍,其余蔬菜的重金属含量未超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蔬菜中的重金属Pb和Cd含量与土壤中的Pb和Cd含量呈正相关。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成人的单一重金属健康风险和重金属复合健康风险指数均小于1.0000,表明成人食用该复垦区种植的蔬菜不存在健康风险;除鱼腥草、小白菜和卷心白菜的重金属复合风险大于1.0000外,儿童的其余单一重金属健康风险均小于1.0000,表明儿童食用鱼腥草、小白菜和卷心白菜存在健康风险。【结论】广西典型铝土矿复垦区土壤中重金属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且以Cd和As为主要污染因子;儿童食用鱼腥草、小白菜和卷心白菜存在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复垦土壤 蔬菜 健康风险 广西百色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和大针茅草原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甘磊 马蕊 +3 位作者 彭扬建 彭新华 莫春梦 Rainer Horn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74-1279,共6页
近年来不合理的放牧体制造成内蒙古地区土壤退化严重.基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建立围封(UG79)、冬季放牧(WG)、持续放牧(CG)和过度放牧(HG)条件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试验区研究不同放... 近年来不合理的放牧体制造成内蒙古地区土壤退化严重.基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建立围封(UG79)、冬季放牧(WG)、持续放牧(CG)和过度放牧(HG)条件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试验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试验共分为5 个小区,分布为:LUG79、LWG、LHG、SUG79 和SCG.试验利用GPS 在每个小区建立1 个长135 m,宽105 m,共计100 个测量点的空间区域,通过利用HH2 Moisture Meter测量土含水量并研究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降水是引起区域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引起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的关键因子.在羊草区,LWG 土壤含水量(0.29-0.05 cm^3·cm^-3)高于LUG79(0.24-0.03 cm^3·cm^-3),而LHG 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最小的土壤含水量(0.21-0.01 cm^3·cm^-3).在大针茅区SCG 土壤含水量(0.28-0.07 cm^3·cm^-3)要大于SUG79 区(0.27-0.05cm^3·cm^-3).相较于围封而言,SCG 和LWG 区在适度的持续放牧与冬季放牧方式下能增强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说明适度的放牧强度能增加土壤含水量.在围封区域SUG79 区的土壤含水量高于LUG79 区的土壤含水量.从地统计分析结果看,每个试验区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均具有-定的稳定性,其空间结构比均高于97%.但两个围封的UG79 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比放牧的CG、WG 和HG 试验区更稳定,说明放牧对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的稳定性有一定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土壤含水量 空间变化
下载PDF
罐区油气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健飞 张杏锋 高波 《能源环境保护》 2019年第3期10-14,共5页
介绍了罐区油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和危害,分别针对浮顶储罐和固定顶储罐探讨了VOCs源头治理措施,阐述了冷凝-吸附、膜-吸附、吸收-吸附等VOCs回收工艺的原理、技术特征和潜在问题。对今后罐区VOCs治理的发展模式和攻关方向进行... 介绍了罐区油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和危害,分别针对浮顶储罐和固定顶储罐探讨了VOCs源头治理措施,阐述了冷凝-吸附、膜-吸附、吸收-吸附等VOCs回收工艺的原理、技术特征和潜在问题。对今后罐区VOCs治理的发展模式和攻关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源头治理的重要性,认为VOCs末端治理技术应向信息化、自动化、撬装化、小型化、集约化、节能化、全密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罐区 油气 VOCS 治理技术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晓冰 严磊 +3 位作者 李振东 SAEED Rad 陈廷速 甘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6-794,共9页
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 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及其空间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传统耕作甘蔗地优先流运动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呈指状形式,且平均湿润锋下渗深度为43.19 cm,显著大于粉垄耕作(P<0.05),而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以横向运动形式为主,表现为团块状湿润锋形式;②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时间显著滞后于传统耕作(P<0.05),是其1.67倍;③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比(70.72%)和长度指数(527.12%)均显著小于传统耕作甘蔗地(P<0.05),且在土壤空间中对应的染色形态变异系数(1.19)是传统耕作的1.38倍,优先流发育程度显著低于传统耕作甘蔗地。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土壤优先流现象,改善了田间土层中的水肥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粉垄耕作 传统耕作 优先流
下载PDF
广西老厂铅锌尾矿重金属动态纵向释放迁移规律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锦一 张学洪 +1 位作者 刘杰 艾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0-586,共7页
为深入研究岩溶地区铅锌老矿遗留尾矿的重金属动态迁移规律,采集广西老厂铅锌矿尾矿库样品,进行动态淋溶模拟实验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尾矿样品的NP/AP>3∶1且NAG<10,属于非产酸性尾矿,对酸性淋溶液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该尾矿样... 为深入研究岩溶地区铅锌老矿遗留尾矿的重金属动态迁移规律,采集广西老厂铅锌矿尾矿库样品,进行动态淋溶模拟实验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尾矿样品的NP/AP>3∶1且NAG<10,属于非产酸性尾矿,对酸性淋溶液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该尾矿样品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Zn>Cd>Pb。尾矿样品中Pb、Zn、Cd 3种重金属的释放受酸性淋溶液的pH值影响较大,pH=2时累计溶出量最大,分别为Pb 0.82 mg/kg、Zn 86.32 mg/kg、Cd 2.45 mg/kg。随着淋溶时间的变化,Pb、Zn、Cd均呈现前期快速、后期慢速的溶出特征。不同尾矿粒径对样品中Pb、Zn、Cd的溶出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在淋溶初期,重金属的溶出速率较快,呈线性增长;而随着淋溶的进行,溶出速率逐渐降低,累计溶出量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铅锌矿 尾矿 重金属 动态淋溶 纵向迁移 老厂
下载PDF
广西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甘磊 李健 +2 位作者 李帅 韦灵 Saeed Rad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30,共9页
为探究广西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蔗地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选取经过3年耕作(CT)与免耕(NT)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和ImageJ等软件获得表征土壤孔隙二维分布和三维特征的参数,并对土壤孔... 为探究广西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蔗地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选取经过3年耕作(CT)与免耕(NT)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和ImageJ等软件获得表征土壤孔隙二维分布和三维特征的参数,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构与可视化。结果表明:两种处理下土壤质地组成差异不大,但耕作使得土壤容重降低,改变了有机质的分布,使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耕作主要影响土壤中的大孔隙(>50μm)和中孔隙(0.2~50μm)的分布,使得0—30 cm土层大孔隙减少,中孔隙增加。耕作处理土壤孔隙的面密度和复杂度的波动大于免耕处理。耕作处理的土壤孔隙连通度均值(0.687)显著高于免耕处理(0.465),孔隙弯曲度均值(1.314)显著低于免耕处理(1.348),孔隙度和孔隙数均值(0.526%,8174)显著小于免耕处理(1.181%,16306)。免耕土壤孔隙在三维空间中分布较多且均匀,但孔隙孤立,连通较少,并且孔隙路径较弯曲。耕作土壤孔隙在三维空间中分布虽少,但分布呈网络型,交叉连通孔隙较多,孔隙通道连续且规则。因此,在广西地区甘蔗种植中,相较免耕而言,耕作增加土壤中生物性大孔隙,增加孔隙的连通度,降低孔隙通道的弯曲度,有利于土壤水分与溶质运移通道形成,并且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的导水透气性,对甘蔗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特征 甘蔗地 CT扫描 三维重构 耕作措施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晗 陈晓冰 +3 位作者 姜波 秦梓城 刘思佳 刘俊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8,共8页
秸秆还田措施可改变田间土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田间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以秸秆覆盖(CM)、秸秆焚烧覆盖(BM)和无秸秆覆盖(CK)3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 秸秆还田措施可改变田间土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田间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以秸秆覆盖(CM)、秸秆焚烧覆盖(BM)和无秸秆覆盖(CK)3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技术和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不同秸秆还田措施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环境下,无秸秆覆盖甘蔗地土壤染色形态分化为指状和团块状,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均以团块状分化形态为主,其平均总染色面积比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26.0%)。无秸秆覆盖下表层染色面积比快速下降,在15~30 cm深度中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水流运动范围快速减小,深层土壤中秸秆覆盖染色面积比变化速度最小。无秸秆覆盖下形状指数达15.54,优先流运动更集中,而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甘蔗地平均近圆形指数为0.67,优先流弯曲程度更高,且平均邻近指数为0.87,水流连通性更好。无秸秆覆盖下平均基质流深度(3.52 cm)和边缘密度指数(11.51)均最小,但优先流比最大(73.2%),优先流空间发育程度最高。秸秆还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现象,对蓄水保墒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地 秸秆还田 景观格局 优先流
原文传递
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8
11
作者 甘磊 郑思文 +4 位作者 黄太庆 陈晓冰 包涵 程芳丽 陈廷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87-1593,共7页
【目的】研究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变化,为解决该地区农田水土流失及农作物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种植有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地为试验地,分析3种试验地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 【目的】研究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变化,为解决该地区农田水土流失及农作物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种植有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地为试验地,分析3种试验地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表层0~6 cm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并利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空间分布变异。【结果】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试验地的土壤质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梨树地最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均以梨树地最高。3种试验地湿润阶段的土壤水含量是干旱阶段土壤水含量的2~3倍。在整个干旱—湿润循环过程中,3种试验地的土壤水含量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比为37.18%~95.99%,呈中等偏上的空间相关性,说明试验地的空间分布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稳定,但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变异性,变异强度也因其耕作方式或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异。【结论】桂林喀斯特地区土壤自身具有维持其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稳定的能力,但耕作方式、灌溉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土壤水含量的空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土壤水含量 地统计分析 空间稳定性 桂林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壤多金属胁迫对水稻重金属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畅凯旋 叶丽丽 +1 位作者 陈永山 蒋金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5,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下,多金属胁迫对水稻植株的株高、生物量、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含量]的...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下,多金属胁迫对水稻植株的株高、生物量、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及水稻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综合污染负荷指数PLI(Pollution load index)与水稻株高、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当PLI为5.96时,水稻植株在苗期逐渐枯黄并死亡。与无污染对照(CK)相比较,重金属污染程度Ⅰ~Ⅴ处理的水稻株高分别降低了32.79%、30.99%、69.14%、63.40%和73.55%,地上生物量分别减少42.89%、37.77%、93.44%、79.98%和85.88%,且差异显著(P<0.05)。随PLI增加,水稻对重金属积累增加,水稻植株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大于地上部分,且重金属积累量Zn>Cd>Pb>Hg>As,水稻对重金属生物累积系数BCF表现为Cd>Hg>Zn>As>Pb。PLI与叶片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SOD活性及MDA含量呈正相关,与Chl含量呈负相关。其中PLI为4.36时,水稻幼苗叶片中SOD活性达最大值235.02 U·g^(-1)FW,PLI为5.96时,水稻幼苗叶片中POD活性和MAD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55.54 U·g^(-1)FW和41.48 nmol·g^(-1)FW。多金属胁迫下,水稻能够通过抗氧化酶系统减少植株受到的损害,但当污染负荷指数过大、影响水稻生长的时候,水稻就会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多金属复合污染 水稻 重金属积累 植物酶活性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乔政皓 刘辉利 +4 位作者 王俊 张琴 何彩霞 韦春满 李金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7-596,共10页
为了解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湖泊、河流、码头等区域的8个典型样点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探讨了pH和温度对沉积物吸附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会仙湿地表层... 为了解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湖泊、河流、码头等区域的8个典型样点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探讨了pH和温度对沉积物吸附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会仙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5 h内,吸附量达到平衡时吸附量的86.58%,15 min内吸附速率最大;8个典型样点中吸附速率最大的是三义桥S2393.32 mg/(kg·h),最小的是七星码头S3197.11 mg/(kg·h);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低磷浓度(0.02~0.50 mg/L)下,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Linear模型,且出现解吸现象,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为0.017~0.534 mg/L;在高磷浓度(1~20 mg/L)下,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182.25~789.56 mg/kg,最大缓冲容量(MBC)为78.86~466.56 L/kg,所有样点的吸附反应平衡常数K值均大于零。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在偏酸性条件下(pH=5)的吸附量高于偏碱性条件(pH=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吸附/解吸 会仙湿地
下载PDF
2种典型耕作方式影响下的蔗田土壤孔隙结构及其水分运动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俊杰 陈晓冰 +3 位作者 秦梓城 刘思佳 许昊 杨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7-245,共9页
为了明确农业生产过程中耕作方式对田间土壤孔隙结构及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以广西农地蔗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切片技术分析研究免耕和垄耕2种典型耕作方式蔗田的田间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土柱模拟入渗试验,探究土壤孔隙结构对... 为了明确农业生产过程中耕作方式对田间土壤孔隙结构及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以广西农地蔗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切片技术分析研究免耕和垄耕2种典型耕作方式蔗田的田间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土柱模拟入渗试验,探究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孔隙结构与土壤水分运动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免耕蔗田孔隙形态以聚集的团块状分布为主,垄耕蔗田孔隙形态以条状分布为主。与免耕蔗田相比,垄耕蔗田的土壤总孔隙度和>2.5 mm孔径的孔隙度分别增加32.5%和21.9%。垄耕蔗田在局部土层深度范围内显著增加上下土层孔隙的变异度(p<0.05),显著降低土壤孔隙的连通性(平均邻近指数为0.448)(p<0.05),土壤孔隙形态相对规则(平均成圆率为0.335)。对于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免耕蔗田总体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和质量流率显著高于垄耕蔗田(p<0.05),初始含水率显著低于垄耕蔗田(p<0.05),质量流率随时间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提高水流入渗能力。垄耕降低土壤孔隙结构连通性,使水分蓄存在表层土壤中,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水分的入渗现象,改变蔗田土壤水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切片 土壤孔隙结构 土壤水分状况
下载PDF
基于水文学法的漓江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诗隽 张红艳 +2 位作者 莫建英 代俊峰 吴树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81,共6页
为了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及确定适宜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基于1954~2017年桂林水文站的逐月平均径流量数据,采用Q90法、年内展布法、Texas法、逐月频率法、NGPRP法和Tessman法6种水文学方法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从需水程度、水文节律和满... 为了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及确定适宜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基于1954~2017年桂林水文站的逐月平均径流量数据,采用Q90法、年内展布法、Texas法、逐月频率法、NGPRP法和Tessman法6种水文学方法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从需水程度、水文节律和满足程度3个方面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在需水程度方面,Q90法在鱼类产卵期和全年范围不满足基本需水量,年内展布法在全年范围不满足基本需水量,Tessman法在一般用水期需水量最大,逐月频率法在鱼类产卵期和全年范围需水量最大;②在水文节律方面,Q90法无法体现丰枯季节性变化;③在满足程度方面,逐月频率法在鱼类产卵期保障率较低,Tessman法在一般用水期、枯水期和全年范围保障率较低;④综合考虑需水程度、水文节律和满足程度3个方面,Texas法是最适用于漓江生态流量计算的水文学方法。最终确定桂林水文站生态流量的逐月取值范围应为11.4~124.0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学法 水文节律 满足程度 漓江
下载PDF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谭发 王敦球 +2 位作者 金樾 华文强 张文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44-50,共7页
试验通过在进水中投加有机碳源(白糖),研究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浓度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当进水中COD浓度约为50mg/L时,即可导致系统总氮去除率大幅度下... 试验通过在进水中投加有机碳源(白糖),研究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浓度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当进水中COD浓度约为50mg/L时,即可导致系统总氮去除率大幅度下降,出水总氮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87.8%降至76%,氨氮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98.8%降至85%;当进水COD浓度上升至约100mg/L时,出水总氮的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87.8%降至69%,氨氮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98.8%降至77%;当进水COD浓度约为100mg/L时,并将调节槽曝气量由原来的0.4L/min增至0.6L/min,系统出水水质明显得到优化,总氮去除率恢复到未投加COD时的水平。有效地控制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内有机碳源的量,能明显地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源 一体化 厌氧氨氧化 脱氮性能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姚航 张杏锋 吴炽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68-70,共3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辅助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优缺点及其研究现状等,并对其发展前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俊 刘辉利 +3 位作者 张琴 李路祥 乔政皓 李金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1-208,共8页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的75.80%~85.06%;闭蓄态磷(Oc-P)是无机磷的主要部分,占总磷的26.64%~58.70%;铁结合态磷(Fe-P)和有机磷(O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P)的主要形态,其中七星码头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高达286.92~980.84 mg/kg,占总磷的50%~61%,是8个采样点中最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会仙湿地上覆水的总磷主要来自沉积物0~15 cm的生物可利用磷,且其中铁结合态磷是主要来源;沉积物总磷与其他形态磷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态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性 会仙湿地 桂林
下载PDF
小型红壤坡面土壤含水率时空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金鑫 牛志强 +2 位作者 王春振 谢斯琴 李世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8-34,39,共8页
为了探索小型红壤坡面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桂林市雁山镇平均坡度14°、坡长12 m、宽度5 m的红壤坡面布设14个观测点,分别对0~60 cm土深的6个土层进行了为期1 a的土壤含水率观测,并用统计学方法及时间稳定性概念进行了分析... 为了探索小型红壤坡面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桂林市雁山镇平均坡度14°、坡长12 m、宽度5 m的红壤坡面布设14个观测点,分别对0~60 cm土深的6个土层进行了为期1 a的土壤含水率观测,并用统计学方法及时间稳定性概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总体逐步上升,各土层含水率变异系数的均值总体逐步减小,各土层的含水率更加均匀;随着平均含水率的增加,各土层含水率的波动幅度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率在干湿2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湿季0~10 cm土层的含水率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余土层均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干季0~10 cm土层含水率沿坡位的变化特点与湿季相同,而其余土层未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在时间特性上,红壤坡面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及降雨频次的关系密切,气温和空气湿度也是影响含水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含水率的时间稳定性增强;除0~10、40~50 cm土层外,全序列所得时稳最强点对土壤平均含水率的代表性优于其他序列,干季序列所得各点的时间稳定性指数与全序列更为接近,同时干季序列所得时稳最强点对土壤平均含水率的代表性也明显优于湿季序列;植被根系对含水率的时间稳定性有一定影响,40~50 cm土层植被根系最多,使得全序列所得时稳最强点对所在土层平均含水率的代表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壤含水率 空间分布 时间稳定性
下载PDF
覆膜种植措施对垄作农地土壤优先流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20
作者 许昊 陈晓冰 +3 位作者 杨婷 秦梓城 刘思佳 刘俊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9,共12页
为进一步针对垄作田间农业生产制定高效的需水用肥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将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土柱水分入渗实验相结合,利用图像形态学解析、模拟入渗分析、熵权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垄作覆膜和垄作(对照)种植措施下的农地... 为进一步针对垄作田间农业生产制定高效的需水用肥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将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土柱水分入渗实验相结合,利用图像形态学解析、模拟入渗分析、熵权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垄作覆膜和垄作(对照)种植措施下的农地土壤优先流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阐明覆膜种植措施下的垄作农地土壤优先流空间分布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揭示覆膜种植措施影响下的优先流与垄作田间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垄作覆膜种植农地的水分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壤表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其土壤染色复杂程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而垄作种植农地在10~3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的水分分布出现显著的指状优先流分化现象。同时,垄作覆膜农地土壤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是垄作农地的1.36倍,其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土柱水流出流量(质量流率为0.20 g/s)显著(P<0.05)小于垄作农地(质量流率为0.35 g/s),土壤优先流程度相较更高,土壤属性中饱和导水率对优先流程度影响最大。垄作覆膜种植措施相较垄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降低农地土壤空间内优先流的发生及其分布,减少水分向土壤深层渗漏,起到一定程度的蓄水保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覆膜 土壤水分 优先流 响应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