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虑平在内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6
1
作者 林剑锋 《新医学》 1996年第6期322-323,共2页
多虑平在内科的临床应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林剑锋多虑平(doxepin)属三环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和抑郁性神经症及抗焦虑。近年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临床作用也不断扩大,现主要介绍多... 多虑平在内科的临床应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林剑锋多虑平(doxepin)属三环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和抑郁性神经症及抗焦虑。近年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临床作用也不断扩大,现主要介绍多虑平在内科方面的临床应用。多虑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虚平 心律失常 支气管炎 哮喘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亚低温对缺血脑保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2
作者 邱小鹰 胡波 梅元武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0年第4期174-177,共4页
亚低温对缺血脑具有保护作用和缺血神经元损伤存在温度依赖性。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涉及复杂的生物学级联反应过程 ,包括对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对Ca2 + 超载和Glu受体可塑性变化的影响 ,对自由基反应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本文... 亚低温对缺血脑具有保护作用和缺血神经元损伤存在温度依赖性。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涉及复杂的生物学级联反应过程 ,包括对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对Ca2 + 超载和Glu受体可塑性变化的影响 ,对自由基反应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保护 分子生物学机制 脑缺血
原文传递
舒肝解郁胶囊与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叶庆红 陈志斌 +2 位作者 唐锴 刘树娇 陈梅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7-808,共2页
目的:评价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舒肝解郁组和黛力新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定其疗效,并观察两者的副作用。... 目的:评价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舒肝解郁组和黛力新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定其疗效,并观察两者的副作用。以症状量表(TESS)评定其不良反应。结果:与黛力新组相比,舒肝解郁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的减分率均较高(P<0.01),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1)。结论:舒肝解郁胶囊可明显改善PSD的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副作用少,适合PSD的急性期和长期维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卒中 舒肝解郁胶囊 黛力新
下载PDF
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齐立 李慎茂 +2 位作者 俸军林 唐永刚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分别为8.6±2.5和20.0±4.6;24 h分别为9.0±1.8和17.0±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2.0和28.0±3.5;24 h分别为8.1±2.0和24.O±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8.4)万u和(35.3±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15.3)万u和(55.7±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溶栓 机械碎栓 尿激酶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8、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秦德友 康俊玲 +3 位作者 程超 周丽英 俸军林 曾爱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3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3组:轻型组(4~15分)18例,中型组(16~30分)30例,重型组(31~45分)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3组:轻型组(4~15分)18例,中型组(16~30分)30例,重型组(31~45分)12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于发病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8、CRP水平,与30例健康对照组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各时点血清IL-6、IL-8、CRP水平均升高,且第7天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重型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IL-6、IL-8、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型及轻型组(P<0.05或P<0.01),而轻型组患者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低于中型组(P<0.05)。结论血清IL-6、IL-8、CR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并可作为病情判断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白介素-6 白介素-8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黄菲虹 肖露露 +9 位作者 李顺 孙瑞 陈丹蕾 孙文 韩云飞 马敏敏 殷勤 郭芮兵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5-561,共7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且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173例。根据是否使用丁苯酞...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且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173例。根据是否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将其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运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平衡丁苯酞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比较两组患者的90d功能预后。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144例,其中丁苯酞组54例,对照组90例,丁苯酞组90d良好功能结局比例高于对照组[63.0%(34/54)与44.4%(40/90);χ^2=4.633,P=0.031]。经倾向评分成功匹配36对,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6例患者。两组90d功能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24/36)与44.4%(16/36);χ^2=3.600,P=0.058]。其中再通良好患者115例,丁苯酞组47例,对照组68例,倾向评分匹配30对,丁苯酞组90d良好功能结局比例比对照组高[73.3%(22/30)与46.7%(14/30);χ^2=4.444,P=0.035]。结论经倾向评分匹配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不能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再通患者的90d功能结局;而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进一步改善这些患者的90d功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功能预后 丁苯酞 倾向评分
原文传递
急性脑出血时依达拉奉对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曾爱源 唐永刚 +2 位作者 梁志清 刘开祥 俸军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时对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检测其血清NO、过氧化脂质(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及SOD的含量...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时对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检测其血清NO、过氧化脂质(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及SOD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成人测定结果对比。同时采用直线回归和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NDS),以及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1)急性脑出血患者NO、LPO显著升高(NOP<0.01,LPOP<0.05),SOD、GP显著降低(P<0.01)。(2)治疗后患者NO、LPO显著降低(P<0.01),SOD、GP显著升高(P<0.01)。依达拉奉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③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患者NDS与NO、LPO值密切相关。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体内其自由基反应病理性加剧,氧化、抗氧化作用严重失衡,宜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以减轻并防止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细胞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出血 抗氧化
下载PDF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IL-6、IL-8、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秦德友 康俊玲 +3 位作者 程超 周丽英 俸军林 曾爱源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1769-1771,共3页
目的观察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6、IL-8、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舒血宁治疗组(舒血宁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舒血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分别于治疗... 目的观察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6、IL-8、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舒血宁治疗组(舒血宁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舒血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测定IL-6、IL-8、CRP水平,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4 d后舒血宁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舒血宁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舒血宁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8、CRP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IL-8、CRP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血宁 白介素-6 白介素-8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个体化视频术前访视对择期手术学龄前患儿焦虑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裴志娟 唐俐 +5 位作者 秦洁 李浩 李煜芳 谭金梅 刘亚楠 黄彩振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089-3091,共3页
目的 探讨个体化视频访视对择期手术学龄前患儿焦虑的作用。方法 选择80例将要行择期手术的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40例,常规访视组(A组)按照整体护理和优质护理要求给予常规访视;视频访视组(B组)在常规访视的基础上,给... 目的 探讨个体化视频访视对择期手术学龄前患儿焦虑的作用。方法 选择80例将要行择期手术的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40例,常规访视组(A组)按照整体护理和优质护理要求给予常规访视;视频访视组(B组)在常规访视的基础上,给患儿播放视频并讲解手术室接送和麻醉流程、配合方法和要点等。在术前12-24 h测量患儿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前再次测量。生理指标测量结束后,在神经科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斯宾思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对焦虑作量化评分。手术结束后评测护理人员对患儿配合程度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呼吸、心率和血压比较,手术前B组心率和收缩压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B组焦虑得分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患儿配合满意度调查得分,B组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视频访视可减少患儿术前的焦虑情绪,提高患儿手术接送以及麻醉过程的配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访视 视频 学龄前儿童 焦虑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梅玲 林小慧 +2 位作者 李清华 刘开祥 曾爱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68例及对照组50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聚合...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68例及对照组50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技术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结果脑梗死组TT基因型(36.8%比16.0%)及T等位基因频率(59.6%比38.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677TT纯合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CT型和CC型者(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磷酸化p38MAPK和MMP-9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浩 张多斌 +1 位作者 吴岚 冯华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TanⅡA)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与p38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TanⅡA低剂量治疗组、TanⅡA高剂量治疗组,线栓...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TanⅡA)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与p38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TanⅡA低剂量治疗组、TanⅡA高剂量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anⅡA高、低剂量组于术前连续灌胃给予高、低剂量TanⅡA 3d,每日1次。各组于脑缺血120min再灌注24h,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额顶部皮质磷酸化p38MAPK和MMP-9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伊文斯蓝(EB)含量变化。结果(1)与Sham组相比,IR组磷酸化p38MAPK和MMP-9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磷酸化p38MAPK和MMP-9表达均降低,且高TanⅡA组明显低于低TanⅡA组(P均<0.05);(2)与Sham组相比,IR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与IR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凋亡细胞均减少,且高TanⅡA组明显低于低TanⅡA组(P均<0.05)。(3)与Sham组比较,IR组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与IR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脑组织EB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高TanⅡA组明显低于低TanⅡA组(P均<0.05)。结论 TanⅡA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抑制MMP-9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磷酸化P38MAPK MMP-9 凋亡 血脑屏障 丹参酮ⅡA
下载PDF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韦家俊 李浩 +3 位作者 廖小明 吴岚 王耀辉 刘开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4-806,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Lpos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post组),I/R组、Lpost组均行缺血...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Lpos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post组),I/R组、Lpost组均行缺血2 h再灌注24 h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post组再灌注前实施肢体缺血后处理(缺血15 min,灌注15 min)3个循环。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四氮唑红(TTC)染色确定脑缺血半暗带位置,TUNEL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测定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Sham组神经缺损评分为0分;与Lpost组(1.20±0.41)比较,I/R组神经功能缺损较重(2.40±0.51,P<0.05);TTC染色证实缺血半暗带位于大脑矢状裂至外侧裂上1/3的皮质组织。与Sham组相比,I/R组、Lpost组缺血半暗带内凋亡细胞数、Caspase-3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且I/R组表达明显增强,高于Lpost组(P<0.05)。结论肢体Lpost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缓解神经细胞的坏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Caspase-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肢体缺血后处理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3
作者 俸军林 林剑锋 +3 位作者 曾爱源 刘开祥 吴岚 杜云鹏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742-74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 (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 ,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于发病 7天内检测 79例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 ,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 (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 ,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于发病 7天内检测 79例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 ,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CK)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 ,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SSS) ,与32例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除CK MB外 ,脑出血 (ICH)组和脑梗死 (CI)组的血清心肌酶谱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CH组和CI组的血清心肌酶谱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有颞叶损害组心肌酶谱高于无颞叶损害组 (P<0 .0 5 ) ;LDH水平与SSS评分呈正相关 (rs=0 .30 3,P <0 .0 1)。结论 ACVD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肌酶谱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塞 心肌酶谱 ACVD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乳酸脱氢酶 Α-羟丁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早期诊断意义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吕高萍 陆慧慧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962-2963,共2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大多数患者在病变早期并没有主观感觉症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非常棘手。随着近年来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大多数患者在病变早期并没有主观感觉症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非常棘手。随着近年来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肌电图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文回顾性分析D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检测诊断结果,旨在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D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诊断
下载PDF
成人颅内感染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俸军林 林剑锋 +2 位作者 曾爱源 吴岚 刘开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 观察成人颅内感染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 (CSF)乳酸脱氢酶 (LDH)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速率法测定颅内感染患者 (发病 7天内 )血清心肌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 目的 观察成人颅内感染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 (CSF)乳酸脱氢酶 (LDH)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速率法测定颅内感染患者 (发病 7天内 )血清心肌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心型 (CK MB) ],并行腰穿取CSF检测LDH、白细胞数、蛋白定量等。结果 颅内感染组 [病毒性脑炎 (病脑 ) 31例 ,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 11例 ,其它颅内感染 4例 ]血清心肌酶及CSF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病脑组与结脑组的血清心肌酶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脑组CSFLDH明显高于病脑组 (P <0 0 1) ;CSF中LDH与血清LDH、CSF白细胞数和蛋白均无相关性(r=0 16 9,P >0 2 0 ;r=0 2 83,P >0 0 5 ;r=0 2 76 ,P >0 0 5 )。结论 成人颅内感染急性期存在明显的血清心肌酶及CSFLDH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颅内感染 血清学检查 心肌酶 脑脊液乳酸脱氢酶 临床意义 急性期 酶速率法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17
16
作者 林小慧 陈梅玲 +2 位作者 李清华 刘开祥 曾爱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颈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技术检...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颈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技术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应用彩色超声心动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斑块组TT基因型(35.8%比17.0%)及T等位基因频率(58.6%比40.4%)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22.42±11.04μmol/L比17.89±5.96μmol/L,P<0.05)。各组内MTHFR 677TT纯合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CT型和CC型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仍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160(95%CI 1.034~1.301),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林小慧 刘开祥 +2 位作者 曾爱源 陈梅玲 蒋静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777-779,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A1298C基因多态性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5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Hcy水平,依据Hcy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H型高血压组及非H型...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A1298C基因多态性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5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Hcy水平,依据Hcy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H型高血压组及非H型高血压组。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H型高血压组及非H型高血压组血浆平均Hcy水平分别为(16.74±6.14)μmol/L,(8.50±1.02)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及非H型高血压组MTHFRA1298C多态位点AA、AC及CC基因型频率分布及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AC和CC 3种基因型间的平均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较非H型高血压显著升高,MTHFR A1298C多态位点对血浆Hcy水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梅玲 彭天婵 《华夏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时间的延长,疾病逐渐加重,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帕金森病的发生是由多病因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形成,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也局限了对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时间的延长,疾病逐渐加重,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帕金森病的发生是由多病因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形成,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也局限了对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能神经元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糖尿病足护理的新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唐玲玲 夏寒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2年第1期7-9,共3页
总结了引起糖尿病足的原因、糖尿病足的预防、糖尿病足常用及最新的治疗与护理,为减少糖尿病足的患病率及致残率,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治疗 护理
下载PDF
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及环磷酰胺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浩 毕桂南 +1 位作者 罗传铭 曹立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缺血区域炎症反应特点及环磷酰胺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生化法观察额顶部皮质和基底节区P-选择素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缺血区域炎症反应特点及环磷酰胺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生化法观察额顶部皮质和基底节区P-选择素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并进行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1)再灌注3h缺血侧额顶部皮质和基底节区出现P-选择素表达,12h达高峰。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再灌注12h以后MPO活性明显升高。基底节区的MPO活性在再灌注48h达到高峰后下降。额顶部皮质MPO活性在再灌注24h达到高峰后至96h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对照组相比较,环磷酰胺预处理组MPO活性升高受抑制(P<0.05)。(3)环磷酰胺预处理可显著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主动性炎症反应,额顶部皮质比基底节区的炎症反应更持久和剧烈。(2)环磷酰胺减少缺血侧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不直接影响P-选择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P-选择素 髓过氧化物酶 环磷酰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