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隐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俞宏 邝权兴 《系统医学》 2017年第14期161-164,共4页
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相似,从20%~64%不等,最新调查显示根据CEAP分级,C0和C1比例为60~70%,C2和C3约25%,而C4和C6占5%以上。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其发病机制为静脉回流功... 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相似,从20%~64%不等,最新调查显示根据CEAP分级,C0和C1比例为60~70%,C2和C3约25%,而C4和C6占5%以上。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其发病机制为静脉回流功能障碍,导致静脉扩张及血液淤滞,继而引发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肢乏力、肿胀、疼痛、慢性皮肤营养改变、自发性出血和皮肤溃疡等。目前大隐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主要分为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HLS)和近十多年来迅速兴起的腔内激光消融(endovenous laser ablation EVLA)、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和泡沫硬化剂治疗(Foam Sclerotherapy)等,新的治疗方式仍在不断推出,各种手术方式均有其优缺点,并不断在实践中改进,该文就目前临床上常用几种治疗方法的一些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外科治疗 腔内治疗
下载PDF
微小RNA-150及靶基因SRC激酶信号抑制剂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2
作者 李孝成 陈俞宏 韦征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150及靶基因SRC激酶信号抑制剂1(SRCIN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LEDVT组,另纳入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者...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150及靶基因SRC激酶信号抑制剂1(SRCIN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LEDVT组,另纳入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内皮祖细胞。通过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NA-150的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150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RCIN1蛋白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EDVT组内皮祖细胞中miRNA-150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SRCIN1是miRNA-150的靶基因;在野生型SRCIN1中,与转染miRNA-NC的细胞相比,转染miRNA-150 agomir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在突变型SRCIN1中,miRNA-150对SRCIN1的负向调控作用消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miRNA-150antagomir组内皮祖细胞相比,miRNA-150 agomir组内皮祖细胞中SRCIN1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LDVT组内皮祖细胞中SRC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MT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miRNA-150antagomir组相比,miRNA-150 agomir组的吸光度(OD)值在48、72 h时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miRNA-150在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LEDVT的发生、发展有关。高表达的miRNA-150可能通过靶向SRCIN1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LEDVT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微小RNA-150 SRC激酶信号抑制剂1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血清D-D、TAT及PIC联合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及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黎明 霍鑫 +4 位作者 苏柏友 黄富全 邝权兴 刘佳 张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联合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及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VTE患者30例作为试验...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联合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及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VTE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将试验组分为VTE组(21例)与非VTE组(9例)。记录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清D-D、TAT、PIC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D-D、TAT、PIC单独或联合诊断血栓前状态发生VTE的临床价值。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清D-D、TAT及PI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TE组患者的血清D-D、TAT及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VTE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D、TAT及PIC单独诊断血栓前状态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663、0.786、0.814。D-D+TAT、D-D+PIC、TAT+PIC任意两项指标诊断血栓前状态发生VTE的AUC依次为0.901、0.922、0.937,灵敏度依次为80.95%、85.71%、90.48%,特异度依次为77.78%、88.89%、88.89%。D-D+TAT+PIC三者联合诊断血栓前状态发生VTE的AUC为0.979,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100%。结论VTE患者的血清D-D、TAT及PIC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血清D-D+TAT+PIC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血栓前状态发生VTE的诊断及临床评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静脉血栓栓塞症 诊断 临床评估
下载PDF
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韦征霞 叶远姣 +3 位作者 张妤 廖金萍 胡轶 莫辉胜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病房住院并接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病房住院并接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进行单纯主动制动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溶栓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小腿及大腿的周径差、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小腿周径差、大腿周径差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GCQ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NRS评分、PT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GC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RS评分、PT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可显著提升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 下肢深静脉血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舒适度
下载PDF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TACE与传统TACE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治疗BCLC-B期肝癌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陈俞宏 韦征霞 莫辉胜 《医师在线》 2023年第4期65-67,共3页
目的探索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灌注化疗栓塞术(DEB-TACE)与传统TACE(cTACE)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期(BCLC-B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诊治的BCLC-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应用... 目的探索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灌注化疗栓塞术(DEB-TACE)与传统TACE(cTACE)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期(BCLC-B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诊治的BCLC-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cTACE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治疗,试验组行CalliSpheres DEB-TACE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实验室指标[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调节性T细胞(Treg)]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患者ALT、AST、TBil、MDSCs、Treg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ALT(53.24±2.09)μg/L、AST(60.14±3.06)μg/L、TBil(60.36±3.69)μmol/L、MDSCs(10.55±2.47)%、Treg(3.11±0.74)%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lliSpheres DEB-TACE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治疗BCLC-B期肝癌患者可通过调节抑制MDSCs、Treg、改善肝功能,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TACE cTACE 明胶海绵颗粒 BCLC-B 肝癌 疗效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IFNG-AS1靶向miR-19b-1-5p调控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霍鑫 蔡许超 肖敏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93-301,共9页
为了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干扰素活化基因的反义核糖核酸(lncRNA IFNG-AS1)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VC-304增殖、凋亡的影响和调控机制,该研究采用100μg/mL的oxLDL分别处理转染si-IFNG-AS1、miR-19b-1-5p ... 为了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干扰素活化基因的反义核糖核酸(lncRNA IFNG-AS1)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VC-304增殖、凋亡的影响和调控机制,该研究采用100μg/mL的oxLDL分别处理转染si-IFNG-AS1、miR-19b-1-5p mimics或共转染si-IFNG-AS1与anti-miR-19b-1-5p的EVC-304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中IFNG-AS1和miR-19b-1-5p表达,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多肿瘤抑制基因1(P16)、剪切的DNA修复酶(cleaved-PARP)、剪切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IFNG-AS1和miR-19b-1-5p的靶向关系。结果显示,oxLDL促进了EVC-304细胞中IFNG-AS1的表达,而抑制了miR-19b-1-5p的表达(P<0.05);抑制IFNG-AS1或过表达miR-19b-1-5p提高了oxLDL处理的EVC-304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中P21和P16蛋白表达,而降低了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PARP和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P<0.05);抑制miR-19b-1-5p逆转了抑制IFNG-AS1对oxLDL处理的EVC-30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IFNG-AS1靶向调控miR-19b-1-5p表达。这提示抑制IFNG-AS1表达可促进oxLDL处理的EVC-304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靶向上调miR-19b-1-5p表达有关,IFNG-AS1/miR-19b-1-5p轴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IFNG-AS1 miR-19b-1-5p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改良穿刺缝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孝成 陈俞宏 +4 位作者 赵黎明 苏柏友 黄富全 邝权兴 刘佳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4期282-284,288,共4页
目的总结改良穿刺缝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评估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采用改良穿刺缝合技术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 目的总结改良穿刺缝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评估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采用改良穿刺缝合技术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3.2±1.5)h,术中平均出血量(126±9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2.6)d。共缝合84处股动脉入路,一次成功率95.2%,二次成功率98.8%(83/84)。患者随访1~12个月,未见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穿刺缝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经皮穿刺封堵 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球囊阻断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孝成 陈俞宏 +5 位作者 张麟 赵黎明 苏柏友 黄富全 邝权兴 刘佳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采用球囊阻断下手术治疗25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采用球囊阻断下手术治疗25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置入球囊导管并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2.7±11.2)min,平均出血量为(132.6±65.4)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伤口淋巴漏,经局部换药后治愈出院。患者穿刺点经加压包扎后均愈合良好,未见血管损伤及动脉夹层,无下肢缺血坏死者。患者术后随访2~26个月,1例患者因行股动脉直接结扎术遗留下肢缺血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其余下肢功能正常。结论球囊阻断下手术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可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股动脉 球囊阻断 手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孝成 陈俞宏 +6 位作者 赵黎明 苏柏友 黄富全 邝权兴 刘佳 张炜 蒙文霞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对2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采用超声引导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断术控制剖宫产术中出血。术前由血管外科医师在超声引导下将球囊放...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对2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采用超声引导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断术控制剖宫产术中出血。术前由血管外科医师在超声引导下将球囊放置于髂动脉分叉上方腹主动脉,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再行胎盘剥离及胎盘剥离面缝合。记录产妇术中球囊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保留子宫、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例产妇均成功置入球囊导管并完成手术,术中球囊阻断时间平均(16.5±9.3)min,手术时间平均(62.7±14.5)min,出血量平均(528±203)ml,住院时间平均(7.2±2.4)d。4例(16%)予输血,平均输血量(220±138)ml;1例(4%)出血1 500 ml行子宫切除。新生儿Apgar评分: 1 min为(8.9±0.5)分, 5 min为(9.6±0.2)分。无产妇及胎儿死亡,均未发生下肢动脉血栓、神经损伤、盆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行剖宫产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断术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避免对胎儿的放射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凶险性前置胎盘 剖宫产术 球囊阻断术 主动脉 超声引导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术结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邓双秀 韦征霞 陈丽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3期214-215,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术结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8月收治的4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2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术结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8月收治的4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2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护理。观察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术结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时,对患者进行优化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减少了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情况,有利于患者术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腔内射频消融术 泡沫硬化剂 护理
下载PDF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30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孝成 潘光栋 +5 位作者 肖运平 褚光平 蔡敬铭 刘强 谭盛强 卢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直接溶栓有效,2例溶栓期间患肢血运无改善后在DSA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导...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直接溶栓有效,2例溶栓期间患肢血运无改善后在DSA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导管溶栓治疗后有效。导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2例肢体坏死截肢,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坏死肢体毒素吸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导管溶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PAC-1、P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俞宏 李孝成 赵黎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64-68,共5页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以及对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以及对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泵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肢围差、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PAC-1和P选择素阳性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下肢肢围差均降低,观察组肢围差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C-1及P选择素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治疗老年ADVT,减小下肢肢围差,降低PAC-1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抑制血栓形成,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替罗非班 老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 P选择素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俞宏 李孝成 张炜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2期2754-2756,共3页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生机制为下肢血液在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反流,进而造成浅静脉曲张、皮肤营养障碍等,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疾病,发病率男性约为15%,女性约为25%。本研究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柳州...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生机制为下肢血液在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反流,进而造成浅静脉曲张、皮肤营养障碍等,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疾病,发病率男性约为15%,女性约为25%。本研究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80例确诊为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硬化剂注射治疗 临床研究 射频消融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柳州市人民医院 皮肤营养障碍 血管外科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物变化对血栓形成的诊疗作用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黎明 霍鑫 +4 位作者 苏柏友 黄富全 邝权兴 刘佳 张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8期1382-1384,共3页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变化对血栓形成的诊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未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变化对血栓形成的诊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未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分别于初诊时、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1个月,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对血栓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sTM、t-PAIC、PIC、TAT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健康组相比,实验组的t-PAIC、PIC、TAT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而实验组与健康组的sT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实验组的TAT、t-PAIC、PI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过检测TAT、t-PAIC、PIC等血栓分子标志物,不仅能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还能对抗凝疗效进行准确评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分子标志物 诊断 抗凝 疗效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孝成 陈俞宏 +4 位作者 赵黎明 苏柏友 黄富全 邝权兴 刘佳 《系统医学》 2017年第24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选择6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观察组则...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选择6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对比两组的VCSS评分、CIVIQ评分及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VCSS评分(4.01±0.05)分、(1.03±0.07)分比对照组(4.78±0.51)分、(1.81±0.24)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CIVIQ评分(82.11±1.20)分、(88.04±1.06)优于对照组(73.15±1.54)分、(81.32±1.54)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射频消融注射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射频消融 泡沫硬化剂
下载PDF
对比呼气末屏气与吸气末屏气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治婷 曾靖童 +3 位作者 廖玉荣 王甜 廖立 霍鑫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呼气末屏气与吸气末屏气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探讨呼气末屏气在CCTA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00例CCTA怀疑冠状动脉狭窄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GA)的患者,以单双的顺序分组,单数为常规深吸气末屏气组(A组)50例、... 目的:对比研究呼气末屏气与吸气末屏气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探讨呼气末屏气在CCTA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00例CCTA怀疑冠状动脉狭窄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GA)的患者,以单双的顺序分组,单数为常规深吸气末屏气组(A组)50例、双数为深呼气末屏气组(B组)50例。比较2组图像质量评分、扫描长度、辐射剂量和患者对不同屏气方式感觉的舒适度。以CGA为诊断金标准,评价2组扫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结果:10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CTA和CGA检查,CCTA共显示636个冠状动脉节段,2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扫描长度值为(148±8)mm(范围:128~160mm),B组平均扫描长度值为(118±6)mm(范围:100~140mm),B组平均扫描长度比A组减少约20.2%,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扫描图像CCTA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的结果均与CGA高度一致,Kappa系数均大于0.8;结论:呼气末屏气行CCTA检查可减少扫描长度,从而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但对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度无影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长度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孝成(综述) 刘佳(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935-938,共4页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上非常罕见,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腔内治疗和外科手术,三者虽然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适应证,但互为补充,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彻底取代另一种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患者通过内科保守治疗都可以...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上非常罕见,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腔内治疗和外科手术,三者虽然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适应证,但互为补充,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彻底取代另一种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患者通过内科保守治疗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夹层进展迅速的患者,则推荐首选腔内治疗。对于腔内治疗失败并有小肠缺血坏死或夹层破裂的患者,才选择采用开放外科手术。临床医师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法,以尽最大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治疗 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 腔内治疗
下载PDF
静脉剥脱联合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孝成 潘光栋 +2 位作者 刘强 褚光平 蔡敬铭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28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 28例患者成功接受大...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28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 28例患者成功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2(45~98)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40(20~86)ml,平均每条肢体注射16(8~26)ml泡沫硬化剂,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活动性溃疡愈合27例(96.4%),平均愈合时间为15.8(10~28)d。1例溃疡面积较大者术后溃疡面积缩小后行植皮手术后愈合。3例患者术后小腿部曲张静脉附近呈现明显的炎症反应,予33%硫酸镁溶液湿敷后症状缓解,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6例,平均11.6(3~2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溃疡复发。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安全、微创,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溃疡 大隐静脉剥脱术 硬化疗法
下载PDF
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术对交通支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孝成 潘光栋 +4 位作者 褚光平 刘强 蔡敬铭 谭盛强 卢欣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93-1695,共3页
目的:探讨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术对反流交通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合并有交通支反流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6例(39条患肢)行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术后采用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术对反流交通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合并有交通支反流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6例(39条患肢)行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术后采用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超声观察交通支反流的变化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术后1年随访。术前VCSS为5.12±1.36,术后1年为1.25±1.4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超声检查出反流交通支143条,位于大腿部的反流交通支34条,位于小腿部的反流交通支109条;术后1年超声复查共检查发现原反流交通支仍存在28条(19.6%),位于大腿部的反流交通支2条(5.9%),位于小腿部的反流交通支26条(23.9%)。结论:对合并交通支反流的静脉曲张患者仅施以浅静脉手术就可以达到改善症状及减少反流交通支的目的,浅静脉手术疗效不佳时再进行交通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外科学 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
原文传递
HSP70及其磷酸化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霍鑫 曹治婷 蔡许超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7期62-65,共4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不同阶段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的血样,按踝肱指数(ABI)分为A组(ABI≤...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不同阶段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的血样,按踝肱指数(ABI)分为A组(ABI≤0.430)和B组(ABI>0.43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本院患者各阶段HSP70的表达,分析两组HSP70浓度及ABI的差异。同时采集4例正常股动脉标本(正常组)和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股动脉标本(病变组),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SP70及其磷酸化HSP70(Ser15)、磷酸化HSP70(Ser78)和磷酸化HSP70(Ser82)。对正常组与病变组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HSP70浓度为(46.731±12.986)ng/mL,ABI为(0.231±0.056)。B组HSP70浓度为(67.104±18.262)ng/mL,ABI为(0.622±0.065)。正常组HSP70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分别为(0.812±0.131)ng/mL、(0.643±0.107)ng/mL、(0.918±0.206)ng/mL和(0.891±0.168)ng/mL;病变组蛋白表达分别为(0.463±0.072)ng/mL、(0.424±0.081)ng/mL、(0.393±0.065)ng/mL和(0.572±0.101)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P70浓度与LEASO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HSP70浓度与ABI值呈正相关。病变组HSP70含量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热休克蛋白70 磷酸化 踝肱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