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施密特压力特性的纯液压开关阀的设计研究
1
作者 沈国泉 周高明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3-104,共2页
该文主要从原理上研究一种具有压力滞回特性的压力开关阀,可以用在纯液压保压场合,效果良好。
关键词 滞回特性 施密特压力特性 钢珠定位
下载PDF
基于代理模型的多热源供热系统蒸汽品质波动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旭波 孙海龙 +4 位作者 居国腾 高峰 潘冠昌 任庆 刘东旭 《节能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336-340,共5页
工业蒸汽供热系统工况切换会导致用户侧蒸汽品质的波动,关系着工业用户的生产生活的质量。本文基于能源动力仿真平台Apros搭建某工业蒸汽管网的动态机理仿真模型,对不同工况进行模拟计算,获得多工况下热源和热用户的工况数据,以此为基... 工业蒸汽供热系统工况切换会导致用户侧蒸汽品质的波动,关系着工业用户的生产生活的质量。本文基于能源动力仿真平台Apros搭建某工业蒸汽管网的动态机理仿真模型,对不同工况进行模拟计算,获得多工况下热源和热用户的工况数据,以此为基础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代理模型。通过对蒸汽管网模型中热源、阀门等因素的设置和修改,代理模型能模拟蒸汽供热系统中的工况切换过程的情况,以研究工业用户蒸汽品质的波动过程。在随机和正弦信号的热源负荷工况中,代理模型与原机理模型对热用户参数的仿真结果,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8%和0.4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蒸汽 供热管网 用户侧 品质波动 代理模型
下载PDF
锂电铅酸电池综合生产废水处理与回用思路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凤满 赵英武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75,共4页
以某锂电铅酸电池综合生产项目为例,从总体规划角度出发,讨论各类废水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总体思路。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分类收集,分别采用化学氧化、生物氧化、混凝沉淀对各类生产废水进行分质处理,并采用两级过滤、超滤和反渗透技术对废... 以某锂电铅酸电池综合生产项目为例,从总体规划角度出发,讨论各类废水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总体思路。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分类收集,分别采用化学氧化、生物氧化、混凝沉淀对各类生产废水进行分质处理,并采用两级过滤、超滤和反渗透技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不同等级的回收利用,具有稳定达标排放和综合回用可行性,可实现项目良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酸蓄电池生产废水 分类收集 膜生物反应器 桁车式斜板沉淀 双膜法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浆料高效循环制备工艺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天明 孙晓辉 +1 位作者 阮超 李景康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26,共5页
近两年,有别于传统搅拌机及双螺杆的锂离子电池高效循环制浆系统出现。为了解适用于高效匀浆系统的工艺流程,采用干法和湿法工艺,制备固含量为62%的磷酸铁锂浆料和52%的石墨浆料。相较于干法,采用湿法工艺能解决胶粉在短时间内溶解和各... 近两年,有别于传统搅拌机及双螺杆的锂离子电池高效循环制浆系统出现。为了解适用于高效匀浆系统的工艺流程,采用干法和湿法工艺,制备固含量为62%的磷酸铁锂浆料和52%的石墨浆料。相较于干法,采用湿法工艺能解决胶粉在短时间内溶解和各组分均匀混合的问题。湿法工艺的正极浆料,黏度比干法低10300 mPa·s,高速剪切后10 s的反弹率比干法高3.6%,细度比干法更小,四探针电阻率比干法低0.0410Ω·cm,极片黏结力比干法高76.46%。负极浆料,高速剪切后10 s的反弹率比干法高2.2%,触变环的面积比干法低45.5%。SEM分析表明,干法浆料比湿法浆料团聚严重,进一步说明无论是正极还是负极,湿法制浆工艺更适合高效循环制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制浆 高效 循环分散 粉体雾化 粉液混合 湿法工艺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5
作者 赖美珍 周军 +1 位作者 项良顺 相佳媛 《浙江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锂离子电池作为绿色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同时,锂离子电池的质量也备受关注。本文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锂离子电池开发实践,对锂离子电池开发中关键的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展开论述。阐明了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意...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锂离子电池作为绿色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同时,锂离子电池的质量也备受关注。本文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锂离子电池开发实践,对锂离子电池开发中关键的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展开论述。阐明了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意义,重点探讨锂离子电池设计阶段的目标、方案、进度和风险的质量管理,期望为提升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质量管理 设计阶段 可靠性研究
下载PDF
不同工况对锂离子电池包温度场的影响
6
作者 周井 项良顺 +1 位作者 谢跃 相佳媛 《浙江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11-18,共8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包运行时内部温度变化以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对其不同工况下的充放电温度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池包在常规温度区间运行时,温度降低,温升增大,温差基本不变;倍率增大,温升与温差均有所增大;在低温环境下,随着温度降低... 针对锂离子电池包运行时内部温度变化以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对其不同工况下的充放电温度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池包在常规温度区间运行时,温度降低,温升增大,温差基本不变;倍率增大,温升与温差均有所增大;在低温环境下,随着温度降低,温升增大,而温差也相对增大;连续循环时,小倍率充电能帮助电池包温度恢复到正常数值,减少甚至消除前期热量积聚对后期应用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减小充电倍率、低温下谨慎进行大电流放电、避免连续使用等系列方法减小温升并保持电池内部温度场的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温升 温差 电池包 温度场 应用场景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容量预测方法研究
7
作者 王梦 孙晓辉 +2 位作者 李景康 杨星 袁天明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01-2208,共8页
以280 Ah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在标准环境下测得电池在0.5 C的放电曲线。先将电池以0.5 C放电至30%荷电状态(SOC)并记录静置3 h后稳定的开路电压(OCV),然后继续在0.5 C下从30%SOC放电至10%SOC,过程中每步放电2%SOC后静置3 h记录相应O... 以280 Ah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在标准环境下测得电池在0.5 C的放电曲线。先将电池以0.5 C放电至30%荷电状态(SOC)并记录静置3 h后稳定的开路电压(OCV),然后继续在0.5 C下从30%SOC放电至10%SOC,过程中每步放电2%SOC后静置3 h记录相应OCV,最终获得电池的实际SOC-OCV曲线。该区间内SOC-OCV曲线非线性,特别在24%~26%SOC区间存在明显斜率变化。因此,对30%~10%SOC区间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的多项式拟合方程的拟合R值为0.9965;同时对26%~32%SOC区间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的线性方程拟合R值为0.99949;两种拟合结果均有较好的拟合度。将电池充电至100%SOC后再放电至接近30%SOC以保证电池性能和出货带电态,并将流程结束电池进行静置,记录电池从100%SOC放电至接近30%SOC时的总放电容量Cy、实际放电总容量C以及静置过程中的OCV。根据电池的SOC、Cy、C和OCV之间的关系,推出基于上述两种拟合方程下的容量预测模型。将OCV和Cy代入容量预测模型进行容量预测。研究表明:静置12 h后OCV值接近稳定,利用该OCV值进行容量预测的预测误差在±1.5%以内;在静置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引入校正因子来修正预测容量值可保证同样的预测误差;在本研究的SOC区间内,该预测方法具有可行性且两种预测模型下的预测误差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电池容量 预测模型 多项式拟合 线性拟合
下载PDF
软包电芯外观变形的机理及改善措施研究
8
作者 周井 潘政威 +2 位作者 谢跃 项良顺 相佳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47-2252,共6页
针对软包电芯生产过程中出现外观变形的问题,首先结合电芯的生产制程全过程分析了可能的变形机理,然后针对化成分容工序,提出了减小分容电流、加压分容和满电化成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最后展开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加热加压满电化成能... 针对软包电芯生产过程中出现外观变形的问题,首先结合电芯的生产制程全过程分析了可能的变形机理,然后针对化成分容工序,提出了减小分容电流、加压分容和满电化成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最后展开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加热加压满电化成能有效地优化外观不良、减小电芯的堆叠厚度,同时改善界面提高电芯的循环性能。但是满电化成后的老化阶段会消耗活性物质,导致电芯容量下降。因此,在电芯满电化成改进外观后进一步调整降低电芯荷电态,可以减少电芯容量的损耗,从而取得最佳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包电芯 外观变形 满电化成 荷电态
下载PDF
涂布干燥温度对负极片剥离力的影响
9
作者 王玉西 汪智涛 +2 位作者 吕兆财 孙晓辉 李景康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12,共4页
涂布工序的干燥过程对极片的剥离力、外观等有显著的影响。采用4种温度参数设置(“低-高-低”、“递减”、“递增”、“高-低-高”),探究干燥速率对负极片的影响。各温度参数下,均呈现“过渡段-恒速干燥段-降速干燥段”的典型干燥速率曲... 涂布工序的干燥过程对极片的剥离力、外观等有显著的影响。采用4种温度参数设置(“低-高-低”、“递减”、“递增”、“高-低-高”),探究干燥速率对负极片的影响。各温度参数下,均呈现“过渡段-恒速干燥段-降速干燥段”的典型干燥速率曲线,但“递增”温度参数下恒速干燥阶段最长,烘箱利用率最高,且该温度参数下负极片剥离力最高,达到1.797 N/25 mm,与正常生产时设置的“低-高-低”温度相比提高约31.4%。利用热重测试直观比较各实验温度下黏结剂的分布情况,“递增”温度参数(70℃升至110℃)下负极片内部黏结剂分布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涂布工艺 干燥温度 极片烘干 剥离力
下载PDF
运用质量工具分析电芯铝壳腐蚀
10
作者 张欣瑞 王盈来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从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全寿命周期内出现的壳体腐蚀失效模式出发,用六何(5W1H)分析法进行失效机理探究,用鱼骨图进行失效原因分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进行设计优化与制造过程的防护研究。通过5W1H分析,结合实验验证,确定铝... 从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全寿命周期内出现的壳体腐蚀失效模式出发,用六何(5W1H)分析法进行失效机理探究,用鱼骨图进行失效原因分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进行设计优化与制造过程的防护研究。通过5W1H分析,结合实验验证,确定铝壳腐蚀的深层机理为负极与铝壳形成连通回路,正极与铝壳之间存在电势差,电解液中的Li^(+)在静电作用下被吸附于铝壳表面,并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铝-锂合金。通过鱼骨图进行人、机、料、法、测、环(5M1E)分析,确定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结合鱼骨图分析的结果进行FMEA。通过降低正极与铝壳间的电阻,优化产品设计;通过增大负极与铝壳间的电阻,优化装配结构,均可降低铝壳腐蚀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工具 腐蚀 失效机理 锂离子电池 电势差 铝壳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不良的过程管控措施
11
作者 孙晓辉 李景康 +1 位作者 郭兆刚 吴光渔 《浙江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19-24,共6页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不良问题作为困扰行业多年的一大难题,也是很多锂离子电池发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本文结合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从原材料端、制程管控以及自放电筛选方式等方面制定改善措施。控制负极石墨中磁性...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不良问题作为困扰行业多年的一大难题,也是很多锂离子电池发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本文结合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从原材料端、制程管控以及自放电筛选方式等方面制定改善措施。控制负极石墨中磁性异物含量在0.0001%以下,涂布头洁净度为0.5μm粉尘粒子数小于5000/2.83 L,负极片黏结力提升至0.3 N/25 mm以上,明确叠片、超声波焊接等工序粉尘、金属异物的清洁要求及频次,可有效降低自放电发生的概率。最终自放电筛选结果表明,以上措施实施后,批量生产的锂离子电池自放电不良率降低至0.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自放电 磁性异物 粉尘控制 老化
下载PDF
热辊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吕兆财 王玉西 +2 位作者 汪智涛 孙晓辉 李景康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3-1450,共8页
利用磷酸铁锂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产线设备进行正极片制备,辊压工序分别将主辊温度设置为25℃、60℃、80℃、100℃、120℃,在相同主辊压力下将涂布后极片辊压至同一厚度,而后将相应极片制备成扣式电池并综合对比极片的各性能指标。结果... 利用磷酸铁锂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产线设备进行正极片制备,辊压工序分别将主辊温度设置为25℃、60℃、80℃、100℃、120℃,在相同主辊压力下将涂布后极片辊压至同一厚度,而后将相应极片制备成扣式电池并综合对比极片的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热辊压对极片延展率无影响,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辊压厚度均一性有所改善;热辊压能够降低极片的电阻,相比于常温辊压极片,100℃时极片电阻约下降2.1%;同时,热辊压可减小极片辊压后的厚度反弹,以60℃和100℃时最优,反弹率约为25℃时的一半;剥离力随辊压温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0℃附近达到最高点。从扣电的性能上看,热辊压可有效降低电芯的欧姆阻抗和电荷传递阻抗,在100℃左右时最佳,这与极片膜片电阻结果一致;同时热辊压后的极片在倍率性能上也表现得更加出色,以100℃左右时最佳,但从100周循环数据上看,热辊压后极片所制扣电与常温辊压极片所制扣电无明显差别。综合各主辊温度下辊压所制极片和扣电在各性能测试中的表现,热辊压对极片和电芯性能有正向的改进作用,效果在100℃左右时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辊压 磷酸铁锂 工艺窗口
下载PDF
全寿命周期内方型铝壳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安全性能特性研究
13
作者 王盈来 张欣瑞 李艳红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22期52-55,59,共5页
对储能125 Ah方型铝壳的寿命初始及寿命终止时的安全性进行对比,选取热失控、短路测试、过充测试3个项目作为研究内容。结果显示,对常温循环8000次后的3颗电芯做热失控测试,热失控阶段所释放的热量与寿命初始时热失控所释放热量相当,至... 对储能125 Ah方型铝壳的寿命初始及寿命终止时的安全性进行对比,选取热失控、短路测试、过充测试3个项目作为研究内容。结果显示,对常温循环8000次后的3颗电芯做热失控测试,热失控阶段所释放的热量与寿命初始时热失控所释放热量相当,至热失控最高温度点所需时间更长且温度曲线一致性更好,寿命终止时的短路电压电流波形变化一致且有次高点出现,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后的浓差极化降低所致,寿命终止时过充所达到目标电压的时间更短,且有出现电芯热失控的情况。安全特性研究为电池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为高安全、高可靠性、高质量产品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储能电芯 方型铝壳 热失控 短路 过充
下载PDF
一定预紧力下过放电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李艳红 王盈来 +1 位作者 屠芳芳 相佳媛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78,共5页
测试数据中心用磷酸铁锂/石墨锂离子电池在有无预紧力下过放电的性能。该电池具有高倍率长循环特性,可持续以5.00 C放电2 000次。对电池进行0~3.65 V、0.20~3.65 V、0.50~3.65 V、0.80~3.65 V和1.50~3.65 V等5个过放电电压区间的循环测... 测试数据中心用磷酸铁锂/石墨锂离子电池在有无预紧力下过放电的性能。该电池具有高倍率长循环特性,可持续以5.00 C放电2 000次。对电池进行0~3.65 V、0.20~3.65 V、0.50~3.65 V、0.80~3.65 V和1.50~3.65 V等5个过放电电压区间的循环测试发现,随着放电截止电压降低,循环衰减加快。有夹具可提升同一循环区间下的电池寿命,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SEM和XRD测试发现,有夹具电池的界面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更小,外部压力可减少电极界面空隙,增加接触面积,抑制产气带来的Li+活性损失,提升循环性能。无夹具电池的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微观变化,导致循环衰减更严重。电池即使在过低电压下储存,也不会出现容量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放 循环区间 预紧力 夹具 储存 倍率循环
下载PDF
复配人造石墨比例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王盈来 张欣瑞 +1 位作者 李艳红 方玲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0-643,共4页
为探究人造石墨二次颗粒和单颗粒的最佳混合比例以及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SEM、XRD对复配石墨进行形貌及微观结构分析,对负极人造石墨二次颗粒及单颗粒不同配方质量比(3∶7、5∶5和7∶3)进行验证,参考国标GB/T 36276—2018,对比倍率... 为探究人造石墨二次颗粒和单颗粒的最佳混合比例以及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SEM、XRD对复配石墨进行形貌及微观结构分析,对负极人造石墨二次颗粒及单颗粒不同配方质量比(3∶7、5∶5和7∶3)进行验证,参考国标GB/T 36276—2018,对比倍率、高低温、存储自放电及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25℃下2.0 P(800 W)放电容量、5℃低温能量保持率、25℃自放电、25℃下0.5 P及1.0 P循环性能在二次颗粒与单颗粒复配质量比为5∶5时表现最优。常温以0.5 P在2.50~3.65 V循环1459次,能量保持率为95.2%,以1.0 P在2.50~3.65 V循环2500次,能量保持率为8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 二次颗粒 复配人造石墨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电极涂覆面密度的一致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晓辉 吴光渔 +1 位作者 李景康 汪智涛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电极涂覆过程的工艺控制,对电极面密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采取优化涂覆垫片的安装方式、对上料螺杆泵泵速进行标准化、定义螺杆泵定转子磨损寿命,以及改进模头上料管系等措施,在面密度为(188±4) g/m~2和(194±4)... 电极涂覆过程的工艺控制,对电极面密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采取优化涂覆垫片的安装方式、对上料螺杆泵泵速进行标准化、定义螺杆泵定转子磨损寿命,以及改进模头上料管系等措施,在面密度为(188±4) g/m~2和(194±4) g/m~2的正极涂覆过程中进行验证,发现可控制面密度的横向(TD)和纵向(MD)一致性,面密度极差小于3.5 g/m~2;起始涂覆阶段泵速稳定时间由改进前的5~6 s缩短至3 s;在保证MD面密度稳定的情况下,螺杆泵定转子需要制定半年的更换周期。涂覆速度对面密度的一致性也有影响。电极涂覆面密度波动偏差可控制在2%左右,且过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覆 影响因子 面密度 一致性 锂离子电池 电极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回收材料LiFePO_(4)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晓辉 吴光渔 +2 位作者 李景康 袁天明 阮超 《能源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16-21,共6页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开始逐渐被重视。为了保证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清洁、环保,锂离子电池中的核心材料正负极主材的循环使用可行性需要进一步评估,进而实现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链...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开始逐渐被重视。为了保证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清洁、环保,锂离子电池中的核心材料正负极主材的循环使用可行性需要进一步评估,进而实现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链的闭环。对一种回收的LiFePO_(4)正极材料的性能进行了验证,评估其材料理化指标变化对加工性能的影响,以及加工成电池后电性能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物理干法得到的回收LiFePO_(4)主要物性指标能够达到电池制造级要求。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ICP)测试结果显示Al含量偏高,磁性杂质、克容量发挥以及回收粉料粒径分布等理化指标无明显异常,但仍存在较大的改善提升空间,通过跟进该回收LiFePO_(4)的过程加工性能,发现极片的直流电阻存在波动。从常温荷电存储测试结果可看出,28 d常温存储后电芯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2%以上;恢复率达到93%以上,满足国标要求,说明对粉体、浆料增加必要的除磁操作对最终成品电芯自放电风险降低起到一定作用;电芯循环测试结果显示,0.2 C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在95%以上,与正常LiFePO_(4)加工的电芯循环性能水平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回收LiFePO_(4) 加工性能 电性能
下载PDF
铝箔涂碳层厚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盈来 李艳红 黄燕山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3,共4页
通过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CV)等测试,研究铅箔涂碳层厚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与光铝箔比,双面涂碳铝箔的EIS阻抗值小,且随着涂碳层厚度的增加,先变小再增大;当涂碳层总厚度为2.0μm时,电池的阻值最小;在低温下,涂碳... 通过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CV)等测试,研究铅箔涂碳层厚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与光铝箔比,双面涂碳铝箔的EIS阻抗值小,且随着涂碳层厚度的增加,先变小再增大;当涂碳层总厚度为2.0μm时,电池的阻值最小;在低温下,涂碳层总厚度为2.0μm时电池的放电平台最高,极化最轻,释放的电量最多。全电池测试表明:在常温0.5C和2.0C下循环(100%DOD),性能由高到低,使用涂碳层总厚度分别为2.0μm、3.0μm、1.0μm和0的电池,在常温1.0C下循环(100%DOD),性能由高到低,使用涂碳层总厚度分别为0、2.0μm、3.0μm和1.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涂碳铝箔 厚度 循环性能 低温性能
下载PDF
动力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电解液组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晓辉 曾红燕 李景康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第9期57-59,共3页
通过离子色谱仪(I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注液前、预充后、化成后、高温老化后电解液组分的变化以及预充、化成产气成分,同时结合负极片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来研究化成后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的组分... 通过离子色谱仪(I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注液前、预充后、化成后、高温老化后电解液组分的变化以及预充、化成产气成分,同时结合负极片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来研究化成后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的组分变化和成膜均一性,为后续化成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化成 电解液组分
下载PDF
浅谈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晓辉 曾红燕 李景康 《浙江化工》 CAS 2022年第3期12-16,共5页
根据锂离子电池正极主材的物理特性以及搭配导电剂、粘结剂、分散剂等的组分不同,正极浆料的制备方法也会有所区别。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的制备方法,并分析不同制备方法的优劣势,最后展望了锂离子电池正极制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浆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