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庆大霉素低剂量预用药降低耳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亢晓冬 程宁佳 +3 位作者 梁国庆 吴培林 虞燕琴 孙霞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1-564,共4页
目的:研究低剂量庆大霉素(GM)预处理对高剂量GM所致耳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豚鼠分为4组:实验对照组、低剂量GM组、低剂量GM预处理组及高剂量GM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硫酸庆大霉素,每组动物在首次用药前1d及最后1次用药24h后... 目的:研究低剂量庆大霉素(GM)预处理对高剂量GM所致耳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豚鼠分为4组:实验对照组、低剂量GM组、低剂量GM预处理组及高剂量GM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硫酸庆大霉素,每组动物在首次用药前1d及最后1次用药24h后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第二次ABR检测完毕后快速处死动物,取出听泡,测量耳蜗组织NO和MDA含量以及LDH活力。结果:低剂量(10 mg.kg-1.day-1)预处理组ABR反应阈明显低于高剂量组(160 mg.kg-1.day-1,P<0.01)。高剂量组动物耳蜗组织匀浆中NO、MDA含量分别为(15.86±1.976)nmol/mg pro和(19.14±0.9635)nmol/mg pro,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低剂量组和低剂量预处理组(P<0.01)。而低剂量GM预处理后再腹腔注射高剂量GM,能显著降低单独注射高剂量GM引起的耳蜗组织中的NO、MDA的增高(P<0.01)。高剂量组豚鼠耳蜗组织匀浆中LDH活力水平含量明显较实验对照组,低剂量组和低剂量保护组豚鼠增高(P<0.01);低剂量预处理组和低剂量组、实验对照组MDA、NO含量差别不大,各组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低剂量GM预处理可降低高剂量GM引起的听力损伤及耳毒性,其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了高剂量GM引起的豚鼠耳蜗组织NO、MDA浓度和LDH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 耳毒性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许湘琴 林植华 陈慧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8-1264,共7页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而土壤生物是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完成者。大量研究分析了土壤生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然而有关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致使我们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的相互作...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而土壤生物是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完成者。大量研究分析了土壤生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然而有关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致使我们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了解依然不够深入。本文综述了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影响机制。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与凋落物类型或组成、在土壤中的掩埋位置及其破碎化程度紧密相关;大多数研究表明凋落物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凋落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改变土壤生物的食源和生境。今后需要加强跨区域长期定位实验研究,注重整合研究凋落物分解和生态系统过程,深入研究凋落物分解与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土壤微生物 土壤动物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温度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飞飞 朱艺勇 +2 位作者 黄芳 杜亮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6-442,共7页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人侵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研究以棉花作为寄主,探索恒温及变温条件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为12L:12...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人侵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研究以棉花作为寄主,探索恒温及变温条件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为12L:12D,RH70%±5%,在系列恒温及变温(温度波动范围为±1℃)条件下,用棉花饲养扶桑绵粉蚧,观察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最适发育温度、极限高温等。【结果】在恒温17-32%范围内,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当温度达到27℃时发育速率值增幅最大,其中在恒温22—32℃范围内,该虫具有较高的生长发育速率和存活率,且繁殖能力较强,而在恒温37%条件下,该虫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而死亡。在循环变温条件(25—40℃)下,该虫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发育历期更短,速率更快,存活率更高,繁殖力也达到了恒温条件下的平均水平。雌雄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和8.1℃,而达到成虫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322.6日度和344.8日度。通过拟合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求出雌雄虫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30.5℃和29.9℃,而极限高温分别为36.6℃和35.8℃。【结论】扶桑绵粉蚧适温范围广泛,特别是在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非常强。这些结果为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主要棉区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温度 发育历期 繁殖力 有效积温 发育极限温度
下载PDF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黄芳 王飞飞 +2 位作者 张治军 郦卫弟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入侵性 寄主转移 寄主适应性
下载PDF
水囊压迫大鼠脑组织致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
5
作者 亢晓冬 梁国庆 +1 位作者 沈礼 孙霞 《健康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166-168,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水囊压迫大鼠颅脑造成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将改装后的5F漂浮导管球囊部位全部插入颅内硬膜外后,注射0.5 m l无菌生理盐水入球囊使其扩张并维持压力2 h。于伤后不同时间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 目的研究水囊压迫大鼠颅脑造成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将改装后的5F漂浮导管球囊部位全部插入颅内硬膜外后,注射0.5 m l无菌生理盐水入球囊使其扩张并维持压力2 h。于伤后不同时间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 lial fibrillary ac id ic prote in,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伤后存活1 h组,可见GFAP阳性细胞散在于损伤区周围,但突起较短,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局限于创缘周围。伤后存活24 h组,GFAP表达的范围扩大,在创缘及其伤区周围的阳性细胞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长,且染色加深。24 h在海马组织中已有GFAP阳性细胞表达。伤后存活3 d、6 d和12 d组,阳性细胞的表达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且细胞形态各异,胞体变化较大,在创缘出现突起少而粗短的GFAP阳性细胞,而在损伤区周围、海马以及脑干的区域阳性细胞突起粗大不规则,突起进一步增长,胞浆突起染色较深。12 d时,GFAP阳性细胞增多达到高峰,阳性细胞着色深,呈深棕黄色。结论水囊压迫造成脑组织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GFAP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表明水囊压迫的损伤模型可以模拟颅脑血肿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惠仙 徐雪娜 +2 位作者 薛俊增 董双林 王芳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3期48-53,共6页
应用CLUSTAL X 1.81对位排序软件和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MEGA)Version 3.1系统发育相关分析软件包,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mtDNAD-loop片段序列,(不包括引物)D-loop序列(不包括引物)长约1 241... 应用CLUSTAL X 1.81对位排序软件和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MEGA)Version 3.1系统发育相关分析软件包,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mtDNAD-loop片段序列,(不包括引物)D-loop序列(不包括引物)长约1 241 bp,该片段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75.8%和24.2%,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025。依据D-loop序列,应用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及最大简约法(MP),构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的系统发生树,MP、NJ和ME树中所显示的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基本一致。NJ和ME树中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形成一个单系;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4与来自黄海的YC1相聚,再与来自东海的YT2,YT3相聚。在MP树中,来自黄海的YC1与来自东海的DT4相聚为姊妹群,再与YT2相聚;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这些群最后再与来自东海的YT3相聚。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各海区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不以海区划分和地理位置的远近为依据。洄游和长期以来跨海区的捕捞作业可能是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根本原因;蓬勃发展的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和放流也会导致亲蟹和苗种跨海区交流,对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DNA D—loop 中国沿海
下载PDF
植物核糖基化因子ARF1的功能研究进展
7
作者 梅凤玲 胡逸华 +3 位作者 张弦 章鹏程 施农农 俞志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0-744,共5页
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1(ADP-ribosylation factor1,ARF1)是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ADP-ribosylation factors,ARFs)家族的一员,ARFs是GTP结合蛋白Ras超家族的一个亚家族,ARF家族在结构上非常保守,广泛存在于酵母以及植物和动物中... 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1(ADP-ribosylation factor1,ARF1)是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ADP-ribosylation factors,ARFs)家族的一员,ARFs是GTP结合蛋白Ras超家族的一个亚家族,ARF家族在结构上非常保守,广泛存在于酵母以及植物和动物中。研究发现ARF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参与囊泡运输,活化磷脂酶D,一些细胞器的维持,抗病毒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本研究主要介绍ARF1在植物中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ARFs) GTP结合蛋白 植物ARF1生物学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