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世界之结”的松解——兼评陈巍博士著《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1
作者 丁峻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13-116,共4页
意识被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冠以"世界之结",成为若干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以及近现代以来科学研究的"禁区"。伴随认知科学的兴起,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互启发推动意识这一主题从"玄迷"走向... 意识被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冠以"世界之结",成为若干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以及近现代以来科学研究的"禁区"。伴随认知科学的兴起,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互启发推动意识这一主题从"玄迷"走向"问题"。陈巍博士的新著系统梳理了意识研究的神经现象学方案,并结合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证据推进了该进路的核心观点,这将为国内外认知科学界寻觅整合脑与主观体验的认识论进路提供丰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世界之结 主观体验 神经现象学 第一人称方法
全文增补中
肉身的赞歌与理性的反叛——评《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2
作者 丁峻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11-112,共2页
近期,陈巍教授等出版的扛鼎之作《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一书(以下简称“具身认知心理学”)在学术界引发了积极的交叉学科反响。本书如同一座“灯塔”,鸟瞰出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内部兴起的具身认知运动以及由此酝... 近期,陈巍教授等出版的扛鼎之作《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一书(以下简称“具身认知心理学”)在学术界引发了积极的交叉学科反响。本书如同一座“灯塔”,鸟瞰出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内部兴起的具身认知运动以及由此酝酿而来的“4E”认知科学范式革命的宏观面貌;又如同一台“显微镜”,纤毫毕现地还原出这场运动的微观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范式革命 扛鼎之作 具身认知 当代心理学 认知科学 纤毫毕现 显微镜
下载PDF
略论唐君毅的中西文化观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2,共7页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宗教 科学 道德
下载PDF
叶适对《中庸》的批评及其对儒学的阐释
4
作者 陈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8,共8页
叶适的思想除了其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外,在对儒学传统及政治历史的思考方面也有重要的理论建树,表现出宋代特有的理性和怀疑精神。他对《中庸》的辩难揭示了其逻辑矛盾,把中庸理解成道的辩证变化过程,其内外交相成之道为更完整地理解儒... 叶适的思想除了其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外,在对儒学传统及政治历史的思考方面也有重要的理论建树,表现出宋代特有的理性和怀疑精神。他对《中庸》的辩难揭示了其逻辑矛盾,把中庸理解成道的辩证变化过程,其内外交相成之道为更完整地理解儒学作出了贡献。他对二元论的批评,历史主义的态度,以及对古代和宋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和欧洲17世纪后的思想演变有相通之处,对思考今天的现实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中庸 儒学 宋代哲学 永嘉学派
下载PDF
从朱熹到王阳明:宋明儒学本体论的转向及其基本路径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晓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43,128,共9页
传统儒学本体论和其他传统本体论一样都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即其认知维度和价值维度。从朱熹到王阳明的形上学演进,在历史和逻辑两方面实现了一个重大的本体论转向,即向本体论的认知维度和价值维度相统一的转向。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不但深... 传统儒学本体论和其他传统本体论一样都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即其认知维度和价值维度。从朱熹到王阳明的形上学演进,在历史和逻辑两方面实现了一个重大的本体论转向,即向本体论的认知维度和价值维度相统一的转向。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不但深化了其本体论的认知维度,而且塑造了良知本体的意义世界,实际上重建了儒家形上学的价值之维,最终实现了本体论的认知之维与价值之维的统一,使阳明心学在融摄三教的基础上不仅提供了一幅独特的形而上的世界图景,而且展示了其所蕴含的昂扬的主体性精神和丰沛的意义世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宋儒的本体论取向,达到了宋明儒学的形上学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宋明本体论的演变 本体论的基本维度
原文传递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被引量:6
6
作者 朱晓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119,130,160,共10页
“六艺论”是马一浮毕生少有的系统阐述自己核心性思想的学说。马一浮的“六艺论”决不像许多人以为的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它更是一种价值系统,蕴含了马一浮对传统儒学经典体系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也承载了马一浮对自己的六艺论儒学思想... “六艺论”是马一浮毕生少有的系统阐述自己核心性思想的学说。马一浮的“六艺论”决不像许多人以为的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它更是一种价值系统,蕴含了马一浮对传统儒学经典体系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也承载了马一浮对自己的六艺论儒学思想的系统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一浮的“六艺论”已经完全超越了其知识论意义,而是马一浮通过对以六艺为中心的儒学传统经典体系的重建,实现他自己对传统儒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想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论 儒学经典体系 儒学基本精神
下载PDF
论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朱晓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8,共8页
迄今为止,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中,对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的认识仍然很不够。本文通过对陈亮思想中的"理欲统一"的道德观和"义利合一"的价值观等几个基本特征的阐述分析,表明了陈亮作为浙学史上的著名思想家,... 迄今为止,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中,对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的认识仍然很不够。本文通过对陈亮思想中的"理欲统一"的道德观和"义利合一"的价值观等几个基本特征的阐述分析,表明了陈亮作为浙学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其事功之学不仅具有地区性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且它也已超越了传统儒学泛道德主义的化约论立场,因而不能简单地归入到传统的儒学系统中去。陈亮之学开创了在宋儒注重道德心性修养的价值关怀之外,构建新的思想范式的途径,同时又以其所具有的丰富蕴涵和思想特质,极大地丰富了浙江固有的历史文化精神,形塑了浙学的优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亮 事功之学 思想范式 浙学传统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身心之学” 被引量:6
8
作者 朱晓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0,128,共7页
王阳明认同道家等所主张的“道不可言说”的观点,认为作为本体的道、心体不属于言说之域。他说:“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王阳明全集》,第262页)道、心体之所以不属于言说的对象,就在于言说属于广义的知,侧重于对概... 王阳明认同道家等所主张的“道不可言说”的观点,认为作为本体的道、心体不属于言说之域。他说:“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王阳明全集》,第262页)道、心体之所以不属于言说的对象,就在于言说属于广义的知,侧重于对概念的辨析和经验性现象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全集》 不可言说 身心 经验性 心体 主张 道家 本体
原文传递
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6
9
作者 朱晓鹏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从当代的视野来看,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首先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中西古今"的融合贯通过程。也就是说,它既必须打通"中西",又必须对接"古今",并最终实现从传统到现代... 从当代的视野来看,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首先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中西古今"的融合贯通过程。也就是说,它既必须打通"中西",又必须对接"古今",并最终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思想文化的创新。具体来说,要通过这种"中西古今"的融合贯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就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和努力:一是必须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原典以及重要思想文化现象作深入的解读研究。二是努力挖掘传统思想文化的普适价值及其意义。三是实现历史追溯与思想探索的紧密结合,即"史"与"思"的统一。四是要致力于探讨传统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只有这样,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的重建才既可以有其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性坐标,也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现代 创造性转化 “中西古今”
下载PDF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的重建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晓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5,共17页
马一浮提出的著名的“六艺论”不仅成为容纳和概括了其核心性思想的学说,而且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马一浮通过系统地论述六艺如何统摄古今中外一切学术,力图阐明“六艺之学”即是“国学”,而“国学”归根结底就是传统儒学。... 马一浮提出的著名的“六艺论”不仅成为容纳和概括了其核心性思想的学说,而且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马一浮通过系统地论述六艺如何统摄古今中外一切学术,力图阐明“六艺之学”即是“国学”,而“国学”归根结底就是传统儒学。正因此,不仅他自己的儒学思想可概括为是一种“六艺论儒学”,而且他更是以此来理解和阐发原始儒学的基本思想和根本精神,实现了对六艺论儒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论 国学 儒学 统类
下载PDF
从陈傅良的思想特质看永嘉学派的思想史地位和学派归属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晓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70,共7页
陈傅良在永嘉事功学派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陈傅良的思想中闪烁着永嘉学派的思想特质。由薛季宣创始,而陈傅良继之,到水心集其大成而一脉相承的永嘉学派真正与朱、陆二派鼎足而三的学术史地位受到了那些能较客观地看待那段思想... 陈傅良在永嘉事功学派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陈傅良的思想中闪烁着永嘉学派的思想特质。由薛季宣创始,而陈傅良继之,到水心集其大成而一脉相承的永嘉学派真正与朱、陆二派鼎足而三的学术史地位受到了那些能较客观地看待那段思想历史的人们的公认。正是那些不同于宋明理学的东西所体现出的具有新的独特思想内涵和学术旨趣的路径选择,使包括永嘉学派在内的南宋浙学的兴起具有了充分的必要性和革命性。南宋浙学与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反映了中国文化、思想自身在努力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傅良 思想特质 永嘉学派 地位 归属
下载PDF
论王阳明中后期诗文中的隐逸情结及其特点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晓鹏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具有"隐逸情结"。结合王阳明中后期诗文可以看出,王阳明退隐情结的发生,主要是出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其家族文化中"隐儒"的传统和其自身个性气质上的追求等。王阳明深久的隐逸情结表现了他深受... 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具有"隐逸情结"。结合王阳明中后期诗文可以看出,王阳明退隐情结的发生,主要是出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其家族文化中"隐儒"的传统和其自身个性气质上的追求等。王阳明深久的隐逸情结表现了他深受道家影响而对自然山水和简单真朴、自由洒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而王阳明的隐逸情结中所交织着的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正反映了其所包含的亦儒亦道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一种儒道圆融互补的人生境界。它在王阳明中后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隐逸情结 道家影响 儒道互补
原文传递
论王阳明的独立人格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晓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30,104,共10页
王阳明获得的"真三不朽"盛誉,其实是由一生历经磨难而成。"龙场悟道"使他认识到"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精神上实现了对得失荣辱、生死祸福的超越,从而确立了他此后独立的人格形态,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生命... 王阳明获得的"真三不朽"盛誉,其实是由一生历经磨难而成。"龙场悟道"使他认识到"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精神上实现了对得失荣辱、生死祸福的超越,从而确立了他此后独立的人格形态,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生命和思想之路。这种独立人格,提倡"自作主宰",充分肯定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挺立自我的主体性精神;这种独立人格,拥有"狂者胸次",主张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特立独行。王阳明的这种独立人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结构中亦儒亦道、儒道互补的典型形态和圆融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独立人格 儒道互补
下载PDF
意义世界的构建——阳明学本体论的价值之维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晓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4-51,共8页
王阳明从“心即理”、“心外无物”及有无统一、体用不二的心本体观出发,企图消除心与物的二元对立。他又以“良知”替代“心”,突出了本体的主体性向度,像庄子那样“搁置”客观性的知识探求,而重在探寻存在世界中所蕴涵的价值和意... 王阳明从“心即理”、“心外无物”及有无统一、体用不二的心本体观出发,企图消除心与物的二元对立。他又以“良知”替代“心”,突出了本体的主体性向度,像庄子那样“搁置”客观性的知识探求,而重在探寻存在世界中所蕴涵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但开启了他疏离本然世界以及构建“意义世界”的形上学之旅,并且由此使人的本体一主体的双重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世界 本体论 价值 阳明学 心外无物 体用不二 二元对立 心即理
原文传递
回归真实的自我存在——王阳明论“真己”的生命境界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晓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179,共8页
王阳明的良知学从对宇宙存在本源处的追问出发,吸收了道家"道之真"与儒家"性之诚"的特征,由此所形成的良知本体论以"真""诚"为其本体最真实、最本然的表现形态。王阳明以此既回答了宇宙一切存... 王阳明的良知学从对宇宙存在本源处的追问出发,吸收了道家"道之真"与儒家"性之诚"的特征,由此所形成的良知本体论以"真""诚"为其本体最真实、最本然的表现形态。王阳明以此既回答了宇宙一切存在的本体问题,也解决了人的本质的终极根源问题,二者合二为一。王阳明认为,人的本质就在至真至诚的"真己"的存在之中,而"真己"作为真正的自己,就是与道同体、与自然为一、永葆自然纯真本性之人,体现了其自然的、本然的特性,同时这也是王阳明所主张的实现圣凡一体、进入完美道德状态的根本路径。为此,王阳明还以自身的真行实践方式予以了证实,一生坚持反对虚无、诈伪的价值取向,摒弃伪善虚辞,以真诚之性,追寻最真实的人生境界,以回归真实的自我存在为自我生命的真正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真诚本体 真己 生命境界
下载PDF
论当代道家哲学研究的新境域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晓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6,共7页
如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理论和现实为视角,探寻道家哲学研究的新境域,以实现道家哲学的现代性转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要在分析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内涵、思想贡献及其内在理路的基础上进行新... 如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理论和现实为视角,探寻道家哲学研究的新境域,以实现道家哲学的现代性转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要在分析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内涵、思想贡献及其内在理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道家哲学各种现代价值境域的阐释和实践领域的开掘。道家哲学研究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而全面的回应,不仅可以丰富道家哲学本身的内涵,也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探索出新的境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马一浮《群经统类》视域中的宋明儒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晓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66,129,共12页
马一浮的《群经统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上以"四书"为中心的宋明儒学经典体系,它不仅可以成为我们借以了解马一浮的独特的宋明儒学观及其自身思想与宋明儒学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而且可以让宋明儒学研究者跳出现有... 马一浮的《群经统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上以"四书"为中心的宋明儒学经典体系,它不仅可以成为我们借以了解马一浮的独特的宋明儒学观及其自身思想与宋明儒学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而且可以让宋明儒学研究者跳出现有的以人物为对象、以学派为归趣的单一化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通过努力回归到以六经为中心的广阔论域中去重塑宋明儒学的原生形态,获得对宋明儒学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一以贯之的精神旨趣以及它在实现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中所具有的内在机理和独特路径的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群经统类》 宋明儒学 六艺论儒学
原文传递
王门后学王龙溪与罗念庵工夫论之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卫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9,共6页
王龙溪与罗念庵往复多年的思想争议,其分歧在于对良知不同体悟背景下的各说各道,二人分别发挥了阳明致良知教顿悟与渐修的两个方向。同时,随着念庵致知工夫的不断深入,他超出了中期的"主静"说,对阳明学体用一源、即用见体的... 王龙溪与罗念庵往复多年的思想争议,其分歧在于对良知不同体悟背景下的各说各道,二人分别发挥了阳明致良知教顿悟与渐修的两个方向。同时,随着念庵致知工夫的不断深入,他超出了中期的"主静"说,对阳明学体用一源、即用见体的理路逐步认同,晚年渐趋化境,表明致良知教的顿、渐两大路径殊途同归,通向同一个天德流行之化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龙溪 罗念庵 王阳明 阳明后学 致良知
下载PDF
论《洪范》的古典德性政治学原理及其体系建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晓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32,共8页
自来说《尚书》以《洪范》最为难明,《洪范》几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启示录”。但以往儒者解读《洪范》大都或专推灾异,或泥于象数,虽各有所明,皆不能无执滞。马一浮的《洪范约义》一扫以往儒者偏于用灾异、象数等神秘化方法对《洪范》... 自来说《尚书》以《洪范》最为难明,《洪范》几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启示录”。但以往儒者解读《洪范》大都或专推灾异,或泥于象数,虽各有所明,皆不能无执滞。马一浮的《洪范约义》一扫以往儒者偏于用灾异、象数等神秘化方法对《洪范》的解读路径,认为《洪范》正是最典型地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书》教大义的经典文本,借《中庸》的尽性之说作为解《洪范》九畴的根本纲领和基本宗旨,把《洪范》作为“为尽性之书”阐发其“修德行仁事义”,展示古代圣贤以德教施于政事,垂于后世、化治天下的推展过程。马一浮以此不仅将《洪范》完全纳入其以道德化取向为主导的解读、诠释框架中,实现了在《洪范》诠释史上的独特理论创新,而且实际上也据此构建起了其古典德性政治学原理及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范》 九畴 尽性 为政以德 古典德性政治学
下载PDF
走向休闲:庄子哲学的一个阐释向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玉强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9-23,共5页
庄子哲学以生命为本位,对现实人生面临的忧愁、烦扰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庄子认为,休闲乃是人向道生成的自由状态。庄子的休闲哲学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文章从自然、社会、人生等视域,对庄子的休闲哲学作了系统探析,并对其淑世当下的... 庄子哲学以生命为本位,对现实人生面临的忧愁、烦扰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庄子认为,休闲乃是人向道生成的自由状态。庄子的休闲哲学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文章从自然、社会、人生等视域,对庄子的休闲哲学作了系统探析,并对其淑世当下的现代价值予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休闲 自然 自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