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C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震宇 翟梅娟 +2 位作者 李锋 田华 张伟军 《临床医药实践》 2009年第4X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2006年有完整存档蜡块资料的l58例乳腺癌蜡块,并采用SP法检测C-erbB-2、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2006年有完整存档蜡块资料的l58例乳腺癌蜡块,并采用SP法检测C-erbB-2、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且对二者的表达情况与疾病的病理生物学特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对预后的意义。结果:C-erbB-2阳性表达59.5%,VEGF-C同样在乳腺癌组织中有高表达为70.9%,且与C-erbB-2的表达在统计学上具有正相关。C-erbB-2和VEGF表达均与患者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两者在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态呈负相关。结论:C-erbB-2、VEGF-C在乳腺癌中均有高表达,且均与乳腺癌预后有关,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后
下载PDF
Pax2和E—cadherin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翟梅娟 孙丽君 +2 位作者 黄斌 杨俊杰 寿乐意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Pax2和E—cadherin在9口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28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72例浆液性腺癌中Pax2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 目的探讨Pax2和E—cadherin在9口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28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72例浆液性腺癌中Pax2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浆液性腺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1)Pax2和E—cadherin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及浆液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0%、64.3%、77.8%和0、10.0%、71.4%、55.6%.Pax2和E—cad—herin的阳性率在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Pax2在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E-cadherin在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升高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率随病理分级的升高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x2和E—cadherin的表达可能从正常卵巢组织、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到浆液性腺癌的发生及演变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在浆液性腺癌中,Pax2的高表达和E—cadherin的低表达可能与浆液性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提示联合检测Pax2和E-cadherin对判断浆液性腺癌的恶性程度和临床预后的评估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浆液性肿瘤 PAX2 E—cadherin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PCNA、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薛建秀 赵再秋 +3 位作者 胡玉顺 孙丽君 孟繁杰 段润卿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分别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ed papilloma,IP)、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IP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表达活性,... 目的分别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ed papilloma,IP)、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IP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表达活性,探讨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取活检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分析其病理意义。结果内翻性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织p53表达分别为0%、40.0%,PCNA的表达分别为25.81%、60.0%,bcl-2的表达分别为29.03%、70.0%。二者差异的组间比较以及内翻性乳头状瘤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恶变,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升高与凋亡活性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与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细胞增殖活性 细胞凋亡活性 恶变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