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7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8城市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患者的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02
1
作者 范金水 庄辉 +7 位作者 李远贵 朱晓洁 徐德忠 马为民 王跃民 陈雅洁 娄国强 马廷贤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对我国8个城市的43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52株HBsAg阴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扩增及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并对该两类血清的乙肝病毒型别构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长春、大同、杭... 目的对我国8个城市的43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52株HBsAg阴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扩增及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并对该两类血清的乙肝病毒型别构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长春、大同、杭州、深圳、青岛、西安、昆明和拉萨等8个城市共计43例HB-sAg阳性和52例HBsAg阴性的乙肝病人血清进行HBVDNAPCR扩增(S基因第33~533位核苷酸)并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HBV血清型和基因型。结果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的HBV血清型均以adrq+为最多,分别为58.1%和40%;其次是adw2,分别为25.6%和32.7%。HBsAg阴性乙肝组ayw3(19.2%)明显多于HBsAg阳性乙肝组(2.3%,P<0.05);而ayw1前者(0%)显著少于后者(11.6%,P<0.01)。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的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分别为62.8%和61.5%;其次为D型,分别为14%和26.9%;B型,分别为20.9%和9.6%;A型,各1株。各城市间两类乙肝的HBV血清型和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看,两类乙肝的HBV主要型别构成基本一致。结论HB-sAg阴性乙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SAG 血清型 基因型
原文传递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37
2
作者 王素霞 王静 +2 位作者 任常军 张晶 韦翊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34,138,共3页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58)患儿在止咳、平喘、祛痰和退热等治疗...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58)患儿在止咳、平喘、祛痰和退热等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照组(n=58)患儿予以基础治疗联合红霉素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和肺啰音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4.1%,观察组为9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1.2±2.2)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4%,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8.4±1.6)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可快速缓解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序贯疗法 小儿 支原体肺炎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3
3
作者 倪东方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2-13,共2页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的护...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55%;观察组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止血后再出血复发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运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曲肽 奥美拉唑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原文传递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64
4
作者 赵国根 谢润生 +1 位作者 朱秀亚 许如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特点和预后。方法 前瞻性观察了我院近 15年收治的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细菌感染的情况。结果  14 8例患者中并发败血症者 5 2例 ( 3 5 .1% )、腹腔感染 90...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特点和预后。方法 前瞻性观察了我院近 15年收治的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细菌感染的情况。结果  14 8例患者中并发败血症者 5 2例 ( 3 5 .1% )、腹腔感染 90例 ( 60 .8% )、其它部位感染患者 6例 ( 4 % )。亚重肝炎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死率为 86.7% ;慢重肝炎为 68.5 % ,肝炎后肝硬化为 4 8.1%。结论 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细菌感染并不少见 ,感染后的预后差 ,关键在于及时发现与治疗 ,更重要在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肝炎后 肝硬化 医院内感染
下载PDF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4
5
作者 陈英 王玲玲 韦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366-4367,共2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对两组患儿...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试验组分别为56.52%、91.80%,对照组分别为39.13%、7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6.52%、对照组为32.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且能降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肺炎支原体 感染 个性化护理 效果
原文传递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3
6
作者 叶卫江 李兰娟 +3 位作者 俞海燕 张新萍 田静 白明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94例患者随机分3组,A组29例,B组31例,C组34例。A组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治疗,B组内科治疗加PE治疗,C组仅予内科治疗。比较三组...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94例患者随机分3组,A组29例,B组31例,C组34例。A组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治疗,B组内科治疗加PE治疗,C组仅予内科治疗。比较三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并观察A组和B组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50.0%(5/10),低钠血症改善,白细胞介素(IL)-8下降,IL-10上升,近期有效率82.8%,生存率48.3%;B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18.2%(2/11),低钠血症、IL-8、IL-10无改变,近期有效率48.4%,生存率22.6%;C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9.1%(1/11),近期有效率26.5%,生存率20.6%。结论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能降低IL- 8,升高IL-10,提高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血液滤过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CVVH PE
原文传递
黄芪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进宇 单江 +2 位作者 徐耕 傅国胜 高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 观察黄芪 (A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了解黄芪是否通过刺激VSMC产生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 ,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 /G1期 ,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方法  [3 H] 胸腺嘧啶核苷酸 ([3 H] TdR)掺入测定VSMCDN... 目的 观察黄芪 (A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了解黄芪是否通过刺激VSMC产生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 ,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 /G1期 ,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方法  [3 H] 胸腺嘧啶核苷酸 ([3 H] TdR)掺入测定VSMCDNA合成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结果 黄芪以剂量依赖关系抑制血清诱导的VSMC[3 H] 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 ,使G0 /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 ,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 ,黄芪刺激VSMC后 ,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呈剂量依赖上升。结论 黄芪能抑制VSMC增殖 ,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 /G1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作用机制 一氧化氮
下载PDF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立福 李筠 +21 位作者 李丰衣 张晓峰 张明香 曹武奎 李芹 温贤敏 毛德文 孙克伟 周小舟 田德英 过建春 杨大国 李秀惠 杨宏志 王宪波 卓蕴慧 张琴 李瀚旻 扈晓宇 赵伟 张复春 何丽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922-1925,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来自20个中心的51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360例与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151例,两组均治疗8周,随...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来自20个中心的51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360例与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151例,两组均治疗8周,随访至第48周。治疗后判定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后第8、12、24、48周观察两组的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第8、12、24、48周病死率分别为20.99%、22.61%、23.06%、25.99%,对照组分别为30.87%、32.21%、34.23%、34.23%,治疗组各时间点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67.23%,对照组总有效率5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可降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中西医结合治疗 病死率
原文传递
18α甘草酸及其脂质配位体的生物利用度与抗肝损害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3
9
作者 茹仁萍 吴锡铭 《浙江医学》 CAS 2001年第8期466-468,共3页
目的 进一步改善甘草酸的口服吸收及生物利用度以达到治疗目的。方法 在惰性溶剂中将甘草酸与磷脂酰胆碱反应形成配位体,然后对甘草酸及其脂质配位体进行生物利用度与抗肝损害实验并作对比。结果 甘草酸形成脂质配位体后为脂溶性物 ,其... 目的 进一步改善甘草酸的口服吸收及生物利用度以达到治疗目的。方法 在惰性溶剂中将甘草酸与磷脂酰胆碱反应形成配位体,然后对甘草酸及其脂质配位体进行生物利用度与抗肝损害实验并作对比。结果 甘草酸形成脂质配位体后为脂溶性物 ,其生物利用度为原甘草酸的4.87倍〔甘草酸脂质配位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28.43μg·h/ml、甘草酸AUC5.83μg·h/ml〕 ,抗肝损害作用与甘草酸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给药后肝损害大鼠48h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为71.50+11.40IU/L、97.70+24.80IU/L。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酯位体 生物利用度 抗肝损害 甘草酸
下载PDF
手足口病病原体实时荧光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永乐 潘克女 +2 位作者 徐岱 梁伟峰 娄国强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性高的方法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方法根据引起手足口病常见致病原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及肠道病毒(EV),设计相应的引物、探针对35例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婴儿的...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性高的方法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方法根据引起手足口病常见致病原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及肠道病毒(EV),设计相应的引物、探针对35例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婴儿的粪便进行EV、EV71、CA16三种病原体实时荧光RT-PCR检测,同时对55分标本进行EV71病毒培养分离。结果35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患儿粪便中EV全部阳性,EV71阳性25例,CA16阳性8例,其中3例为EV71、CA16同时阳性,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5.71%,20例健康体检婴儿粪便中EV病毒5例阳性,EV71、CA16均阴性。结论荧光RT-PCR对手足口病病原体检测准确性高、特异性强,具有快速、廉价等特点,适合于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A16 实时荧光RT—PCR
原文传递
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96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29
11
作者 顾而立 姚光弼 +8 位作者 王虹 计焱焱 马秀云 谢青 潘红英 巫善明 李军 陈成伟 徐小薇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7-472,共6页
目的 评价阿德福韦酯(ADV)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纳入8所医院的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随机代码表以1:1的比例分成初始ADV组和初始拉... 目的 评价阿德福韦酯(ADV)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纳入8所医院的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随机代码表以1:1的比例分成初始ADV组和初始拉米夫定组.两组初始分别接受ADV或拉米夫定单药治疗.治疗第24或36周时,如果患者血清HBV DNA>3.30 lgIU/mL或出现病毒学突破(VBT),则加用另1种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第48周,所有患者均改为两药联合治疗,直至第96周.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的发生情况、病毒学应答、生物化学应答、VBT、HBV的耐药基因变异和不良反应等.统计学方法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06例患者在96周随访中,共17例(8.25%)发生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其中8例(3.88%)为肝细胞癌.治疗第96周,初始ADV组的HBV DNA阴转率为80.9%(76/94),初始拉米夫定组为70.5% (67/95);初始ADV组ALT水平恢复正常占95.7%(90/94),初始拉米夫定组占87.4%(83/95);与基线比较,初始ADV组和初始拉米夫定组的血清白蛋白分别上升2.5和3.3 g/L,PT分别下降0.6和0.7s.初始ADV组VBT累积发生率为7.84%(8/102),初始拉米夫定组为23.08%(24/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3).14例在治疗第96周仍未获得病毒学转阴的患者中,11例在治疗过程中曾发生VBT,其中7例存在基因变异,另4例为野生株.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空腹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和头晕,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 初始ADV与初始拉米夫定的联合治疗策略能防止CHB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的发生,并能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和生物化学功能改善,且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福根 孙静霞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02-703,共2页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肝损伤 肝脏疾病 人类健康 有效药物 动物实验 病药物 科学性 重现性 研发
下载PDF
1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贾黎红 黄红宇 陈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70-257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1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资料,统计并比较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1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以6~1...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1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资料,统计并比较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1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以6~14岁所占比例最高,占59.3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刺激性干咳、双肺呼吸音粗糙的临床发生率为91.25%、88.75%、58.75%,明显高于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儿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为24.37%,消化系统受累率明显高于其他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发生率为53.75%,明显高于其他检查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儿表现为一侧片状阴影,明显高于其他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以>5岁的患儿发病为主,发热、刺激性干咳为主要症状,体征双肺呼吸音增粗为多,常累及消化系统,实验室超敏C-反应蛋白多数人会升高;影像学表现以一侧片状阴影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临床特点 分析
原文传递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4
作者 徐爱芳 高锦 +1 位作者 陈刚 王妙婵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52-253,260,共3页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ntemviruses,EV)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也有并发脱甲病的报道。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春涛 崔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3-285,共3页
目的了解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并加以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心ICU经细菌培养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82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系统进行细菌鉴... 目的了解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并加以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心ICU经细菌培养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82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将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患者47例经药敏试验分耐碳青霉烯类患者组和非耐药组,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入住ICU天数、使用呼吸机天数进行分析。结果从痰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居首位,占54.88%,其余依次为引流液19.51%、血液15.85%、胆汁3.66%、伤口分泌物2.44%、深静脉导管尖端2.44%、穿刺液1.22%;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4.88%、52.44%;与非耐药组比较,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到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住ICU天数延长(74.14±64.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使用天数延长(61.8±73.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中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入住ICU天数及呼吸机使用天数明显延长;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药物的使用,及时有效地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尽早发现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
原文传递
中医体质和HBV感染结局的关联及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28
16
作者 荀运浩 施军平 +2 位作者 过建春 石伟珍 刘长灵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60例...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RHBS,60例)3组患者,前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及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1)CHB组阴虚质、痰湿质的分布频率(20.0%、12.5%)显著高于RHBS组(6.7%、1.7%),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RHBS组(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3.500,95%CI:1.16-10.60;OR=8.400,95%CI:1.09-65.42;OR=0.161,95%CI:0.076-0.34;均P<0.05);(2)CHB组湿热质的分布频率(24.2%)显著高于ASC组(6.7%,P<0.05,OR=4.462,95%CI:1.49-13.36),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ASC组(45.0%,P<0.01,OR=0.285,95%CI:0.13-0.62);(3)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RHBS组(5.8%,P<0.01,OR=10.04,95%CI:4.48-22.48);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9.6%)显著低于RHBS组(36.7%,P<0.01,OR=0.183,95%CI:0.10-0.32);(4)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ASC组(7.5%,P<0.01,OR=7.667,95%CI:3.7-15.87);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20%)显著低于ASC组(9.6%,P<0.01,OR=0.424,95%CI:0.23-0.79)。结论中医体质因素和HLA-DQA1基因多态性均可影响HBV感染的临床结局,但其间关系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病毒性 中医体质 人类白细胞抗原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曾艳梅 张思泉 +4 位作者 娄国强 陈君 施军平 刘寿荣 黄劲松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43-445,共3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杭州六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的孕妇48例,22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分娩...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杭州六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的孕妇48例,22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分娩后停药为治疗组,26例孕妇未用药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于孕28周用药前、分娩前及产后1月行肝功能、血清HBV标记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μg。结果:治疗组22例新生儿出生时2例HBsAg阳性(〉0.05 IU/mL),且HBV DNA均〈10~3拷贝/mL;对照组26例新生儿出生时10例HBsAg阳性,其中HBV DNA阳性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分娩时HBsAg、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孕妇HBV DNA水平分娩前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产后1月治疗组HBV DNA回到治疗前水平。结论:HBV感染孕妇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替比夫定 宫内感染
下载PDF
杭州市1000例手足口病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余吉仙 黄劲松 吕铁锋 《浙江预防医学》 2009年第7期21-21,23,共2页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杭州市 急性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死亡病例 夏秋季 加拿大
下载PDF
恩度联合TACE术治疗肝癌对患者血清VEGF、HIF-1A、OPN、MMP-9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6
19
作者 方蕾 赵展 +2 位作者 吴乾能 朱元东 谢新城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3期412-414,共3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HIF-1A)、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 目的观察并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HIF-1A)、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1年7月—2014年11月医院治疗的HCC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恩度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2组患者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变化,并在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前2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分别为(431.2±132.2)pg/ml、(58.4±0.7)ng/L、(76.4±18.2)μg/L和(194.3±82.2)ng/ml,对照组为(562.8±184.4)pg/ml、(62.4±1.1)ng/L、(88.3±19.2)μg/L和(238.4±94.4)ng/ml,观察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77.5%(31/40),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度联合TACE术治疗HCC能通过降低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来达到控制肿瘤进展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恩度 肝癌 VEGF HIF-1A
原文传递
FibroTouch与6种肝纤维化血清学模型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左中宝 崔怀中 +6 位作者 黄从想 郭毅 潘克女 王妙婵 杜炜 黄斌 徐爱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30-435,共6页
目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Touch与六种肝纤维化血清学模型检测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为肝纤维化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2017年9月1日就诊于杭州市西溪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 目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Touch与六种肝纤维化血清学模型检测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为肝纤维化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2017年9月1日就诊于杭州市西溪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和FibroTouch测定肝脏硬度(LSM),检测血清学生物化学指标并计算六种血清学模型的评分值。使用SAS9.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FibroTouch与六种血清学模型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为标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ibroTouch与六种血清学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2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SM中位数为9.4(6.5~13.8)kPa,六种血清学模型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中位数为0.42(0.28~0.62),纤维化指数模型(FIB)-4为1.27(0.78~2.03),S指数为0.11(0.07~0.20),Forns指数为6.95(5.89~8.51),PRP指数为0.000 8(0.000 6~0.000 9),FIB-5为38.59(36.28~40.97);FibroTouch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3,P<0.001),FibroTouch与APRI、FIB-4、S指数、Forns指数、PRP指数、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正相关,与FIB-5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FT-LSM在S≥2、S≥3和S=4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0和0.85,显著高于血清学模型(P<0.001),S指数模型的在S≥2、S≥3和S=4的AUC均高于其余五种血清学模型。结论FibroTouch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血清学模型,S指数模型的诊断效能在血清学模型中表现最好,联合S指数+FT-LSM指标可以更好地判断肝纤维化分级,在临床中可以加以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纤维化 瞬时弹性超声技术 肝组织病理活检 血清多参数肝纤维化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