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治与预防(附48例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德征 俞次平 +1 位作者 胡铭荣 杨含维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经验教训。方法对过去30年间医源性胆道损伤的4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胆囊切除术所致40例(83.3%),胃大部切除术所致2例(4.2%)。损伤部位在肝总管与胆总管交界处30例(62.5%),肝总管、胆总管各6例(12.5...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经验教训。方法对过去30年间医源性胆道损伤的4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胆囊切除术所致40例(83.3%),胃大部切除术所致2例(4.2%)。损伤部位在肝总管与胆总管交界处30例(62.5%),肝总管、胆总管各6例(12.5%).胆管完全性损伤26例(54.2%),部分性损伤22例(45.8%)。所有病例最终均需手术处理。手术方式根据损伤部位、类型、损伤后发现的时间具体决定。以胆管—空肠 Roux—en—Y吻合术的疗效最佳。结论除解剖变异、病理变化外,手术者的责任心与技术因素是引起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胆道损伤 肝总管 损伤部位 胆总管 胆管 预防 ROUX-EN-Y吻合术 发现
原文传递
梗阻性黄疸肾脏病理及超微病理改变及其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徐德征 王喜艳 廖勇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105-106,共2页
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同步测定了肾脏、血液MDA及SOD的改变,旨在探讨梗黄时氧自由基与肾脏损害的关系。结果表明,肾脏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与肾组织中SOD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与MDA水平的改变... 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同步测定了肾脏、血液MDA及SOD的改变,旨在探讨梗黄时氧自由基与肾脏损害的关系。结果表明,肾脏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与肾组织中SOD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与MDA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提示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梗黄时肾脏损害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肾脏 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 氧自由基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引起肾脏病理改变及其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德征 王喜艳 廖勇 《肝胆胰脾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4期203-205,共3页
本文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旨在探讨梗黄时氧自由基与肾脏损害的关系。结果表明,肾脏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与肾组织SOD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与MDA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认为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本文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旨在探讨梗黄时氧自由基与肾脏损害的关系。结果表明,肾脏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与肾组织SOD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与MDA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认为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梗黄时肾脏损害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病理学 氧自由基 肾脏损害 脂质过氧化反应
原文传递
Dieulafoy病──附3例报道及国内文献38例分析
4
作者 王毓璈 徐德征 《健康研究》 CAS 1996年第4期23-25,共3页
综合国内19篇文献中资料较全38例和作者3例病例,本文共报道Dieulafoy病41例。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本病病灶隐匿,80%以上病灶位于胃底粘膜下浅小溃疡中的恒径小动脉溃破,使其诊断极端困难。紧急胃镜检查,... 综合国内19篇文献中资料较全38例和作者3例病例,本文共报道Dieulafoy病41例。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本病病灶隐匿,80%以上病灶位于胃底粘膜下浅小溃疡中的恒径小动脉溃破,使其诊断极端困难。紧急胃镜检查,及时胄前壁切开探查,施行溃破小动脉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或手术缝扎术,包括病灶在内胃部分切除术,是本病简易有效的诊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ULAFOY病 恒径小动脉溃破 上消化道大出血 血管缝扎术 胃部分切除术
下载PDF
改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附25例报告) 被引量:41
5
作者 蔡松良 郑功 +1 位作者 王康儿 张胜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47-549,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 方法 对 2 4例膀胱癌及 1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膀胱全切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截取末段回肠 ,排列成W形 ,褥式缝合制作贮尿袋。输尿管以乳头法... 目的 探讨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 方法 对 2 4例膀胱癌及 1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膀胱全切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截取末段回肠 ,排列成W形 ,褥式缝合制作贮尿袋。输尿管以乳头法种植。 结果  2 5例手术时间平均4h ,输血量平均 5 5 0ml,术后 2 4例随访 2~ 84个月 ,平均 2 4个月 ,2 3例白天可控排尿 ,14例夜间自控排尿。仅 2例术后发生输尿管积水 ,1例术前左肾积水者术后无变化。 2例肾功能异常。 2 3例行膀胱排尿造影均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术后出现低血钾者 2例 ,余 2 2例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无肠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者。 结论 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 ,操作简单 ,出血少 ,并发症少 ,术后无膀胱输尿管返流 ,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全切 尿流改道 手术疗法 疗效
原文传递
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5
6
作者 沈建庆 丁焱 +1 位作者 周立刚 吕后恩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6年第4期29-30,33,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4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21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1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4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21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1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65kPa,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9.31~10.64kPa。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3例,治愈率85.7%;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950±525)ml,限制组为(2050±36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休克 出血
下载PDF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观察(附25例报告)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功 蔡松良 +1 位作者 张胜 王康儿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1年第4期166-167,共2页
目的 :观察 7年来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5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结果 :2 5例患者中有 2 4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2~ 84个月 ,平均 2 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 2 40 min,输血量平均 5 5 0 m l,手术... 目的 :观察 7年来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5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结果 :2 5例患者中有 2 4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2~ 84个月 ,平均 2 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 2 40 min,输血量平均 5 5 0 m l,手术并发症少 ,2 3例患者白天可控制排尿 ,其中 14例夜间自控排尿。 3例有肾脏或输尿管积水 ,2例肾功能异常。膀胱排尿造影均未发现输尿管反流。血生化检查除 2例发现低血钾外 ,其余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肠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结论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值得选择的尿流改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分流术 膀胱肿瘤 回肠 膀胱切除术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陆俊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14期25-27,共3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在肥胖及有合并症等高危结肠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和开放手术行结肠癌切除的高危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础指标及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72...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在肥胖及有合并症等高危结肠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和开放手术行结肠癌切除的高危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础指标及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72例,其中腹腔镜组65例,开放组107例,均无死亡病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优于开放组[(128.5±43.9)min比(176.2±39.8)min,t=-7.98,P〈0.01;(120.5±38.4)ml比(223.0±43.1)ml,t=-16.79,P〈0.01;(2.6±2.1)d比(3.2±1.5)d,t=-2.44,P〈0.05;(4.6±3.1)d比(7.9±3.8)d,t=-6.25,P〈0.01]。结论高危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腹腔镜 高危
原文传递
内源性肿瘤坏死因子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胡铭荣 徐乃元 陈易人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0-162,共3页
用ELISA法测定24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癌组织TNF水平,与良性病变、正常人对照。结果:(1)结、直肠癌组血浆TNF水平显著升高(P<0.001),DukesD期患者血浆TNF水平显著高于DukesB或C期(P<0.001)... 用ELISA法测定24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癌组织TNF水平,与良性病变、正常人对照。结果:(1)结、直肠癌组血浆TNF水平显著升高(P<0.001),DukesD期患者血浆TNF水平显著高于DukesB或C期(P<0.001);PBMC经LPS诱生的TN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天显著性差异(P>0.05);(2)结、直肠癌组织T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P<0.01),肿瘤最大直径在5.0cmLi上者,癌组织TNF水平显著升高(P<0.05);(3)肿瘤根治术后血浆TNF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肿瘤非根治术者血浆TNF水平手术前后天显著差异(P>0.05);PBMC上清液TNF水平在根治与非根治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肿瘤负荷是结、直肠癌患者内源性TNF升高的主要原因;内源性TNF水平升高与结直肠癌生长、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直肠癌 肿瘤坏死因子 免疫学
下载PDF
肝泡状棘球蚴病89例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俊 姚秉礼 +1 位作者 栾梅香 徐德征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11期682-683,共2页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 ,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 89例的手术、手术前后药物治疗 ,或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 73例 ,手术病死率 3 % (2 / 73)。出院的 71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 1~ 15...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 ,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 89例的手术、手术前后药物治疗 ,或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 73例 ,手术病死率 3 % (2 / 73)。出院的 71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 1~ 15年以上。早期患者行根治性肝叶切除术 9例 ,均健在。其中 7年后复发 1例。而行单纯液化腔引流术 4例 ,均死亡。行病变部分切除 5 8例 ,其中同时行胆管置管扩张成形及引流术 18例 ,随访期间死亡 18例。单纯活体组织检查和未手术者 16例 ,其中存活 4例 ,死亡 12例。药物治疗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 ,其中以吡喹酮效果较为明显和肯定。结论 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对肝泡状棘棘蚴病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 ,解除胆管和血管压迫 ,结合手术前后有效的药物治疗对晚期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有希望在多数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肝泡状棘球蚴病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疤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方 郑晓 《浙江医学》 CAS 1997年第2期91-92,共2页
疤痕疙瘩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治疗上看似简单,但若方法选择不当,极易引起复发,甚至使病灶进一步扩大。我们对26例疤痕疙瘩患者进行了手术、放疗、激素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26例患者中男12例,女14... 疤痕疙瘩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治疗上看似简单,但若方法选择不当,极易引起复发,甚至使病灶进一步扩大。我们对26例疤痕疙瘩患者进行了手术、放疗、激素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26例患者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15~55岁。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16年。病灶共28处,发生在胸部14处,四肢6处,腹部3处,肩背部3处,其他部位2处。病灶最小0.5cm×1cm,最大4cm×16cm。诱发病因:疖肿13处,外伤6处,烧伤2处,手术后4处,原因不明3处。 2.手术治疗:用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疤痕边缘表面进针。距病灶边缘1~2mm切开皮肤,深达皮下组织,于正常组织表面将病灶完全切除。细小渗血给予压迫止血,小血管用1号线结扎止血。彻底止血后用小圆针、细丝线作皮下间断缝合,表皮用外科粘合纸严密粘合,常规无菌包扎切口。手术1周后粘合纸自然脱落。 3.放射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行切口部位X线放疗。使用深部X线治疗机,管球电压120kV,电流15mA,滤过板用4mm厚铝板,焦皮距为30cm。每日照射1次,每次150~200cGy/DM。连续照射5次,休息2天后再照射5~6次。总量1500~2000cGy/DM,12~14天完成。照射范围为切口线两侧各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综合治疗 疗效
下载PDF
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文献综述)
12
作者 吴舟锋 《国际外科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53-155,共3页
个体化抗肿瘤治疗是提高肿瘤化学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现在临床上已进行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按其结果选药进行化疗,其疗效较以往经验用药有显著性提高。本文对各种试验方法进行了简述,并重点介绍了一种简单、灵敏、快速并具有临... 个体化抗肿瘤治疗是提高肿瘤化学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现在临床上已进行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按其结果选药进行化疗,其疗效较以往经验用药有显著性提高。本文对各种试验方法进行了简述,并重点介绍了一种简单、灵敏、快速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的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即四唑蓝快速比色法(Colorimetricassay、MTT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学治疗 比色法
原文传递
外科感染对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_3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毓璈 丁敏 +2 位作者 应奇才 马晓望 李松春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10期600-601,共2页
为观察血中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_3(C_3),在外科感染时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对10只弥漫性腹膜炎实验动物模型和21例不同类型外科感染病人,进行血清Ig和C_3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局限感染组病人血清I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_... 为观察血中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_3(C_3),在外科感染时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对10只弥漫性腹膜炎实验动物模型和21例不同类型外科感染病人,进行血清Ig和C_3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局限感染组病人血清I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_3水平呈轻度增高(P>0.05);重症感染组病人和弥漫性腹膜炎实验动物血清Ig水平虽有增高,但处于低值(P>0.05),而血C_3水平却显著下降(P<0.05),与入院时对照7例治愈重症感染病人血Ig和C_3水平随着感染控制而恢复至高值。结果提示:血清Ig和C_3水平动态监测,可作为外科感染病人病情和预后临床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感染 免疫球蛋白 补体 C3
原文传递
梗阻性黄疸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附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毓璈 徐德征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617-618,共2页
梗阻性黄疸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附29例临床分析)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310012)王毓王敖杭州市第二医院外科徐德征梗阻性黄疸(梗黄)病人常伴有感染、肝肾功能及全身免疫功能障碍。近年认为梗黄病人的内毒素血症和高胆红... 梗阻性黄疸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附29例临床分析)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310012)王毓王敖杭州市第二医院外科徐德征梗阻性黄疸(梗黄)病人常伴有感染、肝肾功能及全身免疫功能障碍。近年认为梗黄病人的内毒素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是引起病人肝、肾功能改变的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肝肾功能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挺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813-814,共2页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方法与腔镜下手术方法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分析两组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及随...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方法与腔镜下手术方法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分析两组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具有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诸多优点,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菁 龙景培 +3 位作者 胡铭荣 季巧金 王雄 何桦波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7年第5期27-29,39,共4页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89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11例AMVO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AE)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AT)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2例,非阻...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89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11例AMVO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AE)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AT)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2例,非阻塞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NOMI)1例。10例手术,其中坏死肠管切除一期吻合6例,二期吻合3例,1例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经抗凝、祛聚、扩血管治疗。结果 11例患者最终治愈6例,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再发梗死,1例死于短肠综合征,病死率为45.5%。结论 AMVO发病急,进展快,早期易误诊,后期病情凶险,早发现、早治疗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 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肝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的诊治(附6例报告)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东 徐德征 刘兵 《新疆医学》 1999年第4期217-218,共2页
胆管支气管瘘甚少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现将作者收治的由肝包虫病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10~19岁3例,20~29岁2例,30~39岁1例。汉族3例,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各1例。农牧民4例,工人1例... 胆管支气管瘘甚少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现将作者收治的由肝包虫病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10~19岁3例,20~29岁2例,30~39岁1例。汉族3例,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各1例。农牧民4例,工人1例,家属1例。2例既往有肝包虫手术史。6例均有明确的犬羊密切接触史。病程短者仅20天,长者1年余。6例均有刺激性剧烈咳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病 胆管支气管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97例肾结核诊治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玉清 张书贤 +1 位作者 程炳南 王康儿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0年第9期895-896,共2页
关键词 肾结核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逆行尿道造影术在尿道损伤诊治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纪海 顾农 +4 位作者 胡鸣宇 姚德峰 张国静 邵丰 刘耀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0年第24期3353-3354,共2页
目的 探讨逆行尿道造影术在尿道损伤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78例行逆行尿道造影术的尿道损伤病例.结果 根据有无造影剂溢出、溢出的部位、溢出的速度及弥漫的范围来判断尿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其中前尿道损伤29例,后尿道损伤49例.结... 目的 探讨逆行尿道造影术在尿道损伤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78例行逆行尿道造影术的尿道损伤病例.结果 根据有无造影剂溢出、溢出的部位、溢出的速度及弥漫的范围来判断尿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其中前尿道损伤29例,后尿道损伤49例.结论 逆行尿道造影术对明确尿道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的程度,具有简便、实用、易操作的优点,对手术方式和切口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损伤 逆行尿道造影术
原文传递
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
20
作者 王毓 王敖 徐德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310-311,共2页
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王毓王敖徐德征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亦称Dieulafoy病。由于病灶隐匿、诊断困难,每致误诊导致病人死亡,国外报道病例逐年增多,国内至1981年始由胡运彪等首次报道2例,至今连同作者3例结合... 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王毓王敖徐德征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亦称Dieulafoy病。由于病灶隐匿、诊断困难,每致误诊导致病人死亡,国外报道病例逐年增多,国内至1981年始由胡运彪等首次报道2例,至今连同作者3例结合国内21篇文献50例中资料较全的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下 小动脉破溃 治疗 DIEULAFOY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