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道菌群与CIN、宫颈癌伴HP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韩华 陈闻月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745-746,755,共3页
目的探讨阴道菌群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癌伴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体检发现的不同宫颈病变的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PV DNA检测结果将其分为HPV阳性组120例和HPV阴性组33例两组。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 目的探讨阴道菌群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癌伴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体检发现的不同宫颈病变的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PV DNA检测结果将其分为HPV阳性组120例和HPV阴性组33例两组。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 DNA,悬滴湿片法检测滴虫,革兰染色检测念珠菌、淋球菌、乳酸杆菌,采用培养法进行支原体属及衣原体属鉴定,并分析阴道菌群与CIN、宫颈癌伴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HPV阳性组乳酸杆菌阴性率、念珠菌及衣原体感染率均高于HPV阴性组(均P<0.05)。HPV单一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而多重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均P<0.05)。同时,HPV感染亚型中以HPV16型占比最高,且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感染率呈上升趋势(P<0.05)。HPV阳性组乳酸杆菌阴性率、衣原体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 HPV感染可导致阴道局部乳酸杆菌减少,阴道局部菌群结构发生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阴道菌群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癌
下载PDF
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与TCT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周红儿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12期54-55,共2页
目的比较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与常规液基薄层细胞(TCT)检测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进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妇女500例,患者均行FH检测与TCT检测,并以病理学组织检查结果... 目的比较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与常规液基薄层细胞(TCT)检测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进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妇女500例,患者均行FH检测与TCT检测,并以病理学组织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500例中,病理学检查为阳性228例(45.6%)。FH检测诊断宫颈高度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86.7%、83.3%、90.8%,均低于TCT检测的92.2%、90.1%、87.7%、93.8%;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9.2%与16.7%,均高于TCT检测的6.3%与12.3%。结论FH检测与TCT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中,敏感度、特异度等均较满意,TCT检测价值更高,但FH检测更便捷、成本更低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 常规液基薄层细胞检测 宫颈癌 癌前病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甲状腺功能检测在早期稽留流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凌华萍 周九红 方淑英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稽留流产(MA)产妇血清同型胱胱氨酸(Hcy)水平和甲状腺功能指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民医院妇科住院部诊断为早期MA的妇女60例为流产组;选择同期正常进行妊娠产检妇女6... 目的观察早期稽留流产(MA)产妇血清同型胱胱氨酸(Hcy)水平和甲状腺功能指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民医院妇科住院部诊断为早期MA的妇女60例为流产组;选择同期正常进行妊娠产检妇女6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妇女血清Hcy水平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早期稽留流产的因素。结果流产组产妇的Hcy、TSH、FT_(3)及FT_(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次为1次及以上、有流产史的产妇流产发生率较高(P<0.001),不同年龄的产妇MA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Hcy、TSH、FT_(3)、FT_(4)、孕次及流产史作为自变量,以产妇早期是否发生MA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Hcy、TSH、流产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早期MA产妇血清Hcy水平和甲状腺功能指标较高,且高Hcy、高TSH及流产史是早期MA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留流产 同型半胱氨酸 甲状腺功能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患者HPV16、18型感染对阴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韩华 陈闻月 周红儿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9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对宫颈疾病患者相关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宫颈疾病患者且HPV16、18型阳性30例作为研究对象(HPV组),另取健康体检女性且液基细胞学检查及HPV均阴性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对宫颈疾病患者相关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宫颈疾病患者且HPV16、18型阳性30例作为研究对象(HPV组),另取健康体检女性且液基细胞学检查及HPV均阴性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阴道局部分泌物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并计算CD^(4+)/CD^(8+)比值;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2(IL-2)、IL-4、IL-6水平。结果 HPV组患者CD^(4+)T浓度、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2.78、-4.93,P均<0.05);而两组患者CD^(8+)T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P>0.05)。HPV组患者CD^(4+)/CD^(8+)比值≤1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7,P<0.05)。HPV组患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65、9.50,P均<0.05)。而两组患者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4、0.59,P均>0.05)。结论 HPV16、18型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细胞免疫低下,持续性HPV感染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癌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及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104
5
作者 何利琴 何凤琴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2期2135-2137,共3页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指的是在围术期使用多种已被证实为切实有效的治护干预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并发症,并加速患者术后康复。随着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肝胆、胃肠外科等其他领域涉...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指的是在围术期使用多种已被证实为切实有效的治护干预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并发症,并加速患者术后康复。随着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肝胆、胃肠外科等其他领域涉及诸多疾病的治疗模式亦逐渐发生积极变化,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中的应用研究尚且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传统护理干预方式为对照,探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在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腹腔镜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护理干预 护理满意度 患者 手术应激反应 外科技术 术后康复
下载PDF
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和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盆腔脏器脱垂疗效对比观察
6
作者 余怀英 程紫琦 陆雅佩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22期4569-4573,共5页
目的 对比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LUSC)和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MTPFR)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盆腔脏器脱垂(PO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20例中盆腔缺陷为主POP患者的... 目的 对比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LUSC)和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MTPFR)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盆腔脏器脱垂(PO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20例中盆腔缺陷为主PO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治疗方法分组,其中MTPFR组116例,LUSC组10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解剖学评估、性生活满意度[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31)]、盆底肌功能[盆底肌力等级、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USC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MTPFR组(P<0.05),而术中失血量、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子宫切除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MTPFR组(均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POP-Q)各指示点(Aa、Ba、C、D、Ap、Bp、gh、pb)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MTPFR组TVL测量值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LUSC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2个月各指示点测量值、盆底肌力等级分级及PFIQ-7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PISQ-31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术前显著提升(均P<0.05),且LUSC组明显高于同期MTPFR组(P<0.05);随访期间,LUSC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LUSC和MTPFR在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POP方面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盆腔功能,其中前者具有失血量少、子宫切除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更有利于性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但其手术时间长且术后慢性疼痛率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评估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盆底功能重建术 骶骨固定术 中盆腔缺陷 盆腔脏器脱垂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8水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7
作者 方圆 周红儿 韩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16期3137-3140,共4页
目的分析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盆腔急性炎症未... 目的分析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盆腔急性炎症未合并不孕症患者30例为疾病对照组,在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志愿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PGE2、IL-1β及IL-18水平。分析PGE2、IL-1β、IL-18单项及联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疾病对照组、观察组PGE2、IL-1β及IL-18水平较高(P<0.05);与疾病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GE2、IL-1β及IL-18水平较高(P<0.05)。与Ⅰ-Ⅱ期患者相比,Ⅲ-Ⅳ期患者PGE2、IL-1β及IL-18水平较高(P<0.05)。PGE2、IL-1β、IL-18与r-AFS评分呈正相关(P<0.05)。PGE2、IL-1β及IL-18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GE2、IL-1β间正相关(r=0.672,P<0.05);PGE2、IL-18之间正相关(r=0.803,P<0.05);IL-1β、IL-18间正相关(r=0.688,P<0.05)。ROC曲线显示,3项联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高于PGE2、IL-1β及IL-18单项检测(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PGE2、IL-1β及IL-18水平较高,随临床分期的增加PGE2、IL-1β及IL-18水平升高加剧,PGE2、IL-1β、IL-18与r-AFS评分呈正相关且三者之间相关,联合检测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前列腺素E2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原文传递
女性尿路感染患者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阴道上皮细胞侵袭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章存瑞 李珺 方圆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7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分析女性尿路感染患者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对阴道上皮细胞侵袭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富阳第一医院就诊的女性尿路感染患者130例,另选取100例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患者阴道大肠... 目的分析女性尿路感染患者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对阴道上皮细胞侵袭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富阳第一医院就诊的女性尿路感染患者130例,另选取100例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患者阴道大肠杆菌细菌负担。取患者阴道上皮细胞,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大肠杆菌对阴道上皮细胞侵袭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患者阴道大肠杆菌形态等,分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阴道上皮细胞侵袭及作用机制。结果以患者尿道大肠杆菌负担为参考,患者阴道细菌负担为(64.13±5.49)%;以患者阴道大肠杆菌总量为参考,其细菌黏附率为(61.27±4.95)、侵袭率为(30.13±2.65)%;感染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相对表达量(2.24±0.58)、(4.78±1.72)及(2.95±1.74)显著高于对照组(1.83±0.41)、(4.15±1.51)及(2.16±1.66)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5,P<0.05;t=2.952,P<0.05;t=3.504,P<0.05),免疫荧光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黏附和细胞内,大肠杆菌周围的膜内陷。用与四甲基罗丹明缀合的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UPEC黏附导致显著的肌动蛋白捆绑,特别是在细菌附近的表面。此外,阴道上皮细胞(VEC)内的细菌被肌动蛋白包围。结论尿路感染患者致病性大肠杆菌会黏附并侵袭患者阴道上皮细胞,在尿路感染后其可从尿路横穿到阴道,它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外和细胞内环境而持续存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患者PI3K/Akt/mTOR蛋白通路表达及1型菌毛介导拉链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尿路感染 大肠杆菌 阴道 上皮细胞 侵袭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