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 被引量:45
1
作者 吕颂辉 李英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9-444,共6页
以我国东海海域近年来的4种代表性赤潮藻(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甲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对比了其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及藻细胞利用胞内储存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结果表明,2种甲藻的RN值(4... 以我国东海海域近年来的4种代表性赤潮藻(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甲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对比了其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及藻细胞利用胞内储存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结果表明,2种甲藻的RN值(41.5和42.4)和RP值(4.3和10.7)都明显高于2种硅藻的RN值(2.6和6.0)和RP值(2.5和1.2),4种赤潮藻在生活史策略上的差异决定了我国东海春季甲藻赤潮与硅藻赤潮呈现出演替型爆发的态势;2种甲藻的tN值(5.32和6.81d)和tP值(2.08和4.31d)明显高于2种硅藻的tN值(0.56和1.24d)和tP值(0.53和0.13d),2种甲藻的高生长潜力和k-生活史策略都有助于我国东海春季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伴生赤潮呈现出长时间持续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奢侈系数 生长潜力 r-k策略者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扬 李欢 +3 位作者 吕颂辉 江天久 萧云朴 陈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8-628,共11页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冬季的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共鉴定57种赤潮生物,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1.25%。调查期间,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形成赤潮。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现春、夏、秋、冬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1.03×106cells/L,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集中在南麂岛西北近岸海域;秋季和冬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相对集中在南麂岛东南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的三角棘原甲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升高;夏季的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浮游植物 种类多样性 生态分布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27
3
作者 谷阳光 王朝晖 +4 位作者 方军 舒永红 吴庆晖 牟德海 吕颂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3,共5页
为了解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危害状况,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大亚湾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 为了解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危害状况,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大亚湾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沉积物I类质量标准,研究海域沉积物中Hg、Ph、Cu、Zn的含量分别为0.009~0.158mg/kg、11.52~45.95mg/k、2.61—64.68mg/kg、30.58—85.07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0.040、28.50、12.46、61.76mg/kg,Hg、Pb、Cu的季度差异不明显,Zn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夏季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属于强级污染,其余季节属于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Hg〉Cu〉Pb〉Zn,其中Hg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很强级,其余均属于轻微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大亚湾 生态危害 沉积物
下载PDF
棕囊藻渤海株核糖体18SrDNA和ITS基因结构序列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曲凌云 吕颂辉 +3 位作者 高春蕾 李艳 孙萍 孙修勤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6,共7页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球形棕囊藻的相应序列同源性最高;从GenBank中获取不同地理来源的19种棕囊藻的18S rDNA序列及6种棕囊藻的ITS序列,分别以棕囊藻核糖体18S rDNA和ITS为对象构建了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树,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定了棕囊藻渤海株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 18S RDNA基因 ITS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粤西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21
5
作者 谷阳光 王朝晖 +5 位作者 吕颂辉 杨宇峰 冯杰 方军 舒永红 牟德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采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中国粤西海陵湾、水东港、雷州湾和流沙湾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4种生源要素含量... 采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中国粤西海陵湾、水东港、雷州湾和流沙湾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4种生源要素含量.结果表明,粤西海域生源要素含量与国内外港湾相比属中等水平,整体来说夏季各种生源要素含量较高,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7%、0.90%、0.27%和0.027%,冬季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4%、0.67%、0.06%和0.022%.沉积物中TOC/TN值表明,海陵湾、水东港和雷州湾的TOC主要来源于水生,流沙湾TOC主要源自陆源.BSi的含量在春夏秋3个季节均较高,反映了较高的硅藻生产力;而夏季丰富的TOC、TN和TP含量则反映了夏季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大量陆源输入.生源要素污染评价表明,4个港湾中,TOC除流沙湾属Ⅱ类污染,其余3个港湾属于Ⅰ类污染;TP均属于Ⅰ类污染;而TN均属于Ⅱ类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海洋污染 沉积物 生物硅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中国粤西海域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滕德强 吕颂辉 +1 位作者 郭福星 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9,共9页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Cd的含量分布以及富集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海域中Cu、Pb、Zn、Cr、Hg、Cd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Cd的含量分布以及富集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海域中Cu、Pb、Zn、Cr、Hg、Cd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Mn、Pb、Zn、Cr、Fe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整体上象山县和舟山群岛近岸海域的含量高于研究区北部含量;Hg在长江口南端含量较高,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Cd在长江口南端以及象山县东含量较高,在研究区中部含量较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只有部分站点处于生态危害的中等级别,大多站点生态危害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Cu>Pb>Cr>Zn;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首先是Cd,其次是Hg。对底质环境质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象山县和长江口外以及济州岛西南近海海域的底质环境较差,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危害 长江口
下载PDF
米氏凯伦藻在三种无机氮源的生长情况 被引量:17
7
作者 吕颂辉 黄凯旋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37-1341,共5页
米氏凯伦藻引发的赤潮危害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其营养生理生态,对掌握该藻形成赤潮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一次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在三种无机氮源不同氮磷浓度... 米氏凯伦藻引发的赤潮危害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其营养生理生态,对掌握该藻形成赤潮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一次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在三种无机氮源不同氮磷浓度比(cN/cP)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分别以氯化铵、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为氮源时,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最适cN/cP比分别为32、32和100。米氏凯伦藻对氯化铵的利用效率相对低于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以氯化铵为氮源该藻生长缓慢,细胞密度低;而分别以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为氮源时该藻生长情况较好,可较长时间维持高的细胞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氯化氨 硝酸钠 亚硝酸钠 氮磷浓度比
下载PDF
不同N源及N/P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吕颂辉 欧美珊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36,共4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形态的N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NH4Cl为N源时,当N浓度为5.20 μmol/L(N/P为8)时藻的比生长率最高,达0.499 d-1;在NaNO3为N源时,最适N/P为12。以尿素为N源时,N/...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形态的N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NH4Cl为N源时,当N浓度为5.20 μmol/L(N/P为8)时藻的比生长率最高,达0.499 d-1;在NaNO3为N源时,最适N/P为12。以尿素为N源时,N/P为16时藻的比生长率最大。东海原甲藻对无机N(NH4Cl和NaNO3)和尿素都可以利用,适宜生长的N/P范围在8~20之间,而相对高的N/P(32、100)不利于生长。当以甘氨酸和L-丙氨酸为N源时,随着N浓度的增高,原甲藻生长的速率和生物量反而下降,表明该藻对两种氨基酸的利用程度不高,高浓度时反而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NH4CL NaNO3 尿素 甘氨酸 L-丙氨酸 比生长率
下载PDF
广东近岸海域2005年春季的腹泻性贝毒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施卫 曾淼 +2 位作者 卢大鹏 罗一丹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68,181,共5页
2005年春季,在广东省近岸海域的27个采样点进行了贝类样品采集,共采集了35个品种的120个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无论从检测的样品总数或者从检测的生物品种还是从采样的地理位置来看,DSP毒素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较高。DS... 2005年春季,在广东省近岸海域的27个采样点进行了贝类样品采集,共采集了35个品种的120个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无论从检测的样品总数或者从检测的生物品种还是从采样的地理位置来看,DSP毒素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较高。DSP染毒的生物品种较多,但不同的生物品种的检出情况不同,在受检样品数量较多的品种中,超标情况最多的是波纹巴非蛤,其次是牡蛎和翡翠贻贝。DSP染毒贝类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几乎覆盖了整个广东省沿海,包括了广东省12大重点海湾海水养殖区,从采集的生物品种数量较多的几个海域来看,北津港(东平)的超标率和检出率均为最高,而水东港(水东)的超标率和检出率均为最低。其它海域DSP染毒的情况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广东近岸海域 贝类 春季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斌 欧林坚 吕颂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4-267,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海洋卡顿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氮源,如NH4Cl、NaNO3、NaNO2,对有机氮源如尿素、甘氨酸和1,4-丁二胺盐酸盐也有一定的利...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海洋卡顿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氮源,如NH4Cl、NaNO3、NaNO2,对有机氮源如尿素、甘氨酸和1,4-丁二胺盐酸盐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丙氨酸。海洋卡顿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的同化速率不一致,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最大比生长率可达到0.7 d-1。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以NaNO3为氮源时,藻细胞酶活性(NRAmax)最大,为20.6 fmol/(min.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氮源 硝酸还原酶
下载PDF
广东珠海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事件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欧林坚 张玉宇 +5 位作者 李扬 王华接 谢学东 荣志明 吕颂辉 齐雨藻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1,共5页
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赤潮在全球频繁爆发。2006年10-11月间,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则较为少见。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的近岸水体,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23.41-27.54℃,... 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赤潮在全球频繁爆发。2006年10-11月间,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则较为少见。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的近岸水体,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23.41-27.54℃,盐度变化范围15.49-17.92。双胞旋沟藻的细胞密度随温度和盐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最高细胞密度达1.6×106个.L-1。在赤潮发生后期,海区水温下降及群落中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数量的上升,可能是导致双胞旋沟藻赤潮衰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胞旋沟藻 多环旋沟藻 赤潮 珠海 近岸水体
下载PDF
2003~2004年大亚湾澳头养殖区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变动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玉宇 吕颂辉 齐雨藻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对大亚湾赤潮高发区澳头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周年调查和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57属118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42属84种,占总种类数的71.2%;甲藻11属27种。浮游植物数量分别在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出现两个高峰值... 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对大亚湾赤潮高发区澳头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周年调查和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57属118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42属84种,占总种类数的71.2%;甲藻11属27种。浮游植物数量分别在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出现两个高峰值,年均值为5.68×105/L。角毛藻属为全年优势属,平均占浮游植物数量的35.4%。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0和0.44。该海域共发现赤潮生物58种,锥状斯氏藻是最常见的甲藻赤潮生物,2003年8月该藻与海洋卡盾藻在澳头海域首次引发甲藻和针胞藻双相型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 赤潮 大亚湾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夏、秋季分粒级叶绿素a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丽 江涛 吕颂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89,共5页
于2011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大亚湾近岸海域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进行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4.07μg/L;秋季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5.09μg/L,高值均出现在澳头附近水域,低... 于2011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大亚湾近岸海域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进行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4.07μg/L;秋季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5.09μg/L,高值均出现在澳头附近水域,低值出现在大鹏澳附近水域。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大亚湾水体以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2~20μm)占优势,占叶绿素a总量的47.8%;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20~200μm)和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2μm)的贡献率分别为31.2%和22.5%。秋季以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占叶绿素a总量的62.9%;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分别为18.1%和19.0%。秋季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是充足的,粒径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对光照和营养盐具有竞争优势,夏季浮游植物受到营养盐的限制。浮游植物分粒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盐度是影响大亚湾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秋季,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营养盐显著相关,微型浮游植物与温度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粒级结构 大亚湾
原文传递
大亚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雷安平 陈欢 +1 位作者 陈菊芳 胡章立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88,共6页
于2005年11月、2006年5月及2006年12月,对大亚湾人工鱼礁投放区、拟投放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合计观察到藻类种类67种,主要由硅藻门(48种)和甲藻门(13种)组成,同时还有少量蓝藻、绿藻和着色鞭毛藻门等其他... 于2005年11月、2006年5月及2006年12月,对大亚湾人工鱼礁投放区、拟投放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合计观察到藻类种类67种,主要由硅藻门(48种)和甲藻门(13种)组成,同时还有少量蓝藻、绿藻和着色鞭毛藻门等其他藻类(6种)。优势种类主要有尖刺拟菱形藻、菱形海线藻、尖刺菱形藻等硅藻类和叉状甲藻、海洋原甲藻及海洋原多甲藻等甲藻类,这些优势种类均为可能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人工鱼礁区的藻类数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区高,说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人工鱼礁区和拟投放区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区,进一步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增加了藻类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但藻类的优势类群是可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对海洋水环境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大亚湾 人工鱼礁
下载PDF
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艳 王小冬 李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368-3374,共7页
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包含游离单细胞和球形囊体两种生活形态,但是实验室中培养的球形棕囊藻经常无法形成囊体。研究通过向培养基中泵入过滤空气,以及给培养基提供不同程度的搅动,研究了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充... 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包含游离单细胞和球形囊体两种生活形态,但是实验室中培养的球形棕囊藻经常无法形成囊体。研究通过向培养基中泵入过滤空气,以及给培养基提供不同程度的搅动,研究了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充气和搅动均显著提高了囊体的数量,并且提高了囊体内细胞的生长速率。但是充气对于囊体直径及囊体内细胞密度并无显著影响。搅动则明显的提高了囊体直径和囊体内细胞数量。然而,尽管充气以及搅动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但是培养的囊体直径依然小于自然海区中囊体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囊体形成 充气 搅动
下载PDF
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2 位作者 雷芳 吴锋 江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以柘林湾污染较为严重,毒素成分最多,且含量较高;季节上春季为染毒高峰期,秋季次之;主要染毒贝类为牡蛎(Crassostrea spp.)、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和蚶(Scapharca spp.),柘林湾2005年9月14日的结蚶毒性最高,其毒性当量值达到370μgSTX/100g。与其他贝类相比,蚶类对高毒力的GTX毒素有更强的积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粤东海域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和分离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文 江天久 王锐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457-462,共6页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是我国南方沿海主要的鱼毒性赤潮生物,近年来由该藻形成的赤成已造成多起近岸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事件。为了弄清该藻毒素的基本成分特征,本文研究了室内培养条件下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方法...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是我国南方沿海主要的鱼毒性赤潮生物,近年来由该藻形成的赤成已造成多起近岸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事件。为了弄清该藻毒素的基本成分特征,本文研究了室内培养条件下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方法,观察了溶血毒素对红细胞的溶血过程,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溶血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藻细胞的超声波破碎最适条件为功率400W,4℃下处理15min;通过显微镜观察,证实提取的毒素对血红细胞膜具破坏作用;海洋卡盾藻合成的溶血毒素至少含有4种组分,其中1种可能为为脂类,3种为糖脂类。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今后进一步开展鱼毒性赤潮生物毒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溶血毒素 毒素提取物
下载PDF
珠江口广州海域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环境调控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云峰 江涛 +1 位作者 冯佳和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9-384,404,共7页
于2009年5、8、10和12月对珠江口广州海域叶绿素a和环境相关因子进行了取样调查,分析了广州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分布的环境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广州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1.43~86.9μg/L,平均含量为20.7μg/L,最高值... 于2009年5、8、10和12月对珠江口广州海域叶绿素a和环境相关因子进行了取样调查,分析了广州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分布的环境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广州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1.43~86.9μg/L,平均含量为20.7μg/L,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N1站位,为86.9μg/L,最低值出现在春季的N8站位,为1.43μg/L。各站位叶绿素a年平均浓度从上游到下游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以N1站位浓度最高(38.54μg/L),N7站位浓度最低(7.44μg/L),相差5.2倍。调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明显,呈单峰型,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根据叶绿素a浓度对广州海域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15.6%的监测站位处于低度富营养化,50.0%处于中度富营养化,28.1%处于高度富营养化,6.3%处于过度富营养化,总的来讲,以中、高度富营养化状态为主体。叶绿素a浓度与NO3--N浓度、温度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374,p<0.05;r=0.502,p<0.01),与盐度、溶解氧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433,p<0.05;r=0.455,p<0.01)。与国内其他近岸海域(河口)相比,珠江口广州海域叶绿素a浓度处于较高水平,仅低于深圳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海域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福星 吕颂辉 +2 位作者 滕德强 江涛 焦泽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212-9216,9313,共6页
[目的]研究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方法]对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和Cd)的含量分布和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重金属之间以及重金属与有机碳(TO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采... [目的]研究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方法]对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和Cd)的含量分布和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重金属之间以及重金属与有机碳(TO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域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在南黄海中部和威海以北的北黄海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Fe和Hg的含量偏高,海州湾和北黄海北部含量偏低,Mn、Cd的分布较不均匀,离散程度较大;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存在正相关性,Pb与Zn、Zn与Cr、Pb与Cr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7、0.96和0.94。Cd和Cu呈显著相关,但Cd与其他重金属无显著相关关系,重金属与TOC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沉积物只有部分站点处于生态危害的中等级别,大多站点生态危害轻微,各个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Hg>Cu>Pb>Cr>Zn,对黄海表层沉积物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主要是Cd;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显示,南黄海中部的泥质沉积区域环境质量较差,应予以重视。[结论]该研究为黄海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舜 李扬 +5 位作者 李欢 吕颂辉 江天久 萧云朴 尤胜炮 伍德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0-175,共6页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季节动态以及赤潮生物的现状。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蓝藻1属2种以及金藻1属2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在不同...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季节动态以及赤潮生物的现状。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蓝藻1属2种以及金藻1属2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在不同季节各有不同。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03cells/mL,高峰区集中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项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南麂列岛海域 群落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