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行歌曲与主流价值观的共进共振 被引量:3
1
作者 曹桦 周兴杰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流行歌曲是当代中国流行文艺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三十余年间,由几遭禁锢到大行其道,流行歌曲的流变与主流价值观看似无甚关联,其实双方几经冲撞,又相伴相生,构建出充满张力的复调话语的交织体.流行歌曲惯于吟咏风花雪月,也绝不缺乏黄钟大... 流行歌曲是当代中国流行文艺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三十余年间,由几遭禁锢到大行其道,流行歌曲的流变与主流价值观看似无甚关联,其实双方几经冲撞,又相伴相生,构建出充满张力的复调话语的交织体.流行歌曲惯于吟咏风花雪月,也绝不缺乏黄钟大吕之音,它的众声喧哗,恰恰喻示它的兼收并蓄,故而能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存录了社会转型过程中芸芸众生的情感结构与价值观的变迁.其实流行歌曲本身的衍变,实实表征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变,与主流价值观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价值观 流行歌曲 中国现代化进程 共振 社会转型过程 众声喧哗 兼收并蓄 情感结构
原文传递
论当代英国华人文学中的“文革叙述”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淳端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75,共10页
"文革叙述"是当代英国华人文学的重要题材,由于相似的族裔身份和出版市场,英华作家笔下的"文革叙述"具有相似的叙事特征。本文拟通过归纳这些叙事特征,综合考察英美读者市场对英华作家"文革叙述"的制约... "文革叙述"是当代英国华人文学的重要题材,由于相似的族裔身份和出版市场,英华作家笔下的"文革叙述"具有相似的叙事特征。本文拟通过归纳这些叙事特征,综合考察英美读者市场对英华作家"文革叙述"的制约和影响,进而挖掘不同作家之间的差异。文章指出,英国华人文学的"文革叙述"时常出现一种既亲历又疏离的悖谬式声音,这既应和西方读者市场的需求,也体现英华作家于离散境遇中建构"自我"的游离坎坷。在反思文革方面,这类作品经历了从政治控诉到女性人文关怀、从文革叙事到后文革叙事这一流变进程。尽管英华作家在"文革叙述"上各具特色,但在挪用"文革"符号上却有一定共性。在其笔下,"文革"蜕变成一个族裔性符号,成为一个勾起西方猎奇食欲的中国文化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华人文学 文革叙述 悖谬式叙述 消费文革
原文传递
文化适应与韦绣孟的诗歌创作
3
作者 黄毅 《广西文史》 2004年第4期34-37,共4页
据学者考证,广西壮族自唐代开始就出现了文人创作,但数量不多,一直到了近代,作品才开始多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代八十年的时间里,壮族文人创作的诗歌达一万首,诗集或诗文合集有三十种以上。在这些壮族诗人中,韦绣孟被称为壮... 据学者考证,广西壮族自唐代开始就出现了文人创作,但数量不多,一直到了近代,作品才开始多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代八十年的时间里,壮族文人创作的诗歌达一万首,诗集或诗文合集有三十种以上。在这些壮族诗人中,韦绣孟被称为壮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和有代表性的诗人。韦绣孟(1856-1929),中渡(今广西鹿寨县)人,字峰芝,号茹芝山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韦布泽通经史,其父韦麟阁擅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创作 诗人 诗歌创作 山人 诗集 典型 诗文 出身 经史 近代
原文传递
论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成因之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巧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7-170,共4页
本文主要分析叶嘉莹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语言、“双性人格”、解析符号学等理论对中国花间词美学特质成因的探讨,认为她的探讨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得出的一些结论有新意和学术价值,对当代词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叶嘉莹 花间词 美学特质 女性主义 语言
下载PDF
探寻关锦鹏电影创作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莹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2,共4页
综观香港导演关锦鹏20年来的电影作品,可谓佳作不断。女性视角上海情结、同性恋情是其作品的三大艺术特色。本文选取他不同时期代表作品《胭脂扣》、《阮玲玉》、《蓝宇》和《长恨歌》,探寻其艺术特色在其创作中的承续交叠与融合,鉴证... 综观香港导演关锦鹏20年来的电影作品,可谓佳作不断。女性视角上海情结、同性恋情是其作品的三大艺术特色。本文选取他不同时期代表作品《胭脂扣》、《阮玲玉》、《蓝宇》和《长恨歌》,探寻其艺术特色在其创作中的承续交叠与融合,鉴证关锦鹏电影风光无限的创作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色 电影创作 探寻 电影作品 《胭脂扣》 《阮玲玉》 《长恨歌》 女性视角 代表作品
原文传递
英雄后现代面具下的后情感——当今影视传播文化之嬗变一种
6
作者 许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15,共3页
以研究资本主义大都会哲学著称的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曾说过:“当文化变得越来越精致,所有感官的敏锐性实际上都被削弱了,相反地,人们此时却更加关注自身的好恶。”“总的说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感官对远距离事物的感受力越来越弱,对自身周... 以研究资本主义大都会哲学著称的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曾说过:“当文化变得越来越精致,所有感官的敏锐性实际上都被削弱了,相反地,人们此时却更加关注自身的好恶。”“总的说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感官对远距离事物的感受力越来越弱,对自身周围的感受力却越来越强……”西美尔似乎在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可与人的感觉逆向而行,外部能量作用于人心的力度是越来越小。不过对于作为大众文化之主体的媒介文化诸如电影,离开了人的感受体验几乎不能存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情感 传播文化 大众文化 西美尔 感受力 现代性 影视 视觉 媒介文化
下载PDF
诗学视野中的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文化进程
7
作者 陈涵平 饶芃子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1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文化进程 诗学特征 北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大陆 叙事文学 文学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