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记忆与观念、策略 被引量:41
1
作者 林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调查来自三所大学的200名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词汇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受试者参加了词汇测试并填写了问卷,发现中国学生普遍接受了词汇应该死记硬背、从上下文中学习和通过应用来学习等多种观点,采用了多种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 调查来自三所大学的200名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词汇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受试者参加了词汇测试并填写了问卷,发现中国学生普遍接受了词汇应该死记硬背、从上下文中学习和通过应用来学习等多种观点,采用了多种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还分析了学习策略与词汇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学得好的学生不仅比差生更频繁地运用策略,且更善于运用较复杂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 观念 策略
下载PDF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学习的情境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东 《外语电化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2,共4页
我国英语教学的效果历来颇受争议.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一两年内就能与外国人自由交流,而国内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仍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尽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信息技... 我国英语教学的效果历来颇受争议.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一两年内就能与外国人自由交流,而国内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仍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尽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学习的生动情境.本文旨在探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学习情境的可行性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 情境创设
原文传递
全球化写作与世界华人文学——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裘小龙谈话述评 被引量:26
3
作者 卫景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49,共4页
本文对两位作家的专题谈话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述 ,从中提取了一些对于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并对此做了重点论述。世界范围华人写作与海外大陆留学生非母语写作的兴起 ,应当引起国内研究界的足够关注。在全球化语境... 本文对两位作家的专题谈话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述 ,从中提取了一些对于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并对此做了重点论述。世界范围华人写作与海外大陆留学生非母语写作的兴起 ,应当引起国内研究界的足够关注。在全球化语境下 ,世界范围的华人非母语写作具有全球化写作的性质 ,它必将对中国文化或文学走向世界、重构世界文学版图、以及参与全球化文化建构产生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裘小龙 华人文学 民族文化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美国主流文化的“华人形象”与华裔写作 被引量:16
4
作者 卫景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6,共9页
本文运用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话语论述 ,对美国公众文化意识中的“华人形象”的产生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其中包括华人劳工进入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美国文学与公众媒介中有关华人的叙述。通过分析“华人形象”与华裔英语... 本文运用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话语论述 ,对美国公众文化意识中的“华人形象”的产生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其中包括华人劳工进入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美国文学与公众媒介中有关华人的叙述。通过分析“华人形象”与华裔英语文学之间存在的抗衡及互动关系 ,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描述了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生成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指出在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华裔英语写作具有族裔政治的寓意 ,即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反话语”的对抗性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形象 英语文学 美国文学 叙述 华裔 话语 自觉 “东方主义” 抗衡 赛义德
原文传递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从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谈起 被引量:21
5
作者 章恒珍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79,共3页
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主要精神,探讨了它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要求 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 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下载PDF
浅析语境在口译中的适应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锦 廖开洪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47,共3页
语境主要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笔者认为,口译时译员应恰当地适应语境,领会原文的意义和功能,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才能提高口译的速度与质量,避免误译和错译。[作者简介]李锦(1963-),女,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 语境主要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笔者认为,口译时译员应恰当地适应语境,领会原文的意义和功能,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才能提高口译的速度与质量,避免误译和错译。[作者简介]李锦(1963-),女,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      廖开洪(1965—),男,湖南望城人,暨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上下文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口译
下载PDF
试论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独特性——对《米德尔马契》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15
7
作者 朱桃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75-81,共7页
 对《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从胸怀理想的非凡女性沦落到为妻为母的普通角色的生存现实的描写,女权主义评论从艾略特与女主角命运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寻找批评的靶实,认为作者对女主角的理想诉求的低调处理没有给女性指更好的出路。这种...  对《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从胸怀理想的非凡女性沦落到为妻为母的普通角色的生存现实的描写,女权主义评论从艾略特与女主角命运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寻找批评的靶实,认为作者对女主角的理想诉求的低调处理没有给女性指更好的出路。这种评论往往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独特的女性意识:艾略特除了把女性"三寸金莲"般的心灵空间和边缘地位归咎于男权的无情压制外,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女性群体本身,即对女性自身的弱点与不足进行剖析和展示。女性尴尬的生存现实和女作家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失落,使其在痛楚与无奈中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理性超越。女性应看清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以求改善境遇,避免盲目地采取激进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多萝西娅 女性意识
下载PDF
可能世界、心理空间与语篇的意义建构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全智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共4页
可能世界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虽属不同理论,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的研究目标。心理空间理论可以看作是可能世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阐释语篇的意义建构过程。
关键词 可能世界 心理空间 语篇 意义建构
下载PDF
科技与文学语篇英译汉翻译单位实证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榕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83,共5页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有声思维法,探讨受试在科技与文学语篇英译汉过程中选取的主观翻译单位和客观翻译单位的特点,并期望实验结果对大学本科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及课堂操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实证研究 有声思维法(TAPs) 主观翻译单位 客观翻译单位 翻译教学
下载PDF
透析谭恩美《灵感女孩》中的迷信现象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蕾蕾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6-121,共6页
《灵感女孩》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 1 995年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评论界对其评论可谓褒贬不一 ,争论的焦点在于小说中涉及的迷信因素。本文试图用原型批评的理论观照小说中的“迷信现象” ,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主体回归历程的... 《灵感女孩》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 1 995年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评论界对其评论可谓褒贬不一 ,争论的焦点在于小说中涉及的迷信因素。本文试图用原型批评的理论观照小说中的“迷信现象” ,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主体回归历程的解读 ,以及小说中人物的边缘及多重文化身份的分析 ,挖掘该作品隐含的集体无意识 ,进而对作者的创作进行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长篇小说 原型批评 当代 女主人公 女作家 灵感 迷信 现象 观照
原文传递
改写中国故事:文化想象的空间——论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文本“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卫景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汤亭亭写作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将中国文化最大规模地移植进英语的文本 ,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书写。文化边缘人的角色和双重的文化背景赋予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 ,并给了她书写资源的极大自由。汤亭亭对中国文化史料的运用具有明确的选... 汤亭亭写作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将中国文化最大规模地移植进英语的文本 ,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书写。文化边缘人的角色和双重的文化背景赋予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 ,并给了她书写资源的极大自由。汤亭亭对中国文化史料的运用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在她对中国文学典籍故事和人物的引用和改编上 ,尤其体现了作者明确的写作意向。她对所要讲述的中国故事很少采取直译的手法 ,而往往使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故事背景 ,并在遵循原著人物形象及故事主要结构轮廓的基础上对内容细节及叙述重点进行“偷梁换柱”或“借题发挥”式的自由改编 ,并在细节的差异上 ,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中通行观念的另种认知与批判 ,其文本里的中国故事常常受到作者当代文化意识与女权主义立场的重新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作家 汤亭亭 叙事策略 小说 中国文化 《女勇士》 边缘人 跨文化书写 文化意识 女权主义 《中国佬》
原文传递
西方文学中母亲杀婴母题和母性的重构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蕾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52-56,共5页
母亲杀婴母题在西方文学文本中屡见不鲜 ,却未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其实这一文学母题在重构母性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科学社会领域历时性地追溯母性构建的历史 ,可说明“家的天使”的母亲形象是男权社会统治妇女的意识形态的外化 ... 母亲杀婴母题在西方文学文本中屡见不鲜 ,却未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其实这一文学母题在重构母性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科学社会领域历时性地追溯母性构建的历史 ,可说明“家的天使”的母亲形象是男权社会统治妇女的意识形态的外化 ;把文学中母亲杀婴现象作为切入点 ,有助于对母性概念进行解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婴 母性 意识形态 重构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被引量:13
13
作者 裴霜霜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3,94,共5页
教育哲学是课程决定的起点,不同的哲学取向影响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对课程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构想的讨论直接影响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本文以Stern(1983)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从教育哲学尤其是认知发... 教育哲学是课程决定的起点,不同的哲学取向影响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对课程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构想的讨论直接影响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本文以Stern(1983)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从教育哲学尤其是认知发展课程观角度,讨论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理据、定位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等问题。本文认为,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课程仍应从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交融。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层次差异,做到基础英语、外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课程相结合,按层次、按阶段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认知发展课程观 大学英语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原文传递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 被引量:8
14
作者 卫景宜 《华文文学》 2001年第4期69-73,共5页
时下 ,各高等院校中专攻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研究生们 ,无疑是我们这一新兴学科中极富创新意识的生力军 ,而作为其学业水平标志的学位论文 ,更常常是创意叠出 ,令人耳目一新。本期新辟的“学位论文摘要”专栏 ,旨在及时向学界介绍... 时下 ,各高等院校中专攻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研究生们 ,无疑是我们这一新兴学科中极富创新意识的生力军 ,而作为其学业水平标志的学位论文 ,更常常是创意叠出 ,令人耳目一新。本期新辟的“学位论文摘要”专栏 ,旨在及时向学界介绍这些青年学子们所关注的前沿课题。为此 ,我们特邀约饶子教授所指导的 4位研究生作为首期嘉宾。希望在他们的“闪亮登场”之后 ,能有更多的青年才俊相继加盟。由于标明“摘要” ,字数敬请遵照约定 :硕士论文 30 0 0字 ;博士论文 60 0 0字。来稿还请注明级 (届 )别和指导教师姓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美国华裔文学 英语文学 故事 当代文学 文坛 作品 中国文化 作家 跨学科
下载PDF
《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与中国民族文学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丹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6-108,共3页
在文学翻译作品被公认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的今天,从翻译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具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苔丝》张译本中所体现的张谷若先生在译介他国文化、研究原文作者以及传承本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 在文学翻译作品被公认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的今天,从翻译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具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苔丝》张译本中所体现的张谷若先生在译介他国文化、研究原文作者以及传承本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翻译主张,探讨其译作在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学中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谷若 文学 《德伯家的苔丝》 为文 译介 《苔丝》 译作 翻译 语言文化 原文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伦理的困惑:再论《等待》的主题 被引量:7
16
作者 卫景宜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47,共5页
本文试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借用国内社会学研究界有关“二元社会结构”和“转型期社会”这两个概念,分析小说中呈现的中国社会“城市”与“农村”两个世界的封闭与反差,并解释作者在书中的诸多两难表述。《等待》以中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 本文试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借用国内社会学研究界有关“二元社会结构”和“转型期社会”这两个概念,分析小说中呈现的中国社会“城市”与“农村”两个世界的封闭与反差,并解释作者在书中的诸多两难表述。《等待》以中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为背景,以婚姻和爱情的社会伦理为叙述层面,展开作者对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思考,它从一个农村家庭的解体和转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因素及其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 中国社会转型 主题 二元社会结构 社会伦理 社会学研究 初始阶段 变化过程 内在因素 农村家庭 转型期 作者 国内
下载PDF
浅谈《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技巧 被引量:8
17
作者 甘文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8-99,共2页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笔者认为,文化内容的最大限度传达是判断采用何种译法的重要标准,因而汉语字、号的对等英译,人名的音译、意译、拉丁语译都是不同情境下可采用的不同技巧。
关键词 人名 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 意译 音译 汉语 英译 《红楼梦》 同情 文化内容
下载PDF
文化认同与概念重塑——《典型的美国人》之文化解读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丹 《华文文学》 2003年第5期47-50,65,共5页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是一部从华裔族群的视角观照“美国 困境”和重塑“美国人”概念的文学作品。本文审视该小说的表层文本和深层文化心理,探讨作 者的可能文本建构目的和文化内涵,力求从中窥测当代美国华裔英语...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是一部从华裔族群的视角观照“美国 困境”和重塑“美国人”概念的文学作品。本文审视该小说的表层文本和深层文化心理,探讨作 者的可能文本建构目的和文化内涵,力求从中窥测当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碧莲 美国人 身份认同 文化分化 边缘论
下载PDF
融合与冲突——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桃香 代帆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2年第3期64-68,共5页
二战后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 ,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 ,在文化上也逐渐融入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 ,主要是文化认同 ,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融合与冲突并... 二战后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 ,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 ,在文化上也逐渐融入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 ,主要是文化认同 ,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融合与冲突并行。同时 ,在全球化时代 ,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悖反的现象 ,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有强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 ,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侨 文化融合 文化冲突 文化认同 文化结构 全球化 华人社团 文化交流 移民认同
下载PDF
汉英“爱情”情感隐喻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裴霜霜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5-68,共4页
文章通过汉语、英语语料对中英“爱情”情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从汉语的角度验证现代隐喻理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依据体验哲学理论和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解释这些普遍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认知语言学 爱情 情感隐喻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