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本土主义:早期中国研究的方法与伦理 被引量:19
1
作者 柯马丁 米奥兰 邝彦陶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121,共10页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新方法、新技术与新的国际合作的开展,对早期中国文明的全方位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而充满机遇的时代。尽管两千多年的中国学术传统铸就了对中国文明基本面向的理解,但今日之研究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丰富或质...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新方法、新技术与新的国际合作的开展,对早期中国文明的全方位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而充满机遇的时代。尽管两千多年的中国学术传统铸就了对中国文明基本面向的理解,但今日之研究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丰富或质疑构成这些理解的要素。本文对当前早期中国研究中的本土主义与原教旨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提出质疑,指出研究早期中国必须借助国际化与比较性的研究进路,而非限于单语主义和单一文化的中国中心观,后者蕴涵的本土主义立场不仅是一种保守的防备姿态,最终更会造成其本身的自我边缘与自我挫败。最后,透过对复杂文化身份与文化经历的思考,本文表明,传统主义的中国学术固然值得同情之理解,但是,为使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中国研究获得保护与优先权,在"本土国学"和"海外汉学"之间所人为置入的两极对立,乃是一种前现代与反批判的思维,这不会是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也不会是任何一种文明研究可以为继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主义 国学 汉学 比较古典学 中国古代 方法论
原文传递
面向多元化的视野变迁:美国高校中文课文化教学
2
作者 王静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7-25,共9页
加强中文课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学习中文。本文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讨论中高级中文课文化教学的趋势和思路。一方面,以丹麦学者Risager提出的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五种视角为理论框架... 加强中文课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学习中文。本文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讨论中高级中文课文化教学的趋势和思路。一方面,以丹麦学者Risager提出的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五种视角为理论框架,比较《中文听说读写》第二册和《新的中国》在话题选择上的特点;另一方面,以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电影课为例,探讨以文化为主题的高年级课程设置。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时,建议从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向动态的文化话语和行为,并增加跨国、跨文化视角。文章最后指出,人工智能工具的影响和应用是未来在文化教学方面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级中文课 文化教学 教材编写 课程设置
下载PDF
穿令断律:张家山汉简《功令》的笔迹、年代与编纂
3
作者 肖芸晓 《法律史译评》 2023年第1期180-214,共35页
前言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开篇,太史公说:“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所读之《功令》,早已在史籍中淹没无存,直至20世纪居延汉简的发现,才逐渐重回读者的视野之中。^(1)与以往的断简残章不同,张... 前言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开篇,太史公说:“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所读之《功令》,早已在史籍中淹没无存,直至20世纪居延汉简的发现,才逐渐重回读者的视野之中。^(1)与以往的断简残章不同,张家山三三六号墓中首次出现完整的《功令》竹书——作为珍贵的汉代令集实物,它对了解西汉早期政治制度、官员选任、法令编纂、郡国建置等方面有着不言而喻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太史公 功令 官员选任 郡国 西汉早期 竹书 张家山
原文传递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近义词区别项目习得难易度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薛扬 刘锦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02,共8页
本文依据实验、访谈数据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究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近义词区别项目的习得难度差异。以"难度自评"和"正确率"为考量维度,对近义词区别项目的习得难度进行排序;讨论随着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近义... 本文依据实验、访谈数据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究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近义词区别项目的习得难度差异。以"难度自评"和"正确率"为考量维度,对近义词区别项目的习得难度进行排序;讨论随着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近义词区别项目的习得难度情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几条针对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 近义词 区别项目 习得难度
下载PDF
市场与金钱: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评
5
作者 范笔德 柏宇洲(译) 康婕(校) 《宗教社会学》 2018年第1期22-33,共12页
作者主张,基于“理性选择”概念的各种宗教市场论并不 能帮助我们理解在社会生活中金钱和市场具有的超验价值.这些理论 过于狭隘地建立在对“理性”的某种阐释之上,忽略了在金融交易、 消费模式,以及宗教生活之中“魅” ( enchantment... 作者主张,基于“理性选择”概念的各种宗教市场论并不 能帮助我们理解在社会生活中金钱和市场具有的超验价值.这些理论 过于狭隘地建立在对“理性”的某种阐释之上,忽略了在金融交易、 消费模式,以及宗教生活之中“魅” ( enchantment)的重要性.作者 将运用他对中国以及南亚宗教的研究案例来论证他的理论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市场 金钱 理性 南亚
下载PDF
《荀子》的诗性风格
6
作者 柯马丁 杨治宜(译)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07-119,共13页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荀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修辞 作者身份 《劝学》 《性恶》 诗歌 散文风格
下载PDF
从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变
7
作者 柯马丁 陈彦辉(译) 赵雨柔(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3期106-107,共2页
就历史记忆所及而言,中国古代宗教活动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敬畏往昔。到了商朝晚期——即有最早铭文证据的时代——祖先祭祀和卜筮是统治阶层最重要的宗教制度。早在这一时期,大量的王室甲骨文记录和相对少量的青铜器铭文已经表... 就历史记忆所及而言,中国古代宗教活动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敬畏往昔。到了商朝晚期——即有最早铭文证据的时代——祖先祭祀和卜筮是统治阶层最重要的宗教制度。早在这一时期,大量的王室甲骨文记录和相对少量的青铜器铭文已经表现出对古时王权、世系和王权继承等基础观念的宗谱系统进行保存、敬畏、效仿的意识。不仅如此,崇敬祖先的思想和行为从更早时期兴许已开始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 祖先祭祀 《尚书》 《诗经》 演变 西周 历史记忆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说《诗》:《孔子诗论》之文理与义理 被引量:12
8
作者 柯马丁(Martin Kern) 刘倩(译) 杨治宜(校)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5,共9页
所谓《孔子诗论》(或简称《诗论》),是约公元前300年的一篇竹简文,现藏上海博物馆。这篇文本在论述《诗经》诗篇时,呈现出了丰富的修辞模式,包括反问、感叹句式,归诸孔子的直接引语,一连串独特的句法结构,不同寻常地突出使用第一人称代... 所谓《孔子诗论》(或简称《诗论》),是约公元前300年的一篇竹简文,现藏上海博物馆。这篇文本在论述《诗经》诗篇时,呈现出了丰富的修辞模式,包括反问、感叹句式,归诸孔子的直接引语,一连串独特的句法结构,不同寻常地突出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在进行阐述或做出结论之前分两步乃至三步提出简短命题的写法,等等。不过,《诗论》是否就诗歌提出了任何特殊观点,抑或是某些诗歌之外的东西?该文本是否意在讨论、说服?这些论断精简的深奥话语,是否只对那些抱持同样看法的读者才具有意义?该文本为何而作?《诗论》不是关于《诗经》的综论,也不能仅凭推测便将之系于古代中国的某位名人名下。相反,它是一篇特殊的学校文本,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教导如何释诗、用诗。据此而言,文本的写作相当独特,因而也格外重要,它为我们理解周代楚国地区特殊语境中具体的释诗、教诗活动提供了洞见。而且,作为迄今所见的最早此类文本,它促使我们不仅就《毛诗传》提出质疑,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对我们所持的、自宋代以来的现代读法本身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诗经》上博竹简 战国 诠释学
原文传递
从出土文献谈《诗经·国风》的诠释问题:以《关睢》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柯马丁 马宁(翻译)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253-271,共19页
通过研究上博《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以及其他各种早期资料中关于《关雎》的讨论,本文阐明,在战国晚期和秦汉时期对这一文本的理解与《毛传》和西汉《三家诗》中的诠释相当不同。这种早期的诠释将《关雎》与传统上被认作“... 通过研究上博《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以及其他各种早期资料中关于《关雎》的讨论,本文阐明,在战国晚期和秦汉时期对这一文本的理解与《毛传》和西汉《三家诗》中的诠释相当不同。这种早期的诠释将《关雎》与传统上被认作“淫诗”的一些文本——尤其是《郑风·将仲子》和《陈风·月出》——联系起来。此外,本文提议就《国风》整体而言,《毛传》不仅仅是对一部已存在的公认的《诗》的原始文本的诠释,还同时通过其选字、训诂注释和《小序》的整体效果,决定文本的字词与意义。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摒弃《小序》的同时还继续接受《毛传》的训诂注释;我们也不能依靠《毛诗》和《毛传》来决定在《孔子诗论》一类文本中讨论的《国风》的字词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孔子诗论》 帛书《五行》 《国风》 《诗经》阐释
下载PDF
乾隆晚期和珅、庄存与关系的重新考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3,140,共6页
近来在研究庄存与和和珅的问题时,大家多关注《清实录》的资料。由于庄存与的和《春秋》相关的手稿是乾隆中期写成的,学者们便怀疑庄存与的《公羊学》写于和珅案子之前,《公羊学》的复兴与和珅时代无关。然而,为什么庄存与的《春秋》学... 近来在研究庄存与和和珅的问题时,大家多关注《清实录》的资料。由于庄存与的和《春秋》相关的手稿是乾隆中期写成的,学者们便怀疑庄存与的《公羊学》写于和珅案子之前,《公羊学》的复兴与和珅时代无关。然而,为什么庄存与的《春秋》学直到道光时代才以《味经斋遗书》之文集出版呢?为什么至今仍未找到任何与庄存与的《春秋》学相关的手稿?这些问题颇引人思考。通过考证大量资料来丰富对和珅时代的理解,作者认为,不但道光版本的《春秋》学是重要的依据,士大夫的作品也同样值得作具体分析,比如汪喜荀的《且住庵文集》和《谭献日记》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庄存与和和珅的冲突是1780年左右(乾隆晚期)爆发的。魏源在未发表的《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文稿中也提到了这一冲突,却以庄存与的《易学》来作掩盖。同时,庄存与的经学融汇了西汉经学,尤其是《春秋》、《尚书》、《毛诗》、《易经》和《周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公羊学 常州学派 庄存与
下载PDF
从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柯马丁 陈彦辉 赵雨柔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1期25-52,F0002,共29页
《从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变》("Bronze Inscriptions, the Shijing and the Shangshu:The Evolution of the Ancestral Sacrifice during the Western Zhou")原载于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 《从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变》("Bronze Inscriptions, the Shijing and the Shangshu:The Evolution of the Ancestral Sacrifice during the Western Zhou")原载于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One:Shang through Han (1250 BC to 220 AD), pp. 143—200(《早期中国宗教,第一卷:从商朝到汉朝(公元前1250年—公元220年)》,第143—200页)。全文论述了西周祖先祭祀的美学在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中的体现和演变。祖先祭祀在商朝晚期便是引人瞩目的宗教性系统,体现了对过往的深切怀念和对先王的遵崇,且在随后的西周时期进一步强化。关于祭祀的记录主要来源于两种文本,一是传世文献,例如《诗经》中保存的颂诗和《尚书》中保存的王室演说;二是出土文献,数量繁多的青铜器铭文以其原始面貌呈现。柯马丁(Martin Ker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东亚研究系主任、《通报》(T’oung Pao)主编、美国哲学院(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秦始皇石刻》(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uang)、《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之开章《先秦西汉文学》("Early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 through Western Han")、《中国政治哲学的起源:〈尚书〉的构成与思想研究》(Origins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Studi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Thought of the Shangshu)等。本中译文的发表已获柯马丁先生授权许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 祖先祭祀 《尚书》 《诗经》 西周时期 演变 普林斯顿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传递
汉史之诗:《史记》、《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柯马丁 林日波(译)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年第3期4-12,共9页
本文讨论《史记》、《汉书》里一种极具特色的现象,即叙事当中天衣无缝地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的即兴诗歌表演。作为中国早期历史编纂学的一种修辞方法,诗歌经常作为重要时刻的标志出现,而且与情感、道德的强烈诉求以及对事实、真实性的... 本文讨论《史记》、《汉书》里一种极具特色的现象,即叙事当中天衣无缝地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的即兴诗歌表演。作为中国早期历史编纂学的一种修辞方法,诗歌经常作为重要时刻的标志出现,而且与情感、道德的强烈诉求以及对事实、真实性的强烈认定相关,反映汉代诗学的基本思维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这一点适用于身体或情感绝灭刹那时主人公即兴吟唱的抒情诗歌,也适用于预言政治灾难或者哀叹民生多艰的匿名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汉书》汉代诗歌 文化记忆
原文传递
早期现代还是晚期帝国的考据学?——18世纪中国经学的危机 被引量:3
13
作者 艾尔曼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9,共11页
18世纪的经学研究者们所使用的话语进一步强化了一种转变,即从宋明时期的理性主义转变为一种更具怀疑精神和世俗化的经验主义经学。通过对知识的来源作细致研究,清代经学家主张人们应该更精密地考索经书文本,来重估如何正确、合理地构... 18世纪的经学研究者们所使用的话语进一步强化了一种转变,即从宋明时期的理性主义转变为一种更具怀疑精神和世俗化的经验主义经学。通过对知识的来源作细致研究,清代经学家主张人们应该更精密地考索经书文本,来重估如何正确、合理地构筑经书中的古代理想。这意味着当时知识精英的论辩重心,已由抽象概念和理性主义论题开始让位于具体事实、信而有征的制度、古代的自然研究以及历史事件。大体而言,在清代经学家看来,宋明"道学"对于实证研究构成了阻碍,因为道学并不鼓励进一步的实证性研究。他们所提倡的对于知识的实证性研究在分析经学传统时将证据和事实置于核心的地位。学者和批评家也将历史学分析应用于清代官方所尊奉的经典之中。其结果导致官方尊奉的经学注释失去其光辉,文献批判和考证转而被当作捍卫古代经典的手段。作为帝制晚期中国的一场儒学运动,清代经学家们依旧试图重建儒家经典中所描绘的愿景。然而,其考据学的早期现代特征所具有的力量,最终还是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演变为去经典化和去权威化的趋向,尽管这已经与他们在自己的著述中所设定的知识范围相去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学 危机 现代 帝制晚期 考据学 清代
原文传递
“公共领域”对阵“哲学诠释学”--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区域史的曲解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珂(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1,共7页
一些学者在研究通常被称之为"儒学"的中国传统经学时,将"现代化叙事"应用于前现代中国,用当下的标准来衡量儒家。如当下发生变化,标准亦随之改变。在稍早以前的"当下",以工业革命时代欧洲标准衡量下的中... 一些学者在研究通常被称之为"儒学"的中国传统经学时,将"现代化叙事"应用于前现代中国,用当下的标准来衡量儒家。如当下发生变化,标准亦随之改变。在稍早以前的"当下",以工业革命时代欧洲标准衡量下的中国显得贫穷、落后,人们将这种落后局面不公正地归咎于儒学。今日中国之"当下"已然不同于昨日,儒学亦不再被当作通往现代之路的障碍,转而被视为其促因。可见这种价值判断的变化取决于用何种"当下"来衡量哪段"过去"。在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孜孜以求社会主义在俄国成功的原因,而今21世纪,则大多书写其消亡。我们在对最近东欧选举的观察中已然发现,之前为社会主义盖棺定论是操之过急了,这同本世纪早先在亚洲宣布儒学已死的情形如出一辙。可以说,1900年前后的"世界史",通常书就于这种"现代主义"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伽达默尔 哲学诠释学 目的论幻想
原文传递
明清间帝制中国的全球商业、儒家经典和艺术品位(1600-1800年) 被引量:1
15
作者 本杰明·艾尔曼 邢科 《全球史评论》 2012年第1期286-307,437,共23页
在明代晚期,以全球商业为基础的消费活动影响了文人的生活和精英阶层在园林、绘画、书籍和古玩方面的品位。文人对消费的兴趣不断增强,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例如,在明朝(1368—1644年)晚期和清朝(1644—1911年)初年,来自新世界... 在明代晚期,以全球商业为基础的消费活动影响了文人的生活和精英阶层在园林、绘画、书籍和古玩方面的品位。文人对消费的兴趣不断增强,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例如,在明朝(1368—1644年)晚期和清朝(1644—1911年)初年,来自新世界的白银用来购买中国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和玉。园林的资助者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农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明代经济的转变。在这次革命中,棉花生产在南方沿海各省取代了稻米种植,流入的日本白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了16世纪经济的货币化。明代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面对着一个全球市场。他们的文学和艺术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球商业 儒家经典 艺术品位
原文传递
张弛在自由与威权之间——胡适、林语堂与蒋介石
16
作者 周质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48,共20页
一、前言 胡适(1891—1962)和林语堂(1895—1976)是二十世纪中国自由主义阵营中最知名的两个代表,晚年都终老埋骨于蒋介石(1887—1975)治下的台湾。自从蒋介石日记自2006年由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分四批逐年公开之后,胡蒋关系... 一、前言 胡适(1891—1962)和林语堂(1895—1976)是二十世纪中国自由主义阵营中最知名的两个代表,晚年都终老埋骨于蒋介石(1887—1975)治下的台湾。自从蒋介石日记自2006年由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分四批逐年公开之后,胡蒋关系,一时又成了热门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由主义 蒋介石 林语堂 胡适 威权 张弛 胡佛研究所 二十世纪
下载PDF
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被引量:16
17
作者 艾尔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4,共10页
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代,朝廷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士人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作为一种才学能力的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 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代,朝廷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士人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作为一种才学能力的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已经通过基于经学的官僚选拔渗透到国家体制之中。然而,在中华帝国后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兴衰演变,其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政治、社会、教育以及文风等方面表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 科举制度 明清历史 士子
下载PDF
艾尔曼论中华帝国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 被引量:4
18
作者 艾尔曼 谢海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90-96,共7页
把科举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是一种误识。在中华帝国晚期,科举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通过科举,帝国在政治方面再生产出了官员;在社会方面再生产出了绅士;在文化方面再生产出了文化主义和意识形态。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和新儒家文化被紧紧地缠... 把科举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是一种误识。在中华帝国晚期,科举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通过科举,帝国在政治方面再生产出了官员;在社会方面再生产出了绅士;在文化方面再生产出了文化主义和意识形态。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和新儒家文化被紧紧地缠绕在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陀螺仪"上。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三者维系的空间稳定存在了500年。尽管在理论上科举大门向所有人开放,但事实上如文化资源的垄断性等因素,还是把较低阶层者排除在科场之外,科举的公平、公正性被美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晚期 科举制度 政治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文化再生产
下载PDF
照片档案遗产:敦煌、探险摄影与罗氏档案 被引量:2
19
作者 经崇仪 王平先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5,共8页
首先简要概述了该档案本身,包括罗寄梅的资料与拍摄方法的自然特征,将该档案定位为探险与纪实摄影的实例,并突出其对于历史、文化与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罗氏档案对敦煌艺术研究的贡献。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探险摄影 罗氏档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