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古厝福文化的多重内涵与多维传承—以晋江市为例
1
作者 骆锦恋 张卫军 王雅露 《艺苑》 2023年第6期79-83,共5页
闽南古厝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基因有着重要意义。闽南古厝福文化文脉深远,包括但不止于福艺、福文、福事、福饰等四重内涵。福文化在以古厝群为载体的各大传统街区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传... 闽南古厝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基因有着重要意义。闽南古厝福文化文脉深远,包括但不止于福艺、福文、福事、福饰等四重内涵。福文化在以古厝群为载体的各大传统街区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承与创新利用,体现福文化与城市建设、文化交流、旅游宣传等方面的大融合。深挖古厝福文化与文旅热点结合发展的多种可能,可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文化 闽南古厝 晋江经验 文旅融合
下载PDF
陈埭丁氏宗祠的文化传承及其价值阐释
2
作者 陈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9期138-141,共4页
陈埭丁氏宗祠,肇建于明永乐年间,建筑群既有我国汉族文化的内涵,实质中也包含回族标志和伊斯兰文化,其具有回汉文化相融合的特色。一座陈埭丁氏宗祠,半部泉州回汉两个民族融合发展史。作为福建省乃至国内历史最为悠久、建筑规模最为宏... 陈埭丁氏宗祠,肇建于明永乐年间,建筑群既有我国汉族文化的内涵,实质中也包含回族标志和伊斯兰文化,其具有回汉文化相融合的特色。一座陈埭丁氏宗祠,半部泉州回汉两个民族融合发展史。作为福建省乃至国内历史最为悠久、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回族宗祠,陈埭丁氏宗祠具有历史真实性和文物的完整性,反映了丁氏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文章对陈埭丁氏宗祠进行介绍并阐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埭 回族 丁氏宗祠 价值阐释
下载PDF
浅谈塔从宗教走向航标的演变——以宋元泉州湾滨海石塔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金鹏 陈思 《闽商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10-16,共7页
宋元时期泉州的大繁荣是由多元社会结构共同推力的结果。其时,作为多元社会结构中重要的成员僧侣、商人,他们造桥建塔,这些塔不仅满足了僧侣和广众信徒的精神需求,更是融入泉州海洋贸易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泉州湾滨海的系列石塔也成为港... 宋元时期泉州的大繁荣是由多元社会结构共同推力的结果。其时,作为多元社会结构中重要的成员僧侣、商人,他们造桥建塔,这些塔不仅满足了僧侣和广众信徒的精神需求,更是融入泉州海洋贸易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泉州湾滨海的系列石塔也成为港口重要设施,不仅扮演着指引航船的定位航标塔的作用,并形成中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为泉州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出重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泉州湾 石塔 宗教 航标
原文传递
晋江华侨与近代闽南侨乡的移风易俗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君兰 《福建史志》 2021年第4期54-59,共6页
华侨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强烈的宗亲、乡土意识,虽身在异域,却心怀祖国,具有强烈的民族心和爱国心。他们通过吸纳西方先进思潮,引进先进社会风气,改革家乡的陈风陋习,借以推动社会风俗的改良。时至今日,受华侨影... 华侨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强烈的宗亲、乡土意识,虽身在异域,却心怀祖国,具有强烈的民族心和爱国心。他们通过吸纳西方先进思潮,引进先进社会风气,改革家乡的陈风陋习,借以推动社会风俗的改良。时至今日,受华侨影响而改良的风俗细则仍体现在晋江地区的村规民约中,直接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本文拟通过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侨批、记事碑刻等文物,浅谈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晋江华侨在推动闽南侨乡移风易俗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江华侨 风俗 移风易俗
下载PDF
南宋《李氏圹铭》与王安中家族史事考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冬 吴金鹏 《福建文博》 2018年第1期29-34,共6页
王安中是宋代重要的官僚和诗人,其相关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已有若干研究,但对其晚年行踪、家族历史尚无专文讨论。对王氏家族历史的发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王安中的认知,还可以此为个案解读两宋之际士族的历史面相。通过传世文献、宋人石... 王安中是宋代重要的官僚和诗人,其相关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已有若干研究,但对其晚年行踪、家族历史尚无专文讨论。对王氏家族历史的发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王安中的认知,还可以此为个案解读两宋之际士族的历史面相。通过传世文献、宋人石刻题名和近来出土的王安中孙媳李氏的圹铭,基本上可梳理出王氏家族在两宋之际的活动轨迹和家族谱系。更为重要的是,《李氏圹铭》记录了王氏后裔尝试在迁居地泉州重建家族的努力,为进一步探讨建炎南渡后北方士族在新环境中的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中 家族谱系 建炎南渡 墓志铭
下载PDF
宋元时期磁灶窑海外贸易
6
作者 陈思 《海内与海外》 2021年第11期50-53,共4页
《晋江县志》记载:“瓷器出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磁灶窑址作为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古窑址群,地处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瓷土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溪流——梅溪,流自西北,东折... 《晋江县志》记载:“瓷器出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磁灶窑址作为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古窑址群,地处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瓷土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溪流——梅溪,流自西北,东折而去,汇于晋江入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贸易 古窑址 紫帽山 丘陵地带 宋元时期 磁灶窑
原文传递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7
作者 刘紫玉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8期112-114,共3页
2021年7月,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形势对遗产的监测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监测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如监测缺乏系统性、不适应遗产保护形势和... 2021年7月,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形势对遗产的监测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监测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如监测缺乏系统性、不适应遗产保护形势和要求等。为更好地履行申遗承诺、维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堵塞保护管理漏洞,有必要加强金交椅山窑址监测体系建设。当前,监测体系建设存在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统筹谋划不够、技术融合和运用不成熟、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障碍,必须从压实工作责任、突出结果运用、加强调研论证、提高监测实效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契合实际需要的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世界文化遗产 监测体系建设
下载PDF
晋江佛教石窟寺价值浅析——以南天寺石佛造像及摩崖石刻为例
8
作者 陈君兰 《福建文博》 2021年第3期59-64,共6页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岱峰山南麓。石佛造像气势宏伟、形象逼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刻或雄浑简穆、或张扬恣肆,人文内涵深厚,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岱峰山南麓。石佛造像气势宏伟、形象逼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刻或雄浑简穆、或张扬恣肆,人文内涵深厚,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拟以南天寺石佛造像为主体,对相关文物、建筑、题刻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寺 石佛造像 石刻 西方三圣
下载PDF
吴增《墓志铭存稿》所见近代泉州历史诸面相
9
作者 马星宇 吴金鹏 《福建文博》 2019年第2期81-87,共7页
晚清民国以来泉州经历了近代化过程,新式教育和近代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士人和华侨对地方社会产生影响。通过对泉州市图书馆藏《墓志铭存稿》内容的梳理,可以一瞥晚清民国以来泉州地区历史诸面相。以作者吴增为中心,通过其为他人所撰写的... 晚清民国以来泉州经历了近代化过程,新式教育和近代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士人和华侨对地方社会产生影响。通过对泉州市图书馆藏《墓志铭存稿》内容的梳理,可以一瞥晚清民国以来泉州地区历史诸面相。以作者吴增为中心,通过其为他人所撰写的墓志铭,一方面展现了以吴增为中心的地方乡绅的交游网络,另一方面其所记述的人与事展现了晚清民国以来泉州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吴增 《墓志铭存稿》
下载PDF
浅析晋江古檗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
10
作者 陈君兰 《福建文博》 2020年第3期81-86,共6页
古檗山庄是晋江旅菲华侨黄秀烺建于民国初年的家族墓葬,遵循了中国传统周礼昭穆制度。茔墓配以4座西式风格建筑,具备展示、纪念、聚会、停柩等功能,是清末民初时期“西风东渐”风气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旅外华侨落叶归根、家国情怀的见证,... 古檗山庄是晋江旅菲华侨黄秀烺建于民国初年的家族墓葬,遵循了中国传统周礼昭穆制度。茔墓配以4座西式风格建筑,具备展示、纪念、聚会、停柩等功能,是清末民初时期“西风东渐”风气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旅外华侨落叶归根、家国情怀的见证,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侨乡和合共生的缩影。2001年,古檗山庄石刻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文对古檗山庄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及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初步探析,或对研究民国初年中西文化交融、社会变革历史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檗山庄 黄秀烺 中西合璧 家国情怀
下载PDF
晋江围头村“八·二三”炮战遗迹及价值
11
作者 陈瑜 《福建文博》 2021年第4期82-86,共5页
“八·二三”炮战又称金门炮战,发生于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据守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与金门岛仅5.6海里的福建晋江围头村作为“八·二三”炮战的主阵地之一,保存战地指挥所、坑... “八·二三”炮战又称金门炮战,发生于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据守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与金门岛仅5.6海里的福建晋江围头村作为“八·二三”炮战的主阵地之一,保存战地指挥所、坑道、炮台、碉堡、防炮洞、战地英雄安业民纪念碑、民兵哨所等诸多战地遗迹,见证了海峡两岸那段特殊时期的烽火岁月。2013年,围头“八·二三”炮战遗迹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文拟对晋江围头“八·二三”炮战遗迹价值进行阐释,并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江围头 “八·二三”炮战遗迹 金门炮战
下载PDF
晋江佛教石窟寺价值探析——以西资寺石佛造像为例
12
作者 陈君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5期4-7,共4页
西资寺石佛造像体魄高大,气势宏伟,形象逼真,雕工精致,充分显示古代泉州石雕艺人的精湛技艺,是研究泉州石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西资寺石佛造像也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和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较早的大型宗教... 西资寺石佛造像体魄高大,气势宏伟,形象逼真,雕工精致,充分显示古代泉州石雕艺人的精湛技艺,是研究泉州石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西资寺石佛造像也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和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较早的大型宗教题刻造像,是研究晋江、泉州乃至福建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资寺 石佛造像 佛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