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期营养保健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干预价值
1
作者 庞丽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5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采取孕期营养保健干预的价值。方法72例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孕期营养保健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红... 目的探讨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采取孕期营养保健干预的价值。方法72例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孕期营养保健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水平及不良母婴预后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血红蛋白(116.57±12.30)g/L、红细胞(4.80±0.86)×1012/L均高于对照组的(101.54±6.13)g/L、(4.13±0.63)×101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母婴预后发生率为5.6%(2/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营养保健干预能有效改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缺血状况,减少不良母婴预后的发生,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营养保健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干预价值
下载PDF
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价值
2
作者 庞丽杰 《医学信息》 2020年第S02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都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观察组...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都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观察组使用小剂量,对实施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瘤体体积、子宫体积、不良反应相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后,瘤体体积和子宫体积明显比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后要小,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三组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施以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显著,并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小剂量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明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9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妊娠足月产妇400例,其中剖宫产产妇250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产妇14例(5.60%);回顾性分析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妊娠足月产妇400例,其中剖宫产产妇250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产妇14例(5.60%);回顾性分析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妇改变体位后临床症状会有所缓解,部分产妇的主要症状消失。有4例新生儿出现了窒息情况,但经过相应的抢救后均已康复;有1例新生儿在手术中有胎盘早剥情况。结论妊娠晚期发生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几率更大,需要依据不同的发生时间阶段实施对应的处理方式,对产妇进行体位改变十分重要,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足月 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临床探讨
下载PDF
剖宫产术中应用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明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8期117-118,共2页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应用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行剖宫产术进行分娩产妇,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观察组采用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比较两组产妇的...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应用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行剖宫产术进行分娩产妇,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观察组采用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176.42±51.91)ml,术后2 h出血量为(219.45±50.63)ml,术后24 h出血量为(303.59±42.86)ml。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217.86±43.20)ml,术后2 h出血量为(299.31±51.74)ml,术后24 h出血量为(411.37±48.55)ml。观察组产妇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37、7.2340、10.9132, P<0.05)。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2/43),对照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4/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均在5~10 min后得到缓解。结论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卡前列甲酯栓,能够有效减少产后出血,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卡前列甲酯栓 预防产后出血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