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 被引量:78
1
作者 刘博 刘太国 +6 位作者 章振羽 贾秋珍 王保通 高利 彭云良 金社林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1-687,共7页
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 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衡量,预测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优势小种。2016年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会商决定,将G22-9致病类型正式命名为条中34号。条中34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今后应加强对该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预见性,及早调整品种布局,采取作物结构调整和药剂包衣(或拌种)等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条中34号
原文传递
2010-2011年度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76
2
作者 刘太国 王保通 +10 位作者 贾秋珍 章振羽 李强 曹世勤 彭云良 金社林 李明菊 刘博 高利 胡小平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4-578,共5页
为给小麦条锈病预测及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4份标样中,共监测到133个致病类型,其中CYR33出现频率达19.7%,与2009-2010年的23... 为给小麦条锈病预测及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4份标样中,共监测到133个致病类型,其中CYR33出现频率达19.7%,与2009-2010年的23.7%相比略有下降,连续二年超过CYR32,居于首位;CYR32出现频率为18.1%(2009-2010年为21.6%),位居第二,主要分布在陕、甘、川地区。供试标样中还有44份被鉴定为贵农22致病类群,出现频率为4.3%,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云南三省,陕西、青海、山西、新疆、贵州和西藏等地亦有分布,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下载PDF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3
作者 高小宁 赵志博 +2 位作者 黄其玲 秦虎强 黄丽丽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268,共7页
细菌性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是猕猴桃(kiwifruit)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该病的发生具有蔓延快、致病性强、根除难度大等特点,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细菌性溃疡病在世界猕猴桃产区的分布和危害... 细菌性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是猕猴桃(kiwifruit)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该病的发生具有蔓延快、致病性强、根除难度大等特点,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细菌性溃疡病在世界猕猴桃产区的分布和危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寄主范围、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检测技术,猕猴桃对溃疡病菌的抗性机制,病害的侵染循环、流行因素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揭示病害成灾规律、有效控制病害提供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病原 发生规律 防治
下载PDF
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芸 冯自力 +5 位作者 冯鸿杰 李志芳 师勇强 赵丽红 朱荷琴 杨家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6,共10页
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 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 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 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F-082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温室采用滤液接种法和基质接种法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棉株内防御基因的表达及黄萎病菌的含量。结果表明,CEF-082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分生孢子产量的抑制率为70.5%,试验浓度范围内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棉苗预接种CEF-082培养滤液或将CEF-082的玉米沙粒培养物接入基质中再种植棉花,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7%和66.88%;这两种处理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没有副作用,且后者对出苗有促进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EF-082代谢产物显著提高了棉花防御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po)以及β-1,3-glucanase基因的表达量,抑制了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的繁殖。棉花内生真菌CEF-082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作用机理主要有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棉花黄萎病 机理 防御基因 诱导抗性
原文传递
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小平 王保通 康振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9-716,共8页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频率强等特点。条锈菌毒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与研究中的重大难题。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具有传播范围广、流行频率强等特点。条锈菌毒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与研究中的重大难题。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60多年中已开展了大量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种类及其鉴定方法、小麦品种及环境与条锈菌毒性变异的关系、毒性变异途径及变异速率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研究概况。同时,深入探讨了条锈菌生理小种概念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急需开展研究的条锈菌毒性变异监测体系、有性过程导致的毒性变异在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毒性变异 生理小种
下载PDF
陕西省115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敏州 李强 +4 位作者 巢凯翔 申雪雪 樊玉 王阳 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2-640,共9页
为掌握陕西省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对我国条锈菌的抗性水平,明确其抗锈基因分布,本研究选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新毒性小种V26对115份陕西省主栽和后备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并分别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5、Yr9(1B/1R)、Yr10、Y... 为掌握陕西省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对我国条锈菌的抗性水平,明确其抗锈基因分布,本研究选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新毒性小种V26对115份陕西省主栽和后备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并分别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5、Yr9(1B/1R)、Yr10、Yr18和Yr26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对这115份材料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抗CYR32的有61份,占53.04%;抗V26的有84份,占73.04%;对2个小种均抗病的有50份,占43.48%。分子检测发现115份材料均不含有Yr10;可能携带Yr9基因的有41份,占35.65%;可能含有Yr5、Yr18和Yr26的材料分别为3份、3份和2份,占2.61%、2.61%和1.74%。因此,当前陕西省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系)对CYR32和V26的抗性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Yr9分布频率较高,而Yr5、Yr10、Yr18和Yr26分布频率较低,建议在以后小麦育种中减少Yr9的使用,加强利用Yr5和Yr18与其他有效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条锈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条锈病 抗病基因 分子检测 陕西省
原文传递
番茄灰霉病菌胁迫下壮观链霉菌SC11对寄主的促生作用及防病机理 被引量:15
7
作者 连清贵 甘良 +4 位作者 马青 蓝星杰 张菁 宗兆锋 王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1-408,共8页
放线菌SC11是一株从土壤中分离的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壮观链霉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SC11能显著抑制离体灰葡萄孢的生长;盆栽试验表明,SC11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达到65.3%,高于对照药剂腐霉利(55.8%);对番茄植株内防御酶活性、丙二醛(M... 放线菌SC11是一株从土壤中分离的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壮观链霉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SC11能显著抑制离体灰葡萄孢的生长;盆栽试验表明,SC11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达到65.3%,高于对照药剂腐霉利(55.8%);对番茄植株内防御酶活性、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表明,SC11处理可诱导植株叶片组织防御酶活性、脯氨酸含量等升高,而MDA含量降低;SC11还能明显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和对照相比均达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壮观链霉菌SC11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诱导植株防御酶活性的提高,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观链霉菌SC11 番茄灰霉病 防御酶活性
原文传递
林芝地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与分布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杰 赵世垒 +3 位作者 彭岳林 覃剑锋 黄丽丽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11,共9页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相对独立的一个区系,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西藏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林芝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小麦条锈病重要的常发区和流行区。已有研究证实,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之一,并在我国小麦条...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相对独立的一个区系,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西藏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林芝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小麦条锈病重要的常发区和流行区。已有研究证实,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之一,并在我国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菌系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林芝地区小檗种类较多,但目前对林芝地区小檗是否能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报道。本文针对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西藏林芝地区小檗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小檗能否作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6种小檗在林芝地区常见且分布广泛,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这对进一步研究西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与病原菌致变性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转主寄主 小檗 西藏
原文传递
2002—201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和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强 李高宝 +5 位作者 岳维云 杜久元 杨立军 康振生 井金学 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4-383,共10页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变异动态和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为病害流行预测、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02—2014年从陕西省8个市(区)的28个县(区)和毗邻的甘肃省、四川省和湖北省部分地区共采集鉴定小麦条...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变异动态和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为病害流行预测、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02—2014年从陕西省8个市(区)的28个县(区)和毗邻的甘肃省、四川省和湖北省部分地区共采集鉴定小麦条锈菌标样2 779份,监测到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45个,其中,CYR33和CYR32为目前陕西省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新致病类型G22-9和G22-14虽然目前出现频率不高,但对贵农系列、92R系列以及Moro均有毒性,且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小麦条锈菌群体中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绝对优势,这与我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单一化有较大关系,应加强开发和利用新的、多元化的抗源材料。对2 952份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其整体抗性水平呈上升趋势。综合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抗病性分析结果,目前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应以抗CYR33和CYR32为主,同时注意对G22-9和G22-14的抗病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监测 抗病性
原文传递
生防菌株SC11的鉴定、定殖及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戴蓬博 蓝星杰 +3 位作者 张伟卫 甘良 王阳 宗兆锋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通过生物学特性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SC11为壮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该菌可在棉花根际土壤以及棉花根部长期定殖,30 d的定殖密度分别为1.38×105 CFU/g和2.95×103 CFU/g。2011年和2012年的大... 通过生物学特性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SC11为壮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该菌可在棉花根际土壤以及棉花根部长期定殖,30 d的定殖密度分别为1.38×105 CFU/g和2.95×103 CFU/g。2011年和2012年的大田防治试验显示,SC11菌粉对棉花枯萎病防效分别为42.51%和36.70%,与对照50%多菌灵(WP)的防效相比无显著差异,施用90~150 d的防效分别显著高于多菌灵(P〈0.05)。与清水对照相比,田间施用SC11菌粉棉花倒三叶面积显著提高52.6%,籽棉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21.9%和23.0%(P〈0.05)。研究结果表明,壮观链霉菌SC11是一株对棉花枯萎病具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定 定殖 壮观链霉菌 棉花枯萎菌 生物防治
原文传递
番茄灰霉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海 张鑫 +3 位作者 邹杭 杨海艳 曹晶晶 安德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90,共7页
【目的】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该药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解淀粉芽孢杆菌(WP)、枯草芽孢杆菌(WP)、40%多菌灵(WP)、50%异菌脲(WP)和40%嘧霉胺(WP)对番茄灰霉病... 【目的】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该药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解淀粉芽孢杆菌(WP)、枯草芽孢杆菌(WP)、40%多菌灵(WP)、50%异菌脲(WP)和40%嘧霉胺(WP)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抑制中质量浓度(EC50);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分别测定了以上5种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40%多菌灵、50%异菌脲和40%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946.28,757.19,75.36,8.95和5.53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分别为1 665.56,1 416.16,241.90,37.32和21.35μg/mL。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40%多菌灵、50%异菌脲和40%嘧霉胺750倍液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8.47%,70.14%,74.18%,74.13%和80.63%。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40%多菌灵、50%异菌脲和40%嘧霉胺75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3.37%,64.83%,69.56%,73.49%和75.55%。【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与枯草芽孢杆菌相当,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番茄灰霉病菌的一种辅助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 番茄灰霉病 药效试验 辅助药剂
下载PDF
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快速定量检测 被引量:12
12
作者 魏锋 余真真 +3 位作者 商文静 杨家荣 徐向明 胡小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9-457,共9页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进行定量是黄萎病监测和预警的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区特异性引物对P1/P2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进行定量是黄萎病监测和预警的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区特异性引物对P1/P2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标准曲线,结合土样水筛法建立了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定量检测体系.同时,建立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倍,检测下限为1个微菌核/克土,在5.54×102 ~ 5.54×107copies范围内,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土壤中微菌核个数n与Ct值之间的关系为n=e 7.3-Ct/3.905.温室人工接种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间的线性关系为y =2.710n +0.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水筛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棉花黄萎病
原文传递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一丹 李强 +2 位作者 王保通 付晓丽 王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0-373,共4页
为给三唑酮在小麦白粉菌防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陕西省4个市19个乡镇的166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平均EC50为34.66mg.L-1,平均抗药性水平为16.58倍,80.72%的菌株产... 为给三唑酮在小麦白粉菌防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陕西省4个市19个乡镇的166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平均EC50为34.66mg.L-1,平均抗药性水平为16.58倍,80.72%的菌株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40倍)占9.64%,中抗菌株(10倍<抗药性水平≤40倍)占37.35%。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宝鸡市岐山县高店乡和益店镇以及眉县横渠镇小麦白粉菌抗药性高于其他地区。说明陕西省关中大部分地区的小麦白粉菌已对三唑酮产生了抗药性,且抗药性呈增加趋势,但与全国范围相比,抗药性水平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陕西关中 三唑酮 抗药性
下载PDF
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侵染不同抗性苹果叶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晶 朱刚 +3 位作者 黄园 张荣 胡小平 孙广宇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8-559,共12页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角质层、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分生孢子盘形成。随着菌丝扩展,受侵寄主细胞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壁降解,质壁分离,叶绿体内淀粉粒、嗜饿颗粒积累,叶绿体基粒片层瓦解,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在不同抗性的苹果品种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差别不明显,但芽管分枝率、附着胞形成率和侵入后病菌在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组织内的发育进程具有显著差异。在抗病品种上,病菌侵入时间,角质层下菌丝、叶肉细胞内吸器、分生孢子盘的形成时间推迟,芽管分枝少,胞内吸器少,菌丝生长缓慢,菌丝周围沉积有大量电子致密物。苹果不同品种对冠盘二胞的抗病性表现在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抗病性 早期落叶
原文传递
极长链霉菌SL01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优化和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戴蓬博 蓝星杰 +1 位作者 宗兆锋 王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9-737,共9页
为了获得极长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issimus SL01菌株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SL01菌株的发酵液配方进行了优化,采用离体枝条和果实病斑抑制试验检测了其配方优化效果,并测定了SL01抑菌活性物质对温... 为了获得极长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issimus SL01菌株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SL01菌株的发酵液配方进行了优化,采用离体枝条和果实病斑抑制试验检测了其配方优化效果,并测定了SL01抑菌活性物质对温度、酸碱度和紫外光照射的稳定性。最终获得最佳发酵液的配方(质量分数)为:小米粉2%、酵母粉1%和Mg SO4·7H2O 0.15%。以在28℃、初始p H 7.0、接种量2%、装液量50 m L/250 m L和转速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7 d得到的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强。采用优化的培养基配方发酵所得的SL01发酵液对苹果枝条和果实上的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86%和10.15%。所得发酵液在低于40℃、p H在6~10或紫外光照射12 h时,抑菌活性仍较为稳定。研究表明,通过培养基优化,可以显著提高SL01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长链霉菌 抑菌活性 发酵条件 稳定性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韭菜等几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姚琴 王美入 +1 位作者 杨家荣 胡小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7-42,共6页
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 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而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分泌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盆栽试验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微菌核对韭菜根系分泌物最为敏感。5种植物中,韭菜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野薄荷次之,藿香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抑菌作用 棉花黄萎病
下载PDF
小麦品种小偃9323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明双 马东方 +4 位作者 王海鸽 尹军良 侯璐 姚强 井金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1,共7页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小偃9323对CYR32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F2代分离群体,筛选到6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别是Xwmc807、Xbarc3、Xwmc684、Xwmc201、Xwmc553和Xwmc179;该抗病基因位于小麦6AL染色体上,其最近的标记为Xwmc201和Xwmc553,遗传距离分别是2.6cM和3.7cM。分析表明,该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被命名为YrXY9323。用YrXY9323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标记Xwmc201和Xwmc553对42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有19%的品种具有与YrXY9323相同的标记位点。本结果对YrXY9323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9323 小麦条锈菌 隐性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麦长管蚜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冠层光谱特征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祖庆 亢菊侠 +3 位作者 罗晨 胡想顺 张改生 赵惠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7-272,共6页
[目的]构建不同小麦品种基于冠层光谱参数的麦长管蚜百株蚜量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定不同百株蚜量下3个小麦品种‘1376’‘Amigo’和‘小偃-22’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并对冠层反射率与百株蚜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 [目的]构建不同小麦品种基于冠层光谱参数的麦长管蚜百株蚜量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定不同百株蚜量下3个小麦品种‘1376’‘Amigo’和‘小偃-22’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并对冠层反射率与百株蚜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在400~900nm波段内,随着百株蚜量的增加,3个小麦品种冠层光波反射率下降,且部分波段内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选择可见光波段的405nm、近红外波段的835nm作为3个小麦品种共有的特征波长点,构建出的3个小麦品种的百株蚜量预测模型的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3个小麦品种405nm波长点模型均优于835nm波长点。[结论]利用高光谱信息同时预测不同小麦品种麦长管蚜百株蚜量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小麦品种 光谱测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对苹果采后灰霉病的防治 被引量:6
19
作者 巩文峰 李月飞 +3 位作者 上官妮妮 赵新贝 王阳 马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7,共7页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从苹果表面分离筛选到1株对苹果采后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的酵母菌株2SP,该酵母菌孢子悬浮液对苹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45%,对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为90.0%,而过滤上清液和离心灭...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从苹果表面分离筛选到1株对苹果采后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的酵母菌株2SP,该酵母菌孢子悬浮液对苹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45%,对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为90.0%,而过滤上清液和离心灭菌上清液对灰霉病菌防治效果较差,表明营养和空间竞争可能是该酵母菌抑制灰霉病发展的主要机制。该酵母菌在苹果伤口接种后置于4℃低温条件下,30 d后仍能存活,且酵母菌的数量高于起始值。通过26S rDNA D1/D2序列分析,将该酵母菌株初步鉴定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灰霉菌 采后病害 出芽短梗霉
下载PDF
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T4新菌系的致病范围测定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强 夏滔 +3 位作者 李佼佼 李高宝 王芳 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4-610,共7页
为研究T4新菌系对我国条锈病流行区后备及生产品种、中四后代品种(系)的致病范围,预测T4新菌系对我国未来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在苗期和成株期,用T4菌系对供试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T4新菌系对我国条锈病流行区后备品种和... 为研究T4新菌系对我国条锈病流行区后备及生产品种、中四后代品种(系)的致病范围,预测T4新菌系对我国未来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在苗期和成株期,用T4菌系对供试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T4新菌系对我国条锈病流行区后备品种和陕西省生产品种致病范围较窄,毒性较弱;而对含有"中四"血缘的小麦品种(系)有较强的毒性,几乎能感染所有供试的"中四"衍生系品种。在现有生产品种大面积种植下,T4新菌系暂时不会构成对现有品种的威胁;但随着"中四"后代品种大面积种植,感染"中四"条锈菌新菌系将对我国条锈病持续控制构成潜在威胁,必须加强对新菌系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四 T4新菌系 致病范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