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DNA序列探讨斑头鱼分类地位 被引量:11
1
作者 任桂静 刘奇 +1 位作者 高天翔 柳本卓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2-340,共9页
测定了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线粒体COⅠ、Cyt b和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六线鱼属3种的同源序列,以单鳍多线鱼Pleurogrammus monopterygius为外群,运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 测定了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线粒体COⅠ、Cyt b和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六线鱼属3种的同源序列,以单鳍多线鱼Pleurogrammus monopterygius为外群,运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同时联合了3个基因片段序列,运用贝叶斯联合模型综合探讨了六线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除16S rRNA基因外,其余2个基因片段以及联合模型所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完全一致,即斑头鱼与大泷六线鱼亲缘关系最近,应归为六线鱼属,拉丁学名应为Hexagrammos agrammus。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斑头鱼和大泷六线鱼分歧时间约为175万年。结合形态学研究资料,支持将斑头鱼归为六线鱼属的观点,斑头鱼和大泷六线鱼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六线鱼科中分化较晚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鱼 六线鱼属 线粒体DNA 分类地位 系统进化
原文传递
应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评估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 被引量:9
2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西田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375-3384,共10页
利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Age 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ASPM)评估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状况,同时结合亲体量-补充量曲线陡度系数和年龄组自然死亡系数的敏感性分析,描述了黄鳍金枪鱼资源的发展趋势、判断了开发状况。研究认为,陡度... 利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Age 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ASPM)评估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状况,同时结合亲体量-补充量曲线陡度系数和年龄组自然死亡系数的敏感性分析,描述了黄鳍金枪鱼资源的发展趋势、判断了开发状况。研究认为,陡度系数设在0.6-0.8才可能使亲体量产生出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的水平。采用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死亡系数值时,评估结果最接近渔业现状。研究发现,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总资源量和亲体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资源量自1990年后趋向稳定,维持在195.9-263.2万t,平均为221万t;亲体量在1994年后下降到100万t以下,1997年以后处在维持MSY所需亲体量的水平之下,目前仍呈下降趋势。补充量在渔业初期呈现大幅度波动,1978年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3258.36-6583.35×106尾,平均为4687.66×106尾。未成熟鱼的数量总体较为稳定,但成熟鱼的数量出现剧减,从渔业初期的246.51×106尾减少到2005年的19.02×106尾。模型估计的总捕捞死亡系数从渔业初期开始逐渐上升,1991年后出现大幅度上升,处于0.334-0.456间,2003年时超过FMSY,捕捞产量也于2003年超过MSY。分析认为,2003年以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持续高产量被认为是不可持续,根据ASPM估算,2003-2006年均产量46.4万t,超过了MSY(36.4万t);S/SMSY为0.76;Fall/FMSY为1.39,由此判断现阶段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年龄结构产量模型 黄鳍金枪鱼 印度洋
下载PDF
矛尾复虾虎鱼物种命名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宋娜 高天翔 +1 位作者 孙希福 柳本卓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2-359,共8页
利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探讨斑尾复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的亲缘关系及矛尾复虾虎鱼物种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虾虎鱼在量度特征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分节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斑尾复虾虎鱼相比,矛尾复虾虎鱼头长相对较小,而尾鳍... 利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探讨斑尾复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的亲缘关系及矛尾复虾虎鱼物种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虾虎鱼在量度特征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分节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斑尾复虾虎鱼相比,矛尾复虾虎鱼头长相对较小,而尾鳍相对较长。对两种虾虎鱼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两种虾虎鱼的遗传距离仅为0.006,与种内距离相当;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树也显示两种虾虎鱼间亲缘关系很近,两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矛尾复虾虎鱼并非有效物种,应为斑尾复虾虎鱼的同种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尾复虾虎鱼 矛尾复虾虎鱼 形态特征 控制区 物种有效性
原文传递
水温影响下的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亲体补充量关系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西田勤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62-66,共5页
根据1960-2002年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stock-recruitment,SR)及其表层水温资料,利用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和模糊逻辑Ricker模型,考察表层加权水温与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模糊逻辑Ricker模... 根据1960-2002年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stock-recruitment,SR)及其表层水温资料,利用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和模糊逻辑Ricker模型,考察表层加权水温与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模糊逻辑Ricke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水温分期Ricker模型次之,均优于原始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中的暖水月补充量比冷水月大,在黄鳍金枪鱼资源量较低时,暖水条件更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模糊逻辑Ricker模型得出冷水月和暖水月条件下的极端估计,受水温等外界条件影响,黄鳍金枪鱼的补充量在两条SR曲线间波动。水温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产生了不同于依赖于密度因素的种群动力过程,限制了原始Ricker模型对亲体补充量关系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印度洋 模糊逻辑 Ricker模型
下载PDF
东海水域瓶鼻海豚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光 周开亚 +1 位作者 加藤秀弘 宫下富夫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41-247,共7页
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北纬25°~30°,东经125°以西的东海水域中瓶鼻海豚在夏季7~9月间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的最小估计值分别为0.1400头/km2和9940头。瓶鼻海豚在该水域的分布特点为:随纬度... 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北纬25°~30°,东经125°以西的东海水域中瓶鼻海豚在夏季7~9月间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的最小估计值分别为0.1400头/km2和9940头。瓶鼻海豚在该水域的分布特点为:随纬度增加(由南向北)密度逐渐减少,而在经度方向上则没有明显的密度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鼻海豚 截线抽样法 种群数量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