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南京路上语言景观的百年变迁——历史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彭国跃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15年第1期52-68,共17页
本文从历史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上海南京路上一百多年间的语言景观进行历时考查。首先我们把南京路上的语言景观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时期1870~1911)、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8)、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 本文从历史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上海南京路上一百多年间的语言景观进行历时考查。首先我们把南京路上的语言景观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时期1870~1911)、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8)、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6)、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后1977~2013),然后根据功能的不同把语言景观分为四个要素:(1)店名招牌;(2)商业广告;(3)政治标语;(4)公益广告。文中以照片影像为依据,一方面通过宏观分析,展示一百多年来南京路上语言景观从形成、繁荣、动荡到复兴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微观分析,追踪同一局部景观的具体变化,揭示政治形势和经济体制等社会因素对语言景观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语言学 语言景观 城市语言 社会因素 威信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交错”与“分歧”--围绕领事裁判权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青山治世 朱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0-170,共11页
围绕"修约"中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作用,迄今尚未有将从近代中日关系确定的《中日修好条规》签订至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中日通商航海条约》纳入视野的研究,即便在"不平等条约"的探讨中,关于其平等—不平等的状... 围绕"修约"中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作用,迄今尚未有将从近代中日关系确定的《中日修好条规》签订至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中日通商航海条约》纳入视野的研究,即便在"不平等条约"的探讨中,关于其平等—不平等的状态、单边性—双边性的意思,很难说根据当时的脉络进行了充分的考察。1871年,缔结《中日修好条规》时,中日两国在相互承认领事裁判权这一点上有着"交错"。但是,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开始与欧美修约,走向否定领事裁判权相互承认,于是,中日两国前进的道路产生了"分歧"。再经过32年,1903年,在相互不承认领事裁判权的方向上,两国似乎再次"交错",这也是其后长达40年日本持续拒绝中国要求撤废领事裁判权这一新的"不相交错"路程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相互作用 领事裁判权 修约 不平等条约 中日修好条规
下载PDF
2009年日本史学界的明清史研究
3
作者 渡边美季 阿风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8,共8页
绪论。首先要说明的是,本稿选取的约120种研究明初至19世纪上半叶(鸦片战争前后)的论著中,有关中国与其他地区关系的研究成果占到半数以上。这种潮流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到“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东京大学“特定领... 绪论。首先要说明的是,本稿选取的约120种研究明初至19世纪上半叶(鸦片战争前后)的论著中,有关中国与其他地区关系的研究成果占到半数以上。这种潮流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到“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东京大学“特定领域研究”)、“东亚文化交涉学”(关西大学“全球化COE”)等大型研究计划的影响,但仅此也并不足以阐明其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史研究 日本史学界 2009年 19世纪上半叶 鸦片战争前后 日本传统文化 东京大学 东亚文化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的礼貌功能与情态含义——兼析日本学生的母语干涉与“失礼”困惑
4
作者 彭国跃 《国际汉语学报》 2012年第2期95-102,共8页
文章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构建现代汉语礼貌功能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汉语社会的传统文化中提取"敬而远之"和"亲而近之"这两个概念来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功能。分析和考察汉语礼貌功能的特点,揭示... 文章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构建现代汉语礼貌功能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汉语社会的传统文化中提取"敬而远之"和"亲而近之"这两个概念来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功能。分析和考察汉语礼貌功能的特点,揭示两种趋向的礼貌功能在运用得体时产生的"恭敬、客气"和"热情、亲切"的正值情态含义,以及在运用失衡时产生的"冷谈、见外"和"粗鲁、怠慢"的负值情态含义。在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构建汉语礼貌功能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实例分析,提出指导日本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礼貌语言的具体建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貌功能 情态含义 母语干涉 人际关系 得体性 距离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