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张腾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随访2~14年,平均5.3年。39例(4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4例(4.6%)出现神经根麻痹,颈部旋转受限48例(55.2%),过伸受限33例(37.9%),屈曲受限17例(18.3%),侧屈受限17例(18.3%)。颈椎曲度:术前平均14.8°,术后平均4.9°,平均减少9.9°。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较多见,术后颈椎前凸减小,尤其是颈椎后凸可能是产生轴性症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 并发症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智慧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17-520,共4页
目的:总结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3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将植骨块通过钢丝或尼... 目的:总结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3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将植骨块通过钢丝或尼龙线固定于掀起的椎板和小关节间。87例患者随访2~14年,平均5.3年。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9.1分,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4分,改善率平均为67.0%,其中优44例(50.6%),良26例(29.9%),可11例(12.6%),差6例(6.9%)。术后侧位X线片示椎管直径扩大1.5~7.0mm,平均4.1mm,椎管扩大率为15%~100%,平均40%。术后CT示植骨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MRI示脊髓受压解除。并发症包括轴性症状(颈部疼痛或僵硬57例次)、神经根麻痹(4例次)及颈部活动受限(旋转、过伸、屈曲或侧屈受限115例次)等。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椎管扩大稳定持久,但其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术治疗化脓性脊椎炎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1 位作者 马忠泰 Yoshiharu Kawaguchi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00-701,共2页
关键词 化脓性脊椎炎 前路病灶清除 治疗包 植骨术 进行性发展 脊柱不稳定 滥用毒品 恶性肿瘤 静脉应用 压迫症状
原文传递
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4
作者 柳根哲 徐林 +1 位作者 Hirokazu ISH IHARA Hiroshi OH SH IMA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56-858,共3页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生物力学 力学负荷 静水压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小关节不对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放射学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Ryusuke Osada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4期1676-1679,共4页
目的 :成人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小关节不对称性的比较。方法 :研究组包括青少年组 2 5名患者 ,2 9个椎间盘和成人组 3 3名患者 ,5 0个椎间盘。使用CT测量每个小关节形态、小关节角、力矩臂角和长度。小关节不对称的诊断标准为 :双... 目的 :成人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小关节不对称性的比较。方法 :研究组包括青少年组 2 5名患者 ,2 9个椎间盘和成人组 3 3名患者 ,5 0个椎间盘。使用CT测量每个小关节形态、小关节角、力矩臂角和长度。小关节不对称的诊断标准为 :双侧小关节的形态不同或双侧小关节角相差 10°以上。并比较了两组间小关节不对称的发生率及其与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类型以及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组 (12个间盘 ,占 41% )小关节不对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组 (4个间盘 ,占 8% ) (P <0 .0 1)。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类型以及椎间盘退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关节不对称性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放射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间盘突出 小关节 诊断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病变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智慧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以及预测其发生的因素。[方法]1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椎体问融合术患者,行术后症状的评价,神经学检查及系列放射学检查,分析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以及预测其发生的因素。[方法]1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椎体问融合术患者,行术后症状的评价,神经学检查及系列放射学检查,分析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与临床和影像学参数的关系。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统计,各参数与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u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2—19a,平均9.4a。112例患者中有19例(17%)出现了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其中男12例,女7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未出现症状邻近节段病变的患者比率,5a时比率为89%,10a时为84%,17a时为67%。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病例中,术前脊髓造影上邻近节段硬膜有明显压迹或MRI上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病例(P分别为0.0087及0.0299,双样本t检验)。而其他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7名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而进行了手术。[结论]当术前脊髓造影或MRI显示该节段存在无症状性椎间盘退变时,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与融合的节段数、术前颈椎曲度、椎管的直径或融合节段的曲度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患 椎体间融合术后 邻近节段病变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椎弓根注入钙磷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洪 Masahiko Kanamori +2 位作者 邑晓东 李淳德 朱天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10-311,共2页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椎弓根注入可降解的钙磷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行胸腰段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导航系统引导下,经一侧椎弓根钻孔,通过此孔将一种可注射且可降解的CPC注入骨质疏松症患者塌陷的椎体中,并经...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椎弓根注入可降解的钙磷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行胸腰段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导航系统引导下,经一侧椎弓根钻孔,通过此孔将一种可注射且可降解的CPC注入骨质疏松症患者塌陷的椎体中,并经后路行脊柱内固定术。结果:在CT引导下,通过椎弓根钻孔,骨替代物很容易注入椎体以强化塌陷的椎体。所有患者术后症状都有明显改善。结论:CT引导可帮助外科医生通过安全入路经椎弓根注入可吸收的CPC行椎体成形术,以增加塌陷椎体的支撑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手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成形术 钙磷骨水泥 CPC PMMA
下载PDF
16岁以下少年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1 位作者 马忠泰 张腾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究后路椎间盘切除、腹膜外前外侧椎间盘切除以及前路椎间融合治疗16岁以下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16岁以下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上述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的恢复以及椎间隙... 目的:探究后路椎间盘切除、腹膜外前外侧椎间盘切除以及前路椎间融合治疗16岁以下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16岁以下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上述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的恢复以及椎间隙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5~12年(平均9年),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后临床症状很快改善.在伴有或不伴有不稳定的中央型突出的病例中,腹膜外前外侧椎间盘切除或前路椎间融合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术后3个月内,临床症状(下腰痛、下肢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消失.然而,直腿抬高试验的正常比其他症状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椎间隙的狭窄在术后3~6个月内进行性发展,然后椎间隙又增宽.结论:每一种手术方法都取得了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
下载PDF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现代外科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张腾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究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39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均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术。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随访2~17年,平均8.5年。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均有缓... [目的]探究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39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均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术。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随访2~17年,平均8.5年。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均有缓解,其中17例疼痛完全消失,其余22例有时轻微疼痛。下肢神经功能除1例感觉障碍加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20%~100%,平均75.6%。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血沉从术前平均73mm/h恢复到术后平均29mm/h,而C反应蛋白全部恢复正常。无与手术直接相关的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病原学结果:19例(48.7%)患者细菌培养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0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绿脓杆菌2例,肺炎链球菌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弗氏柠檬酸杆菌1例。[结论]患者本身的基础疾患是导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致病。某些条件致病菌或非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也可以导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C反应蛋白比ESR及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可用于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判定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MRI对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更为敏感、特异及准确;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是治疗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化脓性骨髓炎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静水压对人体腰椎间盘一氧化氮产生及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柳根哲 徐林 +4 位作者 李春根 曲弋 郑大滨 俞兴 石原裕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椎间盘代谢受许多因素影响,探讨静水压对人体腰椎间盘的一氧化氮产生及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1998-05/2000-03在日本国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骨科收集后方腰椎椎间盘摘除术所获标本69例样,样品切成1.0~2.0mm碎块后,3与1mL不含碳酸... 目的:椎间盘代谢受许多因素影响,探讨静水压对人体腰椎间盘的一氧化氮产生及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1998-05/2000-03在日本国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骨科收集后方腰椎椎间盘摘除术所获标本69例样,样品切成1.0~2.0mm碎块后,3与1mL不含碳酸氢钠培养基DMEM一同装入2.5mL塑料注射器中,再放入37℃充满蒸馏水的能够培养椎间盘组织的装置,分别提供0.1,0.3,3MPa气压。蛋白多糖合成由35S-硫酸盐结合率来测定。无活性、稳定的一氧化氮的最终产物亚硝酸盐浓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0.3MPa蛋白多糖合成最高,约为0.1MPa的1.3倍;3MPa抑制蛋白多糖合成率。但静水压对一氧化氮的产生起着逆转效应。在0.3MPa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和0.1MPa的相比略微降低,而3MPa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量,约是0.1MPa的1.34倍。结论:人的突出腰椎间盘组织诱导一氧化氮产生,其一氧化氮产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改变与静水压有明显的相关性。高负荷静水压(3MPa)增加一氧化氮产生量而减少蛋白多糖合成。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在人体腰椎间盘静水压环境下基质金属蛋白酶产生中一氧化氮发挥的作用。如果在椎间盘代谢中一氧化氮的作用得到明了,提示可用特异性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或一氧化氮的药物阻止或延缓腰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一氧化氮 多糖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静水压下对人体腰椎间盘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柳根哲 徐林 Hirokazu Ishihara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886-1889,共4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对人体腰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及静水压对蛋白多糖合成调节过程中一氧化氮是否起到中间介质作用.[方法]72例后方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志愿患者中获取新鲜的72个椎间盘样品被切成1~2 mm3细片后,与1 ml培养基DMEM...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对人体腰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及静水压对蛋白多糖合成调节过程中一氧化氮是否起到中间介质作用.[方法]72例后方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志愿患者中获取新鲜的72个椎间盘样品被切成1~2 mm3细片后,与1 ml培养基DMEM一同装入塑料注射器中,放入培养椎间盘组织的压力装置,蛋白多糖合成由35S-硫酸盐结合率来测定.无活性、稳定的一氧化氮的最终产物亚硝酸盐浓度由分光光度法来测定.[结果]静水压在0.3 MPa蛋白多糖合成最高,约为0.1 MPa的1.3倍;3 MPa抑制蛋白多糖合成率.但静水压对一氧化氮的产生起着逆转效应.在0.3 MPa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和0.1MPa的相比略微降低,而3 MPa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量,约是0.1 MPa的1.34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NG-methyl-L-arginine(简称L-NMA,10-1 000μmol)在0.3 MPa诱导增加蛋白多糖合成率,而3 MPa降低对蛋白多糖合成率的抑制作用.[结论]在人体腰椎间盘细胞静水压影响着一氧化氮生成,且一氧化氮对蛋白多糖合成率改变起着中间介质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水压 椎间盘 一氧化氮 蛋白多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