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碱湖沉积,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来自风城组的烃源岩作为准噶尔盆地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应用WYMN-3型高温高压半封闭模拟实验平台对采自玛湖...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碱湖沉积,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来自风城组的烃源岩作为准噶尔盆地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应用WYMN-3型高温高压半封闭模拟实验平台对采自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的烃源岩样品进行生烃模拟实验,获取生油、生气及其气体碳同位素参数,分析其生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风城组风二段(P 1 f 2)泥岩在受热演化过程中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在350℃时为排出油、残留油产率的高峰,分别为325.35、239.45 mg/gTOC,在高温阶段(400~500℃)仍然存在生油潜力。气态烃在375℃以后开始逐渐产出,烃类气体的来源主要为油的二次裂解。烃类气体的碳同位素序列未出现倒转现象。但在低温阶段出现了翻转现象,350℃为转折点,也是生油高峰的温度点。根据烃类产率特征、气态烃碳同位素组成以及烃类气体异构比特征可将风城组烃源岩的演化生烃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干酪根最初裂解→干酪根裂解→油裂解→油气裂解。展开更多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为盆地西北缘的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油勘探前景。利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以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对研究区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精细研究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玛...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为盆地西北缘的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油勘探前景。利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以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对研究区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精细研究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以薄层状或块状云质、粉砂质、钙质或硅质泥岩为主,且泥岩中常发育大量白云石、方解石、及硅质条带、团块或斑块。(2)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基质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内溶孔以及微裂缝等,以基质溶孔和晶间孔最为发育。储层物性差,孔隙度为0.4%~17.7%,大多小于3.0%;渗透率最大值为2.90 m D,大多小于0.03 m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3)研究区样品孔隙体积普遍较小,平均为0.25 cm3;均值系数平均为13.95;分选系数平均为2.44;偏态平均为0.97;峰态平均为1.25;变异系数平均为0.17;最大进汞饱和度低,平均为37.23%;退汞效率低,平均仅为25.73%。(4)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可分为Ⅰ,Ⅱ,Ⅲ等3类,其中物性好且内部孔隙连通性好的Ⅰ类页岩油储层具有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展开更多
文摘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碱湖沉积,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来自风城组的烃源岩作为准噶尔盆地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应用WYMN-3型高温高压半封闭模拟实验平台对采自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的烃源岩样品进行生烃模拟实验,获取生油、生气及其气体碳同位素参数,分析其生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风城组风二段(P 1 f 2)泥岩在受热演化过程中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在350℃时为排出油、残留油产率的高峰,分别为325.35、239.45 mg/gTOC,在高温阶段(400~500℃)仍然存在生油潜力。气态烃在375℃以后开始逐渐产出,烃类气体的来源主要为油的二次裂解。烃类气体的碳同位素序列未出现倒转现象。但在低温阶段出现了翻转现象,350℃为转折点,也是生油高峰的温度点。根据烃类产率特征、气态烃碳同位素组成以及烃类气体异构比特征可将风城组烃源岩的演化生烃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干酪根最初裂解→干酪根裂解→油裂解→油气裂解。
文摘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为盆地西北缘的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油勘探前景。利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以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对研究区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精细研究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以薄层状或块状云质、粉砂质、钙质或硅质泥岩为主,且泥岩中常发育大量白云石、方解石、及硅质条带、团块或斑块。(2)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基质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内溶孔以及微裂缝等,以基质溶孔和晶间孔最为发育。储层物性差,孔隙度为0.4%~17.7%,大多小于3.0%;渗透率最大值为2.90 m D,大多小于0.03 m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3)研究区样品孔隙体积普遍较小,平均为0.25 cm3;均值系数平均为13.95;分选系数平均为2.44;偏态平均为0.97;峰态平均为1.25;变异系数平均为0.17;最大进汞饱和度低,平均为37.23%;退汞效率低,平均仅为25.73%。(4)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可分为Ⅰ,Ⅱ,Ⅲ等3类,其中物性好且内部孔隙连通性好的Ⅰ类页岩油储层具有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