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阿不都沙拉木 衣马木艾山 努尔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4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结果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0.05),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 d后缓解;三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张浩沙强 宁凯 +2 位作者 郭瑞 王志刚 李坤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期27-29,87,共4页
目的报告89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通过随访2010—2013年的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将手术后出现的早期并发症进行治疗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对89例全膝... 目的报告89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通过随访2010—2013年的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将手术后出现的早期并发症进行治疗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对8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并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记录手术后早期出现深静脉血栓、出现感染的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出现的原因。结果本组89例患者中,优52例(58.4%),良26例(29.2%),可11例(12.4%)。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上均有明显改善。对疼痛评分、功能改善,手术优良率87.6%。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早期并发症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肺栓塞患者3例,术后早期出现的深静脉血栓致死率极高。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严重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多发,早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与感染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关节炎
原文传递
非融合技术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孟 李坤 +1 位作者 王飞 张元豫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Dynesys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治疗3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Dynesys组18例,腰椎融合组18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指数、手术效果优良率及椎间活动度(ROM)。结果... 目的探讨Dynesys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治疗3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Dynesys组18例,腰椎融合组18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指数、手术效果优良率及椎间活动度(ROM)。结果两组术后VAS及ODI都得到明显改善;Dynesys组邻近节段ROM维持在原来状态,手术节段ROM减小;腰椎融合组邻近节段ROM增大,手术节段融合。结论Dynesys与腰椎融合术均可取的理想的早期疗效,Dynesys保持了部分椎间活动度,有利于防止退变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 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损伤控制骨科在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建 车立新 +1 位作者 张元豫 李坤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856-2858,共3页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治疗理念起初是应用于腹部严重创伤,尤其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相对于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治疗理念而言,多数学者认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生理条件已达极限,如果早期进行确定性...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治疗理念起初是应用于腹部严重创伤,尤其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相对于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治疗理念而言,多数学者认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生理条件已达极限,如果早期进行确定性手术可对患者造成第二次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骨科 脊髓损伤 瘫痪 综述
下载PDF
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兔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建 李坤 +2 位作者 车立新 艾力夏提 周圣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治疗兔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应用球囊压迫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脊髓压迫损伤模型45只,造模术后2d随机取5只完成行为学观测、评分后取出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凋亡细胞检测...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治疗兔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应用球囊压迫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脊髓压迫损伤模型45只,造模术后2d随机取5只完成行为学观测、评分后取出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凋亡细胞检测、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兔损伤区脊髓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对照组),剩余4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一组采用损伤控制手术(A组),即减压术前先将球囊内压力减为原来一半,使椎管内有效容积增加后再自远离脊髓压迫较重的一侧进行全椎板减压;另一组直接予全椎板切除减压,减压自压迫最严重部位开始(B组),两组减压完毕后均取出球囊,并在减压术后1d、3d、7d、14d分别随机取5只实验兔完成以上检测内容。结果:对照组造模术后48h的Tarlov评分为1.20±0.45分,A、B组减压术后1d时Tarlov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减压术后1d、3d、7d时的Tarlov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减压术后14d时A组高于B组(P<0.05)。对照组脊髓细胞凋亡率为(2.66±1.40)%,A、B组减压术后1d时脊髓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减压术后1d、3d时A、B两组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减压术后1d与3d、7d与14d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减压术后3d与7d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减压术后7d、14d时A组损伤区脊髓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同时间点B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白质轻度脱髓鞘、部分轴突空泡样变,灰质内细胞水肿,A、B组减压术后1d、3d、7d、14d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改变及散在点状出血,灰质内细胞水肿伴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加重,至减压术后7d时灰质内广泛神经细胞变性,并持续到术后14d。对照组MMP-2表达阳性细胞率为(45.76±0.75)%,A、B组减压术后1d时MMP-2表达阳性率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仪 损伤控制手术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评分及分型系统的可信度检验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庆达 张嘉男 +18 位作者 贺宝荣 冯世庆 高延征 舒钧 王浩 蒋电明 丁文元 贺园 杨俊松 张正平 尹新华 郑博隆 黄云飞 李大同 郭瑞 安浩 王晓晖 刘团江 郝定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80-990,共11页
目的检验和评价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评分及分型系统的可信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等8家医院收治的530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例,女318例... 目的检验和评价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评分及分型系统的可信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等8家医院收治的530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例,女318例;年龄55~90岁[(72.6±10.8)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4例,D级18例。根据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OTLICS)评分,本组患者OTLICS评分均>4分,需行手术治疗。急性症状性OTLF(ASOTLF)分型410例,其中Ⅰ型24例,ⅡA型159例,ⅡB型47例,ⅡC型31例,ⅢA型136例,ⅢB型8例,Ⅳ型(无神经症状)2例,Ⅳ型(合并神经症状)3例。陈旧性症状性OTLF(CSOTLF)分型120例,其中Ⅰ型62例,Ⅱ型21例,Ⅲ型17例,Ⅳ型(全身麻醉下可复位)3例,Ⅳ型(全身麻醉下无法复位)9例,Ⅴ型(全身麻醉下可复位)1例,Ⅴ型(合并神经症状)5例,Ⅴ型(全身麻醉下无法复位)2例。患者分别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体位复位+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后路切开复位截骨矫形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采用加权Kappa方法检验OTLICS评分、ASOTLF分型及CSOTLF分型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可信度。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TLICS评分观察者间平均评分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3.4%,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6;观察者内平均评分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3.0%,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6。ASOTLF分型观察者间平均分型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4.2%,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4;观察者内平均分型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2.5%,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3。CSOTLF分型观察者间平均评分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1.9%,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0;观察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老年人 损伤严重度评分 结果可重复性
原文传递
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
7
作者 卢文灿 仉建国 +6 位作者 邱贵兴 伊力哈尔·沙迪克 王以朋 于斌 赵宏 赵宇 翁习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58-761,共4页
目的评价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治疗PUMCⅡdl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方法匝颐性分析35例行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的PUMCⅡd1型(Lenke5型)AIS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单棒节段性固定融合,随... 目的评价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治疗PUMCⅡdl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方法匝颐性分析35例行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的PUMCⅡd1型(Lenke5型)AIS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单棒节段性固定融合,随访18—42个月,平均36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躯干偏移、上下融合椎邻近椎间盘开角、下固定椎的倾斜、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胸腰弯或腰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45.6°,术后9.7°,末次随访14.4°。胸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29.7°,术后17.6°,末次随访20.1°。躯干偏移术前平均14.0mm,术后14.8mm,末次随访5.1mm。下端固定椎(LIV)倾斜术前平均-21.8°,术后-1.5°,末次随访-2.1°。冠状面上端固定椎(UIV)上位椎间盘开角(UIVDA)及LIV下位椎间盘开角(LIVDA)术前分别为0.5°和0.6°,术后为0.9°和4.9°,末次随访时均显著加重,为3.0°和7.8°。矢状面胸段(T5-12)及胸腰段(T10-L2)曲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保持良好。矢状面腰前凸(L1~S1)及固定融合节段Cobb角在术后有所减小,末次随访时均保持良好。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是治疗PUMCⅡdl型(Lenke5型)AIS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开角增加及部分病例残余胸弯过大现象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 脊柱融合术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臭氧联合利多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阻滞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杰 吴玉莲 +2 位作者 张元豫 孙俊刚 蒲春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09X期163-164,共2页
目的:观察臭氧联合利多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对枕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枕神经痛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5例,采用臭氧联合利多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行枕大、枕小神经阻滞,药物组成为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曲安奈德... 目的:观察臭氧联合利多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对枕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枕神经痛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5例,采用臭氧联合利多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行枕大、枕小神经阻滞,药物组成为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曲安奈德、维生素B12的混合药液;对照组45例,仅采用药物枕大、枕小神经阻滞治疗。药物组成为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曲安奈德、维生素B12的混合药液。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42/4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0%(36/45例),门诊随访三个月至一年,试验组复发率4.4%(2/45例),对照组复发率33.3%(15/45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联合利多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阻滞治疗枕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神经痛 臭氧 利多卡因 曲安奈德 维生素B12 枕神经阻滞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角度术前预测方法的评价
9
作者 张树文 王浩 盛伟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1-929,共9页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角度的术前预测方法,分析其在脊柱-骨盆矢状序列重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角度的术前预测方法,分析其在脊柱-骨盆矢状序列重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22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29~56岁(44.3±7.4岁);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参数,应用躯干整体平衡法(full balance integated index,FBI)、脊柱股骨角法(spine femoral angle,SFA)、肺门-髋轴法(hilus pulmonis-hip axis,HP-HA)、外耳道-髋轴法(center of both acoustic meati-hip axis,CAM-HA)和Surgimap法预测截骨角度,再根据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计算理论脊柱-骨盆参数和理论截骨角度。分别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和理论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以及预测截骨角度、实际截骨角度和理论截骨角度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中L1截骨4例、L2截骨10例、L3截骨8例,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和手术疗效,术后末次随访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BI、SFA、HP-HA、CAM-HA和Surgimap法预测截骨角度分别为50.5°±12.1°、52.0°±11.3°、53.9°±8.1°、51.3°±5.8°和43.2°±9.2°,不同预测方法预测的截骨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2,P=0.046)。模拟截骨恢复理想脊柱-骨盆矢状序列所需理论截骨角度为51.2°±8.1°,分别与FBI、SFA、HP-HA、CAM-HA预测截骨角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实际截骨角度41.1°±5.4°,与FBI、SFA、HP-HA、CAM-HA预测截骨角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Surgimap法预测截骨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截骨角度预测
下载PDF
血清结核杆菌Hsp10检测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仁森 孟晓源 +1 位作者 李坤 张艳君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577-579,582,共4页
目的检测静脉血中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MTB Hsp10)含量,评价MTB Hsp10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疑似脊柱结核患者58例,根据临床及病理学诊断最终确诊分为脊柱... 目的检测静脉血中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MTB Hsp10)含量,评价MTB Hsp10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疑似脊柱结核患者58例,根据临床及病理学诊断最终确诊分为脊柱结核组(n=30),非脊柱结核组(n=28),另外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LISA)检测所有纳入对象静脉血中MTB Hsp10含量,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约登指数最大时的界值作为诊断界值,患者同时接受病灶病理学检查、T-SPOT.TB,所有纳入对象均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不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脊柱结核组(n=30)中有27人接受病理学检查;脊柱结核组(n=30)和非脊柱结核组(n=58)血清MTB Hsp10分别是(121.52±24.62)pg/m L和(90.83±22.69)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B Hsp10检测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7%、77.6%、63.8%和86.5%;PPD皮肤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43.1%、37.7%和71.4%。在脊柱结核患者中,MTB Hsp10的阳性率高于PPD皮肤试验(76.7%比66.7%,P=0.001);与T-SPOT.TB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7%比86.7%,P=0.120);与病理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7%比85.2%,P=0.092)。MTB Hsp10与病理学检查具有一致性(κ=0.413,P=0.032)。结论 MTB Hsp10在人体静脉血中是可测的,对于脊柱结核的辅助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对于脊柱结核快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学 结核分支杆菌 热休克蛋白10 辅助诊断
下载PDF
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蔡佳 蔡军 努尔买买提·阿木提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1582-1584,158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胸腰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7例,其中59例采用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PVP治疗(PV...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胸腰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7例,其中59例采用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PVP治疗(PVP组),48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PKP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PVP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用量、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PKP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和PVP组术前椎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及Co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中间高度较术前显著的增高(P〈0.05),Cobbs角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PVP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中间高度值显著高于PKP组(P〈0.05),Cobbs角显著小于PKP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ODI指数较本组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胸腰段体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助于恢复椎体高度、Cobbs角,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黏合剂 骨折固定术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并发症 骨折/病因学 胸椎 腰椎
下载PDF
3D Body解剖软件结合CBL教学法在骨科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12
作者 张树文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王浩 《教育进展》 2024年第6期1489-1493,共5页
目的:探讨3D body解剖软件结合CBL教学法在骨科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科室实习的36名骨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BL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教学模式上运... 目的:探讨3D body解剖软件结合CBL教学法在骨科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科室实习的36名骨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BL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教学模式上运用3D body解剖软件。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PPT汇报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PPT汇报成绩、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结论:3D body解剖软件结合CBL教学法应用于骨科实习生临床带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成绩,调动学生积极性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Body解剖软件 CBL教学法 实习生 骨科
下载PDF
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13
作者 张树文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王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5-260,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26例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11例,经椎板间入路15例。单侧减压21例,双侧减压5例...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26例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11例,经椎板间入路15例。单侧减压21例,双侧减压5例。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时间(85.4±21.7)min,手术出血量(19.8±5.9)ml,术中透视次数(7.7±2.4)次。术后即刻下肢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00)。术后随访10~24个月,(16.0±3.7)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F=105.444、852.714,均P=0.000),JOA评分显著增加(F=256.222,P=0.000)。末次随访疗效为优18例(69.2%),良5例(19.2%),可3例(11.5%),优良率88.5%(23/26)。结论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技术 邻近节段退变 邻近节段疾病
下载PDF
评价多种抗原在非典型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仁森 孟晓源 +2 位作者 李坤 车立新 郭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61-1464,共4页
采用ELISA法检测63例疑似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MTB Hsp10)、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60(MTB Hsp 60)、热休克蛋白16.3(Hsp 16.3)和热休克蛋白70(Hsp 70)吸光度(OD)值,探讨这4种抗原在非典型脊柱结... 采用ELISA法检测63例疑似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MTB Hsp10)、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60(MTB Hsp 60)、热休克蛋白16.3(Hsp 16.3)和热休克蛋白70(Hsp 70)吸光度(OD)值,探讨这4种抗原在非典型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作用。非典型脊柱结核组血清中4种抗原OD值高于脊柱其他疾病组和健康体检组(P<0.05);MTB Hsp 10、MTB Hsp 60、Hsp16.3、Hsp 70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7%、89%、70%、51%和73%、75%、84%、91%,4种抗原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是89%、98%;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4种抗原中MTB Hsp 10和MTB Hsp 60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分别为0.85、0.88),4种抗原联合诊断时AUC=0.97(P<0.001)。4种抗原对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意义,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脊柱结核 结核杆菌 热休克蛋白 诊断
下载PDF
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技术制备兔急性脊髓压迫损伤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建 艾力夏提 +3 位作者 车立新 李坤 周圣泉 张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8-1024,共7页
目的:探讨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技术制备兔单纯脊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麻醉成功后备皮.以T10为中心取背部正中切口,长约4cm,显露T8~T11,假手术组(A组)行T8一侧椎板切除,不置入球囊... 目的:探讨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技术制备兔单纯脊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麻醉成功后备皮.以T10为中心取背部正中切口,长约4cm,显露T8~T11,假手术组(A组)行T8一侧椎板切除,不置入球囊;对照组(B组)将T8一侧椎板切除后置入球囊达T10水平,不扩张球囊;实验组(C组)行T8一侧椎板切除后,将球囊通过T8置入达T10水平,将球囊快速充起,占据椎管前后径约30%,术中采用CT平扫确定球囊位置并记录球囊扩张达到占位程度时的压强值并维持此压强值压迫48h。术前和术后48h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并记录网形和数值变化,采用改良Tarlov评分记录各组术后48h动物后肢活动情况。同时记录各组兔术后1d、2d体重下降值和饮食量。术后2d各组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取m以T10为中心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3只均以T8为中心上下约0.5cm范同进行拆线,B、C组将球囊内压力减为负压后将球囊轻轻抽出,最后缝合切口,继续观察并记录术后4d、7d、14d时体重下降值及饮食量。结果:C组造模球囊扩张达到椎管前后径30%占位程度时球囊内压强为67.23+22.34kPa,95%置信区间为(48.55~85.91)kPa。造模术后C组SSEP波幅显著性降低,与A、B组术后及C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8h改良Tarlov评分A组(6.00±0.00分)与B组(5.88±0.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1.13±0.3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d、2d、4d、7d、14d时3组兔体重下降值及饮食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时体重恢复至正常体重,术后7d时饮食恢复正常。结论: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技术制备兔单纯脊髓压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压迫症 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
下载PDF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骨不稳的研究回顾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瑞 艾则孜.艾海提 +2 位作者 张浩沙强 宁凯 王志刚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957-960,共4页
髌骨不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通常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髌骨不稳的原因较多,且有多种方案治疗髌骨不稳,如胫骨结节止点内移、外侧髌韧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股骨滑车成形术等。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 髌骨不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通常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髌骨不稳的原因较多,且有多种方案治疗髌骨不稳,如胫骨结节止点内移、外侧髌韧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股骨滑车成形术等。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在维持髌骨稳定方面起主要作用,是髌骨静力性稳定机制中最重要的结构。研究证明,在治疗髌骨不稳的术式中,MPFL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本文综合学习了相关文献,对MPFL重建术的手术技巧、优缺点进行了概括,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髌股韧带 滑车发育不良 髌骨不稳
下载PDF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不稳3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元豫 李坤 +1 位作者 李洪伟 王志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11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总结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自2007—10--2009-01应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导致的腰腿痛患者35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ODI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及随访期间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片及MRI。结果... 目的总结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自2007—10--2009-01应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导致的腰腿痛患者35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ODI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及随访期间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片及MRI。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5年,平均38.2个月,术后患者ODI评分均改善,术前为(56.76±9.11)%。术后6个月时为(13.52±10.23)%,末次随访时为(13.41±12.41)%,术前与术后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节段活动度(ROM)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53±2.19)°、(2.35±1.05)°、(2.36±1.10)°和(2.45±1.13)°,L5S1节段的ROM分别为(10.20±2.24)°、(2.10±1.37)°、(2.24±1.30)°和(2.52±1.59)°。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装置,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轻微的活动度,其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和运动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不稳 Dynesys系统 内固定
原文传递
228例颈椎前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海洪 王淑勉 +2 位作者 周玉玲 赵红 甘凤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第16期51-53,共3页
总结了228例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认为护理的重点是及时巡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准确评估患者肢体感觉、活动、肌力;加强对术后失明,喉上、喉返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干/节损伤,呼吸衰竭,肺栓塞,迟发性食... 总结了228例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认为护理的重点是及时巡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准确评估患者肢体感觉、活动、肌力;加强对术后失明,喉上、喉返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干/节损伤,呼吸衰竭,肺栓塞,迟发性食管瘘,颈部切口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早期表现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早期进行干预,早期干预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术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元豫 李坤 +1 位作者 李洪伟 王志刚 《西部医学》 2009年第8期1282-1283,共2页
目的总结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早期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应用Dynesys系统治疗因腰椎退变致腰腿痛患者17例,手术保留节段棘突和韧带,摘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行椎管减压或潜凿式减压解除神经根管狭窄,将聚乙烯带安置... 目的总结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早期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应用Dynesys系统治疗因腰椎退变致腰腿痛患者17例,手术保留节段棘突和韧带,摘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行椎管减压或潜凿式减压解除神经根管狭窄,将聚乙烯带安置于椎弓根钉之间。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脊髓功能评分。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3~15)个月,手术前及随访期间拍摄脊柱正侧住X片及MRI。结果17例疗效评价均为优,JOA评分15~18分,平均16.5分。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Dynesys系统 临床效果
下载PDF
12例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骨折诊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元豫 张浩沙强 +1 位作者 马吾浪.乌布利艾拉 李坤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1期1748-1750,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0年8月脊柱外科收治的12例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病例,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10例,复杂骨折2例;股骨头骨折按Yoon... 目的探讨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0年8月脊柱外科收治的12例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病例,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10例,复杂骨折2例;股骨头骨折按Yoon’s分类方法,Ⅱ型和Ⅲ型共9例,其余均为Ⅳ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10d,平均8d,均采用改良的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其中3例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因股骨头呈粉碎状态无法复位固定直接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侧骨折复位后行钢板内固定;其余Ⅱ、Ⅲ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其中早期5例采用4.5mm皮质骨螺钉内固定并埋头,骨折愈合后取出金属内固定螺钉时非常困难而且创伤大存在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后期内固定物采用可吸收螺钉和(或)骨钉固定,避免二次创伤带来的并发症,髋臼骨折复位后通常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给予下肢外展中立位持续皮牵引,术后4周开始功能康复锻炼,3个月后逐渐开始部分负重活动。结果12例患者获得6—60个月的随访,采用Epstein评价方法,优2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Ⅱ、Ⅲ型损伤应早期切开复位,行螺钉内固定术,对于Ⅳ型骨折,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髋臼 骨折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