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1
作者 周卓浩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S02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局部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在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 目的探讨分析局部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在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面洒入氨甲环酸1.0 g,B组在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面洒入氨甲环酸2.0 g,C组在扩髓后髓腔内洒入氨甲环酸1.0 g及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面洒入氨甲环酸1.0 g;术后4 h内夹闭引流管,观察3组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隐形失血量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隐形失血量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置换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隐形失血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预防术后失血,局部应用位置对失血量无较大影响,但相比1.0 g剂量,局部应用2.0 g对术后出血各指标的控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氨甲环酸 应用剂量 术后隐性失血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骨融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晓峰 刘金凯 +3 位作者 李文强 伊力夏提 海拉提 苏严柱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35期4467-4469,4473,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以186例行胸腰椎结核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分为融合组和未融合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鉴定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 目的分析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以186例行胸腰椎结核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分为融合组和未融合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鉴定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的独立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融合组与融合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累及椎体数量、植骨方式、术前血浆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民族、病程和手术入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累及椎体数量、植骨方式和术前CRP水平是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高、BMI低、累及2个以上椎体、采用块状自体骨和术前血浆CRP高不利于早期植骨融合,其调整OR值分别为3.048、3.274、2.684、2.821和2.904。结论术前增加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自身营养状况,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选择自体骨粒进行移植,尤其是对于年龄较高、BMI较低和累及多个椎体的患者,可促进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的早期植骨融合,促进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胸椎 腰椎 手术 脊柱融合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种X线投射位结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3
作者 徐云 施林生 +1 位作者 黄建飞 李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31期17-19,共3页
目的 总结多种X线投射位结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06例AVNRT患者分别于后前位(PA)、右前斜30°(RAO 30°)和左前斜45°(LAO45°)X线投射位下,测量希氏... 目的 总结多种X线投射位结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06例AVNRT患者分别于后前位(PA)、右前斜30°(RAO 30°)和左前斜45°(LAO45°)X线投射位下,测量希氏束(His)至冠状窦(CS)口连线距离,选择距离最大投射位开始标测确定靶点,放电前再次于另外两种X线投射位下确认消融电极与His的距离.结果 于PA、RAO 30°和LAO 45°X线投射位下显示最大His至CS口连线距离的病例数分别为66、75、65例(P>0.05),距离分别为(2.94±0.87)、(2.98±0.76)和(2.91±0.52)cm(P>0.05).经三种不同X线投射位确认,靶点均位于His至CS口连线中点水平以上患者22例,其余患者184例,两者于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第一度或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例数分别为4例和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均获得成功,未发生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采用多种X线投射位相结合的方法,并且熟练掌握不同X线投射位下的消融电极操作特点,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手术成功率和预防消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导管消融术 X线投射位
原文传递
戴戒术与单纯浅静脉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鸿源 管圣 +1 位作者 包文 段永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15-1520,共6页
目的:比较股浅静脉戴戒术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0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股浅静脉戴戒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 目的:比较股浅静脉戴戒术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0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股浅静脉戴戒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股总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Valsalva试验下反流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表现为股总静脉管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快、静脉血流反流时间缩短(均P<0.05),但观察组上述3个变量手术前后变化程度(差值)均明显大于照组(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手段,但戴戒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功能不全 外科学 静脉曲张 下肢 戴戒术
原文传递
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宏 古丽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23期127-128,共2页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32例Ⅱ~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6MVX线加速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2Gy/次,5次/周,总计量为60~66Gy(6~7周)。放疗开始后同步进行EP方案:VP-16100mg/m...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32例Ⅱ~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6MVX线加速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2Gy/次,5次/周,总计量为60~66Gy(6~7周)。放疗开始后同步进行EP方案:VP-16100mg/m2,第1--3天;DDP30rng/m2,第1~3天,3周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结果近期有效率为84.38%,1年生存率为68.75%。主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71.88%),胃肠道反应(75.00%),放射性食管炎(56.25%)和放射性肺炎(21.88%)。结论EP方案同步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放化疗 EP方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