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50
1
作者 郭伟强 姚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1-513,共3页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否具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与此病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关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争议较大。本文就原发性...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否具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与此病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关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争议较大。本文就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胃炎 十二指肠胃反流 病因
下载PDF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9
2
作者 袁海龙 谢会忠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37-739,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丙泊酚和芬太尼麻醉实施胃镜检查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40例病人为观察组,同期行常规操作的40例为对照组,对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检查成功率、检查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并... 目的:评价应用丙泊酚和芬太尼麻醉实施胃镜检查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40例病人为观察组,同期行常规操作的40例为对照组,对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检查成功率、检查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并在检查后询问患者的感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胃镜检查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等不适症状明显减少(P<0.05),检查后难以忍受和不舒适的感觉明显减少(P<0.05),无不适和愿意再次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前收缩压平均为(126.8±18.4)mmHg,检查中为(115.8±16.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在检查中有下降,但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收缩压在检查前平均为(112.8±12.5)mmHg,检查中为(122.6±16.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在检查前平均为(65.3±9.6)mmHg,检查中为(70.9±10.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前心率平均为(78.3±11.0)次/min,检查中为(8.09±13.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检查前心率平均为(74.0±6.5)次/min,检查中为(82.5±9.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值无明显变化。2组检查成功率、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用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是安全、舒适、无痛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丙泊酚 芬太尼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变化 被引量:45
3
作者 李燕 吴浩 +3 位作者 邓一芸 廖如奕 席利力 姚萍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2-417,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的变化和细菌移位的情况。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4),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制作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24h后处死,测定血清淀粉酶及血浆...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的变化和细菌移位的情况。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4),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制作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24h后处死,测定血清淀粉酶及血浆内毒素水平,观察胰腺、小肠病理改变并评分,检测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定量分析肠道内菌群数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肠腔内大肠埃希菌属计数明显升高(9.72±3.58,P<0.01),乳酸杆菌属(0.67±0.34,P<0.01)和双歧杆菌属(4.59±3.42,P<0.05)计数明显减少,血浆内毒素测定阳性率增高(P<0.01),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升高(P<0.01或P<0.05),胰腺及小肠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受损,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其与多脏器感染的发生、发展或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黏膜屏障 肠道微生态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的回顾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高翠贤 古丽巴哈尔.司马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167-2169,2172,共4页
目的通过系统地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指数,从而评估出有效、真实的无创性疾病活动指数。方法目前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的活动指数如下:Powell-Tuck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eo.m疾病活动指数、简易的结肠炎... 目的通过系统地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指数,从而评估出有效、真实的无创性疾病活动指数。方法目前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的活动指数如下:Powell-Tuck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eo.m疾病活动指数、简易的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SCCAI)、Mayo疾病活动指数、小儿科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PUCAI)、内镜-临床疾病活动指数(ECCI)、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AI)。本研究通过使用结肠镜活动指数、Mayo疾病活动指数、病理活动指数与以上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来评估疾病活动指数的有效性;以Mayo疾病活动指数进行分度,以此分度对余活动指数绘制ROC曲线,从而得出各疾病活动指数的真实性,从而评估疾病活动指数。结果 Seo.m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CCAI、CAI是比较真实、可靠的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指数。在评估各疾病活动指数的有效性中,CAI、Seo.m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CCAI的平均相关系数(三个项目的平均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4、0.73、0.73、0.70,P<0.001;在评估各疾病活动指数的真实性中,Seo.m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CCAI、PUCAI、CA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99、0.918、0.914、0.899,P<0.001。结论 Seo.m疾病活动指数及SCCAI是目前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更有效、更真实的疾病活动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 比较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循证护理应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朱文霞 薛素梅 姬晓艳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075-1076,共2页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的护理要点,探讨循证护理的优势。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收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且采用IABP的方式治疗的患者4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的护理要点,探讨循证护理的优势。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收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且采用IABP的方式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循证组(n=21)和常规组(n=23),循证组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64.3±12.5)岁;常规组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64.6±12.6)岁,采用的检测指标为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等,了解患者满意度,记录治疗时间。结果 循证组患者治疗后恢复基本生命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总结得出,循证组患者对护理有更高的满意度达80.95%,与常规组的65.22%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5.24%,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应用IABP治疗疾病时应注重护理方式的选择,正确的循证护理与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能够恢复危重疾病的生命体征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IABP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量的变化 被引量:26
6
作者 蒋曼 姚萍 +3 位作者 杨涛 高鸿亮 王磊 程永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245-1249,1254,共6页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的特异性引物。收集...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的特异性引物。收集溃UC患者粪便标本6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60份,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细菌的数量。结果 UC患者组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与U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双歧杆菌属 柔嫩梭菌属 拟杆菌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CD3^+、CD4^+及CD8^+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申杨 闫波 +1 位作者 唐国华 姚萍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21期3449-3451,共3页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胃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16例慢性浅表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胃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16例慢性浅表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疗程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对胃炎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D3^+、CD4^+、CD8^+等指标表达水平均较低,治疗后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略低于对照组的13.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更好,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可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替普瑞酮 慢性浅表胃炎 T淋巴细胞 疗效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高鸿亮 冯文涛 姚萍 《胃肠病学》 2012年第8期483-487,共5页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我国以及亚洲地区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的:分析GER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5~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12或内镜检查发现...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我国以及亚洲地区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的:分析GER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5~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12或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破损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非GER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信息,对19个可能与GERD有关的变量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进一步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例数分别为100例和1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浓茶、进食过饱、辛辣饮食、高盐饮食、食管裂孔疝(HH)、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民族、便秘11个变量与GERD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OR:3.614,95%CI:1.188~10.993,P=0.024)、辛辣饮食(OR:5.469,95%CI:2.570~11.640,P=0.000)、便秘(OR:3.760,95%CI:1.592~8.884,P=0.003)、中老年(OR:3.229,95%CI:1.090~8.587,P=0.005;OR:2.275,95%CI:1.004~6.667,P=0.004)为GER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认识和避免GERD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治疗HH将对GERD的预防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问卷调查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易园骊 姚萍 《医学综述》 2013年第6期991-994,共4页
脂代谢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关系,机体发生脂代谢紊乱时往往会造成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多种菌属数量及分布的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则会进一步加重脂代谢紊乱,故明确... 脂代谢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关系,机体发生脂代谢紊乱时往往会造成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多种菌属数量及分布的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则会进一步加重脂代谢紊乱,故明确两者间相互作用机制对临床上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等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就脂代谢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代谢 肠道菌群 影响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甘金刚 樊海南 张志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炎症水平、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9年5月接诊收治的UC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UC诊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炎症水平、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9年5月接诊收治的UC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UC诊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盐酸小檗碱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水平,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Th17、Treg细胞比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内容物中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IL-1β、IL-6、IL-8、TNF-α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观察组IL-1β、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CD4+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CD4+/CD8+比值升高,观察组CD4+、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h17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升高,Treg/Th17比值升高,观察组Th17比例低于对照组,Treg细胞比例、Treg/Th17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Simpson指数降低,观察组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高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能够改善UC肠道菌群紊乱状态,提高免疫球蛋白和相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抑制炎性因子过度表达,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免疫状态
原文传递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变化 被引量:20
11
作者 宋美茹 姚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根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根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新鲜粪便标本各35例,从待测粪便标本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62±1.10;5.27±1.02)、乳酸杆菌属(4.99±0.75;4.65±0.95)、双歧杆菌属(5.07±0.95;4.93±0.99),病例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2.540,P=0.013),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8,P1=0.530;t2=-0.533,P2=0.596)。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提示大肠埃希菌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或复发有关系,而乳酸及双歧杆菌属与此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埃希菌 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60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艾尼.阿布都热依木 刘春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经结肠镜及活检诊断大肠息肉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大肠息肉是目前诊治大肠息肉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我院内镜中心胃肠镜室2000年3月至2004年3月间,应用电子结肠镜检查诊治大肠息肉患者160例,共270颗息肉。
关键词 高频电凝电切摘除 电切大肠息肉 内镜下 电子结肠镜检查 胃肠镜室 诊治
原文传递
医学人文为何难以融入临床 被引量:19
13
作者 程永波 米娜娃尔.阿不都沙拉木 刘明珠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3期1-4,7,共5页
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文实现的平台,也是医学人文最终落脚点,但二者的结合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在规模较大的医院。理论原因除医学本身人和病分离外,目前很大一部分文献理论内容相对空泛。现实原因从患者过多、医生负荷过重、社会人文精神的... 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文实现的平台,也是医学人文最终落脚点,但二者的结合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在规模较大的医院。理论原因除医学本身人和病分离外,目前很大一部分文献理论内容相对空泛。现实原因从患者过多、医生负荷过重、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医患信任缺失、部分患者无理维权、媒体的负面作用、医疗市场化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医学人文如何融入临床,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建议:医学人文专职工作者宜铺下身子进行理论研究;临床医师在专业授课时宜融入医学人文教学;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走进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文 临床实践 临床医师
下载PDF
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6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任育宏 张志强 +2 位作者 高鸿亮 夏宇 姚萍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2,共5页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瘤 内镜治疗 胃间质瘤
下载PDF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磊 高鸿亮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5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利用消化内镜治疗,记录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再出血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0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利用消化内镜治疗,记录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再出血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P<0.05;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4.65%)显著低于对照组(20.93%),P<0.05。结论: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内镜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大黄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燕 姚萍 +3 位作者 邓一芸 廖如奕 席利力 吴浩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研究发现,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并发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D),出现肠道细菌易位,继发肠源性感染。感染相关并发症导致的病死人数占SAP患者病死总人数的80%。中药大黄作为一种溢清泻下的药物已应用于临床,但其详细机制不清。... 研究发现,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并发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D),出现肠道细菌易位,继发肠源性感染。感染相关并发症导致的病死人数占SAP患者病死总人数的80%。中药大黄作为一种溢清泻下的药物已应用于临床,但其详细机制不清。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黄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肠黏膜屏障 肠道菌群 大黄 大鼠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源性感染 相关并发症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评分标准的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乐星华 谢会忠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7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病理上分水肿型和坏死型,临床上分轻型和重型。轻型可自限自愈,由轻型缓慢进展到重型较少见,轻型胰腺炎保守治疗效果好,重型可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如局部并发症和主要器官衰竭,死亡率很高。1992年亚特兰大...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病理上分水肿型和坏死型,临床上分轻型和重型。轻型可自限自愈,由轻型缓慢进展到重型较少见,轻型胰腺炎保守治疗效果好,重型可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如局部并发症和主要器官衰竭,死亡率很高。1992年亚特兰大会定义的重型胰腺炎包括伴有器官衰竭和/或者局部的并发症如坏死、脓肿、假性囊肿。重型胰腺炎通常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评分标准 重型胰腺炎 局部并发症 器官衰竭 治疗效果 亚特兰大 假性囊肿
下载PDF
食管癌的防治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莹 张志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21-324,共4页
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全球排行第6位,据统计,2012年全球有455 800例新发食道癌病例和400 200例死亡病例。食管癌在病理上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腺癌。其中食管鳞癌在亚洲、非洲、南美和北美的黑人国家较... 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全球排行第6位,据统计,2012年全球有455 800例新发食道癌病例和400 200例死亡病例。食管癌在病理上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腺癌。其中食管鳞癌在亚洲、非洲、南美和北美的黑人国家较常见,食管腺癌在北美洲和欧洲较多[1]。本篇文章主要讨论食管癌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发生机制以及预防与治疗,重点强调近年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食管腺癌 预防 治疗
原文传递
临床病理特征与早期胃癌分化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云 姚萍 +2 位作者 崔旻 李丹萍 高鸿亮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5期443-44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分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GC患者184例,依据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分为分化型134例(分化组),未分化型50例(未分化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浸润深度、...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分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GC患者184例,依据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分为分化型134例(分化组),未分化型50例(未分化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内镜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等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GC分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分化组年龄<45岁、肿瘤位于胃上部、肿瘤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比率(9.0%、27.6%、65.7%、3.0%、0.7%)低于未分化组(32.0%、52.0%、90.0%、12.0%、10.0%)(P<0.05),2组性别比例、内镜分型、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OR=1.21,95%CI:1.05~2.61,P=0.002)、肿瘤位于胃上部(OR=3.03,95%CI:2.37~4.05,P<0.001)、肿瘤直径≤2 cm(OR=2.42,95%CI:1.38~2.99,P=0.046)、有淋巴结转移(OR=1.77,95%CI:1.35~2.32,P=0.026)是未分化型EGC的危险因素。结论年轻患者、胃上部肿瘤、肿瘤直径较小及有淋巴结转移与未分化型EGC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分化程度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1586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姚萍 关丽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胃镜检查确诊的1 586例原发性BRG和随机按年龄组筛选的725例单纯慢性胃炎(si mple chronic gastritis,SCG)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测。对组中部...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胃镜检查确诊的1 586例原发性BRG和随机按年龄组筛选的725例单纯慢性胃炎(si mple chronic gastritis,SCG)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测。对组中部分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观察胆囊病变,并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原发性BRG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升高而下降,原发性BRG中单纯胆汁反流性胃炎967例(61.0%);合并消化性溃疡399例(25.2%);BRG组中合并食道炎或Barrett食管者220例(13.9%),高于SCG组(4.1%))。BRG组中胆囊疾患、肠化、萎缩及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均高于SCG组(P<0.05)。BRG组中H.pylori感染率为38.9%,低于SCG组中(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7,P<0.05)。结论 BRG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升高而下降;BRG患者多合并有消化性溃疡、食道疾患及胆囊疾患;BRG的H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SC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溃疡病 胆囊疾患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