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如何采写“名人之死” |
陈竹
|
《当代劳模》
|
2002 |
0 |
|
2
|
采访公审张君的日日夜夜 |
宋宁华
|
《当代劳模》
|
2002 |
0 |
|
3
|
复旦等四高校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
陆梓华
焦苇
|
《师资建设(双月刊)》
|
2016 |
0 |
|
4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体育记者“交际学”刍议 |
李京红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5
|
重大题材的“人情味”切入——《八份入党志愿书》采写体会 |
汪一新
|
《当代劳模》
|
2002 |
0 |
|
6
|
《纽约时报》多平台“媒体矩阵”模式研究 |
徐东海
|
《新闻论坛》
|
2016 |
4
|
|
7
|
睁开双眼接纳近代文明第一人 |
潘新华
|
《检察风云》
|
2019 |
0 |
|
8
|
走向聚光灯下的国际新闻舞台——我在美国采访伊拉克战争 |
杨扬
|
《新闻记者》
CSSCI
|
2003 |
3
|
|
9
|
苦笑着看自己被“炒”- 一个“未遂”新闻官对事实的还原 |
王亦君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0
|
翻译、引用外国媒体对华报道须实事求是 |
沈月明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1
|
做好科技“双刃剑”问题的舆论引导——以转基因技术报道为例 |
杨丽琼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2
|
采访江主席访美话甘苦 |
胡劲军
|
《新闻记者》
|
1998 |
1
|
|
13
|
多元价值观下的新闻评论路径 |
赵红玲
|
《探索与争鸣》
CSSCI
|
2008 |
0 |
|
14
|
假新闻何以在俄罗斯泛滥 |
邵宁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5
|
晚霞洒向浦江田野——一个晚报农村记者的手记 |
苏应奎
|
《新闻记者》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6
|
争名份还是争市场 |
习慧泽
|
《上海改革》
|
2000 |
0 |
|
17
|
试论客观报道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
朱家生
|
《新闻记者》
|
1999 |
0 |
|
18
|
从平凡的岗位上发现不平凡的人——回顾十年前如何采访徐虎 |
孙洪康
|
《新闻记者》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9
|
自豪·兴奋·紧张——全程采访朱总理访美侧记 |
余明
|
《新闻记者》
|
1999 |
0 |
|
20
|
“看浦东”写就一篇社会学大文章——新民晚报一次新闻征文启示录 |
潘新华
|
《新闻记者》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