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区域ADC值和1H-MRS代谢物比值鉴别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超鑫 赵文 +5 位作者 顾腾辉 辜进成 韩延杰 张安然 崔甜甜 钱伟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8-110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磁共振波谱(MRS)代谢物比值鉴别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GBM和15例PCNSL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磁共振波谱(MRS)代谢物比值鉴别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GBM和15例PCNSL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和MRS代谢物比值。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GBM组与PCNSL组肿瘤不同区域ADC值及MRS代谢物比值的差异。对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GBM与PCNSL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肿瘤实质区ADC值(ADC^(*))、瘤周水肿区ADC值(ADC^(#))、肿瘤实质区Cho/NAA(Cho/NAA^(*))、肿瘤实质区NAA/Cr(NAA/Cr^(*))、瘤周水肿区NAA/Cr(NAA/Cr^(#))在GBM组与PCNSL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肿瘤实质区Cho/NAA比值(Cho/NAA^(*))是鉴别GBM与PCNSL的最佳参数,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和截断值分别为0.820、92.6%、60.0%和>2.28。结论: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ADC值和MRS代谢物比值能够有效鉴别GBM与PCNSL,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波谱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下载PDF
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量临界值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顾腾辉 李立 +1 位作者 高娟娟 钱伟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02-407,共6页
目的探讨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出血量临界值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科数据库登记的300例幕上深部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神经内科治疗后3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 目的探讨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出血量临界值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科数据库登记的300例幕上深部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神经内科治疗后3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135)与预后不良组(n=165),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基于脑出血部位进行亚分组,观察幕上深部sICH患者出血部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幕上深部不同出血部位的出血量,预测临床不良结局的最佳临界值;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预测性能进行验证;使用最佳出血量临界值验证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无论是否存在混杂因素情况下,sICH位置与幕上深部sICH患者预后有关(P<0.05);经ROC分析显示,基底节出血量为18.5 mL、丘脑出血量为8.5 mL时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幕上深部sICH不同部位的出血量10折交叉检验法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和0.885,进一步证实出血量预测的稳健性良好。根据出血量临界值划分为高出血量与低出血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否调整相关混杂因素,不同部位出血量临界值仍与幕上深部sICH患者预后有关(P<0.05)。结论幕上深部sICH患者的出血位置与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位置基底核团出血量,可以为临床预后评估、积极干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幕上深部脑出血 脑出血量 临界值 基底节 丘脑
下载PDF
X线、多层螺旋CT和MR对脊椎骨折的影像诊断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超鑫 李立 +4 位作者 陈伟 杨成森 于博 鄂正康 钱伟军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2期6-9,共4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X线、多层螺旋CT和MR检查对脊椎骨折的影像诊断。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6年12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X线、多层螺旋CT和MR对脊椎骨折的影像诊断。结果从准确率来看,多层螺... 目的分析并比较X线、多层螺旋CT和MR检查对脊椎骨折的影像诊断。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6年12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X线、多层螺旋CT和MR对脊椎骨折的影像诊断。结果从准确率来看,多层螺旋CT与MR要高于X线;从检出率来看,MR最高;从检出时间来看,MR最长,其次是多层螺旋CT,最后为X线。从总体层面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多层螺旋CT和MR都具有自身的诊断价值,如果要考虑检出率和准确率的话,MR效果更佳,可快速诊断出患者损伤部位,并提供相关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多层螺旋CT MR 脊椎骨折 影像诊断 对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