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成本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艳阁 吕国庆 +2 位作者 张媛 刘宪凯 吴隼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BD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成本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初治及复发难治的MM患者40例,给予BDT方案化疗3周期,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成本、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BD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成本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初治及复发难治的MM患者40例,给予BDT方案化疗3周期,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成本、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MM患者治疗后的骨髓瘤细胞、M蛋白、β2-MG下降及血红蛋白上升的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的总缓解率为75.0%,其中5例完全缓解,10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5例部分缓解,7例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BDT方案成本-效果比是867.3元,敏感度分析后成本-效果比是310.4元。结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方案治疗MM疗效优异,安全性可,价格适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沙利度胺 多发性骨髓瘤 成本与疗效分析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TNF-α和IFN-γ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1 位作者 杨翠 孙玲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0例AA初发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0例AA初发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AA患者设为观察组,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NKT细胞及NK细胞的百分比及CD_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α和IFN-γ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同部位骨髓涂片标本中VEGF表达水平,分析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CD_3^+/TNF-α+(%)和CD_3^+/IFN-γ+(%)、VE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结论 AA患者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可有效的减少胞浆内的TNF-α和IFN-γ的表达,且AA患者中VEGF呈现低表达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黄琰 吴隼 +4 位作者 张媛 字友梅 杨满 郭燕 贺立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36-1538,共3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5月医院治疗的97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5月医院治疗的97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真菌97株,主要为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8.87%和67.01%;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38%,死亡20例,病死率20.62%。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但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开展经验型用药,此期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较高,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差,氟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还需要配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化疗 粒细胞减少 肺部真菌感染
原文传递
莫西沙星超短程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春晓 吴隼 +1 位作者 曹建玺 王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3-824,829,共3页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超短程治疗方案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治疗...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超短程治疗方案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莫西沙星超短程治疗方案治疗,分析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第8、16周痰结核菌转阴40、44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3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阴转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的超短程治疗方案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沙星 超短程治疗 初治 菌阳肺结核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万鼎铭 边志磊 +5 位作者 刘延方 曹伟杰 张媛 李涛 何海燕 玄中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为21例非白血病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结果:对照组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为0.007(0.002,0.080);AML组为0.677(0.336,0.763),明显高于对照组(Z=2.620,P<0.001)。AML-M3患者WT1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CR1、2 a LFS和OS无差异。AML(非M3)患者WT1基因低表达组CR1为82.6%(38/46),高表达组为52.3%(23/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6,P=0.002);两组的总生存曲线和无白血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0、4.698,P<0.05),高表达组2 a OS(36.0%)和LFS(33.3%)均低于低表达组(57.7%和53.7%)。结论: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是预测AML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WT1基因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雪 李志英 孙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5202-5203,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5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率为42.86%,例次感染率为46.98%;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口腔、消化道和尿路为主,分别占36.30%、26.67%、15.56%、11.1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5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率为42.86%,例次感染率为46.98%;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口腔、消化道和尿路为主,分别占36.30%、26.67%、15.56%、11.11%;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年龄、化疗疗程、血细胞参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糖皮质激素和感染类型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无关。结论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并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比值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韩效林 李敬东 +2 位作者 王婉玲 杨翠 郜振兴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的比例,分析Treg/Th17比值变化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MM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6例MM患者(...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的比例,分析Treg/Th17比值变化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MM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6例MM患者(观察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分析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及Treg/Th17比值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骨髓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同时,对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水平与Treg/Th17比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为(3.89±1.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7±3.03)%(P<0.05);Th17细胞比例为(1.72±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1±0.11)%(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中Treg/Th17比值为4.87±1.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4.17(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骨髓中IL-10和TGF-β水平显著下降,IL-17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MM患者骨髓中Treg/Th17比值与β_2-MG和LDH水平呈负相关(r=-0.681、-0.588,P<0.01),与ALB和HG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26、0.067,P>0.05)。结论 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下降,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6)水平升高,Treg/Th17比值下降,并且与MM患者的部分临床指标(β_2-MG和LDH)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下载PDF
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隼 马栋 +3 位作者 杨满 字友梅 黄琰 贺立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4-1175,119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患者86例,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患者86例,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86例老年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2株,检出率为48.84%,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52.38%、革兰阳性菌12株占28.57%、真菌8株占19.05%;病死率达51.16%,老年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周期、入院季节、住院时间,其危险度分别为6.812、3.124、2.556、2.082。结论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主要发生于呼吸系统,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其更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周期、入院季节、住院时间等为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志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05-806,共2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细胞免疫状况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肿瘤坏死因子 (TNF)、血小板生成素 (TPO)水平。方法 检测 2 4例ITP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NK细胞 (CD56)及IL 2、肿瘤坏死因子 (T...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细胞免疫状况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肿瘤坏死因子 (TNF)、血小板生成素 (TPO)水平。方法 检测 2 4例ITP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NK细胞 (CD56)及IL 2、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TPO水平。结果 CD3、CD4、CD4 /CD8、IL 2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1) ;CD8、CD56、TNF、TPO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ITP患儿T细胞亚群异常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TP患儿TPO接近正常水平 ,故对ITP患者予TPO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细胞免疫 血小板生成素
下载PDF
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感染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隼 黄琰 +3 位作者 杨满 字友梅 马栋 贺立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在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在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0.43%,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较为常见,两组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60岁或<60岁)、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指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无效)、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d或<10d)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与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率相当,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阿米卡星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DLBCL患者CHOP或R-CHOP化疗前后中性粒细/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1 位作者 杨翠 孙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86,共5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NLR中位数的水平将其分为L组33例(NL...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NLR中位数的水平将其分为L组33例(NLR<2.27)和H组27例(NLR≥2.27),比较两组行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后的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H组化疗后治疗总有效率(55.56%)明显低于L组(87.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化疗后1、2、3年累积生存率(70.37%、59.26%、37.04%)均明显低于L组(93.94%、87.88%、60.61%)(P<0.05)。化疗前外周血NLR≥2.27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组化疗前NLR≥2.27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其水平偏高可能提示临床疗效欠佳,预后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CHOP方案 R-CHOP方案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乙肝抗病毒药物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静 张萍 +1 位作者 邓菲 黄琰 《中药药理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抗乙肝协同作用的研究及对乙肝病毒DNA聚合酶(HBV DNAP)活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MTT法测定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对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的2.2.15细胞生长抑制能力,利用酶抑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苦参碱和拉...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抗乙肝协同作用的研究及对乙肝病毒DNA聚合酶(HBV DNAP)活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MTT法测定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对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的2.2.15细胞生长抑制能力,利用酶抑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对HBV DNAP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地分析了苦参碱对HBV DNAP的抑制动力学常数,最后对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对HepG2.2.15细胞生长抑制和HBV DNA合成的抑制是否具有协同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苦参碱是一种可逆的竞争型HBV DNAP抑制剂(半抑制浓度IC50为11.24±2.06μmol/L,抑制常数Ki为0.34±0.05μmol/L),圆二色性谱分析表明苦参碱诱导HBV DNAP的构象发生部分改变,α-螺旋含量逐渐增加;且低浓度的拉米夫定与苦参碱联合使用对Hep G2.2.15细胞生长抑制和对HBV DNA合成的抑制都具有协同作用。结论:苦参碱能够通过结合到HBV DNAP的活性中心,并诱导酶的结构变得紧密,而不利于活性中心的形成,最终使HBV DNAP活性降低。而这种诱导酶的活性降低直接影响到乙肝病毒DNA的合成,加之拉米夫定的联合使用,起到了协同作用,增加了抗乙肝病毒的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拉米夫定 HEPG2.2.15细胞 乙肝病毒DNA聚合酶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翠 韩效林 +3 位作者 字友梅 王婉玲 陈小双 李敬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CSEI)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初诊ITP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CSEI)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初诊ITP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CSEI治疗。记录2组患者血小板回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BPC)、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淋巴细胞亚群(CD19^+)及自然杀伤细胞(CD56^+)水平;治疗后4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回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CD3^+、CD4^+、CD8^+、CD19^+、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CD8^+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CD1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4^+、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P <0. 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8^+、CD1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56^+、BPC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CD4^+、CD1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28/34)、51.61%(16/3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 006,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 71%(5/34)、19. 35%(6/3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49,P> 0. 05)。结论 CSEI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提升ITP患者血小板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 免疫功能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胸腔镜治疗急性脓胸的疗效 被引量:7
14
作者 陶义鹏 王永连 王婉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89-890,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脓胸胸腔镜下行廓清术和脏层纤维板剥脱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9年6月在本院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脓胸的4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7例。45例均行胸腔镜辅助下脓胸廓清术和脏层纤维板剥脱术手...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脓胸胸腔镜下行廓清术和脏层纤维板剥脱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9年6月在本院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脓胸的4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7例。45例均行胸腔镜辅助下脓胸廓清术和脏层纤维板剥脱术手术治疗。结果 45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经5~10 d输液治疗及功能锻炼,患儿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复查胸片或CT显示患侧肺膨胀良好。其中10例结核患儿,术后持续抗结核治疗1 a,随访无复发。结论胸腔镜下行脓胸廓清术和脏层纤维板剥脱术治疗儿童急性脓胸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胸 胸腔镜手术 治疗 儿童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隼 字友梅 +3 位作者 黄琰 马栋 杨满 贺立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990-3992,共3页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抗真菌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案随机分为伏立康唑组28例、卡泊芬净组27例、联合组27例3组,比较各...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抗真菌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案随机分为伏立康唑组28例、卡泊芬净组27例、联合组27例3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对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SAS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恶性血液病患者241例,其中IPA 82例,感染率为34.0%;联合组的抗真菌疗效显著优于伏立康唑组、卡泊芬净组(P<0.05);单药与两药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匹配及既往IPA病史等均是IPA抗真菌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联合用药的疗效优于单药,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年龄、HSCT、HLA不匹配及既往IPA病史等可影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NLR、PLR以及LDH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梦珠 张翰钰 李敬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4496-4500,共5页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乳酸脱氢酶(LDH)与健康人的差异、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血液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乳酸脱氢酶(LDH)与健康人的差异、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血液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DLBCL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nn Arbor分期标准将淋巴瘤组患者分为Ⅰ-Ⅱ期(n=27)、Ⅲ-Ⅳ期(n=54),测定外周血NLR、PLR及LDH水平,对比两组及不同分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对比NLR、PLR、LDH以及三者联合对DLBCL的诊断价值。结果:淋巴瘤组81例,NLR、PLR、LDH分别为(3.65±2.55)、(207.73±11.01)、(371.79±63.5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6±0.62,P<0.05)、(127.88±41.05,P<0.05)、(151.99±43.72,P<0.05)ng/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Ⅰ-Ⅱ期患者的NLR(3.00±1.63)、PLR(172.99±61.87)、LDH(279.15±19.12)ng/mL水平对比,Ⅲ-Ⅳ期患者NLR(3.98±2.86)、PLR(225.10±25.71)、LDH(418.11±23.83)ng/mL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14,P=0.011)。ROC曲线:NLR以2.44为临界值时对DLBCL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69.1%、78.8%、74.1%,PLR以168.64为临界值时对DLBCL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61.7%、87.1%、74.7%,LDH以186.50 ng/mL为临界值时对DLBCL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75.3%、94.1%、84.9%,三者联合时分别为80.2%、91.8%、85.5%。四种方法特异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灵敏度、准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0.133)。两两比较发现,三者联合的灵敏度高于PLR单独检测(P=0.009),特异性高于NLR单独检测(P=0.027)。NLR、PLR、LD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88、0.866,三者联合为0.916,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与健康人对比,NLR、PLR及LDH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乳酸脱氢酶(LDH)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 炎症 免疫
下载PDF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国庆 张肖肖 +2 位作者 吴隼 刘宪凯 郁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199-320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的主要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9年01月我院59例初诊AML-M5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2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可能影响我院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的主要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9年01月我院59例初诊AML-M5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2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可能影响我院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果:与TCGA数据库相比,我院M5b亚型较多(78.0%vs 36.4%,P=0.000);中位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低(69%vs 83%,P=0.006);我院NPM1突变较少(25.4%vs 54.5%,P=0.013),DNMT3A突变较少(8.5%vs 50%,P=0.000);我院患者与TCGA数据库单纯化疗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白细胞计数、初次诱导缓解程度、FLT3-ITD突变、NPM1突变但不伴FLT3-ITD突变及预后危险分层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白细胞计数、初次诱导缓解程度及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ML-M5的预后与年龄、白细胞计数、初次诱导缓解程度及预后危险分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年龄 预后危险分层
下载PDF
来那度胺、三氧化二砷及维生素C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宪凯 吕国庆 +1 位作者 杨满 吴隼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三氧化二砷及维生素C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4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43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20例,来那度胺+三氧化二砷...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三氧化二砷及维生素C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4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43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20例,来那度胺+三氧化二砷+维生素C方案)与对照组(23例,TD方案),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化疗3周期后的总缓解率(65.0%)大于对照组的34.8%(P=0.048),且治疗组可以达到更深程度的缓解(P=0.034);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血栓的累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染、血压波动、血糖波动的累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脏毒性的累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结论来那度胺、三氧化二砷及维生素C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明显,具有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对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亦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那度胺 三氧化二砷 维生素C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对比
19
作者 王秀峰 李婷 +6 位作者 字友梅 王莉华 刘宪凯 杨满 郭燕 吴隼 黄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00-404,共5页
目的 评价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48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以利妥昔单抗为主组(23例)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组... 目的 评价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48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以利妥昔单抗为主组(23例)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组(25例)。比较两组疾病有效率和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以利妥昔单抗为主和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利妥昔单抗为主较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PFS时间延长(P<0.05)。不良反应方面,以利妥昔单抗为主治疗方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细胞减少和感染,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不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损伤和消化道反应的便秘和腹泻。结论 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均可应用于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但两组优劣性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硼替佐米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黄连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1 位作者 杨翠 孙玲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0期2031-2037,共7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试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下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的增殖;ELISA试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下U266分泌IL-6的情况;细胞凋亡试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下U266骨髓...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试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下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的增殖;ELISA试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下U266分泌IL-6的情况;细胞凋亡试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下U266骨髓瘤细胞凋亡行为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U266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随着浓度(40~160μmol/L)的改变,黄连素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U266细胞细胞增殖和IL-6分泌;黄连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U266细胞G2/M期停滞和凋亡,80μmol/L黄连素处理后的U266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凋亡的形态特征。结论:黄连素能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活性,诱导骨髓瘤细胞G2/M期停滞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多发性骨髓瘤 凋亡 细胞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