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被引量:
2
1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江汉学术》
2016年第2期5-12,共8页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尼采热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接受
李石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现代文学对爱情的全新书写与《雅歌》——论希伯来与中国文学的互动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利安.高利克
吴翔宇
+1 位作者
余婉卉
邓伟
《长江学术》
2007年第4期18-26,共9页
本文以《雅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为视角,着力分析了周作人、田汉、郭沫若、向培良、苏雪林、沈从文、艾青等中国现代作家对《雅歌》爱情书写的接受与过滤,以此发掘希伯来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关联.主要结论是:《雅歌》的引入...
本文以《雅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为视角,着力分析了周作人、田汉、郭沫若、向培良、苏雪林、沈从文、艾青等中国现代作家对《雅歌》爱情书写的接受与过滤,以此发掘希伯来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关联.主要结论是:《雅歌》的引入有助于改变中国抒情文学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歌》
传播
中国现代文学
互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圣经》、中国现代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3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
刘燕
《江汉学术》
2016年第6期22-32,共11页
16世纪末,西欧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在宗教、哲学以及语言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有史以来首次直面相遇,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却引发了东西文化的持续而激烈的冲突。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作家才把《圣经》视为灵感、创...
16世纪末,西欧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在宗教、哲学以及语言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有史以来首次直面相遇,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却引发了东西文化的持续而激烈的冲突。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作家才把《圣经》视为灵感、创造和批评的源头。受到基督教影响、改写《圣经》题材的中国(男女)作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基督教信仰——及其制度——有所体验的人,人数较少;另一类人则对基督教持有消极负面的印象,人数众多。令人遗憾的是,从知识分子的交流与理解来看,《新约》缺少一种与"雅各的梯子"类似的神话,作为传教士来自的国度与传播福音的国度之间沟通的桥梁。神话之"梯"的搭建往往依赖于一套比较简单的方法,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之"梯"的建造则不可避免地要复杂得多,我们应根据"彼此"不同的文化体系与结构,建立在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互相接纳,彼此尊重,通情达理,明辨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跨文化交流
利玛窦
李提摩太
鲁迅
朱执信
冰心
许地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年冰心的精神肖像与她的小诗
4
作者
尹捷(译)
刘燕(校订)
《江汉学术》
2017年第1期42-50,共9页
冰心那些向泰戈尔致敬的文章以及写出的小诗,都远比郑振铎对这位哲人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显神秘。泰戈尔的"孩子"典型是爱的化身,是对冰心的"母亲""大海"和"自然"的补充。《新约》中四部福音...
冰心那些向泰戈尔致敬的文章以及写出的小诗,都远比郑振铎对这位哲人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显神秘。泰戈尔的"孩子"典型是爱的化身,是对冰心的"母亲""大海"和"自然"的补充。《新约》中四部福音书对爱的展示,《旧约》中的部分情节及泰戈尔的爱的福音书,共同构成了冰心的"宇宙的爱"和"爱的宇宙"。爱的哲学显现在带宗教色彩的诗、小说、散文中,对她的作品有着正面和负面的效果。整体上看,冰心受限于浓厚的宗教情感所导致的不足,但由这种纯粹的情感所激发的作品仍值得称道。在冰心对精神状态的描述中,不仅强调了爱,也包括一些由寂寞、孤寂、烦闷、悲哀等等同义词所传达出的与之对立的情绪。在这方面冰心是"五四"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冰心智识的发展本身就是"五四"之后的时代最有趣的故事。令人遗憾的是冰心囿于时代局限,终于无法超越两种张力:一方面是本土传统和外来冲击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则是东西方最重要的文明智慧源泉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泰戈尔
郑振铎
圣经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被引量:
2
1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机构
斯洛伐克
科学院
东方
与
非洲
研究所
城市绿洲学校
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
跨文化
研究
院
出处
《江汉学术》
2016年第2期5-12,共8页
文摘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
关键词
尼采
尼采热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接受
李石岑
Keywords
Nietzsche
Nietzsche' s fever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
Reception
LI Shicen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现代文学对爱情的全新书写与《雅歌》——论希伯来与中国文学的互动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利安.高利克
吴翔宇
余婉卉
邓伟
机构
斯洛伐克
科学院
东方
与
非洲
研究所
武汉大学文
学院
出处
《长江学术》
2007年第4期18-26,共9页
文摘
本文以《雅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为视角,着力分析了周作人、田汉、郭沫若、向培良、苏雪林、沈从文、艾青等中国现代作家对《雅歌》爱情书写的接受与过滤,以此发掘希伯来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关联.主要结论是:《雅歌》的引入有助于改变中国抒情文学的面貌.
关键词
《雅歌》
传播
中国现代文学
互动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圣经》、中国现代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3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
刘燕
机构
斯洛伐克
科学院
东方
与
非洲
研究所
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
跨文化
研究
院
出处
《江汉学术》
2016年第6期22-32,共11页
文摘
16世纪末,西欧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在宗教、哲学以及语言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有史以来首次直面相遇,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却引发了东西文化的持续而激烈的冲突。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作家才把《圣经》视为灵感、创造和批评的源头。受到基督教影响、改写《圣经》题材的中国(男女)作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基督教信仰——及其制度——有所体验的人,人数较少;另一类人则对基督教持有消极负面的印象,人数众多。令人遗憾的是,从知识分子的交流与理解来看,《新约》缺少一种与"雅各的梯子"类似的神话,作为传教士来自的国度与传播福音的国度之间沟通的桥梁。神话之"梯"的搭建往往依赖于一套比较简单的方法,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之"梯"的建造则不可避免地要复杂得多,我们应根据"彼此"不同的文化体系与结构,建立在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互相接纳,彼此尊重,通情达理,明辨审视。
关键词
《圣经》
跨文化交流
利玛窦
李提摩太
鲁迅
朱执信
冰心
许地山
Keywords
Bibl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tteo Ricci
Timothy Richard
Lu xun
Zhu zhixin
Bin xin
Xudishan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年冰心的精神肖像与她的小诗
4
作者
尹捷(译)
刘燕(校订)
机构
斯洛伐克
科学院
东方
与
非洲
研究所
河南大学外语
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
跨文化
研究
院
出处
《江汉学术》
2017年第1期42-50,共9页
文摘
冰心那些向泰戈尔致敬的文章以及写出的小诗,都远比郑振铎对这位哲人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显神秘。泰戈尔的"孩子"典型是爱的化身,是对冰心的"母亲""大海"和"自然"的补充。《新约》中四部福音书对爱的展示,《旧约》中的部分情节及泰戈尔的爱的福音书,共同构成了冰心的"宇宙的爱"和"爱的宇宙"。爱的哲学显现在带宗教色彩的诗、小说、散文中,对她的作品有着正面和负面的效果。整体上看,冰心受限于浓厚的宗教情感所导致的不足,但由这种纯粹的情感所激发的作品仍值得称道。在冰心对精神状态的描述中,不仅强调了爱,也包括一些由寂寞、孤寂、烦闷、悲哀等等同义词所传达出的与之对立的情绪。在这方面冰心是"五四"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冰心智识的发展本身就是"五四"之后的时代最有趣的故事。令人遗憾的是冰心囿于时代局限,终于无法超越两种张力:一方面是本土传统和外来冲击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则是东西方最重要的文明智慧源泉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
冰心
泰戈尔
郑振铎
圣经文学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江汉学术》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现代文学对爱情的全新书写与《雅歌》——论希伯来与中国文学的互动
马利安.高利克
吴翔宇
余婉卉
邓伟
《长江学术》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圣经》、中国现代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马立安.高利克
刘燕
《江汉学术》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青年冰心的精神肖像与她的小诗
尹捷(译)
刘燕(校订)
《江汉学术》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