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β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交互作用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陆兴热 陈凤羽 +5 位作者 杨德兴 刘孝文 袁雕 资云菊 何祥 和润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85-2187,共3页
目的观察IL-1β基因多态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患者的分布或表达,探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胃癌发生的影响,以期为胃癌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6月就诊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胃癌组,同期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 目的观察IL-1β基因多态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患者的分布或表达,探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胃癌发生的影响,以期为胃癌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6月就诊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胃癌组,同期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IL-1β基因多态性、Hp感染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73.9%,对照组为3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C/C在胃癌组与对照组中分别占10.0%和28.3%,C/T在两组中的分别占53.8%和53.3%,T/T在两组中的分布为36.2%和18.4%,3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基因型在胃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分别为8.8%、51.3%、39.9%与26.7%、56.7%、16.6%,3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B的基因多态性在胃癌患者与健康者中的分布不同,T/T基因型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最高,而C/C基因型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最低,此外Hp感染与IL-lB的基因多态性间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胃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β基因 幽门螺杆菌 胃癌
原文传递
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芳 黄琛 +1 位作者 杜艳 卯建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 目的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