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开放环境下北石窟洞窟温湿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
9
1
作者
张博
崔惠萍
+3 位作者
裴强强
郭青林
王彦武
杨善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34-2840,共7页
洞窟微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是影响砂岩石窟风化的主要因素。为查明北石窟寺不同洞窟形制以及开放程度对洞窟微环境的影响,对北石窟13个典型洞窟进行长达9 a的微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洞窟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洞窟微环境的主要因素,无窟檐的开放...
洞窟微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是影响砂岩石窟风化的主要因素。为查明北石窟寺不同洞窟形制以及开放程度对洞窟微环境的影响,对北石窟13个典型洞窟进行长达9 a的微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洞窟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洞窟微环境的主要因素,无窟檐的开放性洞窟受外界环境影响最大,有窟檐的洞窟次之,半开放洞窟、超大型洞窟、封闭洞窟变化依次减小。洞窟内的湿度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崖体渗水对湿度贡献较小,所有洞窟的绝对湿度及变化与外界基本一致,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由窟内的温度变化引起,通过修建窟檐和关闭窟门能够控制窟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从而降低相对湿度的变化。这些洞窟微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可为北石窟的预防性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北石窟
微环境
温度
湿度
日较差
原文传递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夯补支顶加固变形机制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裴强强
王旭东
+3 位作者
郭青林
张博
赵国靖
赵建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55-2764,共10页
在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土遗址,其墙体根部因掏蚀而大面积悬空,甚至造成局部区域坍塌。针对夯土遗址根部严重掏蚀问题,采用夯筑支顶加固措施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也遵循保存原...
在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土遗址,其墙体根部因掏蚀而大面积悬空,甚至造成局部区域坍塌。针对夯土遗址根部严重掏蚀问题,采用夯筑支顶加固措施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也遵循保存原材料与原工艺的要求,且加固效果显著。然而大体积夯筑支顶体在固结和失水干缩作用下,与原遗址墙体之间形成较大的裂隙,宽度达1~3 cm。如何控制和减小夯补体与原遗址体之间的收缩缝隙,成为实现大体积夯筑砌补加固的关键。基于固结理论和失水收缩特性,在室内制作不同密度和级配的试块进行固结试验,以及不同形状土样试验的失水收缩量的数据统计,对比分析不同密度、级配条件固结变形、干缩变形的特征,拟合基于传统夯筑工艺的夯补支顶体固结、干缩变形的阈值,初步摸索出了预控大体积垂直方向变形的经验式,为预判大体积夯筑支顶体沉降机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夯筑支顶
固结
干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开放环境下北石窟洞窟温湿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
9
1
作者
张博
崔惠萍
裴强强
郭青林
王彦武
杨善龙
机构
兰州大学西部灾害
与
环境力学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敦煌研究院
国家
古代
壁画
与
土
遗址
保护
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
古代
壁画
与
土
遗址
保护
研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34-2840,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520604)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18ZD2FA001)。
文摘
洞窟微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是影响砂岩石窟风化的主要因素。为查明北石窟寺不同洞窟形制以及开放程度对洞窟微环境的影响,对北石窟13个典型洞窟进行长达9 a的微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洞窟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洞窟微环境的主要因素,无窟檐的开放性洞窟受外界环境影响最大,有窟檐的洞窟次之,半开放洞窟、超大型洞窟、封闭洞窟变化依次减小。洞窟内的湿度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崖体渗水对湿度贡献较小,所有洞窟的绝对湿度及变化与外界基本一致,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由窟内的温度变化引起,通过修建窟檐和关闭窟门能够控制窟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从而降低相对湿度的变化。这些洞窟微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可为北石窟的预防性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北石窟
微环境
温度
湿度
日较差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orth grottoes
micro-environment
temperature
humidity
diurnal range
分类号
X8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夯补支顶加固变形机制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裴强强
王旭东
郭青林
张博
赵国靖
赵建忠
机构
兰州大学西部灾害
与
环境力学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敦煌研究院
国家
古代
壁画
与
土
遗址
保护
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
古代
壁画
与
土
遗址
保护
研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55-2764,共10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研究计划(No.20140225)
甘肃省创新团队计划课题(No.145RJIF336)~~
文摘
在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土遗址,其墙体根部因掏蚀而大面积悬空,甚至造成局部区域坍塌。针对夯土遗址根部严重掏蚀问题,采用夯筑支顶加固措施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也遵循保存原材料与原工艺的要求,且加固效果显著。然而大体积夯筑支顶体在固结和失水干缩作用下,与原遗址墙体之间形成较大的裂隙,宽度达1~3 cm。如何控制和减小夯补体与原遗址体之间的收缩缝隙,成为实现大体积夯筑砌补加固的关键。基于固结理论和失水收缩特性,在室内制作不同密度和级配的试块进行固结试验,以及不同形状土样试验的失水收缩量的数据统计,对比分析不同密度、级配条件固结变形、干缩变形的特征,拟合基于传统夯筑工艺的夯补支顶体固结、干缩变形的阈值,初步摸索出了预控大体积垂直方向变形的经验式,为预判大体积夯筑支顶体沉降机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遗址
夯筑支顶
固结
干缩
Keywords
earthen sites
rammed roof propping
consolidation
shrinkage
分类号
TU433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开放环境下北石窟洞窟温湿度变化特征
张博
崔惠萍
裴强强
郭青林
王彦武
杨善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9
原文传递
2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夯补支顶加固变形机制室内试验研究
裴强强
王旭东
郭青林
张博
赵国靖
赵建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