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口黑鲈的卵巢发育周年变化及反季节繁殖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庆奎 沈志刚 +6 位作者 田宇 齐飘飘 黄红红 刘洋 陈敏 于跃 樊启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8,共13页
文章研究了华中地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卵巢的发育规律,分析了水温与光照条件变化对卵巢发育的影响,探究了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的方法,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化劣势为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大口黑鲈产业所... 文章研究了华中地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卵巢的发育规律,分析了水温与光照条件变化对卵巢发育的影响,探究了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的方法,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化劣势为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大口黑鲈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大口黑鲈卵巢发育特征,采用人工控温和人工促熟的方法探究了温度和性激素对大口黑鲈性腺启动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华中地区大口黑鲈雌鱼性腺指数(GSI)周年变化在0.63%—7.95%,10月中旬至12月初水温由20.6℃降至11.0℃期间,卵巢开始发育至Ⅲ期,并以Ⅲ期越冬,至4月中旬繁殖产卵,5月底结束,繁殖前约80%的雌鱼绝对繁殖力在4.5万—6.5万粒,但受水温升高的影响,卵巢中15%成熟卵母细胞未能产出而逐步退化,产卵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卵未产出(GSI为4.6%);雌鱼GSI与肠系膜脂肪系数(MFI)、肝体比(HSI)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在此期间,机体储存的营养物质部分转移至性腺,优先保证性腺发育。在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实验中,采用井水[水温(20±1)℃]降温和控温处理的方法能够促进大口黑鲈性腺的启动发育,经过3个月处理,控温组雌鱼卵巢发育至Ⅳ期末,GSI达到4.06%,而对照组雌鱼卵巢处于Ⅲ期,GSI为2.52%,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雄鱼精巢均发育至Ⅳ期末,控温组GSI达0.89%,对照组为0.73%,这表明可以通过温度处理来调控大口黑鲈性腺的发育。最后针对反季节繁殖中亲本的培育方法和处理时间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培育反季节大口黑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州鲈 卵巢周年发育 反季节繁育 繁殖时长 水温 光照时长
下载PDF
高温和皮质醇对黄颡鱼性别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齐飘飘 陈敏 +6 位作者 于跃 常乐怡 李亚宁 王凌宇 袁勇超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研究以性染色体类型已确定且已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开展高温与皮质醇诱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XX个体雄性化组织学进程研究,以期为环境应激诱导鱼类雄性化提供研究基础。通过对每尾鱼采用性别特... 研究以性染色体类型已确定且已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开展高温与皮质醇诱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XX个体雄性化组织学进程研究,以期为环境应激诱导鱼类雄性化提供研究基础。通过对每尾鱼采用性别特异性标记鉴定遗传性别(XX或XY)及组织学鉴定生理型性别,仅经过24d的处理(12—35日龄),高温或皮质醇便能诱导XX遗传型个体雄性化。在此过程中,部分XX遗传型个体卵母细胞受到抑制,之后发育成带有卵巢腔的精巢结构。62日龄时,XX伪雄鱼性腺较正常XY雄鱼大,XX伪雄鱼体重与正常XY雄鱼相近,而显著大于未发生性逆转的XX雌鱼。122日龄时,XX伪雄鱼从62日龄带有卵巢腔的精巢结构发育成具有典型的精小叶结构样精巢,且都具有生理性雄鱼特有的生殖突,推测这些雄鱼可能具有与正常雄鱼类似的生殖能力。部分XX个体对高温处理不敏感,没有发生性逆转,温度处理反而加快了卵巢发育的进程,这些个体对高温的耐受性和另外一些发生性逆转的个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雄性化 性逆转 应激 高温 皮质醇
下载PDF
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沈志刚 管赫赫 +3 位作者 丁运敏 何焱 高泽霞 樊启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8-1266,共9页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鳡亲本培育、亲本产后护理、规模化催产、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优良种质培育等领域仍然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建立完善的鳡繁育技术体系对推动鳡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20年来,鳡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苗种培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给鳡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文章系统总结了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研究进展,指出繁育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亲本培育与产后护理、驯食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大量研究。文章进一步提出对应建议或对策,以期为鳡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大型肉食性鱼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繁殖 催产 苗种培育 肉食性鱼类 驯食
下载PDF
饲料中小麦胚芽对黄颡鱼雌性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亚宁 陈敏 +4 位作者 刘洋 韩磊 何焱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为探讨小麦胚芽作为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雌性亲鱼培育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以黄颡鱼雌性亲鱼(825尾)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小麦胚芽添加量0、5%、10%、15%和20%(w/w)饲料的养殖实验,比较研究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抗氧化... 为探讨小麦胚芽作为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雌性亲鱼培育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以黄颡鱼雌性亲鱼(825尾)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小麦胚芽添加量0、5%、10%、15%和20%(w/w)饲料的养殖实验,比较研究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浆生理生化指标、成活率和繁殖性能等。结果显示,小麦胚芽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P<0.05),小麦胚芽添加量为10%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最高,丙二醛含量(MDA)最低,多项式曲线方程显示添加量在11.57%—14.0%抗氧化性能最强。当小麦胚芽添加量达到10%时,对血浆葡萄糖(GLU)含量没有影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值(LDLC/HDL-C)显著下降(P<0.05),利于血脂的健康代谢。因此,经添加小麦胚芽的饲料进行产前和产后培育,小麦胚芽组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的成活率(P<0.0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体重繁殖力与对照W0组相比有所提升(P>0.05);产后培育阶段,小麦胚芽添加组W5、W10和W15畸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孵化率也略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小麦胚芽能够作为黄颡鱼雌性亲鱼的饲料原料,建议产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10%—15%,产后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5%—10%,能有效改善体质,提高雌性亲鱼重复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胚芽 雌性亲鱼 繁殖力 成活率 抗氧化性能 生理生化指标 黄颡鱼
下载PDF
黄颡鱼XX伪雄鱼制备与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
5
作者 丁洋 鲁子怡 +9 位作者 刘娅 曹霄 王亚 梁浩文 任旌雷 邓翔 何焱 樊启学 牟长军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5-1377,共13页
研究以XX遗传型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加氢甲基睾酮(17α-methyldihydrotestosterone,MDHT)和来曲唑(Letrozole,LZ)对性别分化关键时期(12-60日龄)黄颡鱼幼鱼进行投喂处理,设置MH组(50 mg/kg MDHT)、ML... 研究以XX遗传型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加氢甲基睾酮(17α-methyldihydrotestosterone,MDHT)和来曲唑(Letrozole,LZ)对性别分化关键时期(12-60日龄)黄颡鱼幼鱼进行投喂处理,设置MH组(50 mg/kg MDHT)、ML组(10 mg/kg MDHT)、MH+L组(50 mg/kg MDHT,1000 mg/kg LZ)、ML+L组(10 mg/kg MDHT,1000 mg/kg LZ)及对照CR组(0 MDHT,0 LZ)。结果显示,ML组和ML+L组雄性化个体比例较高,分别为66.7%和83.3%,其性腺类型包括间性性腺(37.5%和50.0%)和全精巢性腺(29.2%和33.3%),且两组中均获得了43.8%的功能性XX伪雄鱼。以XX伪雄鱼为父本、以经多代选育的全雌黄颡鱼为母本,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获得了280万尾XX遗传型黄颡鱼苗种。在92日龄时发现,在室外池塘养殖条件下,98.0%的个体卵巢发育良好,2.0%的个体性逆转为非功能性XX伪雄鱼。研究建立了一套黄颡鱼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为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育与遗传改良、黄颡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控制 加氢甲基睾酮 来曲唑 全雌种群 雄性化 黄颡鱼
下载PDF
驯食策略对鳡幼鱼存活、生长、肠道组织学与消化酶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6
作者 管赫赫 龙小波 +9 位作者 丁洋 胡晨昊 别汉晴 梁浩文 任旌雷 曹靖花 何焱 高泽霞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80-1992,共13页
为探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适宜驯食时机及驯食对其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设置了分别从15、22和29 dph开始驯食鳡幼鱼的3个驯食组(W15、W22和W29),探究不同起始时间驯食对鳡幼鱼生长、存活、肠道发育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结果显... 为探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适宜驯食时机及驯食对其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设置了分别从15、22和29 dph开始驯食鳡幼鱼的3个驯食组(W15、W22和W29),探究不同起始时间驯食对鳡幼鱼生长、存活、肠道发育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结果显示,W22和W29组鳡幼鱼全长、体重、存活率、肠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W15组(P<0.05)。鳡36 dph时,W22组鳡幼鱼特定生长率最高,W29组鳡幼鱼存活率最高。在驯食期间,当猎物体高与捕食者口裂宽相等时,捕食者全长是猎物全长的1.5倍左右,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为TL猎物=0.53×T_(L捕食者)+3.63(T_(L指全长))。在驯食完成后,生长快(FB)鳡幼鱼胰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生长慢组(FS),淀粉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比活力显著低于FS组。FB与FS组鳡幼鱼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著富集在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FABP7、FAS、CPT1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综上,鳡幼鱼在22—29日龄开始驯食能够取得最佳驯食效果;驯食期间将规格大于群体平均全长1.5倍左右的个体筛出能有效预防残食发生,提高存活率;驯食后生长差异可能与肠道消化酶比活力和脂质代谢差异有关。研究为鳡幼鱼驯食及驯食后苗种培育提供指导,为肉食性鱼类苗种驯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 驯食 肠道健康 消化酶 残食
下载PDF
鳡幼鱼肌纤维发育特征及驯食策略对肌肉发育的影响
7
作者 龙小波 管赫赫 +8 位作者 曹靖花 丁洋 胡晨昊 别汉晴 梁浩文 任旌雷 沈志刚 高泽霞 何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5-1979,共15页
为研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组织学和转录组分析,结合荧光定量PCR验证,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和驯食策略下鳡幼鱼肌肉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鳡幼鱼肌纤维的马赛克增生从孵出后第22天(dph)开始,相关肌源性调节... 为研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组织学和转录组分析,结合荧光定量PCR验证,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和驯食策略下鳡幼鱼肌肉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鳡幼鱼肌纤维的马赛克增生从孵出后第22天(dph)开始,相关肌源性调节因子基因(myog和myod)、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肌卫星细胞标志基因(pax7)、肌肉分化相关基因(myl3、tnni2、myoz2和tpm1)在肌肉马赛克增生早期(15—22 dph)的表达与其他发育时期相比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人工配合饲料可提升鳡幼鱼肌肉代谢水平促进其生长,且22 dph开始驯食组具更高驯化效率和更良好的生长表现。研究为理解鳡肌肉发育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并为鳡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马赛克增生 肌肉转录组 驯食
下载PDF
左炔诺孕酮对XX遗传型黄颡鱼雄性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鲁子怡 丁洋 +7 位作者 刘娅 胡晨昊 任旌雷 梁浩文 陈可云 胡俊豪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95-1608,共14页
为高效诱导功能性XX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伪雄鱼,研究以XX遗传型黄颡鱼为实验对象,以12日龄为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 LNG)浸泡处理的起始点,设计高(1μg/L)、中(0.1μg/L)和低(0.01μg/L)浓度的LNG处理组,及对照(0)组,于6... 为高效诱导功能性XX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伪雄鱼,研究以XX遗传型黄颡鱼为实验对象,以12日龄为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 LNG)浸泡处理的起始点,设计高(1μg/L)、中(0.1μg/L)和低(0.01μg/L)浓度的LNG处理组,及对照(0)组,于60日龄处理结束。高、中、低浓度LNG处理组和对照组诱导雄性化比例分别为4.0%、25.0%、62.5%和0。观察性腺结构发现, 1和0.1μg/L处理组雄性化的精巢中只有全精巢型,0.01μg/L处理组则包括全精巢型(20.8%)和部分精巢型(41.7%)。幼鱼122日龄精巢组织学观察到大量精子和生精小管互通现象,推测诱导的XX伪雄鱼具有正常繁殖能力。未雄性化的卵巢发育受到LNG抑制, 62日龄卵母细胞数量和122日龄性腺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卵巢发育抑制程度与LNG处理浓度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 LNG处理对黄颡鱼生长和死亡率都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LNG诱导黄颡鱼雄性化研究中,具有雄性化诱导效率较高、使用剂量小和产生的伪雄鱼精巢发育易成熟的优势。研究为优化制备功能性伪雄鱼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黄颡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品种高效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炔诺孕酮 雄性化 性逆转 性别分化 伪雄鱼 全雌 黄颡鱼
下载PDF
黄颡鱼XX伪雄鱼诱导与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娅 于跃 +3 位作者 鲁子怡 丁洋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39-1948,共10页
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5 mg/kg)、来曲唑(LZ,300 mg/kg)和高温(33.5℃)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开展了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规模化繁殖与苗... 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5 mg/kg)、来曲唑(LZ,300 mg/kg)和高温(33.5℃)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开展了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工作。研究发现,MT、LZ和高温共同作用可诱导XX黄颡鱼逆转为生理型雄性,完全性逆转个体运动型精子比例与XY雄鱼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切片也显示其精巢中存在大量精子细胞,推测XX伪雄鱼具有正常的繁殖功能。随后,以XX伪雄鱼为父本,正常XX雌鱼为母本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获得了57万尾基因型全部为XX的黄颡鱼苗种,并将其成功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在幼鱼60日龄和120日龄时取样发现,分别有2.8%和12.0%的个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雄性化,推测其可能受到池塘自然高温的影响而发生了性逆转。其余XX雌鱼卵巢发育良好,来年繁殖季节可作为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雌性亲本。研究成功开展了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工作,为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也为黄颡鱼新品种选育中雌性选育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雄鱼 甲基睾丸酮 来曲唑 雄性化 全雌种群 性别控制 环境友好型 黄颡鱼
下载PDF
黑斑侧褶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艾单寒 侯家昊 +2 位作者 刘芳园 顾泽茂 胡瑞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94,共8页
为了建立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实验以黑斑侧褶蛙脑组织为实验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灰质,利用0.1%Ⅱ型胶原酶和胶原酶-分散酶进行消化,经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将获取的脑微血管段接种于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瓶中,于28... 为了建立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实验以黑斑侧褶蛙脑组织为实验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灰质,利用0.1%Ⅱ型胶原酶和胶原酶-分散酶进行消化,经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将获取的脑微血管段接种于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瓶中,于28℃、5%CO_(2)条件下原代培养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对细胞进行鉴定,最后用四唑蓝比色法(MTT)测定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显示,微血管段在体外培养1 d后开始贴壁生长,并逐渐扩大成团簇状,培养至7 d时,细胞呈“铺石路样”镶嵌式排列,表现为区域性单层生长;Ⅷ因子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胞质呈红色,表达为阳性,阳性细胞率达97%以上;MTT实验显示,细胞在第3~5天时生长速率最快。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方法,为体外研究蛙类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奠定基础,也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和筛选提供了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侧褶蛙 脑组织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下载PDF
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交互作用对浅水湖泊水-气界面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博文 潘萌 +2 位作者 石彭兰 徐军 张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5-635,共11页
研究通过构建中尺度控温围隔模拟系统,模拟21世纪末气候变化与富营养化趋势,探讨未来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趋势下浅水湖泊水-气界面N_2O交换过程的响应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恒定与波动升温引起的代谢过程及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改变显著... 研究通过构建中尺度控温围隔模拟系统,模拟21世纪末气候变化与富营养化趋势,探讨未来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趋势下浅水湖泊水-气界面N_2O交换过程的响应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恒定与波动升温引起的代谢过程及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改变显著促进了水-气界面间N_2O的排放及年累积释放量,而磷的添加可能因为影响了水体中反硝化代谢的效率而削弱了水-气界面N_2O排放及年累积释放量;(2)实验期间随季节转换,控制系统内优势的初级生产者由水生植物转变为浮游植物,水体中有机质含量亦不断积累,研究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及初级生产者转换均对水-气界面N_2O排放量的增加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在气候变化与富营养化趋势下浅水湖泊水-气界面的N_2O交换过程主要受到水体中氮磷含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的转换及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的影响。因此,气候变暖(恒定和波动升温)能够促进湖泊N_2O排放量的上升,而变暖和营养盐的交互作用会使水-气界面N_2O交换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富营养化 氧化亚氮 浅水湖泊 交换通量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CSGalNAcT-1基因功能初步研究
12
作者 欧阳号锋 易少奎 +2 位作者 张龙 杨思琦 李艳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3-239,共7页
为探究硫酸软骨素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1(chondroitin sulfat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1,CSGalNAcT-1)在克氏原螯虾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成功获得克氏原螯虾CSGalNAcT-1基因完整cDNA序列,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 为探究硫酸软骨素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1(chondroitin sulfat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1,CSGalNAcT-1)在克氏原螯虾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成功获得克氏原螯虾CSGalNAcT-1基因完整cDNA序列,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在CpG寡脱氧核苷酸(ODN)、嗜水气单胞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刺激后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CSGalNAcT-1基因在中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近胃段肠,在心脏、胃、肌肉和围食道神经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血细胞中CSGalNAcT-1基因表达量在嗜水气单胞菌和WSSV刺激下呈现出下调及上调,而在注射免疫刺激剂CpG ODN后,CSGalNAcT-1基因表达水平在大部分组织中呈现上调。表明克氏原螯虾CSGalNAcT-1基因可能在抵御外界病原侵染以及增强自身免疫反应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CSGalNAcT-1基因 相对表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CpG ODN 嗜水气单胞菌
下载PDF
豆粕替代鱼粉添加丁酸梭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矣林圆 桂聪 +4 位作者 刘婧文 杨慧君 莫爱杰 翟昱翔 袁勇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代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设计D25+C、D50+C和D75+C3个处理组,共计7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喂试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益生菌后鱼体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显示:豆粕替代25%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替代比例达到50%后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升高,肝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在替代50%鱼粉的基础上添加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相比,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添加丁酸梭菌与未添加组相比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0.05%的丁酸梭菌可改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达到50%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配合饲料 饲料添加剂 丁酸梭菌 豆粕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性能
下载PDF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永鑫 张殿福 +2 位作者 陶忠虎 付峰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6-153,共8页
为确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设置19、22、25、28℃4个温度,观察各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记录不同温度下胚胎和幼体阶段的成活率、发育速率、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温... 为确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设置19、22、25、28℃4个温度,观察各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记录不同温度下胚胎和幼体阶段的成活率、发育速率、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及幼体发育速率和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温度(19~28℃)范围内,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28℃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622.67±6.02)h和(349.67±4.63)h;胚胎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2℃时孵化率最高,为91.03%±2.97%,28℃时孵化率最低,仅为40.53%±4.97%;幼体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和28℃条件下幼体阶段发育所需时间分别为(304.00±10.73)h和(194.00±9.03)h;幼体成活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水温22℃时,成活率最高(94.37%±1.60%),水温28℃时,成活率最低(82.67%±1.51%)。采用Sanderson-Pearis公式,计算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分别为7.32、3.29℃。根据所建立的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依赖性发育模型推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2.06和22.78℃。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过程中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范围设置为2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孵化率 成活率 温度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急性暴露对斑马鱼卵巢的损伤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同舟 张学振 +1 位作者 刘婉婧 展春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6-123,共8页
为了探究蓝藻(Cyanobacteria)大量爆发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鱼类的生殖毒性,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采取腹腔注射毒性最强的microcystin-LR(MC-LR)方式,研究MC-LR对斑马鱼卵巢的损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性... 为了探究蓝藻(Cyanobacteria)大量爆发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鱼类的生殖毒性,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采取腹腔注射毒性最强的microcystin-LR(MC-LR)方式,研究MC-LR对斑马鱼卵巢的损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性成熟雌性斑马鱼腹腔注射50μg/kg和200μg/kg MC-LR,在注射3、9、24、48 h后取卵巢分析其生理活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染毒24 h后,200μg/kg剂量组斑马鱼性腺指数(gonad somatic index,GSI)14.14与对照组性腺指数16.98相比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别无显著变化;卵巢发生卵母细胞空泡化、卵母细胞膜与滤泡细胞层连接组织缺失等病理现象;MC-LR显著抑制了斑马鱼卵巢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活性,并激活促成熟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活性;MC-LR处理后,斑马鱼卵巢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中的p 38MAPK、ERK1/2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JNK未发生显著变化。研究表明,MC-LR抑制斑马鱼卵巢PP2A活性,并激活MPF活性与MAPK信号通路中ERK1/2与p 38MAPK的转录水平,进而干扰其卵母细胞的发育进程并产生生殖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生殖毒性 腹腔注射 斑马鱼 蛋白激酶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杨利娟 金武 +5 位作者 黄珊珊 闻海波 马学艳 唐小林 王卫民 曹小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159,共6页
环棱螺育种时,往往会出现部分个体体质量数据缺失的情况。为尽可能利用育种性能优异的所有个体的信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来自5个地理群体(阳澄湖、江阴、官莲湖、洪湖和仙桃)的784个环棱螺的4个形态学指标(包括壳高、壳宽、壳口高和壳... 环棱螺育种时,往往会出现部分个体体质量数据缺失的情况。为尽可能利用育种性能优异的所有个体的信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来自5个地理群体(阳澄湖、江阴、官莲湖、洪湖和仙桃)的784个环棱螺的4个形态学指标(包括壳高、壳宽、壳口高和壳口宽)和体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再使用太湖群体的261个环棱螺的相应数据进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测试,建立了用于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微山湖群体的201个环棱螺缺失的体质量进行预测,并比较该方法与另外2种缺失值预测方法(即预测均数匹配法和随机森林预测法)的决定系数。结果显示,研究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的决定系数为0.96,明显高于预测均数匹配法(0.87)和随机森林预测法(0.85)的决定系数。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棱螺 人工神经网络 体质量 缺失值预测 决定系数
下载PDF
稻虾田黄鳝的食物组成及其对克氏原螯虾捕食强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路全 徐聚臣 +4 位作者 范泽宇 黄涛 吕亚兵 侯杰 何绪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2-988,共7页
文章研究了稻田黄鳝(Monopterus albus)天然饵料生物资源、稻田黄鳝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捕食选择及不同投喂策略下黄鳝对克氏原螯虾的捕食强度,旨在为构建与优化稻-虾-鳝综合种养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稻田中黄鳝天然... 文章研究了稻田黄鳝(Monopterus albus)天然饵料生物资源、稻田黄鳝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捕食选择及不同投喂策略下黄鳝对克氏原螯虾的捕食强度,旨在为构建与优化稻-虾-鳝综合种养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稻田中黄鳝天然饵料生物种类丰富,达16种(属);克氏原螯虾是黄鳝最喜猎物,其次为米虾,再次为蚯蚓和水生寡毛类;稻田黄鳝自然生长期间,其胃和肠前端食物团中,克氏原螯虾重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猎物,其中8月份占比最大,达93.90%,4月份占比最小,为76.85%;当克氏原螯虾为唯一食物时,每尾大规格成鳝(≥200 g)日均捕食量为(1.63±0.065)g;当克氏原螯虾、米虾和蚯蚓作为食物时,黄鳝主要捕食克氏原螯虾且不捕食蚯蚓,对三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066、–0.266和–1;若以克氏原螯虾、鱼糜-饲料为食物时,黄鳝主要摄食鱼糜-饲料,极少捕食克氏原螯虾,对两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846和0.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选择指数 稻-虾-鳝 黄鳝 克氏原螯虾
下载PDF
稻虾养殖田放养黄鳝对水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路全 徐聚臣 +4 位作者 范泽宇 黄涛 吕亚兵 侯杰 何绪刚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2期38-43,共6页
为探究黄鳝的放养密度对稻虾养殖田环沟水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DX)和2个试验组(DXS1和DXS2)开展养殖试验,3组每667 m2黄鳝放养量分别为0,800,1600尾。结果显示,在稻田水质方面,试验组稻田水体中pH值、可溶性磷与对... 为探究黄鳝的放养密度对稻虾养殖田环沟水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DX)和2个试验组(DXS1和DXS2)开展养殖试验,3组每667 m2黄鳝放养量分别为0,800,1600尾。结果显示,在稻田水质方面,试验组稻田水体中pH值、可溶性磷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黄鳝和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方面,5—9月份,DXS1和DXS2黄鳝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583±0.249)和(0.479±0.202)%/d,其中6月份黄鳝生长最快,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895和0.868%/d;DXS1与DXS2组稻田克氏原螯虾体质量增加率分别为(494.60±34.93)和(527.01±41.28)%,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37.37±44.17)%(P<0.05)。在养殖效益方面,DX、DXS1和DXS2每667 m2平均利润分别为2165.8,2778.2和3172.3元。指出,在稻虾田中放养黄鳝虽然会减少水稻和克氏原螯虾的产量,但黄鳝的额外收入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经济效益 稻-虾-鳝综合种养模式 稻虾共作 黄鳝
下载PDF
环境浓度氧四环素与聚苯乙烯微塑料对黄颡鱼幼鱼肠道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孔娟 范博雅 +1 位作者 原居林 余丽琴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6-439,共14页
近年来,氧四环素(oxytetracycline,OTC)和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为了探究PS-MPs与OTC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选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CON(对照... 近年来,氧四环素(oxytetracycline,OTC)和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为了探究PS-MPs与OTC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选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CON(对照)组、环境浓度OTC(500 ng·L^(-1))单独组、MPs-L(100μg·L^(-1)PS-MPs)单独组、MPs-L+OTC(100μg·L^(-1)PS-MPs+500 ng·L^(-1)OTC)复合组、MPs-H(1000μg·L^(-1)PS-MPs)单独组和MPs-H+OTC(1000μg·L^(-1)PS-MPs+500 ng·L^(-1)OTC)复合组中28 d,研究了OTC和PS-MPs单独以及联合暴露对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OTC单独暴露和MPs-L单独暴露对黄颡鱼幼鱼体长、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率,肠道氧化应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消化酶(胰蛋白酶(trypsin,TRS)、淀粉酶(amylase,AMS)和脂肪酶(lipase,LPS))活性,肠道微生物组成(OTU数目、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门、属水平上物种组成的相对丰度)均无显著性影响。但MPs-L+OTC复合暴露导致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引起肠道空泡化、肠上皮细胞轻微缺失,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且与OTC单独暴露组相比,肠道CAT活性显著性升高。MPs-H单独暴露抑制了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和体质量增长率,引起了肠道空泡化,导致其肠道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消化酶TRS和LPS活性显著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与MPs-H单独组和OTC单独组相比,MPs-H+OTC组进一步加剧肠道氧化酶活性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相关性分析表明,肠道葡萄球菌属和体长显著负相关;鲸杆菌属和SOD显著正相关;气单胞菌属与LPS显著负相关,与AMS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显示PS-MPs高浓度单独以及与OTC复合暴露可能通过肠道损伤以及肠道菌群的改变,进而影响肠道消化酶活性,导致黄颡鱼幼鱼生长抑制。此外,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塑料 氧四环素 黄颡鱼幼鱼 复合暴露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固液分离塔-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池塘圈养尾水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小荻 李金能 +3 位作者 王洁 贾智明 何绪刚 侯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98-1806,共9页
为有效减少池塘圈养尾水的污染负荷,提升养殖水环境质量,研究对调查了池塘圈养殖中期(8—10月)池塘圈养尾水污染物含量特征进行了检测,评估了固液分离塔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单元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能力,并分析了固液分离塔-垂直流人工湿地... 为有效减少池塘圈养尾水的污染负荷,提升养殖水环境质量,研究对调查了池塘圈养殖中期(8—10月)池塘圈养尾水污染物含量特征进行了检测,评估了固液分离塔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单元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能力,并分析了固液分离塔-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净化养殖尾水水体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圈养尾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为12.65—15.12和4.74—6.89 mg/L,铵态氮(NH_(4)^(+)-N)和亚硝态氮(NO_(2)^(-)-N)浓度分别为3.91—5.03和0.26—0.41 mg/L。固液分离塔沉降1h后,池塘圈养尾水中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05%和62.85%,沉降后联合垂直流人工湿地,通过进水COD/N调节DO浓度改善间歇曝气人工湿地,NH_(4)^(+)-N、NO_(2)^(-)-N和可溶性磷酸盐(PO_(4)^(3-)-P)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0.45、0.02和0.48 mg/L,TN和TP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8.04%和81.49%,可基本实现池塘圈养尾水的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进水碳氮比 脱氮除磷 池塘圈养 养殖尾水 垂直流人工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