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用药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2
1
作者 杜忠东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年第12期1-3,100,共3页
婴儿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除疾病谱与成人不同外,儿童处于发育期,其机体生理代谢与成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儿童用药作为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其药物选择、使用剂量及频次、药物剂型等都有其特点。
关键词 儿童用药 临床研究 用药质量
下载PDF
川崎病少见非冠状动脉并发症 被引量:7
2
作者 师依洋 杜忠东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年第10期1-3,17,共4页
川崎病(KD)在成人中很少见,其主要累及小于5岁的儿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其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持续11天左右的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KD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是现今... 川崎病(KD)在成人中很少见,其主要累及小于5岁的儿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其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持续11天左右的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KD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是现今临床治疗的热点,但KD引起的非冠脉并发症也可威胁患儿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临床过程 自限性疾病 有效循环血量 动脉瘤形成 炎性损伤 急性炎症反应 心肌收缩力 体液因子 体循环动脉
下载PDF
小儿心血管常用药物应用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年第12期5-9,共5页
小儿心脏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为主。其中后天性心脏病如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以及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的川崎病为主。这类疾病病情变化快,威胁生命,正确及时的选择药物治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小儿... 小儿心脏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为主。其中后天性心脏病如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以及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的川崎病为主。这类疾病病情变化快,威胁生命,正确及时的选择药物治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小儿心血管常用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 儿童用药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45年的治疗经验 被引量:4
4
作者 孙琳 潘少川 +6 位作者 孙保胜 于凤章 张学军 祁新禹 李成鑫 邓京城 贾和庚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6期13-16,104,共5页
目的总结45年期间,3个阶段、3种方法、20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的治疗经验。方法我们医院对CPT先后采用了单纯植骨融合术(1956~1977年,5例),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1977~1990年,7例)和Ilizarov技术和外固定器(1990~2007年,8... 目的总结45年期间,3个阶段、3种方法、20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的治疗经验。方法我们医院对CPT先后采用了单纯植骨融合术(1956~1977年,5例),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1977~1990年,7例)和Ilizarov技术和外固定器(1990~2007年,8例)3种方法。结果 20例患儿中15例假关节愈合,治愈率为75%,有2例为愈合后再骨折,治疗后重新愈合。结论对CPT的治疗效果,以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与Il-izarov技术和外固定器较好,两者均较早期的单纯植骨融合方法疗效提高。但3种方法结合应用效果最佳。目前为止,对CPT的治疗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膝外翻、踝外翻、胫骨再骨折、治疗时间过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治疗 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 Ilizarov技术和外固定器 植骨融合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在小儿四肢矫形与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琳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6期4-5,共2页
自从1989年由潘少川教授将Ilizarov理论和技术介绍到国内小儿骨科之后,Ilizarov技术在小儿四肢矫形与功能重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小儿骨科在应用Ilizarov理论和骨外固定器矫治小儿肢体畸形方面做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探索,对推动我国... 自从1989年由潘少川教授将Ilizarov理论和技术介绍到国内小儿骨科之后,Ilizarov技术在小儿四肢矫形与功能重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小儿骨科在应用Ilizarov理论和骨外固定器矫治小儿肢体畸形方面做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探索,对推动我国小儿骨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矫形外科手术 外固定器 畸形
下载PDF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认知的历史演变及研究现状
6
作者 范竟一 孙琳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6期27-29,共3页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SYNS)是一种以多发指、趾关节融合、跗骨融合、腕骨融合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多发骨性融合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而人们对此疾病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从"Nievergelt-Pearlma...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SYNS)是一种以多发指、趾关节融合、跗骨融合、腕骨融合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多发骨性融合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而人们对此疾病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从"Nievergelt-Pearlman综合征"到"SYNS"的认识过程进行了回顾,对其临床特点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述,并对其译名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 Nievergelt-Pearlman综合征 多发性骨融合综合征
下载PDF
小儿股骨延长相关问题的探讨
7
作者 孙琳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6期6-7,共2页
小儿肢体不等长比较常见,由于肢体短缩导致的肢体不等长比肢体过度生长导致的肢体不等长更为常见。但是,肢体短缩的治疗,在Ilizarov理论诞生和临床应用之后,得到有效地治疗。骨延长技术比较成熟,但与相对常见的胫骨延长相比,股骨延长的... 小儿肢体不等长比较常见,由于肢体短缩导致的肢体不等长比肢体过度生长导致的肢体不等长更为常见。但是,肢体短缩的治疗,在Ilizarov理论诞生和临床应用之后,得到有效地治疗。骨延长技术比较成熟,但与相对常见的胫骨延长相比,股骨延长的术前评估、延长外固定器的选用、延长后膝关节的稳定和功能康复尚有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延长 术前评估 外固定器 康复
下载PDF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赵春娜 杜忠东 高灵灵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钠、血清清蛋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O%(840/233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不完全KD、IVIG抵抗、发热天数≥10d、CRP〉100mg/L、血小板〉300×109/L、清蛋白〈35g/e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98,95%CI1.383~2.084,P〈0.001)、不完全KD(OR=2.730,95%CI2.121—3.515,P〈0.001)、发热天数≥10d(OR=2.556,95%CI1.975~3.307,P〈0.001)、CRP〉100mg/L(OR=1.556,95%C11.274~1.900,P〈0.001)、清蛋白〈35g/L(OR=1.665,95%C11.323~2.096,P〈0.001)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的主要危害是其冠状动脉病变,男性、不完全KD、发热天数≥10d、CRP〉100mg/L及清蛋白〈35g/L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9
作者 郑杰 马静瑶 +4 位作者 苏雁 杨菁 张瑞东 周翾 吴润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3-398,共6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 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最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1 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2 d(范围7-15 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 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予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小板生成素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川崎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0
作者 马乐 杜忠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激因素作用下,表达并释放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等黏附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川崎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全身血管炎 小血管炎症 心血管系统
原文传递
感染因素对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赵春娜 杜忠东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KD的病历,截取人口学信息、临床发现、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超声心动图发现、转归,对每份病历重新...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KD的病历,截取人口学信息、临床发现、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超声心动图发现、转归,对每份病历重新行典型KD、不完全KD、IVIG抵抗、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和合并感染的甄别。分为KD感染组、KD非感染组分析组间临床发现的差异,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分析感染因素的差异。结果2 331例KD患儿进入分析。KD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57.1%(1 331/2 331),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0%(840/2 331)。KD感染组与KD非感染组年龄、发热天数及不完全KD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并感染的KD患儿年龄多<1岁,易表现为不完全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感染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两种化疗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凯玲 梅妍妍 +14 位作者 崔蕾 高超 刘飞飞 赵晓曦 李伟京 姜锦 张瑞东 谢静 石慧文 王彬 张永红 马晓莉 吴敏媛 周翾 李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5-290,共6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探讨更加适合此亚型患儿的化疗方案。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第8天泼尼松反应、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等。结果表明,在204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134例采用BCH-2003方案治疗,70例采用CCLG-2008方案治疗。两组患儿在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第8天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临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CLG-2008组的男性较多(P=0.025)。BCH-2003组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的MRD阴性率高于CCLG-2008组(P=0.013)。按照BCH-2003方案分层标准,重新划分CCLG-2008组的危险度后,BCH-2003组的中危患儿的MRD阴性率仍然高于CCLG-2008组的中危患儿(P=0.014),而标危患儿MRD阴性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EFS及RFS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1.000,P=0.327,P=0.251)。结论: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BCH-2003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能迅速地降低患儿的白血病负荷,但是BCH-2003和CCLG-2008两种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化疗方案 TEL—AML1 融合基因
下载PDF
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患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付培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组、IVIG1次1g组和IVIG2次1g组(1次1g组不敏感病例再次IVIG1次1g组方案)。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2mg·kg-1×3d)治疗后48h患儿体温降至38℃以下定义为敏感,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超声心动图判断冠状动脉是否损伤。结果 9年间在KD急性期接受规范首剂IVIG2g·kg-1治疗无反应KD的发生率为18.3%(230/1257)。IVIG2g组40例,36例敏感(90.0%),4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1次1g组190例,123例敏感(64.7%),7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2次1g组60例,25例敏感,35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不加甲泼尼龙时,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IVIG2次1g组敏感率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不加甲泼尼龙时,3组中IVIG敏感184例,发生冠状动脉损伤44.0%;IVIG不敏感46例,加甲泼尼龙治疗后均敏感,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2.6%;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3组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时,IVIG1g·kg-1给药冠状动脉损伤的结局不比IVIG2g·kg-1给药差,在药费上减少了一半,如仍不敏感还可选择甲泼尼龙或再次IVIG1g·kg-1给药。结论 IVIG无反应的KD患儿中,IVIG2g·kg-1比IVIG1g·kg-1治疗效果好,因经济条件等所限不能行IVIG2g·kg-1再治疗者,可选择先行IVIG1g·kg-1治疗,仍不敏感时可选择甲泼尼龙,也可选择再次IVIG1g·kg-1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治疗
下载PDF
川崎病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通路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艳兰 杜忠东 +3 位作者 杨海明 上官文 董伟 宋铭晶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小鼠TNF-α、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活性变化,探讨KD的发病机制。方法 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单次腹腔注射0.5 mL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小鼠TNF-α、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活性变化,探讨KD的发病机制。方法 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单次腹腔注射0.5 mL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制备KD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小鼠注射后14、28和56 d时点外周血TNF-α水平,心脏、冠状动脉组织NF-κB、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NF-κB、MMP-9表达活性。观察小鼠心脏超声改变,同时行病理学检查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①模型组建模后14和28 d时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内膜毛糙,血管壁与血管周围出现高回声,部分呈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改变;②模型组建模后14和28 d时点病理学检查可见冠状动脉主干周围管壁肿胀、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细胞浸润,弹力层显著破坏。模型组建模后14 d时点,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9.3±0.3)vs(18.9±0.3)pg·mL-1,P<0.01];建模后14和28 d时点心脏及冠状动脉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37.5±9.3)vs(14.6±5.6)μg·L-1,28 d;(57.6±13.7)vs(21.6±6.6)μg·L-1;P均<0.05];建模后14和28 d时点心脏及冠状动脉MMP-9/TIMP-1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4.9±1.7)vs(0.5±0.4),28 d:(12.3±6.9)vs(0.09±0.1);P均<0.01]。结论 KD急性期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NF-κB活化和MMP-9分泌上调可能是KD心脏及冠状动脉炎症发生的重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动物模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小鼠心脏核因子κB与MMP-9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上官文 杜忠东 +3 位作者 杨海明 张艳兰 宋铭晶 董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38-943,共6页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小鼠心脏核因子(NF)-κB及其下游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72只3~4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VIG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前两组予干酪乳杆...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小鼠心脏核因子(NF)-κB及其下游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72只3~4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VIG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前两组予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0.5 mg单次腹腔注射进行造模,对照组同法予生理盐水0.5 ml.IVIG组在试验第5天予IVIG(2 mg/g)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其他两组同样方法注射同浓度生理盐水.在实验第14、28、56天时,每组取8只小鼠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留取心脏标本进行病理分析.通过蛋白质印迹和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法检测心脏及脾脏组织NF-κB的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明胶酶谱法检测心脏及冠状动脉组织MMP-9表达量和生物活性.采用f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LCWE注射后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冠状动脉局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染色可见模型组冠状动脉弹力层断裂浅染.超声心动图可见实验第14天及28天模型组小鼠左侧冠状动脉的内径均值均高于IVIG组及对照组[第28天:(0.48±0.07)比(0.41 ±0.03)和(0.35 ±0.02)mm,均P<0.01],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蛋白质印迹测得各时间点模型组心脏组织NF-κB以及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VIG组[第28天:(58±14)比(19±11)和(25±14) μg/L,(100±41)比(35±19)和(39±19)μg/L,均P<0.01].EMSA和明胶酶谱检测心脏组织NF-κB和MMP-9的蛋白活性水平,可见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VIG组[第28天:(84 788±2 081)比(27 220±4 990)和(50 192±1 586)μg/L,(18 560±7963)比(9 112±3 398)和(11 834±4 996) μg/L,均P<0.05].结论 川崎病小鼠模型心脏组织的NF-κB和(或)MMP-9呈过度表达及激活状态.IVIG在川崎病小鼠模型上可有效抑制冠状动脉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类 NF-κB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小鼠
原文传递
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利军 杜忠东 +3 位作者 付培培 袁越 张永兰 王勤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035-1036,共2页
目的探讨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以降低此类川崎病(KD)的误诊率,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临床资料,以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为首发症状... 目的探讨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以降低此类川崎病(KD)的误诊率,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临床资料,以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为首发症状而误诊为淋巴结炎的IKD患儿作为IKD组,典型KD患儿作为KD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共1004例患儿纳入研究,IKD组31例(3.1%),KD组973例(96.9%),2组患儿均以1~2岁起病多见,分别占38.7%(12例)、26.4%(200例),男女构成比分别为2.44:1.00、1.76:1.00,IKD组平均发热时间[(10.3±5.7)d]显著长于KD组患儿[(7.4±3.6)d](t=0.162,P〈0.05)。IKD组以发热、颈部淋巴结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侧与双侧淋巴结大患儿各8例(各占25.8%),余患儿单双侧不详;其中4例(12.9%)伴皮疹,6例(19.3%)伴口唇改变,7例(22.6%)伴指端脱皮,10例(32.3%)伴结膜充血。实验室检查中IKD组的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KD组(P〈0.05),清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KD组。IKD组患儿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发生率低于KD组(3.6%比16.2%,X2:3.817,P〈0.05)。I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71.0%(22/31例)、16.1%(5/31例)和9.7%(3/31例),高于KD组[28.1%(273/973例)、4.9%(48/973例)、1.1%(11/973例)](x2=3.540,P〈0.05)。结论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IKD较典型KD患儿发热时间长、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实验室检查中WBC、CRP偏低,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其提高警惕,对于发热合并淋巴结改变的患儿注意除外KD诊断,减少因误诊或漏诊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川崎病 典型川崎病 发热 颈部淋巴结大 冠状动脉瘤
原文传递
单中心9年不完全川崎病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付培培 杜忠东 潘岳松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完全KD与典型KD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冠状动脉损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484例KD...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完全KD与典型KD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冠状动脉损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484例KD患儿进入分析,其中不完全KD262例(17.6%),典型KD1222例;<1岁患儿中不完全KD占24.9%。不完全KD和典型KD患儿的平均发热时间分别为(7.8±5.0)和(6.7±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四肢改变、多形皮疹、眼结膜充血、口唇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和肛周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KD;卡疤改变、扁桃体肿大、阴囊或外阴改变、呕吐和腹泻的发生率与典型K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RP、ESR、Hb、WBC、PLT、ALT、AST、CK-MB和LDH等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与典型KD患儿对IVIG无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vs17.5%);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57.5%、14.1%和1.9%,典型KD患儿分别为31.5%、5.9%和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较典型KD发热时间长,且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但实验室指标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川崎病 诊断 冠状动脉损害 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基因rs10760502G>A多态性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及甲氨蝶呤毒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曙光 高超 +6 位作者 李志刚 李伟京 崔蕾 赵晓曦 郑胡镛 吴敏媛 张瑞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1-297,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基因中rs10760502G>A多态性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及甲氨蝶呤(MTX)毒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系统检测rs10760502基因型。实验数据采用x2检验、Ka... 本研究旨在探讨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基因中rs10760502G>A多态性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及甲氨蝶呤(MTX)毒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系统检测rs10760502基因型。实验数据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结果表明:A等位基因携带者(GA+AA)无复发生存率(RFS,log-rank:P=0.004)及无事件生存率(EFS,log-rank:P=0.022)显著低于GG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是RFS[hazard ratio(HR),20.173;95%CI,2.535-160.545;P=0.005]及EFS(HR,8.133;95%CI,1.718-38.512;P=0.008)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rs10760502多态与MTX毒副反应间未见相关性。结论:FPGS rs10760502G>A多态性位点可能作为BALL患儿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 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RNA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5
19
作者 郭丽 孙琳 +9 位作者 郭琰 李勤静 吴喜蓉 刘芳 李颖佳 王杏云 王婷 徐保平 冯雪莉 申阿东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肺炎支原体RNA检测(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技术,MP-SAT)作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治疗效果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其中符合MPP诊断标准者为MPP组,余为非MP... 目的探讨应用肺炎支原体RNA检测(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技术,MP-SAT)作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治疗效果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其中符合MPP诊断标准者为MPP组,余为非MPP组。1以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MP-Ab)检测为诊断MP感染的参照试验,考察MP-SAT诊断MP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2对MP-SAT和血清MP-Ab均阳性MPP病例行动态观察,比较MP-SAT和血清MP-Ab在大环内酯类药物标准治疗不同时间的阳性率,MP-SAT转阴时间和临床痊愈时间。3比较不同MP-SAT转阴时间MPP病例发热时间、入院24 h内血常规(WBC、N、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胸部X线指标的差异。结果 MPP组73例,非MPP组150例。MP-SAT诊断MP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61/73)、97.3%(146/150)。MPP组MP-SAT和血清MP-Ab均阳性61例,随治疗时间的延长,MP-SAT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MP-Ab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P<0.05)。61例临床痊愈时间平均为(3.0±0.9)周,MP-SAT转阴时间为(3.3±0.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SAT转阴时间越长的病例表现为发热持续时间越长,入院24 h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LDH水平越高,X线胸片大片实变比例越高,淋巴细胞百分比越低(P<0.05)。结论 MP-SAT可作为评价MPP转归以及判断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社区获得性肺炎 RNA检测 诊断 临床疗效 儿童
下载PDF
结核病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38
20
作者 申晨 申阿东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7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所引发的结核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控制的难点.结核病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只有少数感染了MTB的个体会发展为结核病.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男性...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所引发的结核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控制的难点.结核病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只有少数感染了MTB的个体会发展为结核病.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男性相对于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发病率.笔者拟对结核病男性相对高发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尤其关注性激素水平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性,以及X染色体上存在结核病易感相关基因在这一现象发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性别因素 发病率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