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结与友善 被引量:17
1
作者 曹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5,共5页
团结问题是当代伦理学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成员因为有共享的价值、共同的利益和共通的情感而凝结在一起,形成社会团结的局面。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普遍竞争和社会冷漠的现象,维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的、... 团结问题是当代伦理学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成员因为有共享的价值、共同的利益和共通的情感而凝结在一起,形成社会团结的局面。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普遍竞争和社会冷漠的现象,维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的、物质的和情感的纽带有松散的危险,需要"友善"的加固。友善是一种以对方为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待人如己的道德要求,还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一个普遍友善的社会里,社会成员之间才有更广泛的价值认同、更普遍的利益共享和更持久的情感互通。在这个意义上,友善是社会团结的内在的道德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结 友善 价值观
下载PDF
法治与德治之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伟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6,共6页
法治的核心特征是法律高于一切。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它可以限制任意专断的权力,提升人的预见能力,增进人的主动性;能协调人际关系,缓解囚徒困境。法治无关乎民主、自由,只意味着形式的平等。德治的核心思想是树立道德典... 法治的核心特征是法律高于一切。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它可以限制任意专断的权力,提升人的预见能力,增进人的主动性;能协调人际关系,缓解囚徒困境。法治无关乎民主、自由,只意味着形式的平等。德治的核心思想是树立道德典范,激发道德良知,影响人们的行为。法治不仅关乎法律之存废,同样关乎道德之兴衰;若法治不立,则德治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德法关系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诉讼调解的伦理辩护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刚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0,共6页
诉讼和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两种基本方式,两者之间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结合方式:第一种类型是把调解视为外在于诉讼并成其为补充的ADR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把调解视为诉讼基本纲领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第三种类型是把调解置于诉讼过程中的诉讼调解... 诉讼和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两种基本方式,两者之间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结合方式:第一种类型是把调解视为外在于诉讼并成其为补充的ADR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把调解视为诉讼基本纲领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第三种类型是把调解置于诉讼过程中的诉讼调解制度。不同的类型有其不同的道德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调解 ADR 马锡五审判方式 伦理辩护
原文传递
实然与应然:中国近代新法家礼法之辩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清香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28,共6页
近代新法家面对救亡和富强的时代主题,试图从传统法家思想中寻找资源以应对西方法治精神,同时回应传统以来的礼治实践。他们认为,中国传统中本有"法治"或"法治主义"的思想,只是被误解而淹没在历史中,儒家的礼治思... 近代新法家面对救亡和富强的时代主题,试图从传统法家思想中寻找资源以应对西方法治精神,同时回应传统以来的礼治实践。他们认为,中国传统中本有"法治"或"法治主义"的思想,只是被误解而淹没在历史中,儒家的礼治思想确实在历史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新时代应当重新考量。新法家们面对礼治和法治问题,对儒家和法家所受的批判进行反思或维护,虽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双重维度:从实然的层面看,承认二者在历史上均起到维护专制、压抑个性的作用,应当加以批判和反思;在应然的层面,他们认为法治与礼治不必然引发专制,并且他们努力为其寻找超越社会制度的基础,这就是应然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法家 法治 礼治 应然之道
原文传递
论至善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共8页
至善本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却在当代伦理学的研究中被边缘化了。我们今天重拾"至善"话题,并非要复古,也没有意愿通过定义"至善"去建构一个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相反,恰恰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 至善本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却在当代伦理学的研究中被边缘化了。我们今天重拾"至善"话题,并非要复古,也没有意愿通过定义"至善"去建构一个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相反,恰恰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道德难题,需要为行为的"应当"寻求最终依据。这样的问题意识引导我们到人生的终极目的中寻求至善。按照通说,人生的目的无外乎幸福和美德,但无论运用分析的或综合的方法,它们都难以最终定义至善。我们认为只有以"骑手与奔马"的内在统合方式才能成为至善,其内涵是完全的人。这样的"至善"并不存在于彼岸,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最高活动形态,使得"至善"的实现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幸福 道德 完全的人 审美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整体主义还是平等主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64,共5页
对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的解读,衍生出当代西方学界两个主要的派别:整体主义和平等主义。整体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斯·麦克利对以玛莎·努斯鲍姆为代表的平等主义进行批评。麦克利认为努斯鲍姆没有重视比例平等、对分配概念的理解... 对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的解读,衍生出当代西方学界两个主要的派别:整体主义和平等主义。整体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斯·麦克利对以玛莎·努斯鲍姆为代表的平等主义进行批评。麦克利认为努斯鲍姆没有重视比例平等、对分配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且轻视了亚里士多德的共同善观念。平等主义从经典文本出发进行辩护,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公民理性平等的强调和对原初平等的本体论预设,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平等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分配正义 整体主义 平等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