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0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及其应用 被引量:79
1
作者 张继成 宋考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对常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分型,定义了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形式相对渗透率曲线。对70条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分析发现,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一致的特征:在半对数坐标系中,以对数坐标表示相对渗透率,以普通坐标表示含水饱和度,经过... 对常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分型,定义了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形式相对渗透率曲线。对70条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分析发现,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一致的特征:在半对数坐标系中,以对数坐标表示相对渗透率,以普通坐标表示含水饱和度,经过校正均满足直线关系,将这种直线定义为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3种形式相对渗透率曲线都具有相同形式的特征曲线方程,分别定义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在确定束缚水饱和度、最大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点油相相对渗透率与油层空气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在数值模拟中利用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法对每个网格块进行计算,得到一条相对渗透率曲线,从而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油藏数值模拟 特征曲线 含水饱和度 油层物理
下载PDF
中国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85
2
作者 王玉普 刘义坤 邓庆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131,共9页
在调研我国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中高渗透油田、低渗透油田及断块油田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不同类型油田面临的开发现状,制定有效开发战略对策.结果表明:中高渗透油田开发应立足于井网加密与三次采油相结合;低渗透油田应以CO... 在调研我国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中高渗透油田、低渗透油田及断块油田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不同类型油田面临的开发现状,制定有效开发战略对策.结果表明:中高渗透油田开发应立足于井网加密与三次采油相结合;低渗透油田应以CO2驱油,辅助微生物驱油的开发对策;断块油田应开展气驱、微生物驱和热采研究与试验的战略对策.该研究成果对中国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的有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砂岩油田 特高含水期 开发对策 三次采油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Al^(3+)交联聚合物分子构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3
作者 卢祥国 王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1-634,共4页
通过改变溶剂水中Na+、Ca2+、Mg2+的组成和聚合物浓度,对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凝胶体系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渗流特性和微观形态进行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子内”交联聚合物黏度随时间变化不大,但阻力系数和残... 通过改变溶剂水中Na+、Ca2+、Mg2+的组成和聚合物浓度,对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凝胶体系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渗流特性和微观形态进行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子内”交联聚合物黏度随时间变化不大,但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明显大于具有相同黏度聚合物溶液,且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Na+、Ca2+、Mg2+和聚合物浓度将影响交联聚合物分子构型,其中Ca2+/Mg2+的影响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3+交联聚合物 分子构型 影响因素 渗流特性 双电层理论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45
4
作者 卢祥国 张云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118,共6页
聚合物驱后仍然有约50%原油残留于地下,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该文利用物理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技术方法的增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后仍然有约50%原油残留于地下,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该文利用物理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技术方法的增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采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交联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和沸石/聚合物溶液驱都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采收率增幅在5.4%~7.6%之间。对于非均质油藏,扩大波及体积对采收率的贡献率大于提高洗油效率的贡献率。从技术和经济效果两方面考虑,沸石/聚合物溶液驱油体系更具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高浓度聚合物 础活性剂/聚合物 沸石/聚合物 效果评价 作用机理分析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再认识 被引量:48
5
作者 卢祥国 曹豹 +5 位作者 谢坤 曹伟佳 刘义刚 张云宝 王晓燕 张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8-155,共8页
以大庆、大港、长庆等油田的储集层岩石和流体为模拟对象,探讨了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技术途径,通过对比“等黏度”和“等浓度”条件下普通聚合物溶液、甘油、“片-网”结构聚合物溶液和非均相弱凝胶等的驱油效果,论证... 以大庆、大港、长庆等油田的储集层岩石和流体为模拟对象,探讨了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技术途径,通过对比“等黏度”和“等浓度”条件下普通聚合物溶液、甘油、“片-网”结构聚合物溶液和非均相弱凝胶等的驱油效果,论证了聚合物类驱油剂黏度与驱油效果间的关系,提出了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研究表明,聚合物在多孔介质内因滞留作用进而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是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而聚合物类驱油剂黏度与驱油效果不存在正相关性,具有“片-网”结构的聚合物虽然增黏能力较强,但与储集层岩石孔喉结构的配伍性较差,其可注入性和抗剪切性较差;非均相弱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内具有较强的吸附、捕集作用,容易在储集层岩石孔隙内滞留,在高渗透层(区域)能够建立有效的渗流阻力,与具有“等黏度”或“等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相比,扩大波及体积能力更强;长时间注入聚合物类驱油剂,势必会导致吸液剖面反转,大大降低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采用“高滞留”与“低滞留或不滞留”驱油剂交替注入,可进一步改善聚合物类驱油剂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聚合物驱 驱油效果 提高采收率 波及体积 改善方法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王刚 王德民 +2 位作者 夏惠芬 鞠野 刘春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90,共5页
利用新研制的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及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对水驱后盲端类残余油、柱状类残余油和油膜类残余油的作用机理,分析了这类残余油被驱替和运移过程及启动和运移机理,论述了该驱油体系对聚合物驱后... 利用新研制的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及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对水驱后盲端类残余油、柱状类残余油和油膜类残余油的作用机理,分析了这类残余油被驱替和运移过程及启动和运移机理,论述了该驱油体系对聚合物驱后残余油的作用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可能性,进一步完善了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用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通过超低界面张力作用和润湿反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表面活性剂 驱油效率 润湿性 界面张力 驱油机理
下载PDF
Cr^(3+)、碱和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分子构型及渗流特性影响 被引量:45
7
作者 卢祥国 姜维东 王晓燕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9-754,共6页
用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镜(SEM)和岩心驱替等实验方法,研究了Cr3+、碱和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HPAM)分子线团直径、结构形态和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3+、碱和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聚合物分子线团直径,进而影响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 用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镜(SEM)和岩心驱替等实验方法,研究了Cr3+、碱和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HPAM)分子线团直径、结构形态和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3+、碱和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聚合物分子线团直径,进而影响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和渗流特性。通过改变Cr3+浓度和电解质浓度等实验条件,可以使聚合物分子形成具有不同分子构型的Cr3+聚合物凝胶。在高电解质浓度和低Cr3+浓度条件下,聚合物分子与Cr3+的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同一分子内不同支链间,具有"分子内"交联特征。在低电解质浓度和高Cr3+浓度条件下,聚合物分子与Cr3+的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不同分子链间,具有"分子间"交联特征。与相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相比较,"分子内"聚合物凝胶的表观黏度几乎保持不变,但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却要大得多,且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表现出独特的渗流特性。与"分子间"聚合物凝胶相比较,"分子内"聚合物凝胶的分子线团直径较小,但它仍略高于相同浓度聚合物分子线团直径。碱使聚合物分子扩散层厚度减小,分子链卷曲收缩和变粗,分子线团尺寸减小,形成以支状为主、网状为辅的结构形态。表面活性剂使聚合物分子线团稍有减小,结构形态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3+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分子构型 分子线团直径 结构形态 渗流特性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极限井距的确定 被引量:42
8
作者 贾振岐 赵辉 汶锋刚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05,111,共3页
低渗透岩心单相渗流实验表明,流体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实测的启动压力梯度;依据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得到了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幂函数关系式.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得到了低渗... 低渗透岩心单相渗流实验表明,流体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实测的启动压力梯度;依据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得到了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幂函数关系式.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确定极限技术井距的公式,可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确定合理井网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渗透率越小,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压力梯度 非线性渗流 极限井距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驱油剂中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及其在中低渗油层中的渗流特性 被引量:44
9
作者 卢祥国 王晓燕 +1 位作者 李强 王荣健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29-1234,共6页
利用动态光散射(DLS)、电镜扫描(SEM)和岩心驱替实验等方法,对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及其影响因素和在中低渗油藏环境下的渗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 利用动态光散射(DLS)、电镜扫描(SEM)和岩心驱替实验等方法,对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及其影响因素和在中低渗油藏环境下的渗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渗流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随聚合物浓度增加,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胶束聚集体形式吸附在聚合物分子链上,造成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大于聚合物溶液.在溶剂水矿化度较高和岩心渗透率较低条件下,后续注入水的冲刷和稀释作用造成岩心内滞留聚合物浓度降低,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增加,最终导致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的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二元复合驱油体系 矿化度 结构形态 分子线团尺寸 渗流特性 机理分析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对油井水泥石的腐蚀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景富 徐明 +2 位作者 朱健军 王广雷 马淑梅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51-1656,共6页
在分析二氧碳(CO2)腐蚀水泥的化学作用过程的基础上,测量和分析了腐蚀水泥石的微观结构、抗压强度及渗透率。结果表明:CO2对水泥产生腐蚀作用的本质在于CO2能够与水泥的水化产物相作用生成各种不同晶体结构的CaCO3,破坏了水泥石的原有... 在分析二氧碳(CO2)腐蚀水泥的化学作用过程的基础上,测量和分析了腐蚀水泥石的微观结构、抗压强度及渗透率。结果表明:CO2对水泥产生腐蚀作用的本质在于CO2能够与水泥的水化产物相作用生成各种不同晶体结构的CaCO3,破坏了水泥石的原有产物组成及结构,导致腐蚀后水泥石的抗压强度下降,渗透率增大。温度、CO2分压增高,腐蚀水泥石抗压强度降低,渗透率增大。添加抗腐蚀填充材料的水泥浆腐蚀后初期抗压强度有所降低,后期抗压强度具有不下降或上升趋势。实验设计的6号水泥浆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环 二氧化碳 腐蚀 机理
下载PDF
正负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对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线团尺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41
11
作者 王晓燕 卢祥国 姜维东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59-1265,共7页
采用动态光散射(DLS)方法,研究了无机电解质正离子与负离子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线团尺寸的影响,也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HPAM分子线团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电解质负离子对HPAM分子尺寸(分子流... 采用动态光散射(DLS)方法,研究了无机电解质正离子与负离子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线团尺寸的影响,也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HPAM分子线团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电解质负离子对HPAM分子尺寸(分子流体力学直径(Dh))影响较小,而无机电解质正离子对Dh的影响较大,且影响程度随正离子浓度增大而减小.Ca2+、Mg2+、K+和Na+对Dh的作用强弱顺序为Mg2+>Ca2+>Na+>K+.当向聚合物溶液中加入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Dh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此外,由于强烈的静电斥力作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聚合物分子表面吸附较弱,难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络合物,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会以类似于胶束聚集体的形式吸附在聚合物分子链上,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络合物,结果造成Dh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分子线团尺寸 影响因素 仪器检测 机理分析
原文传递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8
12
作者 艾池 冯福平 李洪伟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7年第6期71-73,76,共4页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现有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在理论及实践检测方面的缺陷,并研究其应用条件。针对现有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的不足之处,指出地层孔隙压力评价法的发展趋势:从岩石力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岩石受力平衡公式,将欠压实和其他异常压...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现有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在理论及实践检测方面的缺陷,并研究其应用条件。针对现有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的不足之处,指出地层孔隙压力评价法的发展趋势:从岩石力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岩石受力平衡公式,将欠压实和其他异常压力成因综合表达在定量公式中,用有效应力定理反映异常超压形成的宏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预测 有效应力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HPAM的机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宜强 沈传海 +1 位作者 景贵成 胡锦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8-742,共5页
为了开发廉价、长效、环保和安全的解堵剂以解除聚合物对近井地带的堵塞,从油田含聚合物产出液中分离出能降解聚合物的混合菌株进行室内性能评价实验。混合菌群由假单胞菌ML1、梭状芽孢杆菌ML2和ML3组成。菌群降解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 为了开发廉价、长效、环保和安全的解堵剂以解除聚合物对近井地带的堵塞,从油田含聚合物产出液中分离出能降解聚合物的混合菌株进行室内性能评价实验。混合菌群由假单胞菌ML1、梭状芽孢杆菌ML2和ML3组成。菌群降解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静态实验、微观仿真模型实验及岩心流动实验表明,微生物可降解长链大分子聚合物,解除近井堵塞,提高孔道连通性,增加产液量,从而带动单井产油量的增加,在注聚合物驱油的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达11.9%。矿场应用结果,经过微生物解堵,注水井注入压力明显下降,采油井产液量显著提高,有效期达到540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聚合物 解堵 矿场试验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岩心内成胶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39
14
作者 刘进祥 卢祥国 +2 位作者 刘敬发 胡淑琼 薛宝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4-480,共7页
采用黏度计、动/静态激光光散射仪、扫描电镜和岩心流动实验装置,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和两性离子交联聚合物溶液黏度、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态和多孔介质内静态成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岩心内成胶机... 采用黏度计、动/静态激光光散射仪、扫描电镜和岩心流动实验装置,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和两性离子交联聚合物溶液黏度、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态和多孔介质内静态成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岩心内成胶机理。结果表明,随溶剂水矿化度增加,交联反应速度加快;放置时间越长,岩心内交联反应增强并趋于稳定;剪切时间延长,聚合物分子定向排列趋势加剧,岩心孔隙内成胶效果变差;渗透率较低条件下,岩心孔隙内交联反应以"分子内"交联为主;随岩心渗透率增加即孔隙尺寸增大,岩心内成胶效果变好,发生"分子间"交联概率增大。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表明,在两性离子交联聚合物溶液中,交联反应首先发生在同一分子的不同支链间,即"分子内"交联,形成局部性网状聚集态,然后扩展到不同聚合物的分子链间,即"分子间"交联,形成区域性网状聚集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聚合物 交联聚合物 矿化度 交联反应 多孔介质 机理分析
下载PDF
矿渣-粉煤灰混合材料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36
15
作者 张景富 丁虹 +1 位作者 代奎 孙超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矿渣、粉煤灰混合材料的水化产物、硬化体微观结构及强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确定了水化产物的组成及微观结构特点,揭示了矿渣粉煤灰材料的水化作用特点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矿渣在激发剂作用下使玻璃... 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矿渣、粉煤灰混合材料的水化产物、硬化体微观结构及强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确定了水化产物的组成及微观结构特点,揭示了矿渣粉煤灰材料的水化作用特点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矿渣在激发剂作用下使玻璃体首先发生表面水解,产生水化反应,进而引发粉煤灰的火山灰作用;混合材料的水化产物组分以水化硅酸钙凝胶为主,硬化体具有与油井水泥相类似的网络状微观结构;随养护时间增长,混合材料后期强度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粉煤灰 水化产物 微观结构 强度
下载PDF
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的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37
16
作者 皮彦夫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28期6998-7000,7010,共4页
介绍了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的技术。该技术制备的人造岩心模拟砂岩油藏,对地层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孔隙度模拟度高,具有良好的实验重复性,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方案对比,化学剂评价。这种岩心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钻井领域的室内... 介绍了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的技术。该技术制备的人造岩心模拟砂岩油藏,对地层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孔隙度模拟度高,具有良好的实验重复性,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方案对比,化学剂评价。这种岩心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钻井领域的室内物理模拟,同时,这种人造岩心的外观形状的任意性也使其具有了更好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岩心 物理模型 技术及应用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动态渗吸采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17
作者 周万富 王鑫 +3 位作者 卢祥国 潘赫 王婷婷 韩大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8-155,共8页
渗吸采油是(弱)亲水致密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渗吸采油物理模拟是优选渗吸液配方组成和优化渗吸液段塞组合的重要实验手段。针对大庆外围地区致密油藏开发技术需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化学... 渗吸采油是(弱)亲水致密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渗吸采油物理模拟是优选渗吸液配方组成和优化渗吸液段塞组合的重要实验手段。针对大庆外围地区致密油藏开发技术需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技术为手段,以大庆外围扶余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模拟研究对象,开展了动态渗吸采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渗吸采油实验中,随注液压力升高,渗吸采收率增加;随注液速度增大,渗吸采收率增幅呈现出"先增后减"变化趋势;随渗吸液注入段塞尺寸增加、憋压时间延长和交替注入次数增加,渗吸采收率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动态渗吸采油实验最优参数推荐:注液速度为0.2 m L/min、段塞尺寸为0.3 PV、憋压时间>96 h和交替注入次数为3。与单独注渗吸液或增能剂措施相比较,采取"渗吸液+增能剂"组合方式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增强孔隙内油水交渗作用,提高渗吸采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致密油藏 动态渗吸采油 影响因素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地层岩石可钻性的分形表示方法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士斌 闫铁 李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石油钻井中测量岩石可钻性的主要方法是以井下取心为对象来测量岩石的力学性能和进行微钻法可钻性试验,但这种方法采样费用高,试验周期长,不能在现场直接应用。对石油钻井过程中岩石破碎的分形机理及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以井... 石油钻井中测量岩石可钻性的主要方法是以井下取心为对象来测量岩石的力学性能和进行微钻法可钻性试验,但这种方法采样费用高,试验周期长,不能在现场直接应用。对石油钻井过程中岩石破碎的分形机理及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以井底返出的岩屑为对象测试岩石可钻性的新方法。在室内实验基础上,确定了不同井深岩石破碎后的块度分布函数,计算了岩石破碎的分形维数,分形维数的相关性系数在0.95以上。结合岩石硬度、强度和可钻性级值的实验结果,确定了岩石强度、硬度及可钻性与岩石分形维数的统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岩石可钻性 分形维数 岩石力学性质 块度分布 统计模型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规律特征研究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丽丽 宋考平 +1 位作者 高丽 王朋珍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94,共4页
当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在半对数坐标系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直线段再次向下发生偏折,出现第二段直线段。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二段直线法,即甲型水驱规律曲线在中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各成直线段,可... 当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在半对数坐标系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直线段再次向下发生偏折,出现第二段直线段。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二段直线法,即甲型水驱规律曲线在中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各成直线段,可用于油藏开发预测和油田动态分析。通过对特高含水期采液指数、吸水指数和含水上升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实际的采液、吸水指数和含水上升速度因结构调整的对策不同,变化规律不同,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水驱曲线 采液指数 吸水指数 含水上升速度
下载PDF
无碱二元体系的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对水驱残余油的作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夏惠芬 王刚 +2 位作者 马文国 刘春德 王彦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0,115,共6页
三元复合驱含碱驱油体系会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引起地层粘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及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为此提出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合物/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驱油。通过流变性实验及微观模型驱油实... 三元复合驱含碱驱油体系会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引起地层粘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及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为此提出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合物/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驱油。通过流变性实验及微观模型驱油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黏弹性的影响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黏弹性及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机理的研究表明:在驱替水驱后残余油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利用了聚合物溶液的黏弹特性和表面活性剂的超低张力界面特性,水驱后残余油以油丝和乳状液形式被携带和运移,随着二元驱油体系的黏弹性的增加和界面张力的降低,水驱后二元驱后的采收率增加,降低界面张力的驱油效果(指达到超低)比提高体系的黏弹性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 黏弹性 界面张力 残余油 采收率 流变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