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文煜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踝关节骨折患者89例,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螺旋CT及三维重建。根据Lange-Hansen分型及Danis-Weber分型法对踝关节骨折进行分型,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治...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踝关节骨折患者89例,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螺旋CT及三维重建。根据Lange-Hansen分型及Danis-Weber分型法对踝关节骨折进行分型,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根据CT三维重建的结果分析:Lange-Hansen分型其中旋前外展型(PAB) 34例,旋前外旋型(PER) 29例,旋后内收型(SAB) 17例,旋后外旋型(SER) 9例。Danis-Weber分型其中A型11例、B型40例、C型38例。与X线正侧位片比较,其中漏诊骨折8例(9.0%),无法明确分型9例(10.1%)。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均达解剖复位标准。术后6个月Barid-Jackson评分:优42例、良39例,优良率91.0%(81/89)。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折 踝关节
原文传递
脑血管CT成像在颅脑血管Willis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文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7期1116-1117,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CTA)在颅脑血管W illis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颅脑CTA检查,并且部分在24h内做MR平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组),14例无症状(无症状组),15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多...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CTA)在颅脑血管W illis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颅脑CTA检查,并且部分在24h内做MR平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组),14例无症状(无症状组),15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多方位观察W illis环的形态及分型。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中W illis环I型比例明显下降,Ⅲ、Ⅳ型比例明显增加;而TIA组与脑梗死组之间W illis环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TA不但能很好地显示W illis环的结构而且对W illis环代偿潜能进行评估,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脑缺血 WILLIS环 血管成像
下载PDF
CT多平面重组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正香 张文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4期516-517,共2页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MPR)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3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多平面重组,观察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MPR)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3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多平面重组,观察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3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有45例椎体骨折,其中单节椎骨折30例,双节椎骨折5例,三节椎骨折3例。L1椎骨折11例,L2椎骨折7例,L4椎骨折6例,T12椎骨折9例,T11椎骨折5例,T10椎骨折4例,T5-7椎骨折3例。结论:MPR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CT 多平面重组 价值
下载PDF
CT在诊断脑白质疏松症和Binswanger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文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245-1246,共2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变性(LA)和Binswanger病(BD)的临床改变和CT检查的变化。方法:分析96例LA患者(LA组)和56例BD患者(BD组)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比较2组患者CT分级和临床症状的不同。结果:LA组和BD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目的:探讨脑白质变性(LA)和Binswanger病(BD)的临床改变和CT检查的变化。方法:分析96例LA患者(LA组)和56例BD患者(BD组)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比较2组患者CT分级和临床症状的不同。结果:LA组和BD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C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影像学分型有所不同,BD组患者发生脑室扩大、多发腔隙性梗死灶和单发梗死灶的发生率高于LA组。相比较LA组,BD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出现了明显的功能障碍。结论:熟悉LA的CT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BINSWANGER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与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5
作者 吕海洋 《大医生》 2021年第2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多发性脑梗死(MCI)的临床价值,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于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MC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检...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多发性脑梗死(MCI)的临床价值,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于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MC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检查对不同发病时间MCI的检出率及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情况;比较CT、MRI检查对病灶数量、平均病灶大小的检出情况及检查时间。结果MRI检查对发病时间<24 h、24~72 h者的检出率及总MCI检出率分别为94.44%、97.33%、96.0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6.67%、77.33%、80.00%;DSA检查结果显示,200例MCI患者共检出异常部位425个,MRI检查对基底节区、额叶、丘脑、顶叶、小脑的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MRI检出病灶数量显著多于CT检查,检出平均病灶大小显著小于CT检查,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检查(均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MRI检查不同发病时间MCI检出率与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率均较高,且其对病灶数量、病灶大小的诊断价值更高,但其检查时间较长,临床可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脑梗死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文煜 孙立功 +2 位作者 许小峰 赵正香 翟巧芳 《当代医学》 2011年第25期42-42,共1页
目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Willis环周围主要动脉表现有密度增高,其中基底动脉密度增高者8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者5例、大脑中... 目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Willis环周围主要动脉表现有密度增高,其中基底动脉密度增高者8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者5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36例;同时有30例患者豆状核CT影像出现轮廓模糊;有45例患者有脑岛带征,其中灰白质界限不清者25例。7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50例。结论脑动脉密度增高、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岛带征等CT征象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早期 CT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