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目的了解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病情况,为DCD的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扬州市城区3所幼儿园1 454名3~7岁儿童,使用儿童运动评估成套试验(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筛查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使用儿童发育筛查测试(developmental screen test,DST)和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剔除智力落后儿童,采用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DSM-IV)确诊DCD。结果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DCD异常和可疑率分别为5.2%和12.0%。男童DCD异常及可疑率(7.3%和14.0%)高于女童(2.7%和9.7%),M-ABC实验得分差异体现在手灵巧度和动态平衡两个方面(均有P<0.001)。不同年龄的儿童DCD异常及可疑率不同(x^2=18.502,P=0.005),由高到底依次为4~岁组、6~7岁组、5~岁组和3~岁组,M-ABC实验得分差异体现在手灵巧度和目标抓握两个方面(均有P<0.001)。结论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DCD患病率不容乐观,手灵巧度和目标抓握能力相对落后。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的运动协调发展特点,加强其整体运动协调能力训练。
文摘【目的】探讨扬州地区42 d婴儿胫骨超声骨密度值与体格喂养、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择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健康42 d婴儿595例作为调查对象,男309例,女286例。测量其身长、体重、胫骨超声骨密度声速值(speed of sound,SOS)和Z值,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扬州地区42 d婴儿的骨矿物质含量正常、轻度缺乏和中度缺乏的比例分别为14.1%(84例)、71.9%(428例)、13.9%(83例),且不存在性别差异;2)控制性别因素后,体重越重、BMI值越大,骨密度缺乏程度越明显;身长对骨密度水平无影响;3)不同骨密度组婴儿的喂养方式不同;母乳喂养与部分母乳喂养组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组的婴儿骨密度值均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扬州地区42 d婴儿骨密度轻度缺乏;骨密度与婴儿肥胖水平密切相关;纯母乳喂养或增加母乳喂养比例,可增强婴儿骨密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