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唐铁钰 张新江 +4 位作者 段作伟 符长标 杨明 王兆霞 谭兰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706-2709,共4页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92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92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30%、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82.6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眩晕障碍表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清NO、NOS和PDGF-B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显著改善PCIV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脑微血管功能障碍,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甲磺酸倍他司汀 天麻素 临床疗效 机制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白永杰 张帅 +4 位作者 李顺 尚贤金 资文杰 段佩养 戚纪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及早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璇 张新江 段作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8-297,共10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危险因素及UIA的存在是否会影响ACI患者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危险因素及UIA的存在是否会影响ACI患者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CI的患者。通过急诊头颅磁共振及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筛查确立ACI和UIA的诊断,根据是否合并UIA,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未合并UIA(A)组和合并UIA(B)组。分析ACI与UIA的共病率及危险因素,根据患者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A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分析UIA的位置、大小、个数以及急性期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二者共病早期预后的影响,并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ACI患者3 641例,其中合并UIA 237例(6.51%)。B组患者的高龄、女性、吸烟、高血压者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1.691,95%CI 1.249~2.290,P=0.001),年龄(OR=1.023,95%CI 1.010~1.036,P=0.000),吸烟(OR=1.942,95%CI 1.413~2.670,P=0.000),高血压(OR=1.539,95%CI 1.025~2.309,P=0.037)与急性脑梗死合并UIA显著相关。发病90 d后预后良好组2 346例(64.43%),预后不良组1 295例(35.57%),UIA患者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7);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个数以及治疗方式、TOAST分型与患者预后没有明显相关性。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09,95%CI 1.003~1.016,P=0.003),糖尿病(OR=1.235,95%CI 1.076~1.418,P=0.003),既往脑卒中病史(OR=1.544,95%CI 1.324~1.801,P=0.000)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37,95%CI 1.020~1.054,P=0.000)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良转归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女性、高龄、吸烟、高血压是二者共病的危险因素。UIA的位置、大小以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脑梗塞 预后
原文传递
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在老年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中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艳 何兴萍 +1 位作者 汪薇 李志萍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8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在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91例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45例实施基础护理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6例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观察比...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在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91例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45例实施基础护理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6例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肢体功能(FuglMeyer)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命名、语言、记忆、注意力、定向力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可减轻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改善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卒中 非痴呆认知障碍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佳佳 《系统医学》 2019年第8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究脑梗塞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的价值。方法以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例数为80例,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分析2组脑梗塞患者护理的结果... 目的探究脑梗塞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的价值。方法以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例数为80例,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分析2组脑梗塞患者护理的结果。结果实验组脑梗塞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82.50%)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高,(P=4.0125,P=0.045);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升高,其中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的语言功能评分(82.33±4.03)分、肢体功能评分(67.92±4.58)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语言功能评分(61.20±2.85)分、肢体功能评分(52.97±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45,P=0.0001);(t=15.2999,P=0.0001);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率(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000,P=0.025)。结论脑梗塞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可促进其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更好的恢复,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护理的效果,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脑梗塞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义 金灿 +4 位作者 王礼同 何玲 张新江 胡春洪 王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24-731,共8页
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初步探讨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的高危斑块的HR-MRI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集的57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 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初步探讨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的高危斑块的HR-MRI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集的57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及MCA HR-MRI检查.根据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7例)和急性脑梗死组(30例),统计MCA管腔最狭窄层面斑块在4个90°扇形区域的分布情况,定量测量血管最狭窄处(MLN)的管腔面积(LAMLN)、血管面积(VAMLN)和参考血管的管腔面积(LAreference)、血管面积(VAreference),再以此计算出血管最狭窄处管壁面积(WAMLN)、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百分比、狭窄率、重构指数,将各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对57例患者MCA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位及形态学分析发现,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斑块位于腹侧壁19例(33.3%)、上侧壁15例(26.3%)、背侧壁10例(17.5%)、下侧壁13例(22.8%).TIA组和急性脑梗死组位于腹侧壁、上侧壁、背侧壁、下侧壁分别为6例(22.2%)、5例(18.5%)、7例(25.9%)、9例(33.3%)和13例(43.3%)、10例(33.3%)、3例(10.0%)、4例(13.3%),两组之间各侧壁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IA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的VAreference、LAreference、VAMLN、重构指数分别为(19.89± 1.34)mm^2、(15.19±2.04)mm^2、(20.78±1.78)mm^2、1.09±0.11和(19.70±1.34)mm^2、(14.60±2.33)mm^2、(21.53±2.34)mm^2、1.10±0.1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重构方式均以正性重构为主,共44例(77.2%).TIA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的WAMLN、斑块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百分比分别为(8.85±1.92)mm^2、(4.00±3.00)mm^2、20.92%±9.18%、19.05%±14.93%和(11.10±1.88)mm^2、(6.00± 2.25)mm^2、28.56%±8.67%、27.30%±7.6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6,t=-2.865,t=-3.231, t=-2.580,均P<0.01). TIA组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斑块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临床路径联合阻抗运动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英歌 徐义君 +5 位作者 陶春花 刘斌 杨明 王兆霞 梁景岩 唐铁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9,13,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联合阻抗运动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康复干预,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联合阻抗运动。比较2组认知...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联合阻抗运动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康复干预,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联合阻抗运动。比较2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6 min步行距离、Rivermead运动指数(RMI)、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4.00%,低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19,P=0.00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延长,且观察组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RMI、MBI及上肢、下肢FM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日常活动功能、精神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身体疼痛及并发症相关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联合阻抗运动可降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阻抗运动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西酞普兰与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明 段作伟 +1 位作者 张新江 符长标 《西部医学》 2018年第6期888-891,共4页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综合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确诊CSD患者142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8例。A组患者采用西酞普...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综合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确诊CSD患者142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8例。A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综合治疗方案,B组患者采用前庭康复训练以及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方案,C组患者仅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8周时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改变情况,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DHI评分(各单项评分及DHI总分)随治疗进程明显下降,降幅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A组HAMA评分与HAMD评分皆低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西酞普兰、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复合治疗方案对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酞普兰 前庭康复训练 认知行为疗法 慢性主观性头晕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斑块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强化特征与卒中发生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义 金灿 +4 位作者 王礼同 何玲 张新江 胡春洪 王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47-1053,共7页
目的采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D HR MRI)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责任斑块的强化特征,分析斑块强化特征与卒中发生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卒中发生至HR MRI检查的时间间隔,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MRI... 目的采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D HR MRI)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责任斑块的强化特征,分析斑块强化特征与卒中发生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卒中发生至HR MRI检查的时间间隔,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MRI室收集的61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早期组(<4周,26例)、中期组(4-12周,20例)和晚期组(>12周,15例),行T1WI、T2W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常规头颅MRI检查,以及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T1WI及增强3D-SPACE T1WI序列扫描,将3D-SPACE T1WI序列上斑块增强前、后信号强度进行对比,定性分析斑块的强化程度,定量计算斑块的强化率,分析斑块强化特征及其与卒中发生至HR MRI检查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3D HR MRI上责任斑块表现为管壁月牙形偏心增厚或者环形增厚,T1WI上多为稍高信号,注入对比剂后呈不同程度的强化或者无强化.对纳入的61例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强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组26例斑块明显强化21例(80.8%),轻度强化4例(15.4%),无强化1例(3.8%),强化率为80.49%±18.64%;中期组20例斑块明显强化2例(10.0%),轻度强化14例(70.0%),无强化4例(20.0%),强化率为52.09%±18.17%;晚期组15例斑块轻度强化2例(2/15),无强化13例(13/15),强化率为12.16%±10.44%.统计学分析显示3组间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34,P<0.01;F=78.403,P<0.01).进一步分析,早期组和中期组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0.01;t=5.179,P<0.01),中期组和晚期组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4,P<0.05;t′=8.189,P<0.01),早期组和晚期组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6,P<0.01;t′=15.044,P<0.01).卒中发生至HR MRI检查的时间与强化率呈显著负相关(r=-0.903,P<0.01).结论HR MRI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斑块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左心耳测量参数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润榕 胡春洪 +4 位作者 王苇 李郑 张帅 李伟 侯红玲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1-757,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心源性脑卒中(CS)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179例行CCTA检查的NVAF患者的临床和检查资料。根据CCTA检查后2年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心源性脑卒中(CS)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179例行CCTA检查的NVAF患者的临床和检查资料。根据CCTA检查后2年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情况进行分组,其中符合CS标准的为病例组(87例),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无TIA发作的患者为对照组(92例)。使用心功能分析软件测量左心耳的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深度、容积参数,用体表面积校正各测量值,获得该参数的校正指数,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指数、高血脂、房颤病史年数、左心耳开口面积指数(LAAOA Index)、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对CS发病的影响。通过ROC曲线评估LAAOA Index和LAAEF对CS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左心耳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最大和最小容积的校正指数以及LAAEF分别为(1.80±0.21)cm/m^(2)、(1.19±0.17)cm/m^(2)、(3.20±0.71)cm^(2)/m^(2)、(7.91±1.92)ml/m^(2)、(5.03±1.40)ml/m^(2)、(36.20±10.54)%,对照组分别为(1.64±0.24)cm/m^(2)、(1.06±0.19)cm/m^(2)、(2.65±0.64)cm^(2)/m^(2)、(6.61±1.68)ml/m^(2)、(3.67±1.28)ml/m^(2)、(45.25±1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83、4.647、5.481、4.826、6.823、-5.875,P值均<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AOA Index增大(P=0.005)和LAAEF减小(P<0.001)是NVAF患者发生CS的独立危险因素。LAAOA Index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2(95%CI 0.639~0.777),最佳诊断界值为3.16 cm^(2)/m^(2);LAAEF的AUC值为0.734(95%CI 0.663~0.797),界值为38.71%;LAAOA Index联合LAAEF的AUC值为0.786(95%CI 0.718~0.843)。结论CCTA检查可以利用冠状动脉血管扫描数据,对左心耳大小和功能进行一站式、比较准确的评价。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可以作为CHA2DS2-VASc评分的补充,为NVAF患者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源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患侧感觉运动区在皮质下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龙江 李华东 +3 位作者 赵义 符雪涛 张新江 王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4-801,共8页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570.2±1125.9、1205.8±328.2及1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感觉运动区 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支架样取栓装置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帅 王润榕 +5 位作者 侯红玲 任彬彬 刘振生 王苇 陈斌 张新江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样取栓装置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纳入采用支架样取栓装置治疗的前循环急性颅内大动脉近端闭塞患者。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90 d临床随...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样取栓装置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纳入采用支架样取栓装置治疗的前循环急性颅内大动脉近端闭塞患者。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90 d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为主要指标评估治疗有效性,以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 d死亡率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29例应用Solitaire,1例应用Trevo。平均年龄(65.97±11.67)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13.50(9.75,18.00)。包括颈内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0例,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1例。术后90 d随访,56.7%(17/30)患者预后良好(m RS评分0~2分)。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3.3%(4/30),术后90 d死亡率20%(6/30)。结论支架样取栓装置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其有效性、安全性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体现,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支架样取栓装置 机械取栓
下载PDF
轻型脑梗死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侯红玲 张新江 +1 位作者 陶丽红 孙国先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1173-1176,1180,共5页
目的分析轻型脑梗死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发病时间<4.5 h的轻型脑梗死患者3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小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者纳入溶栓组(n=195),未溶栓者纳入未... 目的分析轻型脑梗死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发病时间<4.5 h的轻型脑梗死患者3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小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者纳入溶栓组(n=195),未溶栓者纳入未溶栓组(n=180),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将溶栓组溶栓治疗后14 d颅内出血者纳入观察组,未出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分析轻型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溶栓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未溶栓组(P<0.05);溶栓组治疗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RP水平较未溶栓组低(P<0.05);溶栓组治疗后预后情况优于未溶栓组(P<0.05)。本研究中共30例溶栓患者在溶栓后14 d发生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38%(30/19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衰史、入院至静脉溶栓门诊时间(DNT)、溶栓后12 h SBP、脑白质疏松改变为轻型脑梗死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轻型脑梗死患者可取得较好溶栓效果,但易受年龄、心衰史、DNT、溶栓后12 h SBP、脑白质疏松改变影响出现颅内出血,临床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颅内出血 危险因素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松 袁媛 +4 位作者 徐义君 陈宏梅 黄新磊 梁景岩 王英歌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81,共4页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进行场景模拟的新兴技术,近年来逐步运用于神经系统功能康复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主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脑瘫和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并就虚拟现实康复目前的优...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进行场景模拟的新兴技术,近年来逐步运用于神经系统功能康复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主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脑瘫和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并就虚拟现实康复目前的优势、局限性及研究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神经系统疾病 功能障碍 康复 运动学习策略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 被引量:9
15
作者 荀琳茗 陶丽红 +1 位作者 张新江 唐向明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睡眠障碍是缺血性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就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卒中患者睡...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睡眠障碍是缺血性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就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睡眠 睡眠觉醒障碍
原文传递
基于ABC-X模型探讨首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配偶的心理体验及应对方式——质性研究
16
作者 徐阳 张瑜 +4 位作者 刘银侠 杨艳 房会娥 刘一辉 俞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9-24,共6页
目的基于ABC-X模型探讨首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配偶的心理体验及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6—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 目的基于ABC-X模型探讨首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配偶的心理体验及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6—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16例受访者。以ABC-X模型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结果、预访谈制定正式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和Nvivo 11.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分别为配偶的压力源事件(包括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照护负担)、配偶压力应对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家庭资源、社会支持资源)、配偶的心理体验(包括疾病初诊时的恐惧、连带病耻感、担心患者预后、渴望社会支持)、配偶对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寻求社会支持,设定目标、规划生活)、消极应对(无奈接受、削弱患者自理能力)〕。结论首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配偶存在多重压力,而其压力应对资源相对缺乏,且其疾病初诊时的恐惧、连带病耻感、担心患者预后、渴望社会支持等心理体验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无奈接受、削弱患者自理能力等消极应对方式。因而医务人员应为首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配偶构建积极的压力应对方案,鼓励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并设定目标、规划未来,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中年人 青年人 配偶 心理体验 应对方式 定性研究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失禁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艳 汪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2期99-101,共3页
糖尿病极易引起患者脑部微小动脉病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统计其相对风险为1.8-6.0.大小便失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国外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尿失禁发生率32%~79%,国内则为38%~60%,约42.5%的大小便失禁患者将出现... 糖尿病极易引起患者脑部微小动脉病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统计其相对风险为1.8-6.0.大小便失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国外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尿失禁发生率32%~79%,国内则为38%~60%,约42.5%的大小便失禁患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会阴部皮肤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大小便失禁 失禁性皮炎
下载PDF
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8
作者 褚澄 张新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根据双色球随机分组模式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治...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根据双色球随机分组模式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NIHSS、Burke及SWAL-QOL评分。结果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rke、SWAL-QOL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恢复,提高吞咽功能恢复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神经病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8
19
作者 符雪涛 王英歌 +2 位作者 颜丙春 张江云 胡艺 《当代医学》 2021年第1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以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为基础,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案例导入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并辅以腾讯会议、QQ群等辅助教学工具的混合式教学在后疫情时代神经病学教学中... 目的探讨以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为基础,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案例导入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并辅以腾讯会议、QQ群等辅助教学工具的混合式教学在后疫情时代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扬州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93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混合式教学组(n=148)和传统教学组(n=145),混合式教学组给予MOOC联合PBL、CBL的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组给予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以无记名问卷调查,评价两组教学效果和满意度。结果混合式教学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在后疫情时代的高等医学教育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混合式教学 神经病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及用药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国先 单清 +2 位作者 林涛 徐德宇 侯红玲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调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现状,为合理、有效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4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 目的调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现状,为合理、有效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4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9.49%、11.50%、27.73%、8.87%和26.89%;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为美罗培南(占65.32%),而较少使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占11.49%);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其中用法、用量及给药时机不当、药物选择不当、联合用药不当、频繁换药、违反用药禁忌分别占38.71%、32.26%、12.90%、11.29%和4.84%。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氯霉素仍保持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耐药 抗菌药物 不合理用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