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婷婷 冯钰枫 +7 位作者 朱安 黄健 汪浩 李思宇 刘昆 彭如梦 张宏路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302,共10页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和覆盖旱种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节水灌溉下水稻根系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改善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根系 形态生理
下载PDF
不同品种稻米品质形成对盐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肖丹丹 李军 +5 位作者 邓先亮 卫平洋 唐健 韦还和 陈英龙 戴其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40-1847,共8页
为明确盐浓度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江苏省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盐稻12号为试验材料,种植于土培池中,全生育期以盐水灌溉代替淡水灌溉,盐浓度设置0.10%、0.15%、0.20%、0.25%、0.30%、0.35%,并以淡水(盐浓度0%)灌溉... 为明确盐浓度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江苏省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盐稻12号为试验材料,种植于土培池中,全生育期以盐水灌溉代替淡水灌溉,盐浓度设置0.10%、0.15%、0.20%、0.25%、0.30%、0.35%,并以淡水(盐浓度0%)灌溉为对照(CK),研究不同盐浓度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低盐浓度(0.10%~0.15%)下,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稻米淀粉黏滞特性(RVA谱)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增加,米饭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在0.10%盐浓度下高于CK,南粳9108和盐稻12号的胶稠度在0.10%盐浓度下分别较CK高4.5和3.5 mm;在中、高盐浓度(0.20%~0.35%)下,稻米的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稻米淀粉黏滞特性明显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综上可知,在低盐浓度(0.10%~0.15%)下,稻米的品质总体有一定的改善;高盐浓度(0.35%)下,稻米品质明显变劣。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盐浓度下水稻的品质状况,为滩涂水稻高产与品质调优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品质
下载PDF
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汪浩 张强 +4 位作者 张文地 李思宇 黄健 朱安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5-216,共12页
再生稻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一种两收,能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再生季有效穗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子,而有效穗数取决于再生芽萌发能力。提高再生稻腋芽萌... 再生稻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一种两收,能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再生季有效穗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子,而有效穗数取决于再生芽萌发能力。提高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对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有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再生稻发展现状,综述了腋芽萌发能力和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腋芽能力的技术措施等,并提出了未来加强再生稻腋芽萌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腋芽 萌发能力 产量
下载PDF
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振玲 林兵 +7 位作者 周群 杨波 刘艳 周天阳 王宝祥 顾骏飞 徐大勇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5,共13页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比,在盐胁迫下两类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耐盐品种减产的幅度明显小于盐敏感品种。耐盐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主要在于较高的颖花量和结实率。与盐敏感品种相比,耐盐水稻品种在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拔节期和抽穗期具有较高根系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合成酶活性和较高的K^(+)/Na^(+)值,分蘖至拔节以及抽穗至成熟期具有较高的作物生长率,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抽穗至灌浆中期具有较高的根系氧化力。【结论】在盐胁迫下耐盐水稻品种较高的总颖花量、较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和K^(+)/Na^(+)值是其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原因。在盐胁迫下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强和根系氧化力较高可作为评定水稻品种耐盐性的重要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抗氧化 渗透调节 根系氧化力
下载PDF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汪浩 刘祥臣 +5 位作者 张强 余贵龙 张文地 黄健 朱安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5-434,共10页
【目的】“中稻+再生稻”组合是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是头季与再生季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尚不清楚。明确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可为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稻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两优6326等12个适于单季种植... 【目的】“中稻+再生稻”组合是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是头季与再生季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尚不清楚。明确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可为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稻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两优6326等12个适于单季种植的杂交籼稻为材料,在当地高产栽培条件下,依据头季和再生季两季产量将其划分为两季产量均高(双高)、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季产量低(头高再低)、头季稻产量低再生季产量高(头低再高)和两季产量均低(双低)等四种类型,并分析了米质的差异。【结果】1)与头季稻相比,12个组合的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不同程度变优。2)两季不同产量类型之间比较,除双低类型(仅深两优11号一个品种)外,双高类型和头高再低类型加工品质较优,而头高再低类型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较优。蛋白质含量在各产量类型头季稻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再生季双高类型较头高再低类型高10.7%,比头低再高类型低1.75%。3)齐穗后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远大于日照时数,再生季齐穗后日平均温度较低是其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的重要原因。【结论】综合产量及品质,两优6326、天两优616、广两优476和丰两优香1号是适于豫南地区的高产优质再生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季稻 再生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高浓度CO2对稻穗不同位置籽粒结实和米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户少武 张欣 +5 位作者 景立权 赖上坤 王云霞 朱建国 王余龙 杨连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725-3734,共10页
不断升高的大气CO2浓度影响水稻颖花发育、灌浆结实和品质形成,但这种影响是否与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有关尚不清楚.利用稻田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以优质丰产粳稻‘武运粳23’为材料,CO2处理设背景CO2浓度(Ambient)和高... 不断升高的大气CO2浓度影响水稻颖花发育、灌浆结实和品质形成,但这种影响是否与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有关尚不清楚.利用稻田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以优质丰产粳稻‘武运粳23’为材料,CO2处理设背景CO2浓度(Ambient)和高CO2浓度(增200μmol·mol^-1,FACE)两个水平,研究开放大田条件下高浓度CO2对水稻颖花密度、籽粒结实能力、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与稻穗不同着生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武运粳23籽粒产量平均增加18.3%,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饱粒重分别增加21.4%、9.4%,每穗颖花数、饱粒率平均减少9.0%、2.2%.FACE水稻饱粒率下降主要与稻穗不同部位空粒率大幅增加有关.FACE水稻每穗颖花数减少主要与稻穗上部、中部二次枝梗现存颖花大幅减少有关,而其他位置颖花数均无显著变化;稻穗不同位置饱粒重和饱粒率对FACE的响应无显著差异.FACE处理使绿粒率下降,但糙米长度和宽度均增加,稻穗不同部位趋势一致.FACE使垩白粒率(增幅59%)、垩白度(增幅55%)均极显著增加,增幅表现为稻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上部>中部>下部.FACE使稻穗不同位置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略增,使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和消减值略降,但多未达显著水平.FACE使稻米糊化温度显著下降,弱势粒的降幅大于强势粒.综上,高浓度CO2环境下武运粳23产量增加主要与穗数增多和籽粒增重有关,而稻穗明显变小;高浓度CO2使稻米绿粒率减少,垩白增多,而对蒸煮食味品质影响较少;颖花着生位置对高浓度CO2环境下水稻颖花发育、结实和品质的影响因不同测定指标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 产量 品质 稻穗枝梗
原文传递
水分养分管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思宇 陈云 +5 位作者 李婷婷 朱安 黄健 汪浩 刘立军 杨建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3,共8页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水分养分管理除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外,也会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总结养分管理及湿润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等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水分养分管理除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外,也会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总结养分管理及湿润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等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减排的主要技术措施,提出未来加强稻田温室气体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水稻高产、水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分养分管理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 被引量:8
8
作者 乔胜锋 邓亚萍 +6 位作者 瞿寒冰 张伟杨 顾骏飞 张耗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6-406,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标准培养液配方)为对照。【结果】将耐低磷指数作为评价籼稻品种耐低磷性的指标,并将供试品种分为3类:强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9)、中耐低磷品种(0.5<耐低磷指数<0.9)、弱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5)。选择耐低磷性差异明显的强耐低磷品种2个以及弱耐低磷品种2个进行农艺与生理特征分析。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各品种产量。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增加了水稻的磷素运转率(PTE)、磷产谷利用率(IPE)和磷收获指数(PHI),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的PTE和IPE高于弱耐低磷品种。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具有较大的地上部干物质、根干质量和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根系氧化力降幅小,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高,分蘖受抑制程度小,并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孕穗灌浆期较高的光合速率。【结论】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在低磷处理下保持较高的干物质、NSC积累和运转、根系氧化力、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光合速率以及磷素利用效率是强耐低磷品种重要的农艺与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耐低磷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施用技术在水稻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云翔 咸云宇 +2 位作者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6,共7页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缓控释氮肥 产量 施肥技术 环境效益
下载PDF
栽培优化对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和稻米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昊 张瑛 +7 位作者 王琛 顾汉柱 周天阳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张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92,共15页
为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技术下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与稻米淀粉特性的关系,以甬优2640、武运粳24号、扬稻6号和金香玉1号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常规(对照)、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5种栽培模式处... 为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技术下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与稻米淀粉特性的关系,以甬优2640、武运粳24号、扬稻6号和金香玉1号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常规(对照)、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5种栽培模式处理。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处理(对照)相比,甬优2640在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处理下的产量增幅分别为6.49%、11.06%和12.72%,武运粳24号分别增加1.92%、11.10%和17.05%,扬稻6号增幅分别为9.30%、18.50%和22.89%,金香玉1号产量增幅分别为6.92%、14.72%和17.89%。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随着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根干重、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强度、根系和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和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以及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溶解度和膨胀度逐渐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与产量和稻米淀粉特性关系密切。表明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可能通过调节地下部根系生长来改善稻米品质,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策略 产量 米质 根系特性
下载PDF
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耗 马丙菊 +7 位作者 张春梅 赵步洪 许京菊 邵士梅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共8页
以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WMD)处理,观察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杂交籼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精米... 以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WMD)处理,观察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杂交籼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消减值、相对结晶度、1045/1022cm-1红外比值、中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以及灌浆早期和中期的籽粒关键酶活性、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与CF相比,WMD可改善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增加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中淀粉粒数量和体积百分比,优化蛋白质组分,提高淀粉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以及灌浆期籽粒关键酶活性、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降低淀粉消减值、相对结晶度、大淀粉粒数量和体积百分比。在WMD下,杂交籼稻品质和淀粉特性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籼稻。这说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能明显改善杂交籼稻米质及淀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品质 淀粉
下载PDF
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治林 王琛 +7 位作者 张瑛 景文疆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2-484,共13页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次性基施(T5)、控释+速效氮肥一次性基施(T6)、控释+速效氮肥配合分次施用(T7)共7种氮肥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稻茬小麦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6>T7>T3>T5>T2>T4>T1。与T2处理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T3、T6和T7处理下分别增加17.9%、30.3%和25.1%,平均氮肥农学效率(AE)分别增加40.0%、84.8%和72.4%,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22.2%、52.3%和45.6%。与单一施用速效氮肥(T2、T4)或控释氮肥(T3、T5)处理相比,在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T7)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LAI和SPAD值)显著改善,氮素积累量、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因此,控释氮肥配施速效氮肥策略可以同步促进稻茬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控释氮肥 速效氮肥 根系特性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增高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牛玺朝 户少武 +6 位作者 杨阳 童楷程 景立权 朱建国 王余龙 杨连新 王云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9-519,共11页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同时亦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深刻影响。作为光合作用的底物,大气CO_(2)的浓度升高增加水稻产量,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品种间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分歧。本研究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_(2)enrichme...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同时亦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深刻影响。作为光合作用的底物,大气CO_(2)的浓度升高增加水稻产量,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品种间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分歧。本研究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_(2)enrichment)技术平台,以8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设背景CO_(2)浓度(Ambient)和高CO_(2)浓度(增200μmol·mol^(-1),FACE)两个水平,研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部分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种间差异。本研究所有测定的品质性状供试品种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与Ambient相比,FACE处理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略降,但单位面积糙米、精米和整精米产量平均分别极显著增加23.7%、23.5%和20.9%。FACE处理对整精米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影响较小,但使整精米垩白率和垩白度平均分别增加18.6%和31.8%,均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使所有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平均分别下降6.5%和3.1%,但均未达显著水平。从淀粉RVA谱看,FACE处理使所有品种峰值黏度、崩解值平均增加1.3%、6.9%,使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分别下降2.2%、5.1%和65.6%,其中消减值达显著水平。FACE处理使所有品种整精米植酸含量平均增加5.3%,而蛋白质含量平均减少9.9%,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稻米品质性状对高CO_(2)浓度的响应方向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FACE处理与品种对整精米长度、垩白率、垩白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以上数据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使水稻产量大幅增加,稻米加工、外观和营养品质呈变劣趋势,但适口性可能变优,稻米品质对大气CO_(2)浓度增高的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品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 CO_(2)浓度增高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华小龙 周丽瑶 +1 位作者 徐烨 霍中洋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15-17,共3页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提升了稻米的营养品质,改善了米粉的RVA谱黏滞特性,提升了南粳46的综合食味水平,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46 缓混肥 侧深施肥 品质 田间试验
下载PDF
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和根系特征对灌溉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景文疆 顾汉柱 +7 位作者 张小祥 吴昊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5-519,共15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中籼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与根系特征。【方法】以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中籼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全生育期设置干湿交替灌溉(AWD)和常规灌溉(CI)处理。在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和半矮秆杂交稻中各选择...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中籼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与根系特征。【方法】以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中籼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全生育期设置干湿交替灌溉(AWD)和常规灌溉(CI)处理。在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和半矮秆杂交稻中各选择2个水分利用效率(WUE)存在明显差异的品种进行稻米品质和根系特征分析。【结果】无论是在AWD还是CI下,各类型品种的产量和WUE均随品种改良逐渐提高。与CI相比,AWD显著增加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AWD下,各类型品种(矮秆品种、半矮秆品种、半矮秆杂交稻)的产量分别为6.96 t/hm^(2)、8.71 t/hm^(2)和10.14 t/hm^(2),WUE分别为1.30 kg/m^(3)、1.62 kg/m^(3)和1.91 kg/m^(3)。各类型品种的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度、根干质量、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以及脱落酸含量随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与CI相比,AWD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提高了稻米淀粉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淀粉的消减值和相对结晶度。相关分析表明,产量、WUE及稻米品质均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结论】现代半矮秆品种尤其杂交稻在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较优的稻米品质,这与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改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利用效率 品种 稻米品质 根系特征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王杰 鞠梦倩 +1 位作者 李心月 刘世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从2001年秋播开始在扬州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开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从2001年秋播开始在扬州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开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CTS)、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MTS)、稻麦连续翻耕秸秆不还田(CT),在水稻成熟后,对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与CT处理相比,20年NTS、RT1、RT2、CTS和M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3.29%、4.76%、8.18%、19.88%和21.34%;(2)NTS处理对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影响更大,比其他耕作方式提高14.49%~39.02%,RT1、RT2、CTS、MTS处理则可以均衡提高耕层有机碳含量;(3)CTS和MTS处理稻麦产量较高,与CT处理相比平均分别增产3.68%和4.09%,NTS处理则减产3.48%。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适量秸秆还田与少耕相结合对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和产量的提升效果最显著,是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产量
下载PDF
水稻根系分泌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17
作者 顾嘉怡 吕欣平 +4 位作者 周宇琨 孟庆好 王琛 张瑛 张耗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5,共7页
氮作为植株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其有效吸收与利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同时向周围释放的化合物的总称,其在土壤中会产生根际效应,这与植物的氮素吸收利用... 氮作为植株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其有效吸收与利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同时向周围释放的化合物的总称,其在土壤中会产生根际效应,这与植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密切相关。概述了水稻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功能和产生途径,分析了土壤根际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作用,解析了主要根系分泌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分泌物 氮素吸收 微生物
原文传递
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瑛 顾嘉怡 +6 位作者 王琛 王伟露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张耗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64-3372,共9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粮食生产区之一,对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解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有助于发展丰产低碳农业。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省份(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粮食生产区之一,对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解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有助于发展丰产低碳农业。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省份(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投入等数据,对该区域上述3种主粮作物的生产碳足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江苏省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不论在单产、种植面积或总产上均居首位。在单位面积碳足迹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最高,平均达到2.0 t CE·hm^(-2),小麦次之,玉米最低,且3种主粮作物的单位面积碳足迹不断升高。在单位籽粒产量碳足迹上,水稻最高,平均达到0.8 kg CE·kg^(-1),小麦次之,玉米最低。在碳投入结构上,灌溉用电、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占比较高,灌溉用电分别占水稻、小麦和玉米总碳投入的35.0%、36.3%和33.2%,化肥分别占28.8%、32.5%和32.5%,农药分别占24.2%、13.3%和11.5%。在碳效率上,玉米最高,为3.9 kg·kg^(-1) CE,水稻次之,小麦最低。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的推进,通过提高灌溉效率、化肥利用效率、农药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以及秸秆还田多样化、新品种培育和政策杠杆等多种途径,能够合力降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粮作物 碳排放 碳足迹 碳效率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农艺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治林 吴昊 +6 位作者 顾汉柱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8-1000,共13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4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800 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冠层光合特性,进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措施 产量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水稻对干旱复水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琛 张瑛 +4 位作者 顾汉柱 吴昊 景文疆 肖治林 张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5,共9页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主粮作物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的日益短缺严重制约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或体系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稻田要多次经历由水层到适度干旱,再到复水的循环过...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主粮作物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的日益短缺严重制约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或体系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稻田要多次经历由水层到适度干旱,再到复水的循环过程。有关水稻植株从土壤适度干旱状态到复水状态转变过程中的响应机制缺乏系统总结。本文系统综述了水稻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水稻响应干旱复水过程中的品种间差异、地上部农艺和生理特征、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及水稻对干旱复水响应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趋势,旨在为选育高产节水水稻品种和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干旱复水 品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