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与心脏衰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紫微 左帮芸 +1 位作者 王大新 赵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4076-4080,共5页
炎症反应是机体自我防御的一种免疫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2000年Franceschi等[1]首次提出炎性衰老概念。据统计,7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三分之二[2]。心脏衰老以结构改变,功能障碍为特征。衰老... 炎症反应是机体自我防御的一种免疫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2000年Franceschi等[1]首次提出炎性衰老概念。据统计,7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三分之二[2]。心脏衰老以结构改变,功能障碍为特征。衰老过程中经常伴随炎症发生,然而关于炎症对心脏衰老的作用及调控心脏衰老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深入了解心脏衰老的病理特征及发生机制,探讨炎症与心脏衰老之间的联系及关键的调节机制,重要的分子靶标,对寻找延缓心脏衰老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衰老 炎症 细胞内调节机制 稳态
下载PDF
昼夜节律基因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曼茹 赵静 朱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65-2272,共8页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生物体为适应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周期约为24 h的内源性计时系统^([1])。生物钟基因调控昼夜节律的正常运行,在调节人体激素水平、免疫功能、睡眠、代谢等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调控细胞增殖...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生物体为适应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周期约为24 h的内源性计时系统^([1])。生物钟基因调控昼夜节律的正常运行,在调节人体激素水平、免疫功能、睡眠、代谢等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代谢等过程^([2])。昼夜颠倒、睡眠和进食模式紊乱会干扰正常人体的昼夜节律系统,长期昼夜节律紊乱会诱发许多慢性疾病,并且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时钟基因 结直肠癌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左帮芸 马紫微 +2 位作者 宁栋 王大新 赵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82-2087,共6页
纤维化通常被认为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促进伤口愈合的产物。机体受到病理刺激损伤后,组织将开始自我修复,及时高效地替换死亡或受损的细胞,这一修复机制是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修复过程通常分为再生阶段和纤维增生阶... 纤维化通常被认为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促进伤口愈合的产物。机体受到病理刺激损伤后,组织将开始自我修复,及时高效地替换死亡或受损的细胞,这一修复机制是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修复过程通常分为再生阶段和纤维增生阶段。首先当细胞受损后,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替换,防止损伤持续;其次正常的实质组织可被结缔组织所取代。最初的修复往往是有益的,但一旦失控,愈合过程就会变成病理性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外基质重构和永久性瘢痕组织的形成[1]。当纤维化发生在重要组织器官时,可能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目前,纤维化疾病已占到发达国家总死亡率的45%,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这两种药物被批准在几个国家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2]。因此,治疗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仍十分匮乏,亟需探索纤维化发生的新机制,筛选有效的治疗靶点并研发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纤维化 器官
下载PDF
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预防脓毒性心肌病的探索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家艳 王云云 +4 位作者 谈定玉 王兵侠 季佩宇 耿平 曹鹏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预防脓毒症患者脓毒性心肌病(SIC)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急诊ICU收治的未发生SIC的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按1∶1随机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参附注射液50 mL静脉泵入,每12 h 1次,疗...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预防脓毒症患者脓毒性心肌病(SIC)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急诊ICU收治的未发生SIC的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按1∶1随机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参附注射液50 mL静脉泵入,每12 h 1次,疗程5 d;对照组生理盐水50 mL静脉泵入,每12 h 1次,疗程5 d。主要观察终点为前5 d SIC发生率。次要观察终点为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前一周液体平衡、ICU住院时间、总通气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112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治疗组7例被二次排除,纳入49例进行分析,对照组二次排除6例纳入50例进行分析。治疗组5 d内SIC总发生率为42.9%,低于对照组的64.0%(P=0.035)。其中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4.5%vs.52.0%,P=0.005),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右室功能障碍发生率28.0%,高于治疗组10.2%(P=0.025)。治疗组缩血管药物应用时长75(48,97)h,低于对照组的97(66,128)h(P=0.039);强心药物应用时长治疗组为32(18,49)h,短于对照组的44(25,61)h(P=0.046)。对照组第一周液体平衡为(1260±850)mL,显著高于治疗组的(450±520)mL(P=0.008)。ICU住院时间、总通气时间及28 d病死率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SIC的发生率,伴有更少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和液体正平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脓毒性心肌病 参附注射液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