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与心脏衰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紫微 左帮芸 +1 位作者 王大新 赵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4076-4080,共5页
炎症反应是机体自我防御的一种免疫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2000年Franceschi等[1]首次提出炎性衰老概念。据统计,7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三分之二[2]。心脏衰老以结构改变,功能障碍为特征。衰老... 炎症反应是机体自我防御的一种免疫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2000年Franceschi等[1]首次提出炎性衰老概念。据统计,7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三分之二[2]。心脏衰老以结构改变,功能障碍为特征。衰老过程中经常伴随炎症发生,然而关于炎症对心脏衰老的作用及调控心脏衰老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深入了解心脏衰老的病理特征及发生机制,探讨炎症与心脏衰老之间的联系及关键的调节机制,重要的分子靶标,对寻找延缓心脏衰老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衰老 炎症 细胞内调节机制 稳态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左帮芸 马紫微 +2 位作者 宁栋 王大新 赵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82-2087,共6页
纤维化通常被认为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促进伤口愈合的产物。机体受到病理刺激损伤后,组织将开始自我修复,及时高效地替换死亡或受损的细胞,这一修复机制是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修复过程通常分为再生阶段和纤维增生阶... 纤维化通常被认为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促进伤口愈合的产物。机体受到病理刺激损伤后,组织将开始自我修复,及时高效地替换死亡或受损的细胞,这一修复机制是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修复过程通常分为再生阶段和纤维增生阶段。首先当细胞受损后,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替换,防止损伤持续;其次正常的实质组织可被结缔组织所取代。最初的修复往往是有益的,但一旦失控,愈合过程就会变成病理性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外基质重构和永久性瘢痕组织的形成[1]。当纤维化发生在重要组织器官时,可能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目前,纤维化疾病已占到发达国家总死亡率的45%,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这两种药物被批准在几个国家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2]。因此,治疗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仍十分匮乏,亟需探索纤维化发生的新机制,筛选有效的治疗靶点并研发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纤维化 器官
下载PDF
E-钙黏蛋白及N-钙黏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邓毅凡 何胜虎 +4 位作者 王大新 刘娟 戴承晔 徐笑挺 张晶 《医药前沿》 2022年第2期7-9,共3页
目的:分析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标记基因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2020年4月—12月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组,基于Gensin... 目的:分析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标记基因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2020年4月—12月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组,基于Gensini评分将研究组分为轻度病变组(19例)、中度病变组(21例)、重度病变组(20例)。选择造影阴性30例作为对照组,均抽取外周血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含量,分析E-cadherin、N-cadherin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中重度病变组外周血清中E-cadherin含量最低,N-cadherin含量最高。对照组E-cadherin外周血清中含量最高,N-cadherin含量最低。Gensini评分与E-cadherin浓度呈负相关(r=-0.450,P<0.05),与N-cadherin浓度呈正相关(r=0.433,P<0.05)。结论:EMT相关标记基因E-cadherin、N-cadherin可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E-CADHERIN N-CADHERIN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钱志敏 纪军 +4 位作者 陈述 徐冰 张晶 程铖 何胜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AMI患者1561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1例为心脏破裂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的AMI患者105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AMI患者1561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1例为心脏破裂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的AMI患者105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分析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破裂组年龄、入院心率、女性、肌钙蛋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尿素明显升高(P<0.05,P<0.01),急诊PCI、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72.38%,P=0.011;(119.33±19.37)g/L vs (139.29±17.65)g/L,P=0.001;(4.13±0.62)×10^12/L vs (4.60±0.69)×10^12/L,P=0.010;47.62%vs 73.33%,P=0.020;23.81%vs 52.38%,P=0.017]。结论女性、高龄、再灌注时间延迟、入院心率快、高NT-ProBNP、高肌钙蛋白、低血红蛋白、低红细胞计数是AMI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早期的再灌注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是预防AMI后发生心脏破裂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肌钙蛋白 心率 血红蛋白类 再灌注
下载PDF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亚萍 何胜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206-1211,共6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钙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先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TGF-β1组(1、2、4、8μg/L),观察TGF-β1对VSMC的影... 目的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钙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先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TGF-β1组(1、2、4、8μg/L),观察TGF-β1对VSMC的影响;再分为正常对照组、钙化组(TGF-β14μg/L)、罗格列酮(RSG,20μmol/L)组、钙化+罗格列酮(RSG,20μmol/L)组,观察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VSMC钙化后的作用,对细胞进行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S染色检测钙化结节的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VSMC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PPARγ、成骨样细胞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F-β1处理后的VSMC钙盐沉积和ALP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TGF-β1浓度为4μg/L时作用最明显,成骨样细胞标志物Runx2表达明显升高(P<0.05),同时平滑肌细胞标志物α-SMA表达减少(P<0.05)。而加入罗格列酮后,VSMC的钙盐沉积和ALP活性明显降低(P<0.05),α-SMA、PPARγ表达明显上升(P<0.05),相反,Runx2的表达则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TGF-β1可以诱导VSMC向成骨样细胞分化和钙化,而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以抑制TGF-β1诱导下VSMC钙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钙化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
下载PDF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 被引量:4
6
作者 路俊生 何胜虎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3期144-146,共3页
扩张型心肌病多散发,且发病隐匿,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病死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差,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近年来基因突变致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就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特点、突变基因和突变基因的... 扩张型心肌病多散发,且发病隐匿,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病死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差,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近年来基因突变致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就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特点、突变基因和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机制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及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陈述 张晶 +3 位作者 严凤娣 燕建峰 袁彬 何胜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观察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后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疗程2周,于治疗... 目的:观察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后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疗程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NO、内皮素(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缓解,丹参多酚酸盐组ET值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P<0.01),NO、VEGF值较治疗前上升更明显(P<0.01)。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受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内皮功能 丹参多酚酸盐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亚萍 何胜虎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7期3350-3355,共6页
血管钙化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普遍存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慢性肾脏病等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与许多不良事件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血管钙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向成骨样细胞分化并产生... 血管钙化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普遍存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慢性肾脏病等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与许多不良事件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血管钙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向成骨样细胞分化并产生基质囊泡生成磷酸钙在血管壁沉积。曾经认为是被动的过程,现认识到血管钙化是高度调控的复杂的主动过程,涉及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钙化抑制物的产生,遗传因素和激素的调控等机制。了解VSMCs导致血管钙化的机制,对减少血管钙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钙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机制
下载PDF
肥胖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天凤 王大新 《医学综述》 2015年第3期395-398,共4页
肥胖作为各种心脑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通过脂肪组织堆积、分泌各种活性因子、激活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等方面促进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血脂异常特别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肥胖作为各种心脑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通过脂肪组织堆积、分泌各种活性因子、激活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等方面促进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血脂异常特别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减少与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肥胖导致HDL-C减少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肥胖与HDL-C代谢的影响可帮助深入了解脂质代谢过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脂肪细胞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乔华 何胜虎 +4 位作者 纪军 陈述 刘晓东 徐日新 谢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406-1409,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BNP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BNP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脑钠肽(BNP)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在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尿量(每小时平均尿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NP治疗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下载PDF
超声造影技术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米雪 邓毅凡 +4 位作者 刘娟 戴承晔 徐笑挺 何胜虎 张晶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第1期87-89,共3页
随着超声造影剂的广泛应用以及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对心脏疾病的诊断研究进一步深入。本文从超声造影技术的概况、超声造影剂的分类、超声造影技术在观察心脏结构、评价心脏功能的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超声造影技术 心脏疾病 临床应用 诊断
下载PDF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与早发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毅凡 朱米雪 +4 位作者 刘娟 张荣喜 蒋伟 何胜虎 张晶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残粒样脂蛋白-胆固醇(RLP-C)与早发冠心病(PCHD)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通过冠脉造影诊断为PCHD患者共858例作为研究组,排除冠心病共341例为对照组。依据Gensini评分评估研究组... 目的:探讨残粒样脂蛋白-胆固醇(RLP-C)与早发冠心病(PCHD)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通过冠脉造影诊断为PCHD患者共858例作为研究组,排除冠心病共341例为对照组。依据Gensini评分评估研究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度病变组(<16分)、重度病变组(≥16分),统计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血脂水平并计算RLP-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研究组RLP-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冠脉重度病变组RLP-C水平高于轻度病变组(P<0.05)。②相关性分析中,RLP-C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98,P<0.001)。③多因素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吸烟史、LDL-C、RLP-C为PCH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PCHD独立保护因素(P<0.05);年龄、吸烟史、LDL-C、RLP-C为冠脉重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冠脉重度病变独立保护因素(P<0.05)。④ROC曲线分析中,RLP-C对PCHD重度病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截点值为0.498mmol/L,灵敏度为76.6%,特异度为73.2%。结论:在PCHD患者中,RLP-C水平明显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为PCHD及重度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PCHD重度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冠脉病变 GENSINI评分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
原文传递
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玮 邓毅凡 张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137例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存在高尿酸血症。使用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后,将患者根据尿酸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70例... 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137例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存在高尿酸血症。使用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后,将患者根据尿酸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70例和非达标组6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EMPs含量及降尿酸治疗1年内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EMPs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治疗后EMPs含量为(1.64±0.48)%,低于非达标组的(1.97±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s降低水平与尿酸降低水平呈正相关(r=0.374,P<0.05)。达标组降尿酸治疗1年内MACE发生率为15.71%,低于非达标组的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标性降尿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冠心病 高尿酸血症 内皮微粒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弹力加压型止血器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秋池 屠艳梅 张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37-38,共2页
目的评价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术患者共9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止血器组45例,传统组46例。通过观察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及局部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弹力加压型止血... 目的评价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术患者共9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止血器组45例,传统组46例。通过观察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及局部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的实用性。结果止血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弹力加压型止血器应用操作简便,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弹力加压型止血器 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度拉糖肽对糖尿病合并轻度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EMPs的影响
15
作者 袁彬 张晶 +3 位作者 何胜虎 邱炜炜 黄辉 冯凯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20期3115-3119,共5页
目的研究度拉糖肽对糖尿病合并轻度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血浆内皮微粒(EMPs)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江阴市中医院及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80例糖尿病合并轻度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分为两组,... 目的研究度拉糖肽对糖尿病合并轻度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血浆内皮微粒(EMPs)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江阴市中医院及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80例糖尿病合并轻度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度拉糖肽组皮下注射度拉糖肽(0.75 mg/周),奥美沙坦组口服奥美沙坦酯(20 mg/d)。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血浆EMPs水平;随访8周,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奥美沙坦组治疗后白天、夜间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度拉糖肽组夜间血压明显下降(P<0.05),白天血压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夜间血压控制均达标,夜间血压达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奥美沙坦组90.0%vs.度拉糖肽组82.5%,P>0.05);奥美沙坦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血压类型有明显变化,其中勺型高血压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MPs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奥美沙坦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度拉糖肽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轻度单纯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并能减少血浆EMPs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拉糖肽 内皮微粒 糖尿病 夜间血压 高血压
下载PDF
稳心颗粒联合血栓心脉宁对老年隐匿性冠心病疗效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娟 邓毅凡 +1 位作者 何胜虎 张晶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第4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血栓心脉宁对老年隐匿性冠心病(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临床疗效、预后及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或住院诊治的老年隐匿性冠心病患者107例,在二级预防(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基础上,随机分为两...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血栓心脉宁对老年隐匿性冠心病(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临床疗效、预后及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或住院诊治的老年隐匿性冠心病患者107例,在二级预防(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给予曲美他嗪等西药治疗,研究组54例服用稳心颗粒联合血栓心脉宁,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改善及心率变异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收集一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研究组心电图疗效(有效率72.22%)优于对照组(有效率50.94%),P<0.05。研究组SDNN、SDANN、rMSSD、PNN50、高频功率(HF)均升高,低频功率(LF)、低频和高频功率之比(LF/HF)下降,P<0.05。研究组SDNN、SDANN、rMSSD、LF、HF、LF/HF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ACE(9.26%)低于对照组(24.53%),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血栓心脉宁可以提高老年隐匿性冠心病疗效,有效改善心率变异,减少MACE,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血栓心脉宁 老年隐匿性冠心病 心率变异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诊断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导致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帅 王芳 +21 位作者 肖园园 宫宇楠 陆开 刘源 李琪 艾可青 韩笑 李家静 任燕霞 钱志敏 孙超 梁家阳 徐宝 赵飞飞 张珠 殷惠娇 李小杜 毛玉琳 黄柳海 乐健 王大新 何胜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59-60,64,共3页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由外伤或其他非医源性因素导致的罕见的自发分离的冠状动脉疾病,在临床上可致急性冠脉事件甚至猝死。临床对该疾病的概念、临床诊断及治疗等均无一致共识,目前诊断主要依据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由外伤或其他非医源性因素导致的罕见的自发分离的冠状动脉疾病,在临床上可致急性冠脉事件甚至猝死。临床对该疾病的概念、临床诊断及治疗等均无一致共识,目前诊断主要依据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关断层扫描等技术手段,治疗亦因人而异,包括保守治疗和血运重建[1],其病因尚不清楚,且中年妇女为多发人群,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内雌激素水平、疲劳、情绪上的不确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女性 冠状动脉夹层 自发性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张天凤 王大新 何胜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分析伴高血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出院诊断为VVS伴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与单纯诊断VVS的30例患者,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目的分析伴高血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出院诊断为VVS伴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与单纯诊断VVS的30例患者,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血压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收缩压:(140±21)mmHg比(113±11)mmHg;平卧位舒张压:(87±10)mmHg比(73±8)mmHg;平卧位脉压:(53±13)mmHg比(41±7)mmHg,均为P<0.05]。倾斜后两组之间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方面,80%伴高血压的VVS患者需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达到稳定状态。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中分别有11例(36.7%)和4例(13.3%)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服或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VVS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病程、晕厥发作诱因及晕厥先兆、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制定合理的降压和综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β受体阻滞剂作为目前治疗VVS的基本药物,其价值和特异性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直立倾斜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